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600字一:(684字)
让人听起来刺耳的声音有两种,一种来自天才,一种来自疯子。而尼采写这本书的时候还没疯,他采用这种近乎荒诞不羁的写法或许更多的是想渲染一种情绪,又或者说是在构建一个用传统方式难以建立的情绪体系。个人觉得,如果能了解尼采当时的际遇和他的文字表达方式,再以足够强大的心理代入感去体悟才可能领会尼采文字背后的真实意思表达。
基于这个观点,我尝试说说我读不懂的原因:
首先是文字的障碍。我读不懂德文,也无法运用当时书面表达的思维去读这篇文章,而翻译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用语习惯难免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无论多么忠诚的再创造无疑也还是理解作者真实意思表达的障碍。我不禁觉得,本就苍白的文字再经过译者的投射,再怎么色彩斑斓的思绪,也只剩下一个语焉不详的影子。
其次是尼采表达的方式比较隐晦。尼采似乎急着传达他的情绪,因此用了很多的比喻,然而,对于同一个喻体不同人的理解却千差万别,好比“狗”这个喻体,在游牧区使用和在中原农耕区使用意思就大相庭径。文中多次提到森林中的人,这个人很是与众不同,我只是粗读不太能理解,但这个森林里的人让我很容易联想起了杰克伦敦笔下的那匹狼,那匹在暗夜里贴地而行,啸尽苍莽,渴望自由与野性的狼。我很敬佩那匹狼。
另外,文中很多地方以对话或独白的形式展开,而对话的主线拉得太长就容易走神,独白容易给人情绪化的印象。说得不好听点,尼采可能都说不清楚他想具体表达什么。好比,当问到《铸剑》中眉间尺的歌词是什么意思时,鲁迅自己都说不清。创作有时就是这么神奇。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觉得自己对尼采实在是大不敬。可是,我读不懂,那么他讲的究竟是天才的呓语还是疯子的诳语,我暂时无从判断。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600字二:(694字)
有些人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这也是一种境界,不是吗——莫雅平
这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中的一句话,用的是反问句,多少有些无奈,讥诮,惋惜,知音难觅的愁绪。我之所以重视它,在我看来,我看到了,而且我刚好应该算作是他所指的这类人,多少不是让这个讽刺意味的话更深刻了点。
对于黄明嘉的这个译文,实话说,我真的读懂的不是很多。对于西方哲学,我一直持有的是有一种崇尚敬畏的心态,要说曾经给到我冲击的作品,那还是高中时代看过的《博尔赫斯》,这本书我也没看懂多少,但是里面有些话,到现在还印在脑海里,我也一直带着这本书,偶尔闲暇我都会看。只是从广州来上海后,这本书借给一位同样喜欢西方哲学的朋友,我还没有去拿回来。
也正因为莫雅平的这句话,触动了我,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真正的不求甚解是不注重细节,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要求读懂的层次不能相同,但一定要在你的思想境界水平上理解,而后让你的思想水平能上一个台阶,我是这样理解读懂一本书的。
我句句锱铢的读了每一部分,对于每个小的篇章我还清晨大声的朗诵一遍,我以一个演讲者的口气,主人翁的口气和心态去感悟。目前为止读了三分之一。
一本好书对成长总是有好处的,我很欣赏的是尼采的三种精神:独立思想,批判思想,开创思想!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境界高,处身立世,不就是需要经历这些思想的蜕变吗。尼采还用了三种形象的寓意代表物展示这三种思想境界:骆驼,狮子,婴儿。
哲学家是心理学家也是预言家,他的思想毫无疆界,随时可以驰骋万里,而同样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一般常人难以想到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三种思想的境界是怎样的,能理解这三种精神,但是生活中我该如何应用却并非容易。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600字三:(697字)
有些人读书不求甚解,走马观花,这也是一种境界,不是吗——莫雅平这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序言中的一句话,用的是反问句,多少有些无奈,讥诮,惋惜,知音难觅的愁绪。我之所以重视它,在我看来,我看到了,而且我刚好应该算作是他所指的这类人,多少不是让这个讽刺意味的话更深刻了点。对于黄明嘉的这个译文,实话说,我真的读懂的不是很多。对于西方哲学,我一直持有的是有一种崇尚敬畏的心态,要说曾经给到我冲击的作品,那还是高中时代看过的《博尔赫斯》,这本书我也没看懂多少,但是里面有些话,到现在还印在脑海里,我也一直带着这本书,偶尔闲暇我都会看。只是从广州来上海后,这本书借给一位同样喜欢西方哲学的朋友,我还没有去拿回来。也正因为莫雅平的这句话,触动了我,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真正的不求甚解是不注重细节,睫毛膏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个人要求读懂的层次不能相同,但一定要在你的思想境界水平上理解,而后让你的思想水平能上一个台阶,我是这样理解读懂一本书的。我句句锱铢的读了每一部分,对于每个小的篇章我还清晨大声的朗诵一遍,我以一个演讲者的口气,主人翁的口气和心态去感悟。目前为止读了三分之一。一本好书对成长总是有好处的,我很欣赏的是尼采的三种精神:独立思想,批判思想,开创思想!层层递进,一个比一个境界高,处身立世,不就是需要经历这些思想的蜕变吗。尼采还用了三种形象的寓意代表物展示这三种思想境界:骆驼,狮子,婴儿。
哲学家是心理学家也是预言家,他的思想毫无疆界,随时可以驰骋万里,而同样他们所想到的都是一般常人难以想到的。我一直在思考这三种思想的境界是怎样的,能理解这三种精神,但是生活中我该如何应用却并非容易。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600字四:(641字)
这本书觊觎已久,将近有半年的时间当当和卓越都显示无货,春节后终于买到。
扉页写着“一本为所有人而又不为任何人的书”,封底写“一口好牙和一个强健的胃-便是我对你的期待!只要你受得了我的书,我们就一定合得来!”---尼采(FriedrichNietzsche,1844-1900)《给我的读者》。
读到P29,忍不住想说点什么。这本书是孙周兴翻译,文采斐然,精力强健。不自觉地会被尼采诗人和先哲般的语句带动,要是读出声来,一定是激情澎湃,孤独难当。
我这是第一次读尼采,以前我喜欢的是泰戈尔、纪伯伦等。我甚至有点恍惚为什么到四十岁了才开始想读尼采了?仔细回忆一下,也许这缘于好友吧。好的小说就是诗化的哲学,情节是血肉,而剥离一切偶然的外在,精髓就是哲学。以前我看小说眼里只有这篇小说的情节,现在才知道在各种生活掩盖下那永恒的主题。
二十多岁时看过《沉沦》,迷上郁达夫的萧瑟、文弱的激情和颓废。近日再读,还是好文章。那萧条的景色,迷茫孱弱的青春,国仇家恨,令人回味良久。
一般好书我喜欢午睡前读,白天的体温下烘烤好字,在清醒和迷幻中反复回味,直到睡魔带走我。夜晚适宜读些清新淡雅的,比如小品文、散文、诗歌或者报纸。刺激性的文字,只能白天趁着阳气上升消化,临睡前,需要如音乐和水墨画般的文字来安抚。
我觉得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一定在文字或音乐里才得以表达。而人的精神像是深井,越挖越深。有些人如尼采最后被他难以预料的澎湃激昂的思想井喷并摧毁,有些则高筑堤坝,看井中亘古不变的日月升落。
在文字里成长、蝉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