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读后感2000字篇一:(1967)字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着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离,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是,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isanother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isanother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isanotherday。”。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侯,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着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着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着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着,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飘读后感2000字篇二:(2038)字
读完这本书已经整整两周了,可心里还始终惦记着她,似乎不写点什么,总觉得一切都还没结束,就像旅行归来不整理一下照片回味一下明信片,这段行程总也没法结束一样。
刚读完时思绪很杂很乱,心里不禁阵阵怅然总也无法平静下来——因为结局太过悲催:梦想破灭,现实愈加残酷。多少年的坚持,她却忽然发现自己爱的完全不是现实中的这个人。多少年的动荡,对她最重要的两个人却一个又一个离她而去,尽管她也是最后时刻才完全意识到她对瑞德的爱。如今,两周过去了,渐渐有了沉淀,更多的会从宏观方面思考这一结局的必然性以及女主角斯嘉丽的人生。
首先,斯嘉丽与瑞德的分离是必然还是偶然?我想答案是必然的,而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便在于骄傲,两者皆有的骄傲。不知是“傲”这一词本身在中文中有着太多的含义,还是因为看的是英文版本所以觉得英文更能表意,总觉得它不如英文pride来的贴切。换句话说:It'spridethatmakescommunicationdifficultandfranknessimpossible。两个人的相处,尤其是婚姻生活,信任非常关键,信任的基础一旦被破坏,便再也无法修复了。要抑制它使它不愈演愈烈,这需要个人强烈的内心挣扎,需要理智与情感的激烈斗争。在这个故事里,斯嘉丽与瑞德对于彼此的爱,从未完全放心过。瑞德甚至很清楚,斯嘉丽根本就不爱他---她爱的,是那风度翩翩高贵体面的阿希礼,她爱的,是瑞德的钱,是瑞德给她的新鲜感与被宠的安全感。而对于斯嘉丽来说,在瑞德眼里,她只不过是他的情妇之一而已。然而,最终的结局,也正如旁观者所说的,她们都深爱着对方。可究竟是为什么让她们没有看到这一点呢?首先,是骄傲。因为两个人的骄傲,让彼此无法坦诚相待,因为害怕对方的揶揄与嘲笑,只能把真实感受藏起来,而尽可能说能刺激对方的话,骗自己“你受伤了,我就赢了”,而事实上,爱情里,从来就没有谁胜谁负,从来就是一荣即荣或两败俱伤。他们的关系,曾经有过很多转折点,包括临别时瑞德自己也曾表达过同样的想法:当瑞德带着小女儿回到斯嘉丽身边时,当瑞德懊悔的从妓院回家之时,当斯嘉丽流产虚弱就诊之时,当小女儿不幸跌下马来摔死之时,这一切,只要斯嘉丽表现出一丁点的依恋与爱意,他便不会一次又一次陷下去。然而同样的,因为没有正面积极的响应,瑞德也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甚至争锋相对的样子,看似鄙夷对方,实则保护自己。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心一旦远了,便纵有再多柔情,也流露不出来了。然而跳出来想想,瑞德给斯嘉丽的爱真的很安全吗?或者说在斯嘉丽看来,真的很安全吗?一个经常关顾妓院的男人?一个经常争锋相对的男人?一个经常把她与妓女相提并论的男人?一个时刻告诉她”I don’t love you”“I'm not marryingman”"Ijust want you tobemymistress"的男人?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讨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女主角跟男主角最终分手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感情的不确定性。尽管瑞德偶尔明确告诉过斯嘉丽他爱她,然而更多时候她看到的是他的玩世不恭与满不在乎。试想想,又有多少人敢对一份不确定的感情100%的投入和付出,更何况还是斯嘉丽这样受惯异性仰慕的人。
其次,与众不同,是必然会有代价的,因为枪打出头鸟,除非他真能从不摔跤。也正因为如此,斯嘉丽更受排挤,受曾经属于自己的“高贵体面”的圈子排挤,因为她独立自主经营生意而不是如她们所想应完全依赖丈夫不使丈夫相形见绌,因为她头脑精明而不是如她们所想应装作“我不懂”“我不懂”“我还是不懂”来维护男人可怜的尊严,因为她坚强果敢,能迅速从挫折中恢复过来,而不是如瑞德一样一蹶不振脆弱悲伤,因为她没有给人们一个同情她怜悯她的机会,一个表现出自己优越地位的机会。如若她们一开始便并没有那么讨厌斯嘉丽甚至有点喜欢斯嘉丽,也许对于斯嘉丽遭遇挫折后的坚强就会持不同的态度了,也许她们看到的不再是斯嘉丽的不近人情毫无怜悯之心,而是心疼她藏起内心的悲伤,甚至敬佩她的坚强。可惜的是,因为无人懂她,所以她把自己的伤痛伪装起来,也因为她表现得很坚强,人们便更反感她,更别提愿意懂她。而斯嘉丽,之所以能遇事如此沉着冷静,也是因为她走过的不平之路,经历过的不断坎坷。Nooneisborntobestrong,butdifficultiesteachthemhow。
斯嘉丽用想象编织了一张爱的网,并将一切参与其中的人,捣腾的不得安宁,查理、法兰克、阿希礼、梅兰妮以及瑞德。到最后才发现沉浸幻想、忙于编织,她完全看不清自己的心了。所谓的“高贵”与“体面”,只不过是斯嘉丽赋予阿希礼的光环。所谓的“骄傲”,便是阻碍斯嘉丽与瑞德坦诚相待的罪魁祸首。人是情感的动物,爱情也好,友情也罢,甚至是单纯的或不带暖色调的情感,尽管深知男人与女人受情感的奴役程度有差别,尽管不尽赞成受情感奴役,然而首先,我们得学会接受这一事实,看懂它并找到方法积极应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