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读后感2000字一:(1931字)
畸形的家庭关系,不仅造就了畸形的母爱,也加剧了儿子性格的悲剧。
根据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的性力发展与人格关系的观点,保罗的恋母是一种“固恋”,这种“固恋”使他的“自我”失去了正确的认同能力和判断力,因此他的性宣泄对象一直是母亲,”自我“的失控使”本我“误入歧途。进一步说,保罗在性准备期的童年阶段爱上了母亲,这本是人的性力发展的正常阶段,但畸形的家庭关系和强烈的母爱使他无法超越这一阶段,”恋母情结“变成了一种”固恋“停滞下来,在”移位“阶段他仍不能找到母亲以外的其他异性来”替代“母亲,从而这种”固恋“使他的情感仍停留在童年时期。因此,保罗的性心理人格永远是不成熟的,他根本无法建立起成熟,正常的”超我,象一个正常人去正常恋爱,这就导致了保罗的一生的痛苦,不管他(或者说他的“超我”)怎样挣扎想摆脱畸形的恋爱都是枉然,何况母亲到死还紧紧抓住他的感情,扮演者他的情人的角色呢!性格悲剧与现实悲剧的相互反馈,只能把保罗一步步推向情感发展的深渊。
保罗的悲剧并不仅限于“恋母情结”。如果我们只抓住这一点而忽视了其他许多同样重要的因素,我们就无法总体地把握保罗与劳伦斯的关系。一位评论家指出:“清晰总体地认识劳伦斯一直是困难的,一则是因为他写的作品太浩繁,二则是他不安分,三则是作品中他自传的成分太大。但是。他又极为幼稚,对他自己的问题持不诚实的态度。”忽视了这些,人们就容易把劳伦斯简单化,或者被劳伦斯炫目的文采所迷惑,被他的“不诚实”所欺骗。
事实证明,保罗是一个受虐狂,一个精神恋者,一个情感不成熟的清教主意者,这些都“恋母情结”掩盖了。
保罗无疑是一个受虐狂。他缺乏主动精神,缺乏“生产型”性格,他是一个“非生产型倾向占主导地位的人”。他不能给予,不懂进攻,反而等待女性的进攻。他的爱依旧是消极的“共生性融合”的爱,而不是“生产型”的爱。保罗和米丽安相处了很久,可他们仍停留在精神恋上。保罗在等待,等待米丽安来唤醒他的男性力量,也等待着米丽安的给予。可一旦米丽安要挽他的胳膊,要抚摸他,他有感到痛苦不安。时间久了,他又抱怨米丽安太让他精神化了。他指责米丽安是个“修女”,可实际上保罗是个清教主义者,他把爱看成是排除肉欲的精神恋,这是他的另一个悲剧所在。
“他会否认他渴望克莱拉或米丽安,或任何认识的女人。性欲是一种超然的东西,它不属于一个女人。”
对母亲的恋爱,使保罗的感情年龄大大低于他的实际年龄,成为性爱的痴呆儿,一个清教主义圣徒,他觉得女人就像母亲一样。他“情愿忍受独身生活的痛苦,也决不愿害别人受苦。”
后来,保罗为了同自己的性变态作斗争,抛弃了"精神型"的米丽安,与克莱拉同居了。而无奈,他不具备成熟的性格,没建立起正常的“超我”,他的“自我”也是茫然的,因此他的“本我”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这样他就不能象一个真正的男子汉那样把成熟的爱给予克莱拉。克莱拉一针见血的指出,他跟本没打算属于她。可以说,保罗在精神上不依赖克莱拉,肉体上也并没有产生“生产型”的爱,相反,他们的同居,他成迷于克莱拉是“非生产型”被虐心理力图自我平衡的结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如果一个男子的男性特征由于他在感情上还只是个孩子而受到削弱,他就只会通过强调自己在性别上的男性角色来弥补这种不足。结果就是唐璜式的人物,他需要在性别上证明他的男性能力,因为他不敢确信自己在性格方面的男性特征。”
保罗终因自己的清教心理男性性格不足以及受虐心理的禁锢,无法真正爱女人。这些是“恋母情结”的结果,担又不单单是用一个“恋母情结”所能解释清的。这或许是因为劳伦斯拆散自己的有机性格,化整为零,同时又极力用“恋母情结”来打扮自己,有意无意地掩盖了其他一些致命的性格弱点。但小说的自传性和生活的真实又不允许他恣意妄为,于是他留给我们的就只能是一部多棱体的小说。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掩盖在字里行间的星星点点的线索有机地综合起来,拼出一副保罗-劳伦斯的自画像。或许是因为他的作品自传性太强,劳伦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他太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而无法摆脱,反倒无法艺术地把握自己了,从而让我们也无所适从?这真是林语堂的话:“劳伦斯真难读啊!”
但无论如何,保罗算得上是一个悲剧的原型。
除此之外,我还摘录了一些书中让人反思的话:
1。“他知道只有饱经风霜,她才学会了稍稍争一下自己的权利。”
我们常常责怪父母或一些长辈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其实正因为他们经历过困苦,所以才懂得为自己争取一些应有的权利。
2。“不,恰恰相反;他心理怀着的是一股强烈的欲望跟比它更强烈的羞怯感和童贞观念之间的搏斗。”
3。“到一个男人为感情驱使忘乎一切的时候,人们才能真正看清男人对女人所抱的感情,会强烈和炽热到何等惊人的地步。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2000字二:(1905字)
由于性取向的原因,一般父亲比较偏爱女儿,母亲比较偏爱儿子,同样由于性本能的关系,加上父母双方的刺激,幼儿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一般男孩以母亲为对象,女孩以父亲为对象,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俄狄浦斯情节。
尽管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有这方面情节,但不可否认,我们儿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俄狄浦斯期,只是有人安全度过了,有人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未安全度过。英国着名文学家劳伦斯就是一个受俄狄浦斯情节困扰半生的人,他的自传式名着《儿子与情人》描写的就是一个青年在这样一种情节中苦苦挣扎的心理历程。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是一个粗俗、帅气的矿工,和许多矿工一样,他勤劳但脾气暴躁、酗酒,保罗的母亲出生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爱读书,喜欢探讨宗教、哲学方面的问题,什么时候都像一个“贵妇人”。
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和谐,母亲从心底看不起父亲,她用冷淡在自己与丈夫之间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篱笆,而丈夫因为自卑变得愈发令人难以接近。母亲为孩子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而只要脾气暴躁的父亲一进来,屋里立刻便得沉默尴尬,父亲成了局外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往外界寻求安慰,常常大醉而归,打骂孩子,而他的这种表现更加深了他和妻子孩子之间的距离。
保罗是这个家的第三个孩子,他刚出生时母亲是不爱他的,甚至是恨他的,因为这时她和丈夫的关系正处于冰点,她在身怀六甲时还被丈夫赶出家门,差点冻死,为了孩子,她忍耐着活下去,这时的母亲是坚强而令人尊敬的。
母亲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长大成人,以分担自己过重的负担。因此长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当长子威廉在伦敦某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时,母亲感到非常骄傲。然而,威廉由于爱上了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女人,生活凄苦,精神抑郁,最后由于肺炎死在伦敦,母亲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几岁,意志消沉,差点死去。幸亏这时的保罗也染上肺炎,母亲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次子身上,才意识到不能“光为死人伤心,却忘了活人了”。
母亲振作精神,全力照顾保罗,婚姻不幸的她认为丈夫不值得她爱,女儿安妮整天疯跑,小儿子没心没肺酷似父亲,因此母亲将全部的爱倾注在保罗身上。保罗长大后,腼腆、懂事,知道母亲生活不易,全身心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母亲很满足有这样好的儿子,保罗也很为自己的母亲骄傲。日积月累母亲的爱慢慢变成了一种占有欲,这让保罗无所适从。
保罗的初恋情人米丽亚姆是一个美丽、纯真的女孩,她崇尚那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不应当迷恋眼前的小事物,而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她深深的爱着保罗,不管保罗怎么对她,她始终忍耐,并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www.guaze.com。按说,这样的女孩,母亲应该满意才对,可恰恰相反,母亲恨极了米丽亚姆,因为她认识到,儿子与米丽亚姆是真正的心心相印,将来只怕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连一丁点地方都没有了”。于是她对儿子说米丽亚姆“能把人的灵魂都吸干”,坚决反对儿子与她在一起。
保罗在母亲与情人之间挣扎,在情人那里待得晚了,回去受到母亲的责备,不忍母亲的伤心,于是百般折磨米丽亚姆,折磨过后又后悔,赶紧和好。回去再受责备时,他就会想起情人的可怜,于是又冷淡的对待母亲,而看到母亲可怜,转而又哄母亲开心,折磨情人。如此周而复始,保罗内心痛苦彷徨,他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却又说不出是什么。
最后,保罗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离开了米丽亚姆,在这场爱的较量中,母亲大获全胜。然而,保罗是一个年轻男人,终究会有人的七情六欲,年轻的有妇之夫克莱拉丰腴妩媚,保罗很快与她坠入情网。对于这段恋情,母亲开始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克莱拉“是个有妇之夫”。但当她见到克莱拉时,她却很快接受了克莱拉,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这不是母亲对儿子让了步,而是母亲意识到儿子不过是爱上了克莱拉的肉体,他很快就会厌烦她的。母亲知道他们俩不可能结婚,儿子也不会真正爱上克莱拉,这样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还是重要的。
保罗的热情很快褪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可能总是灵肉分离,他厌倦了克莱拉,而克莱拉从与保罗的恋情中意识到,自己丈夫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于是回到丈夫身边。
年迈的母亲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留下保罗彷徨、孤独的生活着,但他也终于能够正常的爱了,高尚的米丽亚姆主动回到了他的身边,只是他内心还是迷惘的,母亲在他心里能退到一个正常的位置吗?作者没说,我们也难以猜测。
与父亲相比,母亲生活圈子相对较窄,又由于女性特有的感性,母爱往往表现得较为强烈。没人怀疑母爱的伟大,爱一个人就想得到这个人全部的爱,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而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于儿女的爱。爱孩子,就一定要学会放手,再不舍,孩子自己的路也得自己去走,因此《儿子与情人》应该是本母亲必读的书。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2000字三:(1843字)
我花了整整一个星期读完了这本世界名著的中文版。晚上在床上睡觉时,我仍在黑夜中睁大了眼睛,久久无法忘怀这部小说。
这次读的书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2012年),陈红玉译的版本。毋庸置疑,它是劳伦斯最著名的作品,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劳伦斯出生于英格兰诺丁汉郡伊斯特伍德村一个矿工之家,父亲霍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矿工,而母亲莉迪亚则是一位花边制造商的女儿。这个生性高傲,受过良好教育,喜欢淡雅服饰的女人,在一次圣诞舞会上,与几近文盲却仪表堂堂不失男人魅力的矿工霍瑟相识,并一见钟情地相爱。虽多少有些意外,但也体现了爱情原本的冲动和非理性。然而,婚后,当爱情产生的迷雾被现实驱散时,小资家庭出生,有些贵族小姐气的莉迪亚对整天和黑煤打交道的矿工丈夫毫无悬念地产生了心理上的失衡和厌恶情绪,加之矿区肮脏贫脊,生存艰辛,精神和物质生活同样匮乏,丈夫又和天下几乎所有的矿工一样嗜好酗酒,劳伦斯的母亲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满腹的牢骚和怨言,家庭关系一度很不和睦。不难想象,劳伦斯的童年大概就是在父母无休止的争吵中度过的。劳伦斯对身为矿工的父亲没有什么好感,而深爱自己的母亲,受母亲的影响,从小对矿区生活也充满了厌恶和憎恨情绪,他性情孤僻,不善与人交际和来往,少有要好的朋友和伙伴。劳伦斯几乎就是《儿子与情人》中的保罗。莫瑞尔夫人的经历就是劳伦斯母亲的遭遇。
这本书分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以莫瑞尔夫人为主线,讲述了莫瑞尔夫妇的新婚岁月和二儿子保罗的出生,成长,以及大儿子威廉之死。第二部分以保罗为主线,讲述了保罗与米莉安和克拉拉的爱情以及莫瑞尔夫人的故去。从英文的原版看,《儿子与情人》SonsandLovers这个书名也证实了我将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的理解。另外,儿子与情人,很多国内的书评家都将其理解为保罗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母亲的情人。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英文的sons和lovers是复数,所以应该将小说理解为母亲的故事和儿子的经历。书名的儿子们应该是指莫瑞尔夫妇的三个儿子威廉,保罗和阿瑟。情人们应该指米莉安和克拉拉。
众人常用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来解释保罗和其母亲莫瑞尔夫人之间的关系。对此,我不表示否认,但我更认为这是一部探讨家庭关系和男女关系的小说。
小说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莫瑞尔长得十分潇洒,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待人温和,性格豪放幽默,擅长跳舞,心灵手巧。莫瑞尔太太二十三岁的时候在圣诞节舞会上遇见了他,就被他迷住了,因为他与她周围的人是那么的不同。但是当他们结婚后的第七个月,当莫瑞尔太太知道了他们的房子家具都不是自己买的,而是借钱买的,她立刻对贫穷的莫瑞尔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和被骗的感觉。他们的矛盾加剧,尤其在莫瑞尔夫人怀上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她被醉酒的丈夫赶出了家门,在寒冷的夜晚独自徘徊了一夜的时候,她的心彻底地死了,于是将丈夫视为可有可无的人,甚至只是家里的一件物品,极度冷漠地对待他,鄙视他。莫瑞尔呢,也由对妻子的心醉神迷,崇拜不已而变成了对她的粗暴,害怕,对自己的不自信和自暴自弃,酗酒,夜归,甚至偷走家中的生活费。
莫瑞尔太太美丽迷人,身材娇小,端庄素雅,是个清教徒,志向远大,知书识字,会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她是生活中的强者,经历了短暂的幸福的新婚,就步入了家庭琐碎生活的苦难,干不完的家务活,用丈夫微博的薪水抚养四个子女,寄托重望的大儿子威廉暴病死去,丈夫在矿井中受伤,她都咬牙挺过来了,但她却不能也不愿儿子保罗走出自己的视线,忍受不了儿子对她的忽视。
保罗在两次恋爱中,能清醒地认识到和米莉安的精神之恋不是正常的爱情,也能感受到和克拉拉的肉体欢愉不是他最终的需求。
小说的结尾是保罗“甩开大步,朝着生意盎然、灯火辉煌的城市走去。”这象征着保罗准备奔向新的生活,但是保罗会怎样生活呢?作者劳伦斯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对于女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中情人,当与她结婚的丈夫与她幻想中的梦中情人相距太远时,她就会失望,冷漠甚至不惜互相伤害。而男人,在娶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之后,如果妻子总是对他百般挑剔,他会失去男性的自尊并逐步堕落。对于恋爱中的男女来说,要寻找到一个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达到和谐的伴侣并不容易。所以,正确的生活态度应该是正视生活的现实,将错就错,也许,阳光就在风雨后。
这部小说给人启迪的远不止这么多。陈红玉的译文优美,劳伦斯的文笔细腻,真实而自然。美中不足的是有些字没有排版出来。建议大家都要好好读一读,我也会再读一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