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2000字一:(2094字)
有人说《双城记》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着眼点在于卡顿对露西的博大的单恋,为了后者的幸福,前者不惜牺牲自己去搭救后者的丈夫。不过如果纯从感情角度剖析,似乎看不出卡顿为何非得爱上露西不可,从情节和人物关往中,比较难以感受到卡顿怎么就会深深的爱上了露西,在单恋的前提和基础似乎并不牢靠的情况下,来看卡顿的牺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牺牲确实伟大,但总觉得有点没来由。
我想《双城记》并不重在写情,露西与达奈的相爱结婚,卡顿对露西的单恋其实都比较概念化,个人认为《双城记》是狄更斯对革命和人性痛苦深思所交的答卷。
革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当体制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后,下层积累的仇恨最终会大暴发,冲垮旧的体制。由于下层的仇恨缺乏构筑合理的新体制的能力,革命往往会演变成单纯的毁灭性的暴力,而最终建立的体制可能与旧的体制相距并不遥远,但这个宣泄仇恨的过程付出的社会成本是相当惨重的。在这个过程中,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维护人的起码的生命、尊严的道德、法律都被当成旧体制的一部分被否定了,因此种种人间惨剧也就不可避免了。革命政权的官方意识形态倾向于认同为革命的理想可以不择手段,所付的社会成本是必要的代价。而具体到参与革命的人,从现实角度考虑,可能纯粹投身革命理想的也并非全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不过将革命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也不排除有些人,包括革命领导者在内将革命作为宣泄个人仇恨或者是争权夺利的工具,而革命这种形式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这部分人大有可为。可以说包括法国大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概莫能外。
所以,人道主义作家对于革命无不抱着矛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赞同改善民众处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又痛苦于血腥而非理性的革命现实,如果他们非要坚持个人的观点,那么在不宽容,不允许中间路线的革命时代,他们的个人命运往往是凄惨的。
从人性角度说,当体制不能给相当数量的民众提供生活保障时,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正义的呼唤。但由于人性的缺陷,普通民众大多数是盲目,盲动的,而作为精英的革命领导者也不能抵御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和腐蚀,也会大量出现投革命之机,利用革命谋取私利的情况。在常态社会下,人的缺陷往往由于社会伦理和法制而受到压制,在非常态的革命时代,社会伦理和法制的缺失反而会使这种缺陷得到肆无忌惮的释放。而等待极少数的坚持正义、良心的理想主义者的大多数是悲剧性的命运。解决方案只能是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在满足少数特权人物的贪欲之外还能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提供保障普通民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福利制度。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即从人生角度对以上的部分观点作了生动的阐释。《双城记》的两个主角应该是厄尼斯和卡顿。酒馆老板娘厄尼斯是受压迫受残害的劳苦人民的典型,她的弟弟和妹妹都被贵族艾弗蒙害死,她因此形成的疯狂的仇恨,表现为要利用革命的混乱杀掉每一个跟艾弗蒙家族有关的人,包括其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管家,其外甥达奈,以及达奈的妻儿。革命就是报仇雪恨,而且是不受限制的滥杀,这是相当一部分受残害的普通民众的态度。甚至有人道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深受迫害的时候,也会丧失理智,产生这一想法。莫奈特医生被艾弗蒙陷害,在巴士底狱关了18年,在狱中身心俱残,成了精神病人,狱中他即写到要向艾弗蒙讨还血债,直至他这个家族中的最后一人。当然,当他出狱神智清醒时,他的人道思想又占了上风,他能够分清敌我,可以接受敌人之亲戚作自己的女婿。而正是疯狂的仇恨使他自己付出了代价,他在狱中的偏激的言论最终要送他无辜的女婿上断头台,差点断送他女儿的幸福。仇恨使人疯狂,疯狂的仇恨造成疯狂的革命,疯狂的革命最终伤害了疯狂的革命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的命运丰满的阐释了这一观点。
而卡顿则寄托了狄更斯关于人性的理想。书中没有交待卡顿自暴自弃的原因,我想这是人道主义者反观现实人性的种种丑陋人性而造成了理想失落吧,卡顿从事法律工作,他才华横溢,但看到了太多尔虞我诈,民众的堕落,权贵的奸诈时时刺激着他的神经,他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又不想同流合污,争取那些其实易如反掌的利益,于是不如自暴自弃,沉溺于酒精,甘心被庸才利用。本来争取到了露西的爱,也许会刺激他争取一些世俗的成功,来维护个人家族幸福,可他偏偏下手慢了,被达奈占了先,于是只好把爱藏在心底,继续纵酒。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也不关心任何人,这种孤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当他看到可以通过牺牲自己来维护露西的家庭幸福这样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他义无返顾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因为这可以使露西一辈子记住自己,也可以说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典型了。狄更斯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歌颂告诉我们仇恨对抗仇恨只会使人疯狂,而自我牺牲,利它才会带来福音。当然了,这也是理想主义的想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这种理想主义,也只能是寒夜中的星光吧。
狄更斯在全书最后又回到了基督教,“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句话在托尔斯泰《复活》中也被引用,看来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一直被这些人道主义作家奉为圭皋。
双城记读后感2000字二:(1830字)
卡莱尔的《法国革命》一书引用了一份在攻陷巴士底狱后从牢房里发现的囚徒的秘密手稿,手稿中有一段文字触动了狄更斯的心弦:“要是大人看在上帝和最神圣的三位一体的份上,把我亲爱的妻子的下落告诉我,即便您只是用一张小小的卡片写上她的名字,把她活着的消息通知我,那也将是您恩赐给我的最大安慰,我将会祝福大人的伟大!”这一令人揪心的手稿,构成了双城记的核心故事:一个被人秘密囚禁了将近十八年的囚徒,在狱中用血泪记下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渴望向仇人清算,但是真相大白之后,这封控诉书控诉的竟然是自己的女婿……狄更斯就是借助于这样一个核心情节,创作出了一个贯通整个时代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双城记》。
《双城记》以波澜壮阔的法国革命为背景,以三个相互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为主线,把冤狱,爱情和复仇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复杂,矛盾冲突激烈。小说分别塑造了三种人:一种是以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是作者痛加鞭笞的反面人物。另一种是革命群众。他们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底层社会,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同情他们的悲惨遭遇,赞赏他们呢在革命爆发前后的坚强性格和卓越才智,但是,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有些人却成了冷酷、凶残、狭隘的复仇者。第三种人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人物。他们中间既有宽容为怀的贵族暴政是受害者,又有主张仁爱的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他们的互相辉映,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和谐团体。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鱼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
在这个故事里,爱,战胜了一切。
马内特一生在狱中被囚禁了十八年之久,丧失了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变得木讷,呆滞,只会在昏暗的房间里做皮鞋,他那套特有的工具,贯穿了整个故事,那套做鞋的工具不消失,马内特一生就永远走不出曾经被囚禁的阴影,但是在他女儿对他的关心爱护之下,马内特医生逐渐恢复了正常,成为了之后在拯救自己的女婿的战役中的领军人物。
洛里医生是特尔森银行的老职员,是他从法国将马内特医生救出,并且与他们一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尽其所能的帮助和爱护他们全家,对于他们一家的衷心,所有人都为之赞叹。
露西·马内特,自然就是马内特医生的女儿,美丽,温柔,孝顺,是所有男人眼里的宝贝,她用她的爱,关怀着自己受伤的父亲,并与达奈相爱,用自己的宽容和尊敬,让同样对她爱慕不已的年轻律师卡顿愿意为之付出一切。
查尔斯·达奈,原名查尔斯·艾弗勒蒙德,是法国贵族的继承人,但是因为他的家族的种种罪恶,他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并且改名换姓,到英国另谋生计,并且取得了成功。他与露西结婚,原本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为了解救自己家族的一个仆人,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时局动荡不安的法国,被囚禁,被释放,又被控告,并且被判死刑
……
西德尼·卡顿,一位英国年轻的律师,与达奈有着惊人的相似的面貌,也深深爱着露西。但是他桀骜不驯,很有能力但是永远都颓废着,他的一生似乎毫无意义,他对露西的爱,没有过奢求要得到她,只是想为她付出一切,所以当露西深爱的丈夫有畏难时,他想出了掉包的计策,甘愿为达奈一死。他的一生似乎是因为这件事而变得分外有意义(www.guaze.com)。卡顿,是这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很有能力,但是他不爱出头,甘愿做为斯特赖弗的豺狗,每一个斯特赖弗的大案子,都是得益于卡顿的付出,但是他依然颓废着,做着一个幕后工作者,似乎人生毫无意义。
有这样一段话:“这位将实力废弃而置身沙漠的人,在寂静的房前巷道上停了下来,有那么一瞬间,在他眼前的这片荒野上出现了由远大理想、自我牺牲和坚韧刚毅共同构筑的海市蜃楼。在这虚无飘渺的仙境中,爱和仁慈在空中楼台眺望着他,花园里的生命之果已经成熟,希望之泉在他眼前闪耀着光芒。转眼间所有的景象全都烟消云散。”
“太阳凄楚苍凉的升起,照在这个最可悲的人身上。他有着真才实学和深厚情感,却无法振作,无法用才华和情感为自己谋取幸福。他明知自己萎靡沉沦,也听之任之,让自己继续沉沦下去。”
而当他已经决定要为露西的幸福牺牲自己的时候,他的态度是坚强和决绝的。
“一朵云飞快的飘走了,他在云朵下大声的说话,态度不再是满不在乎,也不再是懒散和萎靡,而是一个厌倦者的决心。他曾经漂泊过,奋斗过,但最终走投无路。现在他找到了自己的路,也看到了路的尽头。”
他死的时候,满脸坦然,犹如先知,他也就是先知。看到了他为之献身的人将会永远铭记他。
“我做的这件事情,远比我过去所做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要安息在一个远比我所知道的更美好的地方。
双城记读后感2000字三:(1943字)
双城记读后感双城记读后感双城记读后感为了你,为了你所亲爱的任何人,我愿意作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涯中有值得牺牲的可能和机会,我甘愿为你和你所爱的人们而牺牲。----------西德尼。卡尔顿
就这样被感动了。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我能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最纯洁、最崇高的爱。它隐藏在内心,但却无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与煎熬,为的是使它维系的人幸福;它总是无私地付出,而不求一丁点儿的回报。这种爱在无形中上升到一个新境界,放出凄美而运人的光彩,成为了经典------引起人们对它的重新理解,带给人们最真、最切的情感体验。
《双城记》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与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的交织体。全书充溢着扑朔迷离的色彩,正映照了当代的时代气息。它用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作为杠架,细致地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成就和错误,而主人公西德尼。卡尔顿、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之间的真挚的情感成为亮丽的一笔。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性格都十分鲜明,在每个人的身上蕴含着一种单纯的情感。曼内特是个深爱女儿的父亲,在历经磨难后仍然宽容地将心爱的女儿嫁给仇人的儿子。露西是温柔善良的典型的贤妻良母,为了可能让丈夫看到自己一眼,每天下午风雨无阻地到大墙对面站两个小时。达尔内正直、豁达,是个在当时社会少有的贵族,他为了自己"神圣的目标"和真挚的爱情,放弃了爵位与财产;为了搭救老管家而只身回到险象环生的法国。小说中还有一个人物,也就是那个有点令人憎恶的泰雷兹。德伐日了。但是她也是极其悲剧意味的人,失去亲人的悲惨经历使她从一开始就苦大仇深,在她看来,活着的意义就是在革命胜利到来之时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可是等到革命胜利时,她许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复仇却失去了对象,她的愤怒之深是可以想象的,然而为了发泄积愤却拿侯爵兄弟的儿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条与那些伪贵族同样残忍的道路,于是她的种种行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读者同情与谅解。而小说的戏剧性在于,泰雷斯因为手枪走火而结束了她那咄咄逼人的生命,也许这才是她最佳的结局。
在《双城记》中,我最喜欢的,也是令我最为感动的人是律师助手西德尼。卡尔顿------他的长相与查尔斯。达尔内一模一样,但两者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他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就与众不同。当贝勒满法庭上的人若无其事地望着天花板。当观众由于长期的积怨盼望着一场杀人活剧上演,而他的一张字条揭穿了隐蔽在案件背后的阴谋。他一出场就带了一身忧郁,隐去了光芒却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却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他才华出众,却甘心情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亲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自己与名、与利、与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他曾说说:"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他的悲剧在于,他太小看自己,似乎有点自卑,因此放任了自己,又因为放任而感到绝望。他是个很有才华,感情深厚的人,却无法用那才华和情感为自己获得幸福。
他爱上了露西,却不愿去追求,他内心的善良使他担心自己"难免使她痛苦,悲哀和侮辱,拖着她一起堕落。"于是他把爱情隐藏在心里,宁可痛苦地徘徊在午夜的街口,压抑着心中热烈的感情与无尽的思念。他的爱是无私的,奉献的,他满足于偶尔看看自己朝思暮想的人儿,他羡慕达尔内,他恨他,但在痛苦情绪纠缠中,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愿他们永远幸福,因为"爱常常比恨更为强有力得多"。这个表面上懒散,放纵,好贪杯的"无用之徒",内心却是个极崇高,极纯洁的人。最后,他向露西表达了爱情,那段话是我一直铬记在心的,每次读起,都不免心中感到酸楚,如果他能多给自己一点儿信心,或许这个悲剧也不会如此的伤人。"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的最后的梦。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见到了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这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已死灰的往日的梦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我曾有过许多没有成形的想法:重新奋起,改弦更张,摆脱懒散放纵的习惯,把放弃了的斗争进行下去可那只是个梦,整个儿是个梦,一个没有结果的梦,醒来时还躺在原来的地方,不过我仍希望你知道你曾唤起过我这样的梦。"
西德尼。卡尔顿对露西。曼内特深沉的爱是催人泪下的,他崇高的人格是撼人心魄的。他这种崇高的情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最终得到了心灵的平静,作了祭坛上的牺牲,带着最美的情感告别了所爱的人,他死了吗?不!他是爱、勇敢、反对压迫的精灵,他以自己的方式热烈地向时代呐喊,他会得到永生。小说以一个意外的"大团圆"收场,但是当读者流着眼泪读完时,却感到无限地遗憾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