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2000字读后感 >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7-02-12 11:04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一:(1995字)

苔丝在五月节舞会上系着的红色发带,还在美丽的布莱克摩尔谷熠熠闪光。这个羞涩灵巧的少女,却早已沉入黑暗宁静的命运之海。

可怜的苔丝,为爱而生存,因爱而毁灭。

苔丝的一切都是静静的。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己钟情的男子挑选了另外的姑娘,又静静地哀怨。在德伯家的农场她静静承受亚雷的玩弄,又静静地离开。在奶牛厂里她静静地爱着安玑,又静静地等待安玑回来。就连她的挣扎与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无声息。

她有着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树,虽然有寒冬落叶,但等到春暖时,又是枝叶喧闹。而命运无情的利锯,让她最终倒下,再也无法站起。

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美好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视美丽,而美丽给女人带来的,却往往不是幸运。世人也珍爱美丽,可是却没有人真正知道怎样去爱。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亚雷不爱苔丝,爱美之心,就算不是对灵魂的欣赏,也无可厚非。他曾经有一点想要保护她,也想过要柔和地对她好,慢慢地进入她的内心。他的语言虽然粗鲁俗气,但细细品读,其中也不乏对苔丝温柔的心疼。但同时亚雷的纨绔习气又让人嗤之以鼻,他最大的错误就在于只知占有,不懂尊重,生活所迫的苔丝,想推开他却不能。亚雷侮辱苔丝的那个晚上,他本来并没有意要这样做,只是在月光下的苔丝令他不能自禁,半推半就中苔丝被亚雷所践踏和侮辱。事后亚雷提出可以给予苔丝情妇式的豢养,这个承诺对于一个粗俗的商人,也许已经是很勇敢的担当了吧,但对于苔丝,这个表面沉默而内心倔强的无以复加的女性,这确是不折不扣的侮辱。

安玑走后,亚雷又找到苔丝,再次提出豢养她,这是出于占有的欲望还是内心对苔丝的爱恋呢?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苔丝已经窘迫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丝,给了苔丝一家一条生路。亚雷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丝推向深渊的直接凶手。

安玑,有着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与苔丝深深相爱,他的爱的确比亚雷高尚的多,但是他的所做作为,对于苔丝的毁灭,却有着比亚雷更甚的推动作用。

作为一名女性读者,怎么能够忽略哈代对苔丝与安玑恋爱的浪漫描写呢?在涨了水的河道上,安玑一步一步慢慢把苔丝抱过河去的情景,让一代代的读者怦然心动,那种青涩与纯洁,是那样的自然和贴近生活。安玑对苔丝的爱,是君子之爱,他爱的是苔丝的内心,苔丝内心的纯洁和忧郁的结合,正是吸引安玑之处,这种内心的场域,是亚雷这样的浅薄之人所永远无法达到的,这样的区别,也正是苔丝深爱安玑却从不对亚雷施舍一点温柔的原因。然而,这个能触及最深刻爱情的男子,却因为严重的感情上的洁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爱人按压在没有空气的深水之境。

可怜的苔丝啊!父母因为生活的重压,可以把自己作为交换物质的筹码;垂涎于自己美貌的亚雷,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伤害苔丝的身体,但苔丝圣母般的灵魂仿佛有着天生的自我净化功能,她没有在这些苦难面前低头。但安玑,不是苔丝灵魂的伴侣吗?为什么还难以包容一颗被伤害过摧残过的心灵?在我看来,安玑就是苔丝毁灭的最大推手了。

那些所谓的爱,为什么就不能无私和包容呢?

“令人心疼的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膛将变作你的眠床,让你安睡!”——莎士比亚。

有人说,苔丝的悲剧是命运和时代的悲剧,而这种命运和时代的悲剧,外化为爱的残缺。没有完整的爱的能力的人,又何止亚雷或安玑呢?人类泱泱而存,又有几人能宽阔至此,把最伟大的爱播散于易碎的那些生命呢?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是哈代的女性主义情结,在他的笔下,苔丝的几个女性工友,玛丽安、伊兹和莱蒂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们都深爱着完美的男子安玑,也从来对此毫不掩饰,当她们知道唯一有幸得到安玑的只有苔丝一人时,她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反而深深地祝福苔丝。当安玑出走,苔丝被亚雷纠缠,她们化名写信,请求安玑快快回到苔丝身边。哈代完全把她们神圣化了。哈代的这种笔触,让我不禁想到曹雪芹:女儿是水做的,干干净净,男人和时代,用他们的肮脏玷污了这圣洁。

托马斯。哈代,“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有着纠结的爱情史:与表妹一见钟情,订婚之后却发现表妹是家庭乱伦的产物。也许爱情与伦理的挣扎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他悲天悯人的文豪气质。他借苔丝之口,表达了对幻灭的热烈迎接。

那时,苔丝还是纯真的少女,但忧愁已经早早的降临在她的身上。

有一回,她和弟弟谈起了星星。

你不是说每个星星都是一个世界么,苔丝?

是的。

跟我们的世界一样么?

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是的。它们有时像我们苹果树上的果子,

大多数都是好的,却也有几个是坏的。

我们住的这个星星怎么样,好的,还是坏的?

坏的。

真糟糕,天上那么多星星,我们偏偏住在一颗坏星星上么?

是的。

“是啊,对与苔丝,我们还能说些什么呢?我们与她一样,恰巧生在这个被损毁的星球上”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二:(2158字)

前一段日子,读完了《苔丝》――流着眼泪读完的。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在故事的开端,当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被告知自己这样一个贫穷小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个十分高贵显要的家庭的后裔后,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同意去,但后来,她由于担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半夜外出送蜂密进城会出现意外,才与弟弟一起替父亲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却出现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赶车的马被轧死了,失去一匹马对他们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失去了用以维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这匹衰老枯瘦的马时,几个孩子们都放声大哭,苔丝没有,“他脸色苍白,没有表情,似乎认为她自己是谋杀者”,书中是这样描写的。然后她带着一种负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现了危机,和她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妹妹们的关爱,以及她强烈的责任感――必须使家庭摆脱困境的责任感,去了德伯太太家攀亲戚,也导致了她被亚历克·德伯玷污,给她日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坚持要让这个不清白的小小的肉欲的产物受洗礼,也是强烈的责任感趋使她这样做的。如此说来,苔丝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书里这样写道:“她说得很轻,但很坚决。”苔丝把这件事告诉了安吉尔,而不愿意隐瞒事实,致使安吉尔承受不住打击而与她分居,也正是源于她那责任心,不是吗?现在看整篇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丝杀了亚历克后追上安吉尔的时候:“……克莱尔停住脚步,以询问的目光望着苔丝。‘安吉尔’,苔丝说,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们停步时克莱尔会这样看着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追你吗?我要告诉你我把他杀了!’她这么说的时候脸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你能想象一个人在杀了人后所露出的这种表情吗?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杀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杀死的。不过,安吉尔,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我非这么做不可。”显然,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应尽的责任,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她自己,也为她丈夫。亚历克是笼罩在她心头的阴影,亚历克死了,她只觉得如释重负,只觉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务,所以她急着要告诉她丈夫,这大概也就是她脸上会露出微笑,而不是杀过人后的慌乱、惊恐无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天――与安吉尔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过的生活是恬静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静的,她对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来,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还一个也没有起步。‘我准备好了’,她平静地说。”我想,苔丝或许是带着幸福,甚至是带着满足感死去的,因为她觉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见安吉尔会看不起她了。这从她被逮捕前所说的话中是可以看出来的。

至此为止,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上文也就是我对《苔丝》的一点感想,写好后,一阵轻松,这些话,一直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想要说的,在这里一吐为快,真是爽心。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三:(2104字)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着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足以“哀感顽艳”。

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

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丢下《苔丝》一书,眼前那个历经磨难,失身而又杀人的女人,却使我想起它们,想起我喜欢的两件事物:黎明与茶花。黎明,如处子的皮肤,光洁润滑,在明与未明之际,透着希冀与光亮;有一种茶花,叫“雪塔”,她洁白肥硕,细腻如瓷,在寒冷的季节里,傲然怒放,在出尘与入世间,清丽如水,独自芬芳。也许他们风马牛不相及,但是,我觉得它们同出一处,那便是纯洁。正因为这一点《苔丝》的故事才更凄凉。

苔丝为什么会有“哀感顽艳”之能呢苔丝的“哀”既有社会的因素,也与她的性格有关。

毫无疑问,苔丝的“哀”首先是“社会制哀”。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着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社会悲剧是人同社会环境的冲突造成的。苔丝生活在英国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社会气氛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位弱女子,尽管聪明美丽,勤劳善良,但家贫如洗,经济拮据,负担沉重,她处于低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自然会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凌辱,这些压迫和凌辱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她的“哀”是时代造成的,同时,亚雷和克雷代表了把苔丝推向深渊的两种不同的客观社会势力,他们直接地共同造成了苔丝的社会悲剧。

苔丝能哀感顽艳的第二个原因,她是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这种暴力,恶势力的集中代表就是亚雷*德伯。

苔丝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里长大,尽管家庭生活窘迫,但少女时代的苔丝内心是明朗,欢快的。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不惜牺牲自己。苔丝一生都是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亚雷之所以敢称霸四野,为非作歹,为所欲为,不仅因为他有钱,有势,而且更主要的是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法律的保护。社会和法律都认为侮辱和迫害苔丝的人是正当的,而受迫害的苔丝则是有罪的www.guaze.com。苔丝一生都必得逆来顺受,忍受含垢,不能自卫,而当她有生以来第一次起来自卫的时候,“’典型’明证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苔丝成了资产阶级国家祭坛上的祭品。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仁道和虚伪。

苔丝的“哀”,在社会制哀的总前提下,同时又是性格制哀,其“哀”的成因不仅有客观的而且还有主观的,亦即说不仅有外在的,而且还有内在的。

我们在论及了苔丝“哀”的诸种社会因素之后,还应该指出的是造成她痛苦,不幸的还有其自我的原。苔丝是勇敢的,她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然而她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这又表现了她性格软弱的一面。

她“根据陈腐无聊的习俗,布置了不同情自己的形体和声音”,用“一堆使自己无故害怕的道德精灵”来恐吓自己。即使在大自然中间,“老是把自己看作一个罪恶的化身,侵犯了清白的领地”。这种静观的结果,必然造成她内在的自我折磨和谴责,因此,使她所受的磨难,所遭受的不幸和痛苦,就更加沉重和强烈。这种“灵魂有罪”,使她负疚,自责,使她即使被克莱无情抛弃,也认为是自己的罪过,默默忍受命运的摆布。因此,她在遭到世俗舆论,传统道德迫害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责难自己;她在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成为传统维护者。故而说,苔丝哀婉的美学特质在社会制哀总前提下,又属于性格制哀。因而她的“哀”更深刻,更感人。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四:(2220字)

感觉有点说不清读完《苔丝》的感觉了,好多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有点窒息。

苔丝是个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她家境贫寒,却美貌如花。对于一个自重的穷家女子来说,美貌就意味着麻烦。她吃苦耐劳,却时乖命蹇——初次打工就遇上东家德伯维尔的纠缠。年纪轻轻就失身,怀孕,拉开了她生活的序幕,亦成为她悲剧的开始。人们的歧视,她能顶住,偏远处劳动的艰苦,她也不怕,和牧师出身的青年大学生克莱尔的相爱却压垮了她。新婚之夜,互诉心曲,都端出了自己人生中难以启齿的一段。对等的倾诉却没有对等的结果:苔丝不变初衷,依然怀爱,克莱尔则一反常态,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她。自此,悲剧愈演愈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终于是,不堪刺激的苔丝杀死了德伯维尔,成了一个杀人犯——一个世所不容的美丽纯洁的杀人犯!

老师说过了欣赏任何一部经典作品尤其是社会小说,首先离不开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因为伟大的作品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欣赏<<苔丝>>也不例外。如果单单从这部作品或者用现代人的观点思维来欣赏这部作品的话,那么,书中的主人公克莱尔委实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他对深爱他的妻子苔丝的抛弃。但明白了这部作品的产生背景,我们可能对于克莱尔不只是指责,或许会有很多同情的成分。<<苔丝>>描写的是19世纪后期英国农村的生活。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以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许多的偏僻地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响。这种影响不只表现在农村向机械化和大农业的迈进,对于人们思想的冲击同样是致命的。处于转型期的人们的思想一片茫然,这使得许多思想正在不可避免地被抛弃或者接受。正是这样,苔丝的悲剧显得是那样地催人泪下。这不能怪克莱尔,他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啊!用作者托马斯。哈代的话说,这一切都是自然的法则在起作用,兴盛交替,潮起潮落,风水轮流转!这时期思想领域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恐怕莫过于人们对上帝的疑问了,就像克莱尔那样。但是即使是克莱尔这样思想比较先进的人仍旧不可能完全摈弃旧观念旧道德的束缚,这恐怕也是苔丝悲剧的一个缘故吧。试想,在现在,想苔丝这样美丽贤惠的女人即使失身,还有谁会责怪甚至不能容忍呢!何况她是不知情的呢。同时,苔丝成了旧思想的载体。作为一个女人,她得承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当然,社会压力主要是道德方面的。苔丝遭遇强暴后,村子里的人认为她有伤风化,无不对她另眼相看。甚至,就是她自己也对自己不可饶恕,于是整天蛰伏在家里。她背负了历史的重荷。书中多次谈到她是贵族的后代,这也就意味着她承载了历史的思想及道德观念。她失身于德伯维尔的那段耻辱经历始终是她人生路上的巨大障碍。正是因为它,她迟迟不肯接受克莱尔的求爱。但当她克服了这一心理障碍时,克莱尔却无法再接受她了。总之,她的过失在旧道德看来始终是不可饶恕的!

同时,苔丝也开始初步接受新的思想,这也就是她最终能走出自己的心理障碍的缘故。但或许哈代只是叙事般的描述一个故事,我不认为它仅仅是在叙说一种现象。苔丝的这种转变反映了资本主义思想不可遏制的冲击力。文中最后提到当克莱尔去巴西之后思想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接受了在以前看来似乎是有些荒谬的事实。或许,正是这种现象的反映。或许,连哈代本人也对这种变革束手无策。于是,他创造了克莱尔这个人物来表达他的这种苦闷。幸好,哈代知道把这种情绪诉诸笔端,要不还真不知道会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呢!

当然,这些只是我感觉我们应该读到的东西,但我毕竟不是哈代那个时代的人,就作品本身而言,我无法评价它的社会意义,作品中让我感动的是苔丝和克莱尔的爱情,用惊天地泣鬼神形容也不过分。尤其是在新婚之夜就得面对丈夫的离去,又有多少女人能够做到?苔丝爱克莱尔,爱得发狂。她爱得不仅是他的容貌,不仅是他的琴声,不仅是他能给他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克莱尔问伊兹,那个曾经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可以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虽说最后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的爱情毕竟还是超越了尘俗,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或许,这种纯洁无私没有感染任何物质侵染的爱情是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应该大力提倡的呢?当克莱尔远去巴西的那段时间,对于苔丝来说可以是暗无天日了,但她对克莱尔的爱始终不渝。她不准任何人侮辱克莱尔,污辱他们那至高无上的爱情。也许有人禁不住会问:用那么仅有的一点卑微的骄傲去支撑昂贵的爱情是否值得?是啊,在这个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信仰呢,更别说要为此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了。资本主义思想冲击的不只是西方国家,还有东方国家,中国也不能避免。但在这样一个多元化思想并存的年代,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对于道德,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抉择?人生往往是无奈的,人不仅要看他做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本意是什么,后者才是衡量道德好坏的真正标尺。

当然,<<苔丝>>的真正价值还有其艺术价值。整篇文章谋篇周密,结构严谨。文中多次运用伏笔,预兆和细节,还有场景的烘托,让主人公的形象鲜活起来。但这些并不是我关注的重点,我想或许我可以不予讨论。再说有那么多人在研究了,或许我没有必要再作这些无聊的笑料了。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五:(2217字)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大都非常的朴素、简洁,像一位农村纯朴、可爱的姑娘,但是在这朴素与简洁背后,却隐藏着一股激情、愤怒、惋惜与哀伤的潜流。他的作品算不上是鸿篇巨制,体制不大,甚至也不美丽,但是它结结实实,正如海子评价荷尔德林后期的诗歌那样,“像火砖一样,摆着,码着”,一旦展开,便能引出一个撼人心魄的故事。

《苔丝》写的是一个纯朴的乡村少女在家庭窘境与社会习俗的双重挤压之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故事。在书的扉页上,作者写下了一行字:苔丝,一个纯洁的女人。这是作者对他的主人公的评价,也是作者为了提醒读者可能产生的偏见而写下的一句话。也许有人会认为,把这样一个曾经遭人奸污并杀过人的少女称作“纯洁的女人”,不是那么恰当,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她是如何被愚笨的父母一步步推进火坑并遭人奸污的,并且在这之后特别是与安琪儿相爱的过程中,她承受着怎样的心灵的煎熬,我们就不会再求全责备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根本上说,这确实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有一颗善良的心,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不会忘记,就是这样一个曾经遭到巨大伤害的少女,却处处小心翼翼,生怕伤害了别人,她甚至想把自己深爱着的安琪儿让给伊兹她们,而对她来说,安琪儿就是她的全部,就是她生存下去的理由,失去了他,可以想像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可以说,被杜伯维尔奸污是苔丝不幸的开始,在此前,虽然家里贫穷,但至少她还可以有自己那少女特有的甜美的梦想,她还可以跟村子里的人一块跳跳舞。而从那以后,一切都变了,她的天空突然变得低沉而灰暗,她陷入了黑暗之中,因为在村子里,这是一个不可牢恕的错误,仿佛是刻在她头上的红字一样,会纠缠她的一生。而猎苑事件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她是一个好姑娘,她懂得父母的艰辛,痛爱弟弟妹妹们,希望能为父母分担忧愁。而她的父母又是那样的愚昧、无知,母亲只知道让苔丝嫁个“好女婿”,父亲是一个浪荡子和酒鬼,因此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她的家庭把她推向了深渊。试想如果她的家庭衣食无忧,如果她的父母都能意识到把一个才十几岁的女孩送出去的危险,甚至如果苔丝是一个特别糊涂特别不会体恤父母的孩子,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然而这一切“如果”都不存在,于是苔丝的悲剧不可避免。

悲剧的高潮在苔丝与安琪儿的新婚之夜到来,这是苔丝命运悲剧的顶点,她遭遇了灭顶之灾,在此前,她的生活还有一点希望,至少还有重新开始生活的勇气,但是这一次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她的世界彻底坍塌了,她的心也死了,只剩下一具毫无生气的躯壳。这正如尼采所言:“悲剧呀,悲剧!”。然而,当我们听到安琪儿残忍地说出这样的话时,我们不得不为苔丝鸣冤叫屈了:“我原来认为――任何男人也会这么想的――我既然放弃了娶一个有地位、有财富、有教养的妻子的全部打算,我所得到的当然应该是娇艳的面颊和朴素的纯洁。”

这段话对于苔丝心灵上的伤害是难以想象的,它彻底否定了自己在安琪儿心目中原来的形象,让她在安琪儿面前抬不起头来。但是,在与安琪儿相爱后,无数次安琪儿的求婚,都被苔丝婉拒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时她的内心忍受着怎样的巨痛,而安琪儿仍然不休不止,并且承诺说可以原谅苔丝的一切过错,在这种情况下,苔丝才勉强答应了与他结婚。每一个人都渴望着爱与被爱,何况是像苔丝这样一个年轻的姑娘,何况她自己也深爱着安琪儿,即使是再坚强的人也经受不住这种爱的诱惑,幻想在这种伟大的爱情的牵引下,能够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然而,该来的终归还是来了。当安琪儿得知了她的过去之后,却无法原谅她,恰恰忘了他自己刚刚向苔丝坦承的一段荒唐的经历,甚至在他为了逃避婚姻上的失意要去巴西时,还想说服伊兹跟他一起去。当他以道德者的面孔自居而指摘苔丝的不贞之时,他却看见自己的肮脏!这样的例子是到处都有的,我们每一个男性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是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毫无疑问,安琪儿对苔丝的爱带有一种梦幻般乌托邦的色彩,这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他那可怜的虚荣心,向别人宣示自己是多么的与众不同。而当这梦一破灭,他是如此的痛苦,甚至情愿苔丝没有告诉他,然而苔丝是如此的纯朴、善良,她的良心怎么能允许自己向心爱的人隐瞒这一切呢?所以,这其中也有苔丝的个人性格因素,但是难道我们能责怪她的善良与纯洁吗?

安琪儿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他的爱具有一种虚伪性、浮泛性,所以安琪儿(天使)无疑具有一种反讽色彩。当文森特。凡。高在海牙遇见妓女克莉斯汀娜时,她感到一种从未风过的温暖,他爱上了她,而且是真心爱她。他俩的这种爱是如此的简单、朴素,但却实在、真诚,他从来没有嫌弃过她的妓女身份,相比之下,安琪儿为什么在自己也有瑕点的情况下都不能原谅苔丝呢?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爱情。

最终他离开了她,从此她的流浪与放逐开始了,她的心灵无时不刻不在经受着煎熬,远方的那个人始终没有回来,而在她的身边,始终有一个魔鬼在徘徊,她生活在地狱的边缘,如果没有人来拉她一把,她迟早会掉进地狱里。结果果然如此,而当安琪儿回来后,杜伯维尔的死便不可避免,因为安琪儿回来了,说明他还爱着她,而当苔丝还拥有安琪儿的爱时,她怎么能容忍那个邪恶的杜伯维尔对他的欺骗,怎么还能容忍自己与他生活在一起呢!她情愿与他同归于尽,只要她还拥有安琪儿的爱,哪怕这是一种无望的爱。

苔丝,多么可以的姑娘,我们真忍不住要为她一洒同情之泪,并倾尽全力去帮助她,如果可能的话。但是,我们却只能像那个伟大的莎士比亚一样,动情地说一句:“令人心疼的受了伤害的名字!我的胸脯将变作你的眠床,让你安睡!”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六:(2237字)

《苔丝》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它标志着小说家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高峰,其主题思想更加广泛深化,人文精神也更加充沛凝重。在这部作品中,广泛弥漫着一种宿命观点,特别是在苔丝的思想意识中。在那个冷酷的社会里,遭到恶势力摧残的苔丝无路可走,无力追究其根源,只能认为自己的不幸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是无法解脱的。苔丝的这一典型缺陷,即宿命意识,正是哈代世界观的外在表现。

一、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哈代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的时期,资本主义在给英国社会创造了繁荣的经济的同时也加深了下层贫苦人民的困境,特别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使农村的宗法社会基础彻底崩溃。”哈代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入侵农村致使农民破产的情况,大批个体农民在宗法社会迅速解体的影响下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在这样的世界浪潮之下,哈代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感情上深深依恋古老的社会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民生存现状的摧毁。他在作品中描写了资本主义给农村带来的灾难,并且对农民的悲惨境遇寄予同情,但是哈代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局限,尽管他想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但是最终也没有成功。于是他只好把这一切不幸归咎为“命运”。谈到这一点,不得不指出,哈代的宿命论思想深受限于当时社会环境,也由于这个悲剧意识的立足点带有作者本身思想上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哈代只能把挽救古老社会文明的希望寄托给命运,使他的小说带有浓厚的悲观色彩和宿命论思想。尤其是他的宿命论思想,在小说的女主人公苔丝身上表现的最为突出。

二、宿命观在小说中的表现

宿命论指人生中早已注定的遭遇,包括生死祸福、贫富贵贱等或者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人无法控制的力量所促成的。相信宿命论的人认为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注定的,这个注定的意思并非简单的指规律性的东西:比如人总是要死的,它潜在的含义多少得牵扯上神秘主义,比如主宰一切的上帝之类,由上帝或上天预先安排,是人无法改变的。

在《苔丝》这部作品中,在苔丝身上,宿命观有如下几种表现:

1。偶然的巧合,冥冥之中带有宿命的色彩。

小说中的第一个巧合就是当苔丝与弟弟用她家的那匹老马去送货的时候,老马在途中被邮车撞死。这个结果直接导致苔丝不得不接受她父母的建议,去那个所谓的亲戚家找活干。老马被撞死看似是一个巧合,但是却暗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那就是苔丝不得不去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正是这件事情最终导致了她一生的悲剧,苔丝去参加围场堡的舞会,在归来的途中和黑桃皇后卡尔闹翻,得罪了同行的女人们,最后只好和亚雷一起回围场,苔丝不幸在途中被亚雷侮辱。这同时也反映了哈代无法给生活在贫苦中的人们找到一个光明的前途,从而只能把他们的不幸归结于是巧合的结果。

第二个巧合就是苔丝到奶牛场工作,本来想要安静地生活的苔丝却偶然遇见了安琪尔,并且爱上了安琪尔。苔丝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想把自己的不贞的事实以写信的方式告诉安玑,却受到命运的作弄把信塞到了毛毯下面。与安琪尔结婚当晚,苔丝最终将自己被亚雷侮辱的事告诉了安琪尔。安琪尔无法理解苔丝的坦诚,于是远赴巴西。而苔丝也就成了一个被抛弃的人。

第三个巧合就是苔丝由于生活窘迫,去寻求安琪尔父亲的帮助,在归途中偶然遇见亚雷,心灵再次受到打击。这就为她再一次陷入亚雷的魔爪做了铺垫。

2。报应因素,带有宿命色彩。

当苔丝被亚克思诱奸后,由于自己的宿命论思想的缘故,哈代认为这是一种报应。他在小说中写道:“的确,我们可能承认眼前这桩灾祸之中隐藏着某种报应的成分。毫无疑问,苔丝。德伯维尔的某些披铠甲的祖先当年在得胜归家,寻欢作乐时也曾经对农民的女儿干过同样的事情,而且更加粗暴,但是尽管在神灵的眼里,祖先造孽子孙得报应天经地义,常人却唾弃这番道理,因此仍然于事无补。”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哈代把苔丝的这个悲剧看作是对其祖先作孽的报应,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这明显带有宿命论的思想。

3。认为不吉利的事情,带有宿命的色彩。

对于在草地上跳舞,安琪尔没有选中她,认为那是一个不吉利的兆头。当苔丝的下巴被戴在胸前的玫瑰花刺了一下后,也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当与安琪尔结婚前,按照习俗,结婚要宣布三次,但是距离他们结婚的日期只剩下两个星期了,这样就只能把婚期向后推迟一个星期了,那可不是吉利的事。下午公鸡打鸣是一件不吉利的事。这样更让我们觉得苔丝的命运就象是宿命早就安排好的一样,一切事情的发生都预示将来的某个结果,感觉是命中注定的一样,带有神秘的色彩。

此外,除了苔丝,其他人的身上也多多少少都带有宿命论的观点,如苔丝的母亲“对于《算命大全》这本书,她有一种奇怪的物神崇拜的恐惧,从来不敢整夜把它放在屋内,所以每次用完后,都要把它放回原处”“我在《算命大全》里查找过她的命运,书里头这件事说得明明白白的”;伊茨“什么事都是有定数的,拥抱有定数,不拥抱也有定数”。苔丝自己家里的人总是用宿命论的口气互相不厌其烦的说:“这是命中注定的。”,与苔丝在一起干活的年轻女孩子们,都生长在偏僻的农村里,也都非常相信宿命论的思想。

三、哈代宿命论思想的意义

哈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和贫民的苦难根源的认识虽然带有宿命论的倾向,但是他揭发黑暗社会与批判社会确实相当彻底而猛烈的,并具有引发人们改革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小说的结局:“死刑”执行了,用埃斯库罗斯的话说,那个众神之王对苔丝的戏弄也就结束了。作者的主要意图不是在于宣扬命运观,而是借此怒斥强权社会的暴力残酷,从而启迪人们奋起反抗。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2000字七:(2158字)

前一段日子,读完了《苔丝》——流着眼泪读完的。

这是我第二次读这篇小说了,可从次数上来看虽是第二次,实质上只能说是第一次,或者说是一次多一点点。我第一次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才只是一个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有限,而且读得也很粗略,那时,我对《苔丝》的唯一印象就是挺好看的,苔丝这个人物挺可怜的,除此以外便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把自己融入整个情节中去,根本没有对苔丝这个悲剧性的人物作过任何有意识的评价,根本没有想过苔丝一步一步走向毁灭是与其性格,与她所处的环境是如此密不可分。这一次阅读,我不敢说我已经看懂了,但我对整个情节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

《苔丝》的作者托马斯·哈代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出了他悲观的宿命论,主人公苔丝陷入悲惨境地,但她无论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与戏弄,最后走上绝路。但她走上绝路,绝不像某些低俗小说那样一味追求情节曲折而硬让主人公死去,而是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在故事的开端,当苔丝的父亲约翰·德比被告知自己这样一个贫穷小贩竟是古代德伯家族——一个十分高贵显要的家庭的后裔后,她的父母要她去有钱的德伯太太家攀亲戚,她天性纯朴,厌恶趋炎附势,不同意去,但后来,她由于担心喝得酩酊大醉的父亲半夜外出送蜂密进城会出现意外,才与弟弟一起替父亲跑一次腿,然而途中却出现了意外——她家唯一一匹赶车的马被轧死了,失去一匹马对他们这样一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就是失去了用以维持生活的工具。在埋葬这匹衰老枯瘦的马时,几个孩子们都放声大哭,苔丝没有,“他脸色苍白,没有表情,似乎认为她自己是谋杀者”,书中是这样描写的。然后她带着一种负罪感――是她自己的疏忽大意才使家庭的生活出现了危机,和她对父母的孝顺,对弟弟妹妹们的关爱,以及她强烈的责任感——必须使家庭摆脱困境的责任感,去了德伯太太家攀亲戚,也导致了她被亚历克·德伯玷污,给她日后的生活蒙上了一层抹不去的阴影。她的孩子在死前,她坚持要让这个不清白的小小的肉欲的产物受洗礼,也是强烈的责任感趋使她这样做的。如此说来,苔丝性格中最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她强烈的责任感了,正如苔丝坚决地要把与亚历克·德伯的那一段不快的往事告诉她所深爱,并且也深爱她的丈夫安吉尔一样,她原本可以完完全全地把这件事隐藏起来,说像她母亲教她的,然而,苔丝没有,她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安吉尔,书里这样写道:“她说得很轻,但很坚决。”苔丝把这件事告诉了安吉尔,而不愿意隐瞒事实,致使安吉尔承受不住打击而与她分居,也正是源于她那责任心,不是吗?现在看整篇文章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吧,就是苔丝杀了亚历克后追上安吉尔的时候:“……克莱尔停住脚步,以询问的目光望着苔丝。‘安吉尔’,苔丝说,好像她一直等待着他们停步时克莱尔会这样看着她,‘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追你吗?我要告诉你我把他杀了!’她这么说的时候脸上露出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令人同情的惨淡微笑”,你能想象一个人在杀了人后所露出的这种表情吗?如她自己所说的“我杀了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把他杀死的。不过,安吉尔,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我非这么做不可。”显然,苔丝把杀死亚历克看成是她应尽的责任,是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她自己,也为她丈夫。亚历克是笼罩在她心头的阴影,亚历克死了,她只觉得如释重负,只觉得自己是完成了任务,所以她急着要告诉她丈夫,这大概也就是她脸上会露出微笑,而不是杀过人后的慌乱、惊恐无措。因而在她生命的最后五天——与安吉尔在一起的五天——一生中最幸福的五天中过的生活是恬静的,她的心情也是平静的,她对待死亡的坦然也感染了逮捕她的人,“她站起身来,整了整衣服向前走去;那些人还一个也没有起步。‘我准备好了’,她平静地说。”我想,苔丝或许是带着幸福,甚至是带着满足感死去的,因为她觉得她死了,再也看不见安吉尔会看不起她了。这从她被逮捕前所说的话中是可以看出来的。

至此为止,我所说的都是苔丝,也许你会问起安吉尔为什么会接受不了苔丝曾被亚历克玷污并产有一子这一残酷事实而提出与她分居,他不是很爱苔丝吗?难道他对苔丝的爱并不是高尚的吗?那么,我要说,他是因为太爱苔丝了,他心目中的苔丝是如此美丽,如此善良,是一切纯洁的象征,他忍受不了他眼中所见,心目所想的苔丝有任何过错,他努力扼杀自己对苔丝的感情,他觉得那个属于他的苔丝已经不存在了,在他眼前的,已经不是他以前所深恋的苔丝,而是有着苔丝形貌的另一个女人。新婚之夜,也就是苔丝把往事告诉他的那个夜晚,也就是他们开始分居的那个夜晚,他曾梦游,抱着苔丝走到了树林中,把苔轻轻放在一口棺材中,看过这篇小说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他当时所一直重复说的那一句话:“死了,死了,苔丝,我的妻子死了,死了。”在他的心中,最最美好的那个苔丝死了,不存在了,他的悲痛,他的绝情,他的弃苔丝而去的行为,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失去了当初最真最纯的苔丝。

至于亚历克,我不想多说,他给苔丝带来的灾难是显而易见的,他对苔丝所做的一切,根本不是出自他对苔丝的爱,因为爱是高尚的,他对苔丝只有情欲可言,丝毫没有爱的根据。然而,苔丝并没有因为亚历克给她带来的打击而不纯洁,她自始至终都是那么的纯洁,善良,都显得那么美丽。

上文也就是我对《苔丝》的一点感想,写好后,一阵轻松,这些话,一直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想要说的,在这里一吐为快,真是爽心。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