【第1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前一阵子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去世引起各个媒体的各种形式的怀念。由于媒体对他几部经典作品的各种解读又掀起了重读《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热情,这也是我读过的大师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最爱的一部,据说也是大师的最爱。
虽然几年前小说电影都看过,再读起来依然有全新的感觉,这让我想起电影《醉乡民谣》里那个摇滚歌手说的话:如果一首新歌听起来像一首老歌,那它就永远不会老。我套用一下概念:如果一本老书读起来却是常读常新,那么它将永远不会过时。
重温这本书给了我久违的阅读快感,到了欲罢不能废寝忘食的地步,以至于把我原定今天去潘家园淘宝的计划搁置。当然今天的天气在家读书也是莫大的享受。
马尔克斯不愧是结构大师,在小说的第一章,就发生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每个细节都是不可省略的真实与有趣。(故事情节不在此赘述,有兴趣的话就找书来看看)
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是马大师塑造了一个颠覆世人爱情观的阿里萨,他靠着走马灯似的女人和五花八门的猎艳维系着他认为的对费尔明娜的51年的忠贞爱情,并让我们相信这爱情是合理的。如果这爱情是合理的,那么这个世界的秩序就不合理。“婚姻是个只有靠上帝的仁慈才能存在的荒唐的创造”,这是小说中乌尔比诺医生的观点。那么爱呢?“世界上没有比爱更艰难的事情了。”当费尔明娜对丈夫大声嚷到:“难道你看不出我不幸福吗?”医生淡然地答道:“恩爱夫妻的婚姻生活中,最重要的是稳固。”这就是冰冷的现实。
而故事的结局中的伟大爱情只能像浮萍般地飘浮在海上,一刻不敢停泊,更不可脚踏实地,因为当上岸之后,他们将面对现实的残酷,所以他们只能借着霍乱之名永生永世漂泊着…
最后引用朱伟的一段话;我喜欢这部小说是因为,我从马尔克斯的叙述中感到了一种高贵,无论哪个人物,无论是如何的性本能冲动,都干净而绝不丑陋卑鄙。
【第2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气味总是让他想起爱情受阻后的命运。
---题记
真正的爱情就是在我们孤身一人垂垂老矣时,不经意遇到了那个在你记忆深处的人,并且最终在一起的感情。
费尔明娜·达萨,有一个小时候就失去生命离她而去的母亲,有一个疼爱她却被他父亲驱逐走而病死的姑妈,有一个有重大污点令她蒙羞的父亲,有一个曾经背叛过她的大男子主义的丈夫,有一个导致她退学的私生子身份的初恋情人,有一个难以相处尖刻古板的婆婆,有一个和他丈夫有染的交好闺蜜……同样也是费尔明娜达萨,一个七十多岁却最终又和那个初恋男友相守的人。一个医生和一个诗人般气质的人,费尔明娜拥有了他们最为完整的爱,也深深爱着他们,被你爱的人深爱,便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
佛罗伦蒂诺·阿里萨因花园中的惊鸿一瞥而陷入爱河,认定“这位长着一双杏核眼的美丽少女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姑娘”。这么仓促却又这么坚定,怦然心动的时刻来的就是这么突然、那么荡气回肠却又万分艰辛。费尔明娜父亲一次一次毫不留情的拆散,带着费尔明娜一次一次长途旅行依旧不能阻止两人的爱恋。遗憾的是费尔明娜嫁给了身世显赫的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五十一年之后,年迈的胡维纳尔·乌尔比诺医生因为爬上树去抓鹦鹉而失足摔死,弗洛伦蒂诺·阿里萨终于又鼓起勇气再次向费尔明娜·达萨重申了自己矢志不渝的爱意,费尔明娜·达萨经历了重重的内心斗争,也终于接受了初恋情人阿里萨。
我最爱的便是那结局,阿里萨做了一个大胆而伟大的决定,永远航行,永远不让自己最爱的人上岸,面对那些会让她颤抖的流言蜚语,就在船上度过余下的生命。小说最后是这样写的:在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以来的日日夜夜,佛罗伦蒂诺。阿里萨一直都准备好了答案。“一生一世。”他说。
【第3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前些天我读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书中讲述了三位主人公的一生,阐述了婚姻与爱情的关系,当然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感受。其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要永远记住,对于一对恩爱夫妻,最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定”。其实这并不是作者所推崇的,但却又是我们现在社会氛围或者主流思想所推崇的。进而我又想到了我们这些剩男剩女们,着实令人着急的婚姻状态。现在得我们关注物质多于爱情,列了很多条条框框把许多本可以爱的人挡在心门之外,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啊!
在这样一个敢爱敢恨的年纪里,我们过早的成熟了,却不敢放开去爱了。是因为怕受到伤害,还是因为时间紧迫,还是因为父母爱的唠叨呢?不管原因如何,我们最终妥协了,结果就是这样。
男孩子们都认为:我要找一个温柔美丽大方可人的妙龄妹子,她有良好的工作,人品极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聪颖,善解人意,家里条件要好,最重要的是没谈过恋爱,就爱我一个人,把我伺候得像皇上一样。你说这样的妹子那里找去,这样的不都被别人抢走了么。
很多女孩子又都是这么想:我要找一个英俊潇洒帅气逼人的白马王子,他有良好的工作,人品极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聪颖,善解人意,家里条件要好,最重要的是没谈过恋爱,就爱我一个人,把我宠得像公主一样。你说这样的爷们那里找去,这样的不都被别人抢走了。
但是事实上大家都是普通人,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双方有一点不满意就分手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剩下了。有的时候,我在感叹,时代的潮流就是这样来回转,在古代,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后来新思想来了,提倡自由恋爱;再后来,进入21世纪,又成了门当户对是主流。甚至门当户对这个观点我也给很多朋友建议过。
最近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与书中的片段带给我的启发给我在现在这种浮躁的生活状态以很大的启发,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读一读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真的是一部很不错的小说。
【第4篇】《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字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其作《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其之后的又一力作。
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隐秘,粗暴,羞怯,放荡,转瞬即逝与生死相依。世间的爱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乌尔比诺式;一种是阿里萨式。这两种却又都被费尔明娜遇上。作者对这两种爱情无所偏向,不否定任何一种。乌尔比诺式的爱情是世俗的,如溪水般平静,迟缓却偶有跌宕,所谓细水长流,大致如此。阿里萨式的爱情充满激情与活力。五十一年九个月零四天的等待让人肃然起敬。
然而,要了解一部小说的真正内涵就必须回到小说里的写作背景。
出乎意料,作者创作直接来源为一则新闻:一对来到四十年前的故地,重温蜜月旅行的老人被载他们的船夫用桨打死只为抢钱。他们是一对秘密情人,四十年来一直一起度假。但各自都有幸福而稳定的婚姻,子孙满堂。或许作者就是从此找到灵感创作出费尔明娜和阿莉萨这两个人物。
小说实则描述了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加勒比海城市的世俗风貌。当时危及哥伦比亚的有三大灾难:战争,霍乱,人为破坏。在此背景下,“社会孤独感”出现。开篇乌尔比诺医生的逝去象征着失落的自我。描写“社会孤独感”并非对社会绝望、对人生悲观、将人生看作是奔向死亡的过程,而是体现对生命浓烈的爱,鼓励正在面临着困苦,濒临幻灭的拉丁美洲能珍惜当下,获得重生的机会。
最后,船长升起一面代表霍乱流行的黄旗,护送自我放逐但永不分离的爱情。我想,他护送的还有哥伦比亚人民。哥伦比亚将会一直航行下去,这,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史诗,还是一部社会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