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篇一:(1958)字
早就耳闻过《万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呢!然而本人才识短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又不甚感兴趣,终日只做些个打发时间的无聊之事,并无意志能够沉下心来拜读大作。近日,机缘巧合,我终于有幸能够跟着黄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个年代,用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眼光来审视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的人物。不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传言--这着实是一本能够并已经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好书。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译的这个名字一样,1587,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发生过无数大事件的国家来说,这一年真的太平静了。然而作者却凭借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治学成果带领我们从这个毫无大事可记的年份中发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鸟瞰整个明王朝的衰败的背影,进而分析整个中国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于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的一个谣传,终于皇帝要对前宰辅张居正调查。期间作者洋洋洒洒数万言,尽述万历皇帝的悲苦而又机械的一生。万历并非像我们原先想象中的一样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时也很机敏,也想成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后都想做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个急需一个明主的时代,却恰恰是一个容不下明主的时代,于是万历终于从文官集团终日拿来教育人,管理社会的虚伪的封建道德礼教的枷锁中心灰意冷下来,对朝事日趋冷淡,对人生日趋失去希望!当他最终在立储这件事中屈服的时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着的祖宗”。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是他又决断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剧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的带给人的无尽的痛苦。
1587,距离首辅张居正过世已经五年了。虽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围绕他的风波并未随他而去。此刻万历正在重新认识这个他昔日的老师,他绝对信任首辅!然而,在文官集团的集体操纵和诽谤下,现实告诉他的是,这个他绝对信任和尊敬的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从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绝对权威的首辅到现在为“万人唾弃”的伪君子,我们仅仅感叹于世态沧桑似乎还不够。张居正在位的时候,为国办了不少好事,他想成为相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苍生。他要辅佐8岁的皇帝成为新的彪炳史册的贤主明君,开创“万历盛世”。但是他越是努力,却越成为众矢之的。他当然可以凭借其一时的权势和万历的信任而暂时安稳,但是当其一旦失去这种权势和信任的时候,他也就摔的越重。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他所不能够左右的,即使是生为人君的万历也无可奈何,因此他的这种抗争也就成了一种痛苦的悲号!悲号过后,他也就随着黄土一同走进了历史,留与后人或是或非的评说!
1587,此时正是首辅申时行当权的时代,他已在这个位置上面四年了!申时行和张居正一样,也是万历的老师,深受万历的信任。他早年受张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学士。但是他这个人极会为人,虽得张居正提拔,却能够在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免受牵连,最后还能身居首辅。由于亲眼目睹了前几任的种种结局,他深知当时文官集团的势力之大。即使是人君万历尚且拿他们毫无办法,更何况与他呢。于是,他就充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设,凭借其过人的眼光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去化解各种隐伏的危机,他要调停皇帝与文臣的矛盾,他要调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他还要调解各文臣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和事佬,以至后人在归结其功绩的时候尽无事可记。要知道尽管是“被人唾骂”的其前任张居正都有不少让人们不得不承认的功绩啊!然而正是这种无功绩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绩,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会条件下一个首辅所能够做的事情--调和矛盾!然而,生于那个时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后丢官归家的命运!
1587,还有传奇人物海瑞的辞世,孤独将领戚继光的离开,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的剃度为僧。他们都免不了悲剧的命运。正如作者在书中末尾写道的一样: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读到此,我们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扬的“大历史观”了。正是作者以渊博的知识结构高屋建瓴的解读那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看待历史的眼光。他着眼事情虽小,但反映的时代和历史却很大。见微知著,处处体现着认识的智慧。
大历史观,需要我们跳出当前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了解历史,正视现实,开创未来。
初读下来,已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篇二:(1912)字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这一年,万历皇帝已满23岁,册封了郑皇贵妃,而一代名臣张居正也已逝世5年之久,国内天灾略有些频繁,但却控制得当,欧洲的西班牙舰队也尚未全部出动征英。这是寻常而又平凡的一年,似乎只有些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小事发生。然而,这本书上却这样写着:“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如此一来,抱着对1587的极大兴趣,我走进书中。
《万历十五年》主要讲了万历四十八年间影响深远的几个人物,而并非单单讲述1587年的事件。想必是历史的连续性与世界的普遍性使得这些事件不可从中脱离,以致无法管中窥豹,只能联系古今,将事件本末、影响娓娓道来。历史人物作为历史事件发生的载体,历史大潮的推手,甚至是历史的创造者,自然成为书中所叙的重点。
书中首个重要人物——朱翊钧,即万历皇帝,作为大明王朝在位最长的统治者,无疑是这个朝代最具关注点的几个皇帝之一,也许他从未想到,大明王朝经他之手后,已到末期。作为《万历十五年》中的核心人物,所有的事件都将随着他展开。因为,这是他的王朝。万历皇帝熟知礼仪,聪明好学,个性却优柔寡断,低沉消极。以至于他纵是天下之主,也不能将自己最宠的儿子立为太子,不能满足最爱的女人的愿望。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废长立幼,不合礼法,不会得到大臣们的拥护。可是他又不甘心仅此妥协,于是在历史上出演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争国本”闹剧,最终仍是以失败收场。此时的他,未注意到内忧外患已然悄悄逼近。也许他在即位前十五年里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此之后,却以皇帝身份怠工将近二十多年,不早朝,不见外臣。由上一年他主持殿试,试题的内容是“无为而清”便可预见:皇帝陛下正在越来越感到生活的单调和疲劳,并且他对生活的厌倦已经越出了内心世界而要开始见诸行动了。1587年,正是这么一个契机。
这一年,位极人臣的内阁首辅俨然已不是一代名臣张居正,而是万历皇帝的老师——时值52岁的申时行。这是一个温厚宽容的人,在首辅一位的八年里扮演着“和事老”的角色,却被指责成“首鼠两端”的双面派。实非张居正亲信的他深受张居正的牵连,却未向那已逝政治家的坟头踩上一脚,对其罪状,不夸张、不诋毁,甚至为其正名。他是老好人一个,处世偏爱顺其自然,然而王朝内矛盾愈深,再也无法调和,这种粉饰而出的太平,又能维持几时?1587年的申时行,京察过后,被众口交誉为老成持重,有古君子之风,从未想过至此之后,他的名声转势即下,处境可谓艰难。首辅之位,已过四载,唯剩半期。
书及此处,又论过世后的张居正给万历王朝造成的影响,呼应书的开端,再细论申时行及其书著,最后回论万历皇帝,这便是前半本书。后半本书所讲述的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特别,有的体现在行为上,如海瑞、戚继光,有的体现在思想上,如李贽。
海瑞凭其高风亮节、清廉律己而名垂青史,但他过分的正直使他成为了道德至上的孤岛。他是唯一的大明模范官僚,真正接受了洪武帝对官员严苛、刻薄的对待,以致他官至正二品,却在身死后无殓葬之资。他的两袖清风等同于一贫如洗,他的公平正直等同于刻板迂腐,然而他却是那个时代的标杆,文臣的典范,群众心目中的英雄。这真是一个古怪的王朝,古怪的大臣。也正是这一年岁暮,他与世长辞,静受后世形形色色的人们或不解或赞赏或批判的目光。
海瑞较李贽而言仍算幸运的,他不受统治者青睐,却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具有极高的人气和影响力。而李贽,满脑子的“异端邪说”,不仅为统治者所不容,广大群众也不能苟同。1587年的李贽,我们永远不知道他是带着何种心情,落发为僧,永诀红尘。他先进的思想,在那个年代,鲜有人能理解,注定了他寻觅不到知音,注定精神上孤独一身。
这样看来,戚继光也是孤独的。这个英勇抗倭的民族英雄是复杂圆滑而且善于体察世故人情的。在一个重文轻武的王朝,他享尽武官最高的荣耀。他早年风光,晚景凄凉,被张居正事件牵连以至于在贫困中死去。1587年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年头,这个一手创立“戚家军”的英勇男儿,是否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
这本书到此处,也已接近尾声,许多事情寥寥收场,许多场景缓缓落幕,但更多的人与物在落下的幕布后,在那片黑暗中,粉墨登场。
1587年,讲尽了君王,讲透了文臣武将。历史的细枝末节在这一年分叉,生长,盘盘相扣,死死纠缠,终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结,无法开解的死结,将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越勒越紧,最终将窒息覆灭。“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的细枝末节也可影响着历史的方向,但一定是顺着潮流前进,如同那个平淡而又寻常的1587,在中国万历十五年埋下深深伏笔。(www.guaze.com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