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800字篇一:(1835)字
并没有完全看完这本书,只是匆匆地看到第四个星期二。正如里面所说的芸芸众生,忙忙碌碌地沉陷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却无法抽出完整而又安静的时间来阅读心灵的声音。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自己的故事。我看到了莫里老先生在童年时期母亲的去世,弟弟的生病,父亲的情感淡漠,家庭的拮据。正因为现实的生活,他很勤奋赚钱帮补家庭和努力学习,正因为母亲的离去,父亲的情感的淡漠等,让他对于爱的需求更加强烈。压力负担,可想而知,过早的失去,对母亲情感的依恋,流露,凸显的记忆,激起了敏感的心去思考。幸好,继母出现带来了情感的新源泉,她的歌声、传授的知识和坚韧的性格抚慰着受伤的心灵,让莫里老先生更加地感受到情感支持的可贵。失去的不能再来,各种情感的再次给予,却让人更加强烈地感受。而或许,我们已经把身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然后我们忽视了世界,忽视了周围。关注着自己的利益,在永无止境的琐事里,就是为了活下去。这是社会教于我们的生存规则。我们并没有真正地在体验世界,体验生活,我们在社会的模式中追逐社会所认可的事情,却误以为自己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情。
"生活是持续不断的前进和后退。你想做某一件事,可你又注定要去做另一件事。你受到了伤害,可你知道你不该受伤害。你把某些事情视作理所当然,尽管你知道不该这么做。”
这是莫里老先生所说的反向力,或许并不是太多人有所感悟到这点,我们想到的或许是不公,或者是一种无奈,而忘了这是必然。人是很矛盾的动物,有自己的欲求的同时,还得兼顾外界的称许。因为社会的认同,却忘记了自己的需要。当这两者明显的呈现在面前,人就会煎熬冲突的不知所以,然而这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是应该如何去接受,然后从注定要做另一件事情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有意义的。在被伤害的时候,是否应该记住如何去愈合自己的伤口。在理所当然中,找到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不该。我们需要去用心去体会,我们所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我们自己的本意,是否会伤害到身边的人,是否应该。想那么多,或许你会觉得这很累,可是当你发现自己所做并不是自己所需要的,你会如何面对自己呢?生活没有两全其美的,即想要得到,却又想离开,而你到底想忠于什么了。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活着仅存的是活下去,还是因为有了你、我、他的联系才存在着一些意义呢?还是些什么呢?
第四个星期二讨论到了死亡。对于死亡,我以前都会想我早点死好了,活着那么累,社会的一些现象和自己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有时候又会想不行,那些不能享受生命的人对生的渴望是如此的强烈,而我没有权利去说想早死,而应该去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将有限的生命变宽。或许自己现在做的不怎么样,可是信念还是有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没人愿意相信。”确实,我们有时、一直都在否定我们不想接受的事物,因为过早地接受死亡会带来的是无尽的恐惧,而可能恐惧是因为无知而无法掌控所滋生的。我们害怕去承认我们的害怕。“一旦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世界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害怕对死亡的害怕,对害怕的害怕。确实,死亡加强了莫里老先生对事物的渴望,让他更能体味生活。时间的紧迫,会让我们更珍惜每一秒所捕捉的事物。生活只有现在这一刻,而无法确实是否存活在在下一刻。我们应该活在当下来感受现在,这一刻才是真实的存在,而死亡或许就是下一刻的状态。
粗略地阅读,“爱”深深扣住了我的思绪。“爱的感情维持我的生命”,确实,爱滋养着莫里老先生衰弱的身体,可是衰弱的身体并没有将他的思维给萎缩了。其实,我们也存活在他人对我们的支持当中(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然而我们却有时候总会感到孤独而得自力更生,愈是追求所谓的生活而理所当然的认为人与人之间交往大多是利益的变相交易,而不是情感的交流。我们忘记了信任,忘记了如何去爱与关心,而学了厚黑学之类的生存之道。我们的心忘记了我们需要他人的爱的同时,其实他人也是需要我们的爱。我们痛苦落泪的事情,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痛苦。人是相通的,在某种程度来说。你是否感受到你周围了存在,也像你如此一般。
“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莫里老先生的课,或许对于有心人来说是受益无穷的。其实生活就是教师,留心身边的感动,你会发觉什么值得你去呵护,留心身边的痛苦,知道什么值得你去流泪,而尽量去避免做同样的错误。
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或许这是我们最需要做的事情。突然想起了一句高中发现的已经话:“当想到别人的需要的时候,爱便产生了。”以上纯粹个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