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一:(2296字)
我记得读这本小说已经很久了。记忆不在清晰,朦胧的回忆是中痛苦的残记。但我仍要推荐这本小说。我的眼光一直是另类的眼光,但我对文本的读法也许本身就有属于我的记忆。我不想说是我误读了毛姆。因为作品一旦被创造出就不属于作者自己,也许作品有时候只属于作者自己!外来的读法是种主观的想法。
我记得钱钟书先生决定写《围城》时就是因为受到毛姆的刺激。钱先生的学问是没有人与之可以媲美的。别的不再多说。话说多了会惹出麻烦的。钱钟书先生说:毛姆都能写出那样的小说。读者之多是无法计算的。毛姆当时确实是炙手可热的人物。于是乎《围城》横空出世!关于《围城》它可以说是借着钱先生的才华融多家与一体的杰作。其中可以看出很多欧美小说名家的影子,以为钱先生学贯中西的才华《围城》被写成了一部杰作!
闲话说的已经多了,下面我谈谈自己对《月亮和六便士》的看法:毛姆以前是个医生,而当医生的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材料。但《月亮和六便士》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
高更的画本身就很有价值,这部以他为原形的小说风靡后,高更的绘画艺术和作品受到了更大的关注,高更印象派宗师的地位得到确立。同时,塔希提岛——高更隐居的小岛也名扬与世,成了旅游胜地。
根据高更的著作《马裏欧的古代信仰》,知道女人是月神希纳,男人是地神法脱。大地之神主宰人世的生成和轮转,乃是必然的毁灭。月之女神长官永远的丰收和不朽。
这个关于这个作品的题外话,而真正的文学内涵远非如此简单的解读。我自己的看法是:这个本小说远远超过毛姆自己的解读。因为我发现其实这本小说写的是关于天才的事情!天才是个残酷的字眼,人们根本不愿意承认天才!因为我们总相信:天才出于勤奋!事实上并非如此。尤其在文学领域。真正的优秀的艺术家是天才。文学不过是艺术中最上乘的精品!我知道的这个就是我读《月亮和六便士》的感悟!我作下我残酷的决定放弃化学从而转向文学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我也许更适合搞文学。
我感激我在大一那次灵魂的颤栗!《月亮和六便士》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那“旷野的呼喊”终于让我认识到了自我。
作家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把人类的智慧发现后用作品表现出来。我自己是学习化学的。我自己很难均衡文科与理科的思维。理科讲的是科学。科学真的是个很麻烦的词语。严格意义上说只有能用数学公式表达的东西才是科学。科学越来越教我怀疑?怀疑所谓的科学?所谓的科学根本解决不了人类的问题!我不想借文学来阐释科学。我多言了。
房子里的光线特别暗,仿佛是,他突然走入了一个神的世界;朦朦胧胧中,他好象觉得自己正置于一个原始森林中,大树下倘徉着一些赤身裸体的人。特拉斯医生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过了一会儿他才知道,他看到的是四壁上巨大的壁画。他心中出现了一种既无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又含着某种恐惧成分……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入到大自然的隐秘中,知道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物。他画的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慑的东西,既美的惊人,又污秽邪恶,他的画奇异而荒诞,好像宇宙初创时的图景——伊甸园,亚当和夏娃……
“上帝啊,这是天才”特拉斯医生掩口惊呼。
这个原文的话,感谢作者道出了真理的话,艺术是属于天才的!这个是震撼灵魂的话语!
有两本相似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和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这两个小说的主人公有着惊人的相似。
《月亮和六便士》不乏精彩的句子。如:
“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残酷的。我们生到人世间没有人知道为了什么,我们死后没有人知道到何处去。我们必须自甘卑屈。我们必须看到冷清寂寥的美妙。在生活中我们一定不要出风头、露头角,惹起命运对我们注目。让我们去寻求那些淳朴、敦厚的人的爱情吧。他们的愚昧远比我们的知识更为可贵。让我们保持着沉默,满足于自己小小的天地,像他们一样平易温顺吧。这就是生活的智慧。”
“在爱这种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爱情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做一个爱人。即使头脑最清晰的人,从道理上他可能知道,在实际中却不会承认爱情有一天会走到尽头。爱情赋予他明知是虚幻的事物以实质形体,他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爱它却远远超过喜爱真实。它使一个人比原来的自我更丰富了一些,同时又使他比原来的自我更狭小了一些。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成了追求某一个他不了解的目的的一件事物、一个工具。……”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得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张贤亮在《绿化树》中说:“凡是出现两次的事物必有某种意义,那就是命运!”
文学,文学真的是很难言的东西,它如此另人费解,它不是靠智力,不是靠理性可以把握的。科学最大的弊端是可以模仿。即使你很笨,你仍然可以在科学上做出成绩,尤其是化学!而文学则不然!这个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它如此令我痴迷!尼采说:“模仿无疑于自杀”。科学的本质正是模仿。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二:(2073字)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深刻提示出个性、天才与现实社会的矛盾,作品有着广阔的生命视野,对人性的提示令人颤粟,在看似幽默随意的叙述中光涌着一股惊心动魄的力量,并有着一种残忍的意味。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鞭评论说:“读《月亮与六便士》就像一头撞在了高耸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彻底解体!”《月亮与六便士》在国际上有着广泛的声誉,曾数度改编成电影。
——-题记
一箪读书笔记:<wbr>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我永远也忘记不了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带给我心灵的震颤,永远忘不了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的无比深刻的印象,永远也忘不了那幅被画在塔希堤荒岛上和画的主人一同死去的那幅墙壁上的巨画。多年以后的今天,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阅读时的故事情节,唯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当读到库特拉斯医生只身一人来到那座孤岛,走进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住的一所房子的时候,特拉斯医生看到:
房子里的光线特别暗,仿佛是,他突然走入了一个神的世界;蒙蒙胧胧中,他好象觉得自己正置于一个原始森林中,大树下倘徉着一些赤身裸体的人。特拉斯医生几乎连呼吸都停止了,过了一会儿他才知道,他看到的是四壁上巨大的壁画。他心中出现了一种既无法理解又不能分析的感情。这幅画具有压人的气势,它既是肉欲的,又充满无限热情,与此同时又含着某种恐惧成分……绘制这幅巨作的人已经深入到大自然的隐秘中,知道了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事物。他画的是某种原始的令人震慑的东西,既美的惊人,又污秽邪恶,他的画奇异而荒诞,好像宇宙初创时的图景——伊甸园,亚当和夏娃……
“上帝啊,这是天才”特拉斯医生掩口惊呼。
这是我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最初和最后的印象,很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始终有一幅这样的巨画,我一直以为我看过《月亮与六便士》的电影,直到我写这篇文章重新读那本《月亮与六便士》,我才发觉我并没有看过电影,而是通过特拉斯医生的眼睛和他的口述,使我看到了那个在塔希提原始丰美的生态环境里像亚当一样生活的那个人,那个脱光衣服,赤着脚丫,饿了吃香蕉、渴了喝椰汁、累了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还给自己娶了个目不识丁的土著老婆的那个天才画家。
那个被作者喻为冷酷无情、自私自利、不可理喻的人;不合时宜、脱离实际不正常的人;永远不能像女人一样过幸福快乐的世俗生活的人;永远不附庸风雅、爱慕虚荣,又不能在所谓文明社会中过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的人;永远不屑一顾、对于名利无动于衷的人。一心一意为追求自己的目标甘愿放弃舒适的生活,未被文明同化、蚕食的人,一个在塔希堤彻底平息了从文明社会里带来的失望、厌倦、郁闷的人。
读《月亮与六便士》给我的感觉痛快淋漓,我总觉得美丽的塔希堤湖泊鲜亮剔透,树木郁郁葱葱,岛屿闪烁着流金与阳光的欢欣,淳朴的民风,传统的生活方式深深的吸引着我,这是一个美妙的传奇,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塔希提从此就成为我——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人对纯真的向往,一种对庸常的城市生活的某种反叛,一种对伊甸园,对一切古老、单纯永远的怀想。
读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已经很久了,在这座孤岛上,我仿佛看到了画家高更的灵魂和创作这些巨画时心灵的平静,在图画完成时那颗远离尘嚣的受折磨的灵魂得到了安息之后的平静。这种感觉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今天重新读它仍然让我感到这本书的沉郁和描写的美丽。说什么都已经是多余,唯有通读原著是最大的享受。
写于1919年的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与写于1951年的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前后相差32年,。读罢毛姆再来读塞林格,读罢塞林格再来读毛姆,我惊奇地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里那个霍尔顿整天晃晃悠悠,拒绝接受和容忍生活中的虚伪做作和毫无个性的生活,不愿遵循世俗,而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虽然是个有职业、有家室的证券经纪人,却也像霍尔顿一样不循规蹈矩,以至甘愿把自己流放到一个荒凉的孤岛上。这是两部让我沉醉不醒的作品
据说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与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比利。费恩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两本书都用少年日常用语讲述主人公对虚伪社会的逃避。所不同的是哈克比利。费恩代表纯真自然,而霍尔顿所上的那所贵族学校培养的都是见钱眼开的伪君子,霍尔顿的理想破灭了,只能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却是一位渴望画画儿的画家对虚伪社会的逃避;毛姆的另一部书的名字叫《人性的枷锁》,我没有读过,单看《月亮与六便士》和《人性的枷锁》书名就知道毛姆是一个追求完美理想和个性自由发展愿望的人,是一个极具反叛色彩的人。毛姆,一个被称为“最没有英国气的英国作家”,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不同于英国文学的别样风格。
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追求的艺术境界,是一种混沌初开、原始朴拙的境界,他想要的世界就是上帝初创世界时那种原始和荒蛮的样子,甚至不如说,他想像上帝一样创造一个原初的世界,不排除蒙昧、粗野、肉欲、蛮横的可能性,只要打开画家高更的画,你就会欣赏到这个远离文明社会的人带给你不同凡响的艺术震颤。
月亮和六便士读后感2000字三:(2084字)
《月亮和六便士》,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当我知道了题目的含义后,就决定要看这本书了。
小说以画家高更为原型,讲述了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中年时突然受到内心的召唤,舍弃安稳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与土著人生活,获得绘画灵感,最终创作出杰作的故事。
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只是这篇小说让我在浑噩的日子里猛地打了个激灵。
先摘一段书中的话吧,是评价普通家庭生活的:
“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象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月亮和六便士》
我确实喜欢缓缓流淌的日子,可以蹲在安静的溪水边望着自己的倒影,细细回味淡淡的忧伤和喜悦。我没有经历过太沉重的打击,小小的挫折就足以在脆弱的心里,荡开一圈圈的悲伤。我知道现在还算平静的生活是多么值得珍惜。可是,透过生命的空隙,我总能窥见那躲在角落,正在一点点长大的不安。我无法再说服自己一直带着微笑去感激。生活成了勉强拼凑在一起的、布满裂痕的图案,我是如此心神不宁,一时的冲动,便想推翻桌子,任那些花费了多年心血,刚刚拼出模样的人生,在瞬间破碎。我需要毁灭的感觉,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看到新的希望。
谁也不能说哪种人生是正确的,我们为什么非要朝着那个“正常”的方向迈步呢?如果更随意点说,我们为什么要去找一份安稳的或者大有前途的工作,为什么要寻求一个各方面还不错或者看似不错的家庭?你也许觉得,这还需要原因!?但是我讨厌用“理所当然”来做解释。所谓“正常”和“怪异”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可怕的习惯”在作祟。我们都忘记了从何时起,已把自己锁进了牢笼,并且心满意足地排斥和嘲笑着外面的一切,我们对一些反常的举动感到惊愕和气愤,然而这愤怒本身恐怕就没什么道理可言。我常常对别人指给我看的那条“道路”不屑一顾,虽然招致了不少责备,但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可以对放弃“正确的”方向宣称无所谓,又何必在意粘附其上的褒贬议论呢?我不喜欢听到别人告诉我怎样的生活是美好的,这是多么无礼和霸道啊,我们至少应该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吧?你认为的幸福,对我而言,可能是绝望和痛苦。我们降临和离开这个世界时,都是一个人行走在黑暗之中,不可能有他人的陪伴,即便是亲人,这种相识,也带有几分被迫性,每个人本质上还是孤独的。仅对于自己,无所谓情感,唯有和其他人牵扯在一起时,才谈得上什么“多情和无情”。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只是一个人,孤独的心境,所以,我为什么不能用冷淡一些的语气呢?
书中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先生,是一个自私的人,几句绝情的留言,便抛弃了相伴十几年的家人,完全不顾及大家的感受,也没有丝毫愧疚和挂念。他是一个冷酷的人,重病时精心照料他的朋友,他非但不心怀感激,还令对方走向了家破人亡的困境。可是,正如作者所说,他又是一个伟大的人。他自私,但成全了灵魂里热切的渴望,他冷酷,却超乎常人地珍视自己的人生,人只活一次,无论付出怎样的代价,他绝不能容忍,错失掉追求理想的时机。
人一生的精力,应该倾注于一件能让自己热血沸腾的事情上,而不是一份仅仅为了物质报酬的工作,或者琐碎的家庭生活。一个女孩子持这样的态度是有点可怕。但我不介意别人怎么想,我就是这样的态度。我想是否有一天,我会因自己着魔般的渴望,毁掉一个家庭。我觉得不安,好像从来没有想在某个地方长久地安定下来,我随时准备着启程,准备着对此刻的人生不辞而别。我喜欢随心所欲地离开,不需要流程、不需要解释,没有担忧和牵挂。
这样是否太过无情?我想起李叔同,著名的弘一法师,当年他决心皈依佛门,妻子哭泣着去找他,得到的是冷漠的回绝。有人批评他的做法,我觉得有待商榷。我们在心里都有一个“良知”,它约束着我们的言行,但不是每个人都甘愿受它的控制,不是每个人都会被它影响。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样一种“绝情”,如果思特里克兰德是为了一段婚外恋情离弃家人,我们可以表示气愤,可以去宽恕和感化,然而,如果他是为了理想呢?似乎无能为力了,因为二者根本无法形成敌对,无法展开较量,任何哀求和劝说都显得苍白。
当一个人最终决定放弃原本平坦的道路,此时他已经很清楚,自己认定的这件事必须去做,否则生命简直无法继续下去。我很难将此定义为“绝情”,因为此刻的他,是独自站在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都断裂了,与他站在一起的,是一种有着永恒性质的东西,比如艺术。只有这件事物,才足以燃起他一生的激情,并且至死也不后悔。
这个故事,让我想了很多。我的生活有一些迷茫,眼睁睁看着岁月匆匆流过,却仍然感到漫长,似乎没有太多值得记忆。我的日记里,能记录下的事情和心情,越来越少。我希望每一天赶快结束,却又不渴望明天的到来。我感到痛苦和惭愧,找不到那来自于梦想的热情和力量。
如果我终究没有踏上这样一条彻底改变人生的道路,我还是会安静地坐在洒满阳光的窗前,尽量把平常的日子过好,是吗?无论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或许我都是不幸的,也都是幸运的。
这种感觉会慢慢散去,我还是会徘徊在熟悉的路上。这些文字,只是一篇读后感,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