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读后感2000字一:(2121字)
(作者曾为此书出版时请求:“封面上可千万别画上那只昆虫啊。”最后,封面画的是一个孤苦的青年哭泣着走出家门。当我把这个假蚂蚁往这里一放,一拍时,若不看里面的内容还没什么感觉,可知道了里面的内容后,却总觉得这张照片……)
现在看卡夫卡的《变形记》,忽然心有悸动,揉搀了许多感同身受的东西,从而领悟到了文章更深层次的悲凉。一些好的作品,有不同的心境会领略不同的意味,也会根椐阅历的加厚又感受到它更宽泛的喻意。
原先看《变形记》替格里高尔的不幸遭遇感到难过,同时对文中亲人面临家庭重大变故时,表现出的无情和冷漠并亲手断送亲人的性命而感到心寒和不可思议,在我,打死也不会相信,亲人间会做到如此残酷和冷漠;
但现在,却再次品味到,它呈现的这种残酷,其实,或大或小,如鲫鱼的小细剌,在生活中,无处不可碰撞到。而一切,缘于误解,不能做到彼此坦诚相待,是最可怕的,还有一份最为重要的方式,沟通。当你和亲人都出现了语言障碍,无法沟通时,可想而知,结果,你纵使有百般的柔情,成般地不舍,也无人理解你的爱和心,有的,只是逐渐疏远、隔阂,厌烦,或因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至使他们对你产生更大的憎恨。
可见,没有了理解和包容,没有了坦诚和沟通,再亲的亲人,也会成仇敌。正像变成甲壳虫的格里高尔,谁也读不懂,谁也不能容忍他,甚至令亲人感到他的可怕和可恶之后,,只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格里高尔变成不可人语的甲壳虫后,我曾寄希望作者在某一刻再把他恢复原样。或他的家人会赶紧想办法去治愈他,保护他,爱怜他,疼惜他,因为他之前可是家庭赖以生存的支柱啊。卡夫卡的所有文字都是这样令人感觉压抑和荒诞不经。他没有这样去写,最终也没有让格里高尔变回来。
恰恰相反。卡夫卡无情的用精湛的笔像手术刀一样,层层剖析着人性的弱点:从亲人的骇怕,惊吓,到慢慢适应接受,然后又到,因家中有如此残酷的变化而给家庭带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后,令亲人开始产生,厌烦、暴燥、抛弃,甚而大打出手--最后结局是来自父亲的那愤怒一击,彻底要了格里高尔的性命。让人一路读来,一颗始终担心压抑的心,一下沉到无边的黑暗。这就是卡夫卡文字的特点。
可怜的男主人公,尽管在母亲骇怕而躺避,妹妹厌烦而冷待,父亲暴躁而大打出手时,却还依然“怀着温柔和爱意时刻想着自己的一家人”,为父亲还债,还想送妹妹进音乐学院!
可是当格里高尔终于因无人理解无法沟通无人照拂,战战兢兢地死在自己的屋子里时,家人呢,却如释重负,“让我们感谢上帝吧”。为了庆祝卸掉了这个家庭重负,一家人竟决定到郊外去旅游。亲人尚且如此,外人何堪?
偶然,看到了湖南卫视晚间九点十几分后的一档很有深度的节目,就叫“变形记”,它的变形是,选择大城市里的一名家境富裕的中学生和偏远山区最贫困家庭同龄的一个孩子互换角色,在彼此的生活环境里生活七天。
我是从中间看的,一个在校不可一世的富二代穿的一双鞋子都价值七百多元换到了一个一年一双草鞋子穿到头,用二百元都得到处去借的,偏远山区的穷人家的孩子。开始富二代并不同意去做这档子节目,是有钱的老爸以“爱否四”做交换才好不容易说动儿子的。
我感到替孩子难过的地方是,富二代以超乎常人想像地承受了想像不到的恶劣的生存条件,可那个从没走出大山,做梦也想不到他所去的深圳会是个什么样子,任他想象努力往大了说,一个学校才不过几百个学生,二十来个教师,而恰恰他所去的学校,连操场比他所在的山区的学校都要大,且拥有几千位师生,更不用说一切所用所见所感,都超乎了一个十三岁少年的心理承受力。当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再问他彼时的感受时,坚强的少年,硬忍着一个小小男子汉倔强的眼泪不流下来,只是语无伦次地说心里很难受,那感觉很难受,不知如何来形容,只是想哭,但却不能哭,因为他知道,他一哭怕就保留在心底的那根坚强的防线,溃不成军,而让他一泄千里,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可不知为什么,摄制组的人那么不体谅一个少年的承受心理,在录制中,一个劲地提问,还有学校电视台的喋喋不休的采访,而一个看到外面的世界像天堂,决定把握好在此的一分一秒,好好学到一些在老家学不到的知识,或许可以的话,暂且忘掉自己的身份时,却每个人都在提醒他,他的真实身份,每个人都在“挑拨”他少年老成用力压抑的自卑感,甚至用过于“慷慨得体”的表现来证明他的“不在乎”。终于一件件一桩桩所能承受都是拚力承受,却实在不能承爱的实际落差,让他,难堪到,最后终于激怒了他一再忍耐的极限,歇斯底里的发泄,从来没有的粗野,逃跑,暴力反抗……
一个才十三岁的孩子啊,为什么让他去承受这么大的心理落差,这样的结果,会让这个原本心如止水的纯洁心灵,起了这么大的波澜后,能按步就班的归位吗?还会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生存的现状吗?虽然那个孩子一再说回去后要好好读书,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动,来改变自己的家乡,可说归说啊,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是无法用语言去言语的。
结局是欣慰的也是令人深思的。富二代那颗富养的心,本质上的善良宽容,眼界的开阔,见多识广的头脑,使他更好的在一个一切呈现荒蛮贫瘠的地方发挥他的优势,吸引了那里的那群最朴质的孩子们,最后难舍难分,成了最被拥护和惦记的好朋友;而那个走进大城市的山里孩子,被可怜着却是很难融入……(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