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2500字读后感 >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2500字

时间:2017-01-23 11:0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2500字一:(2433字)

很久以前就买了一本《威尼斯商人》,中英文对照版本的,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昨天晚上才刚开始看,今天上午又花了两、三个小时的时间,算是看完了。这原是一本挺薄的书,又加上我对英文部分有一种畏惧感,便只看了中文。所以,我便得以如此快地看完了这本书。这算是最快的一本了,在我所完整地读完的所有书中,虽然我也没读过多少书。

看了书的封面上关于作者的介绍文字,我才清楚地知道,莎士比亚是一位剧作家、诗人,他原来不曾写过小说。另外,《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剧,原来不是小说。

刚开始读这本书一会,便感觉莎士比亚的文笔很好,就像刚走入早晨,便觉空气很新鲜。整本书读完,便留下一个印象:莎士比亚的文笔无疑是优美的。当然这也多亏了朱生豪的翻译。我印象深刻的是莎士比亚在说明一个意思时,经常会打比方或举例子,一些很形象的比方、例子。“把唾沫吐在天庭面上的傲慢不逊的海洋,也不能阻止外邦的远客,他们越过汹涌的波涛,就像跨过一条小河一样,为了要看一看鲍西娅的绝世姿容”便是一例。远客们为了见一见鲍西娅,越过汹涌的波涛竟像跨越小河一样轻易。他们如此地不畏艰险,把艰险看得如此地轻淡,便可形象地见出鲍西娅姿容的倾国倾城。而且这句话中又把海洋拟人化了,无生命或感情的东西有了人的动作总让人觉得生动。还有一例,我也颇喜欢:“一艘新下水的船只扬帆出港的当儿,多么像一个娇养的少年,给那轻狂的风儿爱抚搂抱!可是等到它回来的时候,船身已遭风日的侵蚀,船帆也变成了百结的破衲,它又多么像一个落魄的浪子,给那轻狂的风儿肆意欺凌!”这一比方本是为了说明一个意思的,虽然我没看出这个比方与那个意思之间有什么关系,但单就这个比方来说,里面用了两个很形象的比喻,我就觉得很好,很生动。其他还有很多,都透露着莎士比亚的文采与才华,也颇让我惊喜,使我有眼界顿开之感。除了这些美丽的比方、例子之外,书中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也颇值得一看,如“世间的任何事物,追求时候的兴致总要比享用时候的兴致浓烈”、“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却很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等。

这部戏剧看完,对大概内容自然有了了解。剧中主人公安东尼奥,是一位善良、仁慈的商人,他为了帮助好朋友巴萨尼奥追求一位美丽的女子鲍西娅,向一位贪婪冷酷的犹太人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并和他签订了一份契约,契约中规定还款期限为三个月。如果过了三个月安东尼奥仍没有还钱,夏洛克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作为抵偿。后来由于安东尼奥的财产在海上发生了意外,没能按期归还借款给夏洛克。但冷酷的夏洛克不愿接受安东尼奥的好朋友巴萨尼奥的双倍,甚至多倍的还款,坚持要求按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后来,由于鲍西亚及其侍女尼莉莎的帮助,夏洛克最终并未如愿,善良的安东尼奥获救。在这个大的故事背景下又穿插了三个爱情故事:杰西卡和罗兰佐之间的,巴萨尼奥和鲍西娅之间的以及葛莱西安诺和尼莉莎之间的。

对于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之间的友情以及书中的爱情,我不想多说。朋友就意味着不离不弃,相互欣赏。而爱情,有情人本就应当成眷属,这不应只是一个愿望。不过,对于杰西卡和罗兰佐之间的爱情却让我起了一些感想。他们是私奔的爱情。这让我想到中国古代的一段爱情,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也是这样的私奔。私奔的原因都是父母不同意子女的选择,过度地干预了子女的生活。所有的私奔大约都是这样的原因。但父母过分的干预何曾如过愿?结果反而逼得子女只能选择私奔。其实,这样的父母,都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与感情。虽然父母与子女有血缘关系,但也不能阻碍这一事实的实现。一个人的一生是自己的一生,需要按自己的意愿,真实地活出自己,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方能觉得我们真实地、充实地活过。作父母的自然都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但真正的关心其实便是让子女们这样来做。虽然这样做,子女们可能会出现错误,但至少他们活出了自己的人生。父母所需要做的只是从旁进行指导、鼓励与帮助。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威尼斯的法治精神也让我颇有印象和感想。我觉得,故事中邪恶的夏洛克所以能得逞凶心,坚持要求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来,便正是因为这种法治精神。威尼斯城中没有人可以蔑视法律,更改法律条文,所有人都很尊重法律。所以,当安东尼奥违约了,而且夏洛克硬是不愿放过对他的惩罚,所有关心安东尼奥的人便只能无可奈何,徒然焦急、愤怒(不过,最后安东尼奥被聪明的律师救了,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时,我读到这里,便想类似的事如果搁到现在的中国,是不是用钱或权就可以摆平?一个国家需要法律,因为法律用白纸黑字写明了我们做了哪些事是要受到惩罚的,从而阻止我们恣意妄为。法律能对我们起到约束作用,但这也有一个前提,就是像威尼斯一样,人人都尊重法律,把法律看得神圣不可亵渎。否则,法律只是一纸空文,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不如废纸篓里的废纸,至少不会让人气愤。我们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口号,这很好。但这到底是不是在挂羊头卖狗肉呢?我们都需尊重法律,我们应该向故事中的威尼斯学习。

当这本书读到最后,夏洛克受到了惩罚,安东尼奥得救了,三对恋人也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局是很完满的。结局完美的戏剧大约就是喜剧。与之相对的便是悲剧,结局是悲惨的。我想,戏剧有悲喜之别,原因当是在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需要它们分别传达。喜剧想让我们相信一些,追求一些东西,比如世间的“真、善、美”,它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美丽的梦。而悲剧则想让我们看到现实的冰冷和残酷,让我们清醒的活着。这大约跟小说之有完满和凄惨两种结局的原因是一致的吧。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要坚强地活着。悲剧,我们需要正视,面对;喜剧,我们需要相信、追求。

P.S:我读这本书的时候便有写读后感的想法,大约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使我得以马不停蹄地读完了这本书。书只读了一遍,印象不会非常清晰,感觉也不会非常深刻。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时不时地重新翻看书中的内容。但我既要写一手好文章,经常练习是必须的。

威尼斯商人读后感2500字二:(2691字)

最近爱上了一部电影《威尼斯商人》,觉得在名著改编方面,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

首先是台词,以前看过原著,但每次都看不下去,主要觉得废话太多,半天进不去主题,实在欣赏不了他老人家那么华丽的文风,也很难以想像这些话正常人说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但电影中演员台词全是原汁原味的原著台词,说出来感觉很自然,丝毫不做作,同时也删减了大量看似没什么用的插科打诨的台词,在大量保留原著风格的同时又提高了剧情进程。

然后就是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上中学的时候无论是语文课还是英语课都学过《威尼斯商人》,记得语文书里评价安东尼是“正直、无私、高尚”,评价夏洛克是“吝啬、卑鄙、凶残”,但我内心总觉得夏洛克似乎没有评价中的那么坏,甚至有点可怜,但当时我以为是我的想法比较奇特罢了,直到看了电影后才发现,不止我有这种观点。电影一开头就用字幕介绍了犹太人当时的生活背景,我才知道原来犹太人不允许拥有私有财产,后来查很多资料又知道犹太人找工作也备受排挤,通常是最后一个被雇佣,第一个被解雇的,无奈之下只好从事高利贷工作,而正好基督徒是不能从事放高利贷的,因此很多犹太人都选择放高利贷来致富,想想也没什么错,你把我的其他路都堵死了,找工作又怕我和你抢,那正好你们不放高利贷,我们放嘛,但这种行为却遭到了基督徒的唾弃。

夏洛克的形象也不是小丑的形象,倒更像一个忍辱负重饱经风霜的老者,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安东尼和巴萨尼奥找他借钱时,他坐在桌旁,说“well,itnowappearsyouneedmyhelp.”时,轻蔑、高傲、仇视、得意几种感情在他脸上调和出了一种难以捉摸的表情,给人感觉是好戏就要开始了,后来在网上一查才知道,原来夏洛克的扮演者阿尔帕西诺就是电影《教父》中教父的扮演者,在这段中还真有点教父的霸气。在原著中翻译者在夏洛克的台词上用了太多的感叹词,使我觉得夏洛克应该是个一惊一咋的小丑,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夏洛克在整个电影中,表情都很凝重,我从他的脸上看不到他真实的感情和正常的喜怒哀乐,觉得这个一脸凝重沧桑的老人确实是一个承受了深重灾难的犹太人,夏洛克在整个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几次情绪爆发都很出彩,一次是他得知女儿拿自己的绿松石戒指换了一个猴子后咆哮道“Howdareit!”原来那只戒指是自己妻子送给自己的定情物,从这时起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个这个一直被评论家扣上“只爱金钱”的“吝啬鬼”帽子的人物,也是有亲情的,他不是只是个高利贷者,他还是个父亲,是个丈夫。第二次感情爆发就是他那段最精彩也最经典的“拿来钓鱼也好,至少可以出出我的气……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的演讲,跟原著一个字都不差,他那沙哑的声音和抑扬顿挫的语气实在叫人震撼。第三次就是最后在法庭上安东尼宽恕他,但要求他必须改信基督教时,他两手紧紧握住胸前的犹太标志,呜咽地哭泣着,茫然地四顾着,最后步履蹒跚地消失在拥挤的人群中,任凭别人扯下自己头上的黑头巾,影片结尾夏洛克孤独地站在犹太教堂门口,看着从前的同胞们走进教堂之后,教堂大门缓缓地关闭了,那一刻,他不仅失去了女儿,失去了财产,更失去了自己的信仰。

顺便再说说对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的处理,原著中有大量的她和罗伦佐打情骂俏的情节,但电影里都没有表现,只挑出来其中一个杰西卡比较忧郁的仰望星空的情节,来表现杰西卡私奔后对父亲仍有隐隐的担忧,并且在影片结尾杰西卡从贝尔蒙庄园中跑出来站在湖边久久地凝望,尽管我没看出来她在看什么,但镜头最后定格在了她手上,她手上依然带着那枚绿松石戒指,并且轻轻地抚摩着它,这个情节是原著中没有的,这恐怕是编剧一厢情愿的好意,是在告诉观众,杰西卡并没有卖掉戒指,在她的心里还一直想着父亲,这大概是最人性化的一个结尾吧。

从头到尾,夏洛克的所作所为都是可以理解的,于情来说,一个以前总啐他、踢他、骂他是狗的人来找自己借钱,难道还要好好的借给他?还不趁机整他一回!加上自己的女儿又跟基督徒私奔了,他还没从失去女儿的悲痛中缓过来就得知了安东尼奥船只出事的消息,新仇旧恨交织下的夏洛克自然变得偏执和疯狂,定要从安东尼奥的胸口割下一磅肉来www.guaze.com。于理来说,割肉还债是被公证过立了字据的,是合法的,用夏洛克的话说:“Ihanvthebond!”但夏洛克太天真了,他以为法制在威尼斯是至高无上的,却忘了他是一个犹太人,而法庭上的最高领导大公和扮成律师的波希亚全是基督徒,这注定了他会输掉这场官司,他们从一开始就拉偏手,在法律上没理可说就一再要求夏洛克慈悲,一看夏洛克不吃那一套就开始玩文字游戏,最后终于抓住什么割肉不能流血的漏洞,其实钻这个空子本身就说明基督徒方面已经理屈词穷了,如果他们是光明正大的,拿法律说话呀?玩文字游戏,算什么本事。

最后,大公和安东尼奥还假惺惺地给夏洛克什么宽恕,其中安东尼奥的“宽恕”最可笑:“公家只要没收他的一半财产就可以了”(废话,本来说的就是他的财产一半充公,一半归安东尼奥)。

“而他的另一半财产,由我保管,只要他答应等他死后全给他的女儿女婿,我就满足了。”(这跟没宽恕有什么区别?反正都是把钱交给你,有什么区别,你可不得满足吗)

其实他们不宽恕夏洛克也是应该的,但大公还非得说那句最讽刺的“让你看看我们基督徒的宽恕”,是,看见了,原来“基督徒的宽恕”就是这么个“宽恕”法。

看完整个电影后,我真的很不理解为什么几百年来都把《威尼斯商人》定位为喜剧,这是哪门子喜剧?在剧中,正是夏洛克借给巴萨尼奥的3000块钱使得巴萨尼奥得以傍上富婆,他仆人傍上富婆的丫鬟,正是因为夏洛克去赴宴,杰西卡才得以和罗伦佐私奔,但最后,三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了,安东尼奥的船也平安进港了,遗产也进他们的腰包了,而夏洛克呢?是他的3000块钱促成的这些好事,但最后夏洛克仆人也没了,女儿也没了,财产也没了,信仰也没了,要说是喜剧,的确是喜剧,因为这是基督徒的喜剧,而这些基督徒的种种“喜剧”,恰恰是建立在夏洛克的悲剧之上的,基督徒不是整天叫嚣什么“宽大博爱”吗?难道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也算是喜剧?亏得基督教和犹太教还是同源宗教,真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从这个割肉还债不仅又想起了一直让我魂牵梦萦的敦煌讲解中“割肉喂鹰”的故事,同样是割肉,但前者是宗教之间的冲突残杀,后者则是一个宗教的博爱。中国古代的宗教向来是相互包容的,在很多壁画上都能看到佛道合一的影子,或许正是因为中国古代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兼容并包博采众长才孕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而欧洲中世纪教派间的狭隘斗争才导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前还得先来个文艺复习宗教改革才能扫除障碍吧。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