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一:(2118字)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我对词中的英雄一词发生了疑问,书中讲到的人物骁勇善战,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书中写到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关羽、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见的一代贤相,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这一点。然而,我认为孔明完全可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的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
还有人说,关羽是真正的英雄。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能当皇帝?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他做任何事都变的名正言顺;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当然喽,他太多疑,以至于刚愎自用。但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自古英雄,有胆略还需有情义。曹操在这一点上更值得称道,当初刘备在曹营,曹操已知刘备野心,若诛之,也无后来蜀魏之争,可是曹操并未加害于他,直至刘备逃走;曹操安抚关羽,对其厚待有加,与刘备之对关羽,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后来关羽念旧日情分,放其一条生路。曹操不失为一条有情有义的汉子,虽说后来他也做了不少错事,但那是形势所迫,非彼亡便我死,何有顾他人之理?既有乱世争雄,便不免牺牲,历史上的事纠缠不清,也不可以怪罪于一人之上。至于后来曹操见到关羽头颅吓出病来,则更可以证明其非冷血之人,若是真冷酷无人性,区区一个关羽,又能奈其如何?
那再看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太骄傲;张飞,勇有余而谋不足;吕布,一见利忘义之徒也……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二:(2693字)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www.guaze.com)。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2000字三:(2822字)
话说这《三国演义》已经被我翻来覆去读了数遍,悠悠岁月让本人从刚认识几个字的小娃娃一直读到能流利阅读文言文的初中生,也从只挑拣认识的人名一直读到字句斟酌地标划重点。感谢罗贯中先生,留下了这本千古奇书,陪伴一代又一代爱书人成长、成熟。
曹魏
自古至今,凡提到曹操,评语不外乎“操贼国贼”“白脸奸雄”,连作者写章回标题也一口一个“曹阿瞒”,给人第一感觉就是曹操好像欠罗先生多少债一样。人民,尤其是封建社会的人民就是对曹操有集体偏见,人家明明没称帝还口口声声“篡贼”,要知道曹操暮年曾说过“孤为周文王矣”,意为他只是想培养儿子过皇帝瘾而已。
我有一种想为曹操平反的念头,他在历史上着实功不可没,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干、文学造诣值得所有人竖大拇指,他的老谋深算、胆识超群、闲情逸致都应传为佳话而不是恶谈。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三国鼎立之势恐怕只是空中楼阁,因为那些非强硬派不会与枭雄挂钩。
估计罗先生没有研读陈寿对曹操的评价“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更不用说鲁迅先生“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和毛主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肯定了,不然怎么会用高倍放大镜看曹操性格里自私、狡诈与多疑的部分,而对他是个治世良才视而不见?
曹操之子各自继承了他身上的某些因素并将其发扬光大,然而终归再无下一个曹操。曹丕狡诈凶暴、曹彰有勇无谋、曹植多才放纵、曹熊多病难保。我为不幸的曹植和曹彰惋惜,他们两人各善文武,却都遭曹丕欺凌,尽管他俩并无心觊觎大哥那个屁股未坐热的王位,尽管曹丕只是为了自己安心称帝,然而为争权而舍手足情,着实应了才子那句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之后,曹氏家族渐渐失去了原本的王者霸气,叡、芳、髦、奂,哪一个不是被司马氏玩弄于股掌之间呢?曾经曹操与汉献帝的一幕幕在司马氏与频繁更迭的魏主之间重演,让人不由得从心底道出意味深长的一句名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对此,跟曹家有仇似的罗先生得瑟地歪着嘴乐:“哼哼,报应吧,你曹家也有今天……”
刘蜀
与曹操相比,刘备简直是个万人迷。由“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的好评可以看出人们是多么偏心眼儿。同样胸怀大志,刘备打着“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旗号就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地“光复汉室”,人家曹操只因不姓刘就成了逆贼。偏见,绝对的偏见。咱就奇怪了,为啥同样是人,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在封建社会,姓氏正统论绝对是“潜规则”,刘备这样的王室之后“理应”“扫除逆贼,替天行道”(就连思想先进的孔明也以此为由),何况跟献帝排排辈分,他还是皇叔,所以不难怪罗先生并众人的立场朝他一边倒。与曹操成鲜明对比的直接例子还有章回的标题,不是“刘皇叔”,就是“先主”,最次也是个亲切的“玄德”。
都赞刘备面目仁慈、礼贤下士,我看未必。刘备相貌纯属后人杜撰,各位且看本书中哪个奇人不是相貌与众不同?至于被称作刘备最大的优点的礼贤下士,没错,一开始是这样,刚起步嘛,白手起家嘛,身后没有硬件,怎么办?放下架子耐心求吧。义重如山的云长和性直豪爽的张飞和他是结拜兄弟,日久必然情深意重;赵云在长坂坡之战后见识了摔阿斗,给他死心塌地卖命一辈子;本来隐居得好好的诸葛孔明也经不住他三顾茅庐,做军师做到死而后已……
创业班子差不多齐活了,官儿也日益高升了,金牌演员刘玄德便开始转型了。他野心家的本质越发地展露无疑(看看他“被迫”自封汉中王的情节);干事作风也从谨慎到轻敌来了个180°大转弯;得了卧龙就看不起凤雏了,庞统起初遭受的冷落令人心寒;到老连曾崇拜万分的诸葛军师的话也不听了,八百里连营被火烧就是报应。所以那光环给前期的刘备戴上,人家后期自己就给摘了。不过有件事我得佩服刘备高孔明一筹,便是他临终前的叮咛:“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忙晕了的孔明在马谡失街亭之后连感叹先主如此高瞻远瞩。
帝王的本职是治国兴邦,所以练兵打仗的事只要安排好统帅将领就行,明君的必修课便是“明”——
一个胸怀谋略且虚心纳谏的帝王是强大而可怕的;一个胸怀谋略却傲慢拒谏的帝王是鲁莽而要命的;一个胸无谋略且虚心纳谏的帝王是轻信而愚蠢的;一个胸无谋略却傲慢拒谏的帝王是无能而昏庸的……很明显,刘备前期是第一类,转完型成第二类了,而他的儿子——为世人所不齿的后主刘禅前期是第三类,又渐渐向第四类发展。
这就是刘蜀日趋衰落的原因之一。好在与小刘相比,老刘的民族气节和国家责任感让人欣慰。孔明识人可谓一绝,却不听先帝临终告白:“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可惜忠贞一生的武侯没有司马昭的果敢,不然自己登帝位,蜀国好歹也能增几年寿。孔明费心劳神屡次南征北伐,出师表文采没的说,事无巨细地叮嘱后主就像家长教导小孩儿:“穿衣时要注意正反,过马路时要左右看……”但刘禅是什么人啊,冗长的肺腑之言顶多让后主感动得声泪俱下,实际上人家没往心里去,哄你玩儿呢。要不怎么孔明出征正带劲儿呢,刘禅听信谗言一个诏旨把他喊回来了,耽误多少事儿啊。
孙吴
要说三国中混得一直还不错的,也就是孙吴了。孙家祖坟上简直烟雾缭绕,从孙坚到孙策再到孙权,这一家三口,真让人有一种要检测他们家基因的冲动。
不过书中好像刻意把孙吴描绘成一个有时无关紧要而有时至关重要的角色。人家凭借长江天险,还有明主孙仲谋的寿星命,常年国泰民安,再加上胸怀大志而又不像魏蜀那样张扬,于是低调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上依山傍水地安居乐业。魏蜀两边每逢战事都扯着孙吴往自己一方拉拢,于是我们看到的孙吴好像立场很不坚定,跟这个联盟几年再与那个和好几年,然后当几年坐观鹬蚌之争的老渔翁。
这种生活看似不如魏蜀精彩,实则要论国民幸福指数,东吴可是遥遥领先的。人家君主圣明,名士不绝,却被后人活活看作陪衬。遍观历史上真实的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品德和才华绝不逊于魏蜀名士,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足可以像孔明那样流芳百世,而罗先生偏偏让心胸宽广才华横溢的公瑾被诸葛亮活活气死,让忠厚仗义顾全大局的子敬被诸葛亮耍得团团转,让折节好学多谋善断的子明被其杀死的关公阴魂索命,让文武双全功绩卓著的伯言“被缩水”了大显身手之机……
孙权在魏蜀开国皇帝纷纷变成骷髅多年之后才不紧不慢地登皇位,自继吴侯起统领江东长达半世纪有余,之后的孙吴便重蹈魏的覆辙,开启了万劫不复的时代。
分久必合
司马家族中,懿多少还有点曹操的风范,师就不甘为人臣了,轮到昭,他直接找个借口结果了魏的帝王基业,“啊,皇位,我来啦……”自此三国归晋,司马昭收服了魏蜀吴三国的末代皇上,然后自己光明正大地享福:“哈哈,得来全不费工夫!”
我们不必为三国的覆灭而叹息,但一定会为三国中那些人那些事而时喜时悲,时赞时惋。尽管此书欲掩盖历史的真相,但作为戏说,还是值得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细读的。让我们给此书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吧——历史研究者罗贯中情感色彩鲜明地将乱世中的忠义、气节、计谋、人心、争斗等闪亮的群星编织成历史的天空中那璀璨的银河——这就是《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