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2000字一:(1952字)
平时我总会号召身边的每一个人读读名著,读读名家,因为那是经过历史长河大浪淘沙沉淀的结果,经得起考验,经得起咂摸,能深化语言,深化认识,深化思想的财富。近段时间捧起了老舍,一直喜欢他朴实中见真谛见诙谐的文字。《正红旗下》描述姐姐的婆婆两个带毒气袋子的腮帮子让我笑了又笑,感情倾向非常鲜明,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四世同堂》读后看了许多评论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她分为《惶恐》《偷生》《饥荒》三部,有人说这是仿照但丁《神曲》的三部,我比较认同。
小说的历史背景放在日寇铁蹄下的老北京,近景是“小羊圈”胡同。书中娓娓道出胡同内所有人的悲喜怒哀及在非常时期的命运。叹服作家贴近着每个人物的心理,直接或间接地道出他们的心声,让你随着每个人物行走转换着你的情感产生无限的浮想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作品是老舍在日本投降后于重庆见到来看望他的妻子后写的,我想战后的人一定跟他说了很多殖民下的故事,或一直以来听到了许多故事使他产生创作的冲动。激情下必有好作品,八十多万字的巨著由此诞生,冲击力经久不衰。
1。对人物的爱憎。
正面人物:瑞宣,瑞全,钱默吟,高弟,尤桐芳,李四爷一家,日本老太。反面人物:大赤包,冠晓荷,瑞丰,胖菊子,蓝东阳,招弟,丁约翰,牛教授。夹缝里求生存的:祁老爷子,天佑夫妻,韵梅,白巡长,程长顺,野求,胡同里的其他小人物。
瑞宣算是这部书的穿针引线的人物,他一肚子的学识却深受传统教育的熏陶,在家与国前选择了家,在大是大非前选择了是。他鼓动身边的每一个能调动的人勇赴国难,先拒绝为日本人做事并苦闷地活着,后明白合作后能更好的挽救未来而全身投入救赎,从此获得最大的人生价值活得很踏实充实。
我们同样是有国有家的人,同样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强盛,当失去方向时同样是徘徊苦闷无奈。是“独善其身”还是“兼济天下”,是莫言还是振臂呐喊。当现实残酷地展现在面前时沉默的还是大多数。“忍”的文化深入骨髓,不忍怎么过,得过且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得真好,汉武帝真果断,理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儒学的力量,当权者取所用于是乎奴民文化渐成大气。日本的忍术是为了更有力的打击而我们的忍成了软骨病。与世无争的钱默吟经过一番磨难站起来了,高弟在家破人亡后觉醒了,李四爷遭到欺辱后反抗了,桐芳为着美好的未来牺牲了。这些人物无不给我们无限的反省深思。
大赤包老舍连个名都不给她,可见对此人极度的厌恶。对她的一切----穿着打扮,行事风格,心里活动尽所有文字丑化。这是一个老佛爷,凭着一点钱一点地位以为世界都是围着她转,懿旨派扬,损人利己,自以为是。她腐朽了自己不算把周围的一切都污染了,丈夫,女儿,狗肉朋友,最终自己没落下好下场,周围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好结果。
蓝东阳着墨不多,老舍对其的厌恶达到了极致-----在报纸上发表了几句歪诗,发现圣贤的屎是臭的就自以为是学者,痛恨周围一切比他好的人好的事。只有大家才有这样平常中洞穿,平常中见犀利的言语。
野求为了生存替日本人做事,自己恨自己不说最终结局是众叛亲离。所以做人的基本底线得坚守。
小文夫妻那种精神贵族做派只有也只有老舍能描摹得出。待人的若即若离,不卑不亢,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中,与世无争。可惜只因小文太太没正眼看日本人被枪杀,小文的反抗也是那么弱小而赔上了性命。
其他的小人物们只会嚼舌与能说的人,遇到需承担责任时都成了缩头乌龟。
正方人物的冲突中我看到作者明确的爱憎态度,对笔下正面人物的喜爱对反面人物的厌恶毫不保留毫不吝啬笔墨。人物由彷徨逐渐明确,由可爱逐渐丑恶,由热情逐渐木讷,由不自主逐渐奋起的变化展现无遗,最终结尾匆匆地展现“好人好报坏人恶报”的现世观抚慰着读者善良的脆弱的心灵。小说中情节固然吸引读者,人物的命运牵挂着读者,更有那人物的提炼,透过人物看人性的深刻更让读者回味悠长。读完后觉得瑞宣韵梅瑞全身上都有自己的影子,大赤包以及她的附庸就活在我们身边。
2。对国家的重认识。
前段时间网上盛传哪个领导人民都一样,甘愿成为殖民。读了此书后我明白了侵略者永远是凶残的,他们是为掠夺而来-----做纸棉衣给前线的伪军,发明创造共和面,活埋生病的人,永远是利用汉奸特务,一旦有闪失翻脸无情。对自己的人一样,男人打仗,男人死后女人充军妓。他们在殖民地上永远是一等公民。没有国哪有家,难怪国难当头时那么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那种民族的热情到哪都不会熄灭。国荣家荣人荣,国辱家辱人辱。尽管目前社会上有许多不好的现象,有呼吁声就有拯救的时刻。盼望着,身边的繁荣兴盛。
几个场景的冲击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钱默吟大儿子死在中秋,正值瑞丰接近大赤包一家。小妞子拒吃共和面死在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全文结束。
一部巨著的语言、思想、手法岂是一篇小小的感受说得尽道得完的。继续读名著吧,远离快餐书籍。名著让人更深刻更通透更豁达。
四世同堂读后感2000字二:(2008字)
昨天,当我读完了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最后一句话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会儿想到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命运,一会儿想到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流畅的文笔、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和人物描写以及他对人物命运的安排,一会儿想到老舍先生本人最后的结局,思绪种种,不能言语。
小说描写了北平的一个极其不惹眼的小胡同——小羊圈里的几户人家在北平被日本人占领之后的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生死命运。这里有一号院的钱家,二号院的李四爷和李大妈,三号院的冠家,四号院里的孙七夫妇、马老寡妇和她的外孙、小崔夫妇,五号院的祁家,六号院的丁约翰和小文夫妇,另外还有牛教授、李空山、蓝东阳、金三爷、陈野求、常二爷,还有英国人富善、日本老太婆等等诸多人物形象,人物虽多,可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读者绝对混淆不了其中任何两个人。
小说描写的中心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祁家四代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面临亡国的时候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七十五岁的祁老人,代表的是旧中国的传统文化,苦出身,安分守己,只求过着不愁吃穿的日子,只求儿子孙子重孙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第二代是五十多岁的祁天佑,是新旧文化过渡时期的代表,正直、善良、和气,是个老实的生意人,面对战争手足无措,被日本人挂上“我是奸商”游街,不忍侮辱,投河而死。祁瑞宣、祁瑞丰、祁瑞全是第三代,虽说他们弟兄三人都处于新文化的氛围里,每人却有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性格特点。老大祁瑞宣最有知识,但身受家庭的束缚,他深知自己应该赴国难,但终究摆脱不了尽孝的传统观念,所以只好鼓励老三瑞全逃出去尽忠,而他自己始终挣扎在理智与家庭情感的矛盾之中不能自拔,及至老三瑞全返回北平从事地下工作,才在瑞全的鼓励和支持下,找到了自己在国难当头时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从而获得了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勇敢地去配合瑞全的工作。老二瑞丰是个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家伙,结交汉奸,巴结日本人,甘心当走狗,结果死在自己结交的汉奸和日本人手里。老三瑞全是个大学没毕业的大学生,思想激进,敢于冲破传统的家庭观念,走进抗战的队伍,几年时间成长为一名胆大心细、勇敢而坚毅的抗战斗士。小顺儿和妞子是祁家的第四代,妞子拒绝吃共和面而饿死。不同的祁家四代人,思想各异,为人处事各不相同,在战争面前也显示出不同的人生态度。
小说还阐述了战争时期国和家之间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思想。国有难,家便是枷锁,拖住人们不能赴国难,使人顾了家便不能顾国,顾了国便不能顾家。亡了国,家也就失去了依托,纵使想苟且偷生也不能如愿。这点在祁瑞宣的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刻画和体现。
就像许多其他的小说一样,作者总是安排坏人在做尽了坏事后没有好下场或不得好死,如罪大恶极的冠家的大赤包(妓女所所长,被日本人抄了家,死在日本人的监狱里)、冠晓荷(被日本人消了毒——活埋)、招弟(做了日本人的特务,被瑞全掐死在山洞里),集各种丑臭于一身的蓝东阳(死在日本)、胖菊子(堕落为娼妓)、李空山(被日本人格了职,沦为流氓)。但好人也并不全有好结果,如李四爷(热心肠,以帮助别人为己任,被日本人打死)、小崔(被日本人砍了头)、尤桐芳(被炸死)、钱家的钱老太太和大儿子(因钱默吟被日本人抓走)、小文夫妇(死在给日本人表演的戏院里)、生活在城外的常二爷(不忍被日本人罚跪的侮辱而气死),祁家的第二代祁天祐(被日本人拉去游街,跳河)和祁家的最小的孩子妞子(饿死)。作者细腻的文笔,让人时时看到侵略者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故而时时为故事中的寻常人物的命运揪着心、皱着眉,而到最后竟掉了泪。当看到妞子拒绝吃日本人发的共和面时,就想着或许老舍先生会安排她饿死,果然,就在胜利的消息传来的前几分钟,妞子死了。胜利也不能叫死了的人生还,胜利也抵消不了溢满心间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想着钱默吟和他的孙子也许会在日本人投降前的最后几秒钟让日本人杀了,还好,老舍先生手下留情,整个小羊圈的人们聚在一起欢迎胜利回家的英雄。老舍先生通过小说诅咒凶恶残暴的侵略者,诅咒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诅咒那些未褪尽兽性的人们,甚至诅咒将原子弹应用于战争,尽管对待野兽很管用。
小说中人物的命运老舍先生尽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安排,而老舍先生自己的命运倒是好像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没有死在战争年代,没有死在残暴的日本人手里,历史好像是给中国人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如果说在入侵者面前,有些人卖国求荣、卖身求荣、屈膝变节是可耻可恨的话,那么在没有外敌入侵的时候,那些将看不见的刺刀、匕首刺向自己的同胞的人是不是更让人痛恨呢?好在历史的车轮始终向前,人类也在学会慢慢成长。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再现,也是现实生活的虚拟和理想化,因为正如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一样,现实中坏人不一定都能得到惩罚。但人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通过那些无声胜有声的文字,向全世界呼喊,向全人类呼唤正义、善良、勇敢、和平、自由、平等和民主。
伟大的文学家是不朽的,就像他伟大的作品一样!
四世同堂读后感2000字三:(2198字)
前段时间晚上看《四世同堂》的时候,总是会做梦,一会拿机关枪扫射敌人,一会举手投降成了汉奸……
看完《四世同堂》三天,总想找时间写点读后感,却觉得想来想不知如何下笔,以前有篇文章说爱国不能于爱朝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果把更换的朝代当成是兵,那这铁打的营盘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文化。只有拥有文化认同,才能让你更认可这个国家。而文化里最重要的“人”的种种行为,是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国人文化确实有很多值得称颂的地方:他们勤劳,善良,淳朴,他们懂得谦虚,谨慎,他们偶尔会有点小聪明但决不张扬,他们偶尔会有点小叛逆但决不过分,他们也懂得如何熟练把握老祖宗的中庸之道,如何熟练应用哲学辩证法的二分法,即使屎是臭的,他们也总会分析出屎也是一种肥料,农家肥纯天然……他们总会用种种的借口在告诫自己管好自己的那一摊儿便完事大吉。可看完这本书,却觉得战争年代的种种这种文化是多么令人气愤,他们知道害怕,知道忍耐,当然他们也知道尊重妇女,他们唯一不知道的是反抗,他们总是会想会想,忍一忍就过去了,谁当主子不是主子啊,有时甚至脸上都不带一点怒气。
想起了前段时间风口浪间的高官不厚,以前主政某处好多年,当地人民无比爱戴,曾经还有文章写不管你出了什么事,你永远都是某地人民的儿子,后来他去了直辖市,风风活活的唱红打黑,再后来下马了,墙内杳无音讯。那天吃饭,聊天说某地人民根本就没喜欢过他,对他很有意见,我想不出来为什么会转变如此之快,按理说高层斗争与百姓没有半毛钱关系,而他为了政绩也好,为作秀也罢,搞的那些个大广场之类的利民工程和整治好的社会治安最得到实惠的确实是最老实的百姓,那么为什么他们的想法会转变如此之快呢?只有一个解释就是百姓们的聪明,几千年来的朝代更替让中国的老百姓拥有最高的政治觉悟,他们会天然的站队,深知胜者为王败者寇和痛打落水狗的道理,他们崇拜胜利(不管是用什么恶劣的手段取得的胜利),对失败者加以轻视和污蔑。他在位,他就是好的,他贪污腐败也是正常的;他下来了,他就是坏的,对百姓也是坏的,要不他怎么会下来的?这就是淳朴人民的朴实逻辑。
按着这种朴实的文化思想,不难想象老舍写书时对这种文化态度的深恶痛绝,他虽然写的是北平,我觉得大部分的国人都适合吧。不管别人,看着瑞萱,我确实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影子:上过点学,读过点书,分得清是非,辩得了忠奸,却总停留在想,说的多,做的少,想的多,干的少,每天像陀螺一样旋转,总是在转的过程中想啊想的,好像把自己的一生都想透了,却一直在原地不动。总有一点“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意味,还不如那个唱戏的小文,皇家后裔,当小时候还没搞清楚家里的金子是怎么来的呢,突然变成了连一块瓦也没有的人,他的生活里都是花鸟鱼虫,闲情逸致,他从不问国家大事,也不去想,天天琢磨的新鲜的曲目和悦耳的胡琴,后来,他怒了,一把椅子砸向了日本的高官让其脑浆迸裂,深情的望着妻子共赴黄泉……
书里更典型的是另一类人:冠晓荷,瑞丰,蓝东阳,在他们的心里,他们不晓得哪里是中国,哪里是日本,只要有人给饭吃,他们可以作任何人的奴才,他们像苍蝇和臭虫一样没有国籍。在他们的世界里,只要与日本人沾到一点边就感到骄傲和自豪,即便面对别人的白眼和唾骂,他们也会解释为那是对他们的嫉妒,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逻辑,而且自觉的论证严谨,毫无破绽,看到这我居然不自觉的想起了凤姐,我一直觉得凤姐很了不起,与别人对答如流,敢说敢干,搏位出风头不惜廉耻,而且逻辑性极强,不容人找出破绽。看到那些个人的内心心态和当别人对其加以劝导甚至破口大骂时,他们仍旧错位的理解,我明白了,在他们的世界观里,逻辑是这样的很严谨,但逻辑本身的基础就是错的,正如凤姐一直觉得知音和故事会是最好的读物一样……对待他们,教育已经没有意义了。
作为工科生,长期实验影响了我的思维,导致我喜欢找极端点,就像找最优的实验条件:反应压力,总会有一个最小压力,一个最大压力,中间会有一个很好的拐点;二元物质配比,总会有一个最小值,一个最大值,中间一个拐点;温度、空速……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历史朝代更替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新建的朝代稳定下来,然后繁荣昌盛,之后走向衰落,爆发战争,新建朝代……周而复始,最小压力的朝代平稳,最大压力的战争爆发,中间的繁荣昌盛可以当成拐点。人心同理,善恶两面,有的人大善,有的人大恶,多数的人处于善恶交替的拐点状态,善与恶总在平衡着做着斗争。而一旦外界条件改变就会让这善恶失去平衡,例如战争。如果把书里的诗人钱先生当成大善,把冠晓荷当成大恶,那里面其他的人如韵梅、小崔、金三爷、陈野求等就是中间善恶犹豫着的平衡摇摆,他们知道私底下的愤怒,知道反抗,但也会见到日本人点头哈腰,当生意变好时会感谢日本人,当周围人受到迫害时痛骂日本人,他们的心总是在左右摇摆,就像是一个被捕的战士,一个受尽了各种酷刑,实在坚持不住了,招了,成了汉奸;另一个受尽了痛苦折磨,也坚持不住了,想招,没劲说话昏过去了,再醒来想招,成了英雄……你能说哪个更善,哪个更恶,哪个更爱国,哪个更汉奸吗?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是内心一系列挣扎的结果,而我们往往看到的都是表象……
四世同堂读后感2000字四:(1854字)
我在去广州的两天看完了《四世同堂》,读书地点包括机场、飞机、地铁、酒店、路边,虽然环境很乱,但这本书的魅力让人忽略了其他,而只关心着书中人物在抗战八年中的命运。
首先,我读书的一大感受就是其中的有一些“词汇”和“句式”我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或很不熟悉。比如说一个“古今异义”就是“打牌”(至少我觉得是古今异义),当我看到冠家人要“打牌”时,我以为他们就是要打扑克,但看着看着发现,他们貌似打的是麻将。再比如说,“脸上跑眉毛”,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恐怖电影中的画面,不过想想看可能是化妆的意思吧。再比如说书中无数次出现的“运动xx职位”“谁谁的什么什么职位发表了”,也是一种非常传神的表达方式,“运动”有身体上的跑动一类的意思,这里面的各种反派费劲周折到处“拉关系”诋毁他人为自己牟利用“运动”来形容实在是相当恰当。鉴于我本身理解的有限,所以以下我读书的感受也都是在这个肤浅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但都是我真实的,没有参看任何评论性文章的第一手感受。
《四世同堂》中叙述的重点是被敌人占领的北平人们的生活,而不是前线战士抗战的故事。许多人物都反复的在书中表达不能去前线杀敌的内心的一种“没有出息”的感觉。比如长顺作了父亲,他“一想到全世界的战争,他又觉得自己毫无出息——在这么大的战争里,他并没尽丝毫的力气。他只是由没出息的人,变成没出息的父亲”;再比如说瑞宣“不晓得外边发生了什么事,而只盼望北平城里或城外发生了什么暴动。暴动,即使失败,也是光荣的。像他这样默默的等着剥皮剁指,只是日本人手中玩弄的一条小虫,耻辱是他永远的谥号!”,一个普通老百姓和一个知识分子在“无法抗敌”这件事上的感受其实是相似的(前者是更直接的流露,而后者一看就是知识分子的思索)。他们两个人的感受其实也代表了北平所有像他们一样痛恨侵略者而又无能为力的人的心态。我自己把这种状态叫做“平静”或“消极”的抗争(当然瑞宣其实后来也在钱先生的带动下作了许多工作);而把钱先生和瑞全的叫做“积极”的抗争。前者是迫于家人或生活所采取的一种自然的抵御机制:我绝不给小日本干活,但为了养活家人也不能赴前线战斗;后者就是我最常听说和了解的“情报工作”等电视剧、电影都有很多涉及的(句式杂糅,意会)。但我想老舍先生就是要歌颂和赞扬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敌占区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的老百姓,他们以自己的生存——最基本的尊严和绝不低头抗争了侵略者和汉奸的烧杀抢掠和四处叫嚣,他们中会有天佑先生、小崔、小文夫妇这样“无缘无故”的牺牲者,也会有尤桐芳、李四爷这样因反抗而牺牲的人,也有活下去的人——他们是“无声的威严”的代表者,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这历史”。
提完英雄,自然就要说汉奸和日本人了,这里也就会有我对这部作品最大的感受——人物刻画十分鲜明,也有中间的灰色地带(像白巡长和金三)。冠家中的冠晓荷、大赤包、招弟;蓝东阳、李空山、高亦陀;祁家的瑞丰和胖菊子都是卖国求荣或卖国求利的无耻的汉奸,他们的下场也都是反被日本人杀死或沦落成妓女或被原子弹炸死。书中对他们的刻画是非常非常生动的,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尽显卑鄙:瑞丰在跟冠家人说道哥哥被抓时“‘糟透了!’瑞丰不愿正面回答问题,而只顾表现自己:‘连我也差点教他们抓了走!好家伙,要不是我这身中山装,这块徽章,和我告诉他们我是去见特使,我准得也掉下去(www.guaze.com)!真!我跟老大说过不止一次,他老不信,看,糟了没有?我告诉他,别跟日本人犯别扭,他偏耍牛脖子;这可好,他抓了去,门口还有两个新门神爷!’瑞丰说出这些,心中痛快多了,脸上慢慢地有了血色”,而他们自己虽然攀炎附势,却是畏头畏尾的:“晓荷知道北平武士道的规矩,他‘叫’了:‘爸爸,别打!’”,丑态完完全全的暴露出来。在更大的范围内,还有“特务与特务之间又乘此机会互相检举、倾轧,于是有一大批人被囚在暗室里”,这里就是他们“自作自受”的表现了。而日本人呢,除了那个根本就不算日本人的日本老太婆,士兵全部是残暴凶狠的杀人机器;百姓全部是麻木不仁的蛮邦之人。
我想,人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就是战争的历史,是战胜者的历史,是侵略者的历史,战败的人,不论是不是“仁”的一方,没有话语权。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这就是教育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后代,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惨痛的人,要珍视和平;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瑞宣会对孩子详细地讲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会重视教育,因为和平的取得靠的是他们那一代,而和平的保持靠的还是我们。
四世同堂读后感2000字五:(1837字)
两个月前的一天,小区楼下跑来两只流浪狗。
一只是瘸了一条腿的肮脏的土狗,一只是健康的纯白色哈巴狗。
土狗跑动显得很费劲,平时一瘸一拐地走,我它叫做走狗;哈巴狗四肢健全,喜欢在小区里到处跑,虽然流浪乡间,却高贵难掩,我把它叫做高贵的狗。
土狗不爱干净,见谁也不摇尾巴,小区里的人和狗都不喜欢它;哈巴狗总会用舌头将白毛上的泥垢舔干净,白得像一团雪,喜欢摇尾巴,喜欢和小区里的人和狗玩,人们也喜欢将食物丢给它吃,以及逗它玩。
土狗总是孤身一“狗”,在落叶堆、草丛里和垃圾堆里寻食,吃一些发臭的东西;哈巴狗却总能进到别人家里,饱食一顿鲜美的狗粮,然后跑到马路边晒太阳。
于是,土狗的身影总在落叶堆、草丛里和垃圾堆里,一直忙碌,因为它经常吃不饱;而哈巴狗除了“用餐”时间,它的身影总在路边以及其它家养狗和小区住户身旁,因为它是那么讨人喜爱。
一个月前的一天,阳光明媚。土狗饿死在落叶堆里,全身脏得没有了原来的色彩。它用仅剩的一只前爪刨了一个小坑,头栽在坑里,仿佛知道自己将死一般;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照在它露在外面的身上。一闪一闪的肮脏黑毛上,折射出自它来小区的这段时间,从未有过的光彩。它不用再奔走,也不再是一只走狗。有人看见了它的尸体,将它从坑里拽出,扔到垃圾堆里——或许,它连腐烂后给红花草树当肥料的资格都没有。
哈巴狗因为殷勤和可亲,被人领进了家里。但没几天它又跑了出来,它习惯了不同家庭提供的不同“美食”,而不甘于只在一家吃百日不变的“家常菜”。它那么招人怜爱,于是另一家又将它领走,没几天它又出来。反复几次,人们开始不管它了——谁也不愿意一直为一只不忠诚的狗买单。
土狗的故事已经被淡忘,哈巴狗却开始了土狗的生活——没了免费的午餐,它只得自己觅食。这只高贵的狗,变成了一只走狗。
现在,哈巴狗也不见了——它习惯了饭来张口茶来伸手的生活,它怎能甘于辛苦地奔波?它去了下一个关心它、爱护它的小区。
时间的轮毂,从不会为谁停留。留下的一路深深浅浅的车轮印中,不知压死了多少多少只土狗;而在轮毂上的华丽香车里,也不知载满了多少只哈巴狗。
土狗总是相信,凭着自己的四只腿,足以与生活抗衡,足以求得生计,哪怕断了一只腿,还有三只腿,就像沦陷区的部分人民,总是相信,英国、德国和日本,谁也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只有中国能做自己的主人;哈巴狗却觉得,一辈子不容易,就该好好享受,走狗也好,汉奸也罢,千百年后的骂名,反正自己也听不到,就像沦陷区的部分人民,总是相信,英国、德国和日本,都能做自己的主人,中国,绝对不会做自己的主人。
所以,有信仰的土狗,不会善终——信仰不是衣食,不能带来温饱,而它们找来的食物,也不能保证吃不死“狗”,就像沦陷区的横死街头的饿殍,即便不被饿死,也会因吃了猪都不食的共和面,得急性阑尾炎而死;所以,哈巴狗直接舍弃信仰——或者说怀以“博爱”的信仰,对每一位可敬的人类投以敬佩的目光,人们就会投以它们昂贵的食物,让它们做一只健康的狗,就像沦陷区出入领事馆的中国人民,除了吃不完的珍馐,还有日本人给他们的鲜花。
可是,时间虽然是一个无情的车轮,更是一把锋利的刺刀,它将土狗碎成了尘土,却也不会让哈巴狗在土上逍遥。土狗的信仰,在一个个倒下去的身躯后面,换来了人们看清实质的目光;哈巴狗则如一出唱了千百年的折子戏,人们逐渐厌倦了它们的一成不变,最终用刀拆开了这场戏背后的假象。这份信仰,是痛苦的,持久的,孤独的,要人命的,却是不会弯曲的,折腰的,屈服的,且经得起风霜的,就算是八年抗战,在这份信仰下,牺牲了无数个“小羊圈”的群众的灵魂,却也刺穿了无数个谄媚嘴脸的心脏。
《四世同堂》描绘的大抵就是这两类“狗”:“土狗”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却最终翻身当了主人;“哈巴狗”们享尽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却最终成为了猪狗不如的阶下囚。
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祁天佑,一生老实,却被国民栽赃,最终投河自尽;1966年,老舍在十年动荡中,被列入左翼分子,在红卫兵的迫害下,最终也投河自尽。老舍身上集合了祁瑞宣、钱墨吟、祁瑞全等人的性格特点,一生笔耕不辍,为解放而战。这位唯独没有祁天佑特征的老人,因为他的信仰,却最终成了祁天佑。最悲哀的事情是,一个有信仰的人,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没有死于敌寇豪强的沙场,却死于最亲最近的人手上。
信仰是孤独的,这份孤独,换来的,不一定是更好的明天,它是一份风雨兼程、生死叵测、颠沛流离和迢迢千里的筚路蓝缕,但是有了这份信仰,至少可以证明:“我”是活着的;或者,曾经,“我”是活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