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000字一:(2111字)
如果不是重看了这本书的话,我还不知道格列佛游记有后两卷。小时候只知道小人国和大人国,而如今再读这本书,却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鉴于作者所处的年代,人们的习惯在如今看来难免有些怪异,但这都能理解。本书的前两卷写作者到小人国和大人国游历,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作者使用的是一种叫作影射的写作手法。以小人国中的种种事例来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小人国大人国中的描写细致入微,事例典型具有童话色彩,吃鸡蛋先敲哪头儿的问题和奖励彩丝线的事情最具代表性,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这里,人性的罪恶令人发指,而又引发人的深思。在第二篇大人国中,“作者”对大人国国王讲述自己的政治见解,而国王却对此不齿,竟存在这样一个根本不懂得战争的国王!在小人国或大人国中,都是一个近乎古希腊城邦斯巴达的制度,财产部分公有化,孩子从小接受模式化教育,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古斯巴达也是全民皆兵,男性天生就要打仗,而女性必须生育和照顾好男性。但这种体系只能存在于战争年代,而不可能成就一种独立的文明体系,它不具备发展壮大的根本因素,因为没有人类天生喜爱争斗。所以文中的大人国小人国最终的途径就只会是自我毁灭。
在本书的第三卷中,我对作者所述的对拉格奈格的看法存有异议。我认为勒皮它这座飞岛是个绝妙的想法。20世纪90年代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天空之城》就是以它为原型的。当然,本书是一本讽刺小说,我对政治不感兴趣,而且也无从思考那个时代为人处世的方法。对于作者在拉格奈格中的“拉格多科学院”中看到的,和那个时代正在发生的科学变革,无疑作者严重地夸大了其辞。有位哲人说过“科学是我们通晓真理的唯一道路”。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有许多科学家(至少他们自己认为)作出的选择看起来是错误的,但也不应就此完全抹杀其为一钱不值。这毕竟是人类从已知的事物中探索未知事物的过程。这种过程是必要的,也是推动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作者在书中明显丑化了这一现实,认为教授所进行的实验是愚蠢的和荒唐可笑的。但这种精神其实仍然可取,不要忘记你所处的文明发展程度和他们是有很大区别的。对于作者所写的勒皮它中贵族们都在“胡思乱想”,我感到很有趣,这分明是一种压抑的精神疾病的表现。弗洛伊德说过,“一切的精神疾病都来自性压抑以及欲望的无法满足。”这里的情况明显属于后者,长期的无所事事导致精神压抑,代代相传造成心理变态。可见总有工作做也是一种预防精神病的好方法。对这卷中最后可谈的就是长生不老人“斯特鲁不鲁格”了。如果拥有无限的岁月而智力又不发生衰退的话,必然不会有作者所讲问题的发生,而国王的回答直接去掉了这种可能。否则作者提的问题就是极有价值的了。人在有限的一生中,满足自己心灵所有的需求就足够了,文中长生不老者浑浑噩噩的状态确实不如死亡。
关于本书的最后一卷——慧骃国,我最不同意作者所持的观点。任何生物能够形成文明所需要的条件是极为复杂的,要有适当的环境温度,生存环境带来足够的刺激才能使物种进化。这片没有天敌没有竞争的环境明显不可能造成进化。所以这种马不过是作者一种不可能实现的臆想,没有任何依据。最后的这一卷是作者对于人类美好世界的一种憧憬,而作者选择在人类社会中被驾驭的马作为一个主导者,这也具有讽刺意味。但很可惜,这种设想仅仅只是乌托邦,而且即使实现了也并不完善,根本不可能像作者期待的一样。假如“耶胡”真的是从海上来到这里的难民,为什么会发生退化?那是因为有慧骃的存在。如果慧骃真的是一个完美的民族的话,其最大的特征是人人充满了爱,人人平等,但慧骃间有主仆之分,有尊卑之别,这说明它并不完美。“耶胡”先天的劣根性不可能导致其退化,而是自认为有理性有智慧的慧骃所迫使造成。慧骃认为自身是世界的主导者,其他的生灵都是可悲的、渺小的,这就是它失去理性的一种外在表现。作者的“理想国”根本就不完美,所留给我们的也仅是一个美好的憧憬。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条真理,一切的罪恶都是在后天养成的,世上没有绝对公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都是并存的。完美的“慧骃”完全是自相矛盾的产物。一切的恶都是可以用善来感化的,人类所发明的宗教,书中作者要留在慧骃这个马的国度,其实是一种逃避,一种对真理的逃避。既然作者向往理性,向往真理,那么书末的逃避就相当矛盾了。教化及爱的力量可以改变任何人,如果不成功不过是没有真正触及到根本原因而已。这点在《夏山学校》中有很好的体现。
这本书的前面两卷处处充斥着对政治的影射,阴谋。而后两卷则是作者立足那个时代,对人类社会提出的种种疑问以及批评。归根究底,本书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思。这本书最出色之处在于它的各种讽刺,而我对此没有什么可说的。关于人类文明,只有不断发展科技,才能将文明推向新的高度。人类中虽然存在种种恶劣行为,但这不能影响文明的前进。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米切尔。卡库认为:2050年或一个世纪之内,国家这种政体将会消失,极为便捷的网络会联通整个地球,使地球为单位的信息处理能力上升许多倍,人类将迈入第一类文明。现在斯威夫特对此的设想就是杞人忧天了。
未来文明的发展道路漫长而艰辛。而本书作者心中的阴谋、罪恶,一切的负面情况也都是阻挡不了人类前进的脚步的!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000字二:(1983字)
暑假期间我看了爱尔兰作家斯威夫特的名著《格列佛游记》,主人公格列佛游了小人国、巨人国、慧因国、无名岛。
小人国,身高是我们的十二分之一,国王很恶毒,在那里有两座小人岛,每个岛上都有一个国王,一个岛上的国王想利用格列佛这个“巨人”占领另一个岛,格列佛不想发起战争,国王就怀疑他,准备害死他,但在最后,格列佛用一种奇特的方法离开那里,回到了英国。
巨人国,与小人国恰恰相反,身高是我们的十二倍。巨人国的国王,格列佛与他交谈,想让巨人国制作火药,枪炮来巩固国防,可是国王不同意,他不想发起战争,他宁愿失去半壁江山,也不愿涉足这种秘密,他要以理智和仁慈来治理国家。
其中,巨人国,人大,但人好,就像官职小的人,人好,为人民做好事,这才叫做“大人”。而小人国,人小,但人坏,就像官职大的人,人坏,贪得无厌,那才叫做‘小人’。
作者用清晰的文字把我带入一个奇特的意境,以幽默而讽刺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混浊的社会。读完之后,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如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然其中一波三折的剧情,也使我为之心惊肉跳,然而,另我印象深刻的要数主人公在小人国的经历。
曾经来往繁密,友好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争,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打败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拒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要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憎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死。
这就如同书中所说“伟大的功绩在君王眼里能算什么,如果一时你拒绝满足君王的奢望,即使你从前立过大功也绝不能得到宽恕”。
读到此刻,我颤抖了,不由得感到一丝心寒。所谓忠言逆耳,忠臣自然不得国君心喜;小人对君子的猜忌之心,君子自然被诋毁形象。想到这,我不由得感叹历史上的忠臣最终能得到君王善待的又有几个呢?但至少主人公近乎是其中的一个。
这篇游记写出来的,在我脑海呈现出的,是一个浑浊,无情的生活,是过去的生活的缩影!从作者描写隐含的嘲讽和蔑视中,处处体现出抗争精神。而游记反映出来的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也让我明白到在时代进步的背后往往充斥着不幸与荆棘,但无论如何,它毕竟是生活,这篇小说可谓悲喜交织。
我读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小说以辛辣的讽刺与幽默、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周游世界,经历了大大小小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有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格列佛在慧因国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完全融入这个社会,以致于与暗喻人类的耶胡交往时形成强烈的反差,因为他们总是以怀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诚实,使他感到失落,对人类产生了极度的厌恶。
我很羡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是我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境地,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说话的真假,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常常发生:有人用花言巧语骗取别人的血汗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抛弃自己的亲身父母(www.guaze.com)。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提高警惕,不要上当受骗。这与我们提倡的帮助他人、爱护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遇到有困难的人,要伸出援助之手时,我迟疑;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受。这些都让我内心感到痛苦、矛盾,无所适从。既妨碍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我不知道十八世纪美国的辉格、托利两党缠绵悱恻、暧昧的关系,当然也就无从体会斯威夫特笔下的争论吃鸡蛋应先敲哪头、鞋跟之高低等"原则"问题的"高跟党"与"低跟党"的妙处。我错怪斯威夫特了,我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而后来的斯威夫特也渐渐变得可以理解了,给我的感觉是他很正义。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认为评论得很经典:以夸张渲染时代的生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在厌恨和悲观背后,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没有想到在那些朴实得如同流水账的大白话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邃的内涵。
我期盼着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像慧因国,孩子们的眼中不再有疑虑,教育与现实是统一的。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2000字三:(2009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格列佛游记》。这本书描述了非常喜欢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周游世界时经历的各种各样惊险而有趣的奇遇。
格列佛在周游世界时,不管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还是慧马国,他都非常勇敢的解决了他遇到的种种困难。在这四个国家里,别人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因为他想友善的对待他们,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小时候,我很怕黑,晚上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我读完《格列佛游记》后,我要学习格列佛的勇敢。《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作品,成书于1726年。全书分为四卷:小人国(Lilliput)游记、大人国(Brobdingnag)游记、勒皮他(Laputa)及几个其他地方的游记和慧骃国(Houy)游记。
作者以格列佛船长(Gulliver)的视角,描绘了几个世界的新奇,让人时而捧腹,时而“不堪负担的感觉能力被刺激”。
在利力浦特,作者是巨人,能够轻易绕该国一周绘制海岸线地图,能够泅水去其邻国不来夫斯古拖回成群的战船,也能轻易扑灭宫廷的大火。在他眼中,小人国的君臣是渺小的。那些诸如高跟党与低跟党(影射英国的托利党与辉格党)的斗争,利力浦特与邻国只为了争论鸡蛋从那一头敲开而大打出手,(影射英法长年互相开战),或是臣子冒着生命危险跳丝线(类似于今天的杂技),只为升官发财(影射某些人为升官发财不择手段),无不体现出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与理想相悖的现象。经过戏剧化的夸张描写,那些延续到近现代并曾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似乎变得如同小人国的人一样渺小,一样不可接受。
在不罗卜丁奈格,作者是微型人。他遇到了为了挣钱而令“格列佛”连续不断的表演的、不把他当作“人”的巨人和对他照顾备至的“保姆”,九岁的巨人格兰达赫利赤,作为一个“斯卜来克努克”,作者被带到皇宫后,见到了更多看似奇异、却分别影射了当时社会上一类人的巨人。博学而自大的国王在了解作者口述的英国政体后,“用右手拿起我来,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我,大笑一阵,问我是一个“托利”还是一个“辉格”?”同样瞧不起普通大小的人类的巨人“矮子”三番两次地对作者玩恶作剧,把他当成是一只“小昆虫”来玩弄。确实,作者在大人国是微不足道的,是孱弱无力的,面对几只蚊子,他要“十分英勇地战斗”才能将其杀死;窗外的一只猴子可以把他拎在手(爪)里,抱到屋顶,给他喂食,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以这种视角,作者看到了一些人们的不良行为。同时,巨人国的理论科学只为农业生产服务;他们的法律等社会制度在某一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理想的“大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作者对当时英国的情况产生质疑,并通过国王的问话表达出来。作者本人在该国的各种行为,也讽刺了一些“眼睛比肚子还大”的人。
作者第三次出海来到勒皮他飞岛。金刚石岛底,依靠磁石悬浮的飞岛与前几年宫崎峻《天空之城》里面的“天空之城”极其相似。它们的名字都叫做Lapita(勒皮他)。勒皮他人沉浸在思索中以致于需要“拍手”来提醒他们不要走神的可笑姿态讽刺了那些只顾玄想而不重实际的科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重应用,而没有理论指导的应用是盲目的、滞后的;只重玄想,而不重实践的民族发展出的理论有许多是主观片面以至于是荒谬的。古代希腊雅典的璀璨璀璨文明被马其顿、罗马文明取代,也印证了这一点。从黄瓜中提取阳光、从粪中提取食物,从蜘蛛网里提取能织布的原料、培养无毛绵羊、从上往下建房子、软化大理石、瞎眼者用触觉和嗅觉分辨颜色、用猪耕地、用大风箱抽气灌气的方法治疗肠胃病的“大医生”、试图使空气变成固体的学者、改善思辨能力的排字机……这些荒诞的所谓科学及科学家,揭示了只重玄想的其中一“殆”。另一有害之处在那些盲目自大的所谓改革家身上体现出来:什么不去研究那些不可能发生、有悖常理的行为就是落后、愚昧,这是不是有点像所谓的“上纲上线”?
在第三卷中,作者还在格勒大锥(Glubbdubdrib,巫人岛)了解了诸多被误解的历史。许多故事,包括进入小学语文课本的一些家知户晓的名人故事,只是传说而已。历史是被胜利者书写的,有时候与“过去发生的事”不能等同起来。在拉格奈格(Cluggnagg),居民们由于斯特鲁布鲁格(Strudbrug,长生不老的人)生活的悲惨状况而变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转瞬即逝的青春。不死者老境凄凉,唯一的渴望就是死——而那不可能,普通人希望能不死,但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卷,慧骃国游记。这个以马为统治者的国家是作者汇聚前文中产生的对理想社会的零碎构想而成的世外桃源。其中的人形动物耶胡(yahoo)则是所有人类劣根性的集合。文中入骨三分的描写使人在吃饭时也会想起那些令人作呕的片段,正如乔纳森·斯威夫特假托格列佛船长给出版社写的一封信中所说,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让耶胡们改邪归正”。而“耶胡”们、小人国及大人国的居民们的某些性格至今在人们的性格中找得到影子。这也是这本书到现在依然吸引读者们的兴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