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读后感2500字篇一:(2756字)
近些日子,不断地看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各家卫视几乎都在“打鬼子”。忽的就强烈的渴望研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小的时候听说过,在电影《地道战》中也看到过民兵队长手捧该著灯下研读的画面,但毕竟年纪尚轻,还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这部著作是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演讲。问题的起源是,那一年正好是伟大抗日战争一周年即将到来的纪念日,那一年,全世界都在关心这场战争!身受战争灾难、为着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战争的胜利。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的?能不能胜利?是否能速胜?为什么会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正是带着这些问题,毛泽东发表了这篇长著。据说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抗日敌后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甚至在国民党内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蒋介石就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1937年,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的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做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对一个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敌之强,我之弱,使领袖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残酷性和长期性,必须要发动千百万的同胞,形成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特定的历史的背景下,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经过七天七夜,写出了长达五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是论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后12个问题,主要阐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取得最后的胜利。《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有机结合起来并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的过程和结局。这一论著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文章引用了一段毛泽东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内容,非常震撼人心!
问:假如战争拖得很长,日本没有完全战败,共产党能否同意讲和,并承认日本统治东北?
答:不能。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一样,不容许日本保留中国的寸土。
在阐述“日本必败、中国必胜、战争必将会是持久战时,文章是这样说的:日本方面: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但是,它是快要死亡的帝国主义,它已处于退步时代
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相反,还会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因为,它的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这是它战争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日本国度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
中国方面呢?它已经不能和别的任何历史时期相比较,它处于历史上进步的时代,其进步在什么地方呢?它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国家,已经有了资本主义,有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这些经验,教育了中国的人民,教育了中国的政党,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这就是足以战胜日本的主要根据。再加上中国是大国,在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这些个条件下,在中国的农民中又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如东三省的抗日义勇军。中国农民有很大的潜伏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二十四小时,使之疲于奔命。必须记住这个战争是在中国打的,这就是说,日军要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所包围;日军要被迫运来他们所需的军用品,而且要自己看守;他们要用重兵去保护交通线,时时谨防袭击;另外,还要有一大部力量驻扎满洲和日本内地。这就是中国决不会亡的根据,
在谈到“为什么是持久战”这一个问题时,毛泽东指出,敌强我弱的程度悬殊太大,其人力、物力不足的因素尚不足以阻止敌的进攻,反之,尚足以维持敌进攻到一定的程度。所以,在战争的一定阶段上,敌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胜利,我则将遭到一定程度的失败。这种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就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这种情况,虽因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而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产生基本的变化。毛泽东说,战争进行到一定时期,必然就进入了相持阶段,此阶段内,敌之企图是保守占领地,组织伪政府,从中国人民身上尽量搜括东西,但是在敌的面前又遇着中国人民顽强的游击战争。此时,共产党的任务在于动员全国民众,齐心一致,绝不动摇地坚持战争,把统一战线扩大和巩固起来,排除一切悲观主义和妥协论,提倡艰苦斗争,实行新的战时政策,领导人民熬过这一段艰难的路程。所以,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毛泽东指出,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将日本侵略军驱逐出中国。
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这篇著名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高瞻远瞩,他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
历史不能忘记!国耻仍需世代铭记!这是一场残酷的战争,也是神圣的战争!历史再一次的告诫我们,正义的事情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的!
论持久战读后感2500字篇二:(2319字)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他指出:“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望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用客观的和全面的观点分析和比对中日战争矛盾双方的基本特点。(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
、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Dc”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
”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毛泽东指明了战争的客观规律及其结局:“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那类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之政治异常而发展,……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毛泽东正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研究中日战争发展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本质,考察中日战争相互矛盾着基本特点或基本因素的量变和质变的情形,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特别强调抗日战争的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
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地预见到战争中敌我力量互为消长的总趋势,中国由劣势、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保守到退却。这样,毛泽东就得出了抗日战争必然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态势,正确地预见了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只有团结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实行“军民一致”,才能瓦解敌军、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可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从而预言了战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