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读后感1800字篇一:(1767)字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内涵。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后感1800字篇二:(1885)字
今天,我读了《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这篇文章,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感悟颇多,受益匪浅。
《实践论》是毛泽东主席所著,作于一九三七年七月,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作者深刻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即知与行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阐述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揭露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为社会实践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指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实践论》中,作者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中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深刻地阐述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书中举了“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的例子来更有力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人们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直接的表面的认识,而理性认识是经过不断的实践,揭示事物抽象性,间接性的本质的内容。真正的革命者就是能够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上
的认识也随着推移转变,提出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适应新情况。作者批判了一切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反对实践与认识相分离。最后深刻阐明要坚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一步一步地深化提高,要按照规律办事,从而为革命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促使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完全胜利。
《实践论》中除了揭露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错误,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坚持与时俱进,一切认识都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发展,从而更好推动实践的发展的观点。
而对于这一点,我的感触是颇深的,下面让我来谈谈我的见解。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发展,苏联模式不再完全适应我国的发展,只有根据实际,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通过实践,找到一条更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然而,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虽然前途时光明的,但是道路是曲折的。在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又由于政治路线的偏差,导致了反右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这严重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实践证明要根据实际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认识来源于实践,但错误的认识将阻碍实践的发展,因此要经过不断的实践,得到更理性的认识,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一九八零年,邓小平提出了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改革开发,不断解放思想。先试验后推广的正确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我国走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三个代表”更是与时俱进的思想结晶。二00七年,十七大报告中,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这些思想理论的提出都是与时俱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将为我国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
在当代中国,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祖国的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总会面临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正所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才能出真知,祖国的发展离不开正确的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正确的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献言献策,而这些建议应该从祖国的实际出发,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经过实践来检验这些建议是否正确。实践的作用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够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实践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地屹立于世界之林。
一个国家的发展如此,一个人的发展也亦是如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与时俱进。首先,我们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好理论知识,但是我们不能够犯教条主义,不能崇拜权威,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从而推动实践的发展。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不断提出新问题,不固守陈旧的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自己的认识。而认识要运用于实践当中,要走出课本,走进社会,接受实践的考验,从而不断完善自我,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走向更高的高度。
《实践论》是值得我们每个大学生研读的一篇文章。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坚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认识,遵循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会在我的实践生活中,作为我前进的指导,不断推动自身的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践论读后感1800字篇三:(1734)字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虽然已过去70年,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去讨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实践第一的观点、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以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等等的提出和展开。这些思想和观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辩证发展过程,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首先,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如果界定实践的内涵和范畴。那么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变革现实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这三项基本形式中,生产斗争“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从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方面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始终处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
其次,关于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就是我们常说的“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是第二个飞跃。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实践经验,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最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在阅读这篇论文中,我还可以明确感受到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在文中引经据典,不论是马列主义的著作,还是古籍如《汉书》《资治通鉴》等都有引用。而且论文中例证丰富,言语直白、生动,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毛泽东用活灵活现的语言向人们诠释了深奥的道理。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他读了很多哲学著作,西方的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如老庄等人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实践论读后感1800字篇四:(1778)字
以前,我都不喜欢看有关哲学的书,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哲学,而是因为有些书我看了也不知道它讲什么,但是自从上周我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后,我受益匪浅。
我个人觉得,对于这篇文章,我是这样理清自己思路的: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是,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这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三、最后总结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次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他认为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纵观全文,从整体来看,第一,《实践论》中关于主观、理论和实践、知行统一的原则,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再到生态文明,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经历了又一次升华。这是我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第二,《实践论》关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必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要把握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针对性。第三,《实践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观点,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革中,必须用改革的实践来检验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正确性。
“实践出真知。”一点也不假,就拿做flash来说吧,并不是别人一讲你就一定做出好的flash动画来,很多的都是在他人给你讲解后,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你必须亲自实践,根据自己的实际,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flash动画、网页来,不能只根据书本上已有的论述,按固定的模式、观念去进行。
作为一个医学影像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要走入社会,走进医院,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马虎,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病人最宝贵的生命,我们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必须有精湛的业务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必须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比如,如果在拍X光、CT、MRI等的时候,而此时我们拍出来的图像不清晰,病人怎么看我们?我们出了一次差错,也许你认为这只是1%或1‰,但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讲却是千真万确的100%!所以,我们要不断的自我反省,找出原因后尽量尽快解决。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做错了一件事时,须知道每一件事发生的环境不一样,事物发展都有因果关系,有时候不同的“因”会产生相同的“果”,如果不能很好的明白这件事具体发生的原因,看清这件事发生的本质,而只是简简单单的作表面处理,是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的。
实践需要时常总结。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企业要发展,公司要发展,医院要发展,要能与时俱进,经久不衰,必须将实践与理论充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常青,公司才能进步,医院才能发展!
总之,读了《实践论》之后,我受到了文章的感染,所以写下了这篇读后感。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应尽量营造一个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的良性循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