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2000字读后感 >

九三年读后感2000字

时间:2017-03-10 09:32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九三年读后感2000字一:(1854字)

看《九三年》,久违的感动涌现。

在《九三年》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人性的美丽,读到一些哲学的话语让我反思生活反思生命。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写作艺术达到炉火纯青底部的产物。在这部小说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艺术方法的完美结合。在一部三十万言的小说中生动的再现了一七九三年纷繁复杂的阶级斗争,描绘了宏大的充满革命激情的历史宏图。

《九三年》里的感动

米舍勒佛莱莎为了找寻自己的孩子,不顾战火的纷乱,路途遥远,几乎陷入一种痴迷状态。她的傻傻举动,时常让我怀疑她是不是智力上有什么问题,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在文中,她很好了阐释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母亲,出于母性的悸动,她疯狂了,迷茫了,又清醒了。
古治—勒—布里昂,也就是伊曼纽斯,为了保护爵爷和其他战友顺利通过石道,脱离危险。自己留下来对抗几千敌人,仅为争取一点点可怜的时间,为其他人的逃离创造条件。他英勇的对抗着敌人,然后去了。这一系列的情节,勾起一丝回忆。在很小的时候,看到电影《英雄儿女》的一个情节,满脸是灰的王成,站在高地,紧锁眉头,对着阵地上的战友高呼“向我开炮”。不同的是,伊曼纽斯像英雄般战斗过,而当死神降临时,他成了个“杀人犯的临死的人”,崇高在一霎那变得渺小了;而我们的王成,在临死前肯定会大放光彩,从人世间一粒浮沉,变为宇宙间超级无敌大勇士。不一样的艺术创作方式,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真实与虚假。
感动于朗德纳克公爵为了救三个贫民的孩子,重新回到被敌人包围的堡垒,看自己落入牢狱。
西穆尔登最后跟着郭文去了,因为他放不下那个让他不放心的孩子,因为他想要陪在孩子的身边,依然教他认字,教他做人;因为他想要继续把自己的爱像位父亲一样付出。他也许想要跟郭文一起去构造、去想象郭文走之前一直在思考的未来问题。

《九三年》里的人物

郭文是雨果的喉舌,雨果的社会理想,对人类前途的信念,对革命的感受,都借郭文的嘴来家以抒发,郭文的思想斗争,三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斗争都在证明着:在王权之上,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在人世一切之上,还有人心的无限仁慈。由此出发,朗特枘可宁肯放弃他那个阶级的复辟事业去救三个孩子;国文之革命利益于不顾,甘心以自己的头颅去换取侯爵得生命;西穆尔登尽管是革命原则的化身,心里却爱郭文超过爱革命,郭文人头落地,他也开枪自杀。他们展现着人性的善与美。人物的性格是如此的鲜明有特色,这是我我很喜欢的一段对话:

在西穆尔丹抵达前线不久,他们就展开一场思想的交锋。

当戈万说到我不与小孩作战,不与女人作战,不与老人作战时。西穆尔丹严肃地指出:

“戈万,你要明白,如果那女人叫玛丽·安托万内特,你就该和女人作战;如果那老人是教皇庇护六世,你就该和老人作战;如果那孩子叫路易·卡佩,你就该和孩子作战。”

“可我不是政治家,老师。”

戈万又继续说:“自由、平等、博爱,这些是安宁与和谐的原则。为什么使它们显得恐怖可怕呢?我们要的是什么?争取人民组成大同共和国。那好,别吓倒人民。恫吓有什么用?人民和小鸟一样,不会被稻草人吸引过来的。不应该为了行善而作恶。我们推翻王位不是为了永久竖起断头台。处死国王,但要救活民族。打翻王冠,但要保护头脑。革命是和谐而不是恐怖。不宽容的人是无法执行温和原则的。对我来说,‘赦免’是人类语言中最美的字眼。我不愿流血,除非我自己也可能流血。再说,我只会打仗,我只是士兵。然而,如果我们不能宽恕,那么打胜仗就没有意义了。在战斗中我们是敌人的敌人,胜利后我们就是他们的兄弟了。”

“你可要当心,”西穆尔丹第三次说,“戈万,对我来说,你比儿子还亲,你可要当心!”

接着他又若有所思地说:

“在我们这个时代,仁慈可以成为一种叛逆。”

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劣,一个个名字犹如一个个一幅幅画面,生命,人生,命运在在画面中缓慢的展现,像花一样绽放和零落,像树叶一样的在阳光下闪烁和凋零。

雨果认为:“慈悲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残余,一切人心里都有,连心肠最硬的人也有。”朗特纳克的情况就是这样,“那个母亲的喊声唤醒他内心的过时的慈悲心,”“他已经走入黑暗之中,再退回到光明里来。在造成罪行之后,他又自动破坏了那罪行。”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的。

九三年。发生的事情太多,死去的人几乎比事情还要多,所以记忆在此有些力不从心。但我记住了郭文、西穆尔登、朗德纳克、那位母亲,还有那个被称为伊曼纽斯的保王党战士。也许你要嘲笑我说,你连九三年都没经历过,又何谈得上记忆?可是这个世上已经没有经历过九三年的人了呢,而我又恰巧经过,所以我记住了九三年。

九三年读后感2000字二:(2279字)

拜读了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后,思潮澎湃,思绪久久难以平静。

情节曲折、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戏剧效果强烈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以索德雷树林的场景开卷,并同时铺设了巨剑号军舰的海上航行,出现了许多难以记住人名的人物之后一个神秘的老人形象特别地突出了出来,并通过老人之口,通过两个“戈万!”引出了另一个人物。看似纷繁复杂,毫无关联,但已足以使读者充满了好奇心。紧接着通过历史背景的交待,把整个故事定格在1793年法国大革命的炮火纷飞、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特定的环境里,使读者对故事的背景,人物的思想特点有了铺垫性的了解。看似沉闷,但当整个故事结束后回过头来回味时,却发现该章节必不可少,正是当时的时代和人的特点决定了故事的合理性。接下来的战争的紧张、激烈、残酷将故事带入了高潮,对战争结局的关心强烈吸引着读者,使我爱不释手。情节的曲折也在这些章节中体现了出来,小部队打大仗的多尔之战,图格尔堡守卫战,朗特纳克的去而复回,战争的走向总是峰回路转、出人意表。战争的结束并没有故事情节像高亢的音乐结束演奏一样戛然而止,而是将读者带入了另一个复杂的、需要残酷抉择的思想斗争中,最后在图尔格堡和断头台的对恃中,伴随着两个灵魂的升天,故事结束了,只留下读者独自怅然惋惜、思索回味。

雨果不愧是文学大师,故事中的场景描写似是他信手拈来,却又是那么地精彩;运用的时机那么地精准,在平淡中突然造出惊雷,在紧张中又营造松弛,帮助情节丝丝入扣;而且作者特别擅长以对比的手法,将看似不可共融的场景放在了一起,更烘托出了故事的戏剧效果。一开篇即有一段树林的场景描写,“四周开满了花,……,充当了厚厚植被地毯的点缀和花边”一幅森林美景呈现在读者眼前,可紧接就是因为战争早就的惨烈景象:“地面烧焦了,草被踏平了,…血迹斑斑…”,战争的破坏被烘托得更加突出。随后还有士兵在林中搜索的紧张场景和母亲哺乳的安静场景的同时呈现,本是毫不相干的两个场景被放置在一起,既加深了战争对平民的伤害,也牵出了孩子这条主线。故事中利用大海的场景描写,使发生在巨剑号战舰的故事更加紧张刺激,也使神秘老人的形象被放大了,读者在惊险之余慨叹这老人太厉害了,也对将在老人身上发生什么故事充满了期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图尔格战役中穿插的三个孩子睡着的场景描写。“温暖的风从敞开的装口溜入图书馆,……这景色,崇高得无可比拟,无可形容”,作者用了整整一段话,描写了图书室的场景,确实是无可比拟、无可形容。但是当这段场景是放在战场里,发生在令人窒息的战斗间隙,堡内外是19个白军和4500个蓝军的紧张对恃时,其戏剧效果便极度凸显,随着作者“突然,森林里一声巨响打破寂静”的描写,一战血腥的战斗开始了,读者也直接进入到了战斗中。

正是这种场景的烘托作用,故事中人物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个人物都鲜活地跃出纸面,现在你面前。在人物塑造中,雨果大师运用了大量细腻的外貌、心里和对话描写。朗特纳克和戈万是冲突的主角,母亲和西穆尔丹是配角,都代表了爱,三个孩子是主线,代表了纯洁,阿尔马洛代表了忠诚,泰尔马什代表了宽恕,拉杜代表了勇敢和正义。在朗特纳克出场时,先不点明他是谁,他是干什么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将这个人物的强悍、残忍、坚定和无所畏惧强烈的表达出来,确如书中所言“兼有四十岁的精力和八十岁的威严”。通过巨剑号军舰这一章节,读者既对这一人物充满了好奇:“这个人到底跟故事有什么关系呢?”,又充满了期待:“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发生的事肯定很精彩”。而戈万的出场更具戏剧性,未见其人先见其名。通过朗特纳克的两个“戈万!”引出了这个人物,而且由于朗特纳克已经强大地在读者心中定格了,能令这样的人物惊叹的人物,不更令读者期待吗,这肯定是一场精彩的对决。而当他出场时,却又令人意外,“三十岁的戈万面貌英俊,他有预言家般严肃的目光,又有孩子般甜美的微笑”,为什么英俊青年能令那样强悍的朗特纳克惊叹呢?除了对外表的稍感意外,对故事的期待更加强烈,这为后面精彩的多尔之战,图尔格之战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他不但是个英勇的战士,还是个思想家、哲学家”的描写,也通过故事的结局,由他释放朗特纳克的思想斗争和具体行动,由他和西穆尔丹的对话为该定性描写做了很好的注脚。其他人物虽着墨不多,但都非常精彩,而且每个人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正是群像互动,丰富了故事的骨架,使故事张力十足,引人入胜。

故事只是作者表达其思想的载体,作为文学巨匠的雨果,不仅写了一个他所擅长的悲剧故事,更通过故事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思,表达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战争无论披着多么正义的外衣,无论是共和党胜还是保皇党胜,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都是一场灾难。他使母亲、孩子、叫花子、农民等等连党、政治观点、国家都不知道的人无辜地卷入了战争,并承受着战争带给他们的永久的伤害,亲人死了、房子烧了、土地没了,从此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暴力与暴力面面相觑、犹如幽灵注视着鬼魂”,多么深刻的战争本质描写,尤其是“无情的大自然却不肯对人类的丑恶行径收回它哪怕一丁点美好,……,看看我所做的事与你们所做的事”整整一段的战争反思,令人动容。雨果对人性在剧烈的戏剧性的冲突中的转化令人震撼,如朗特纳克般坚如磐石、残忍决绝的人性,终被孩子的纯洁、母爱的伟大所感动而感化,西穆尔丹也因为深深的爱而自尽。确实,纯洁战胜了罪恶、杀戮,战胜了复仇之神和死神。在整个故事中,作者寄托了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戈万是其理想的缩影,是完美的代言人。悲剧中透着希望,令人憧憬,这正是作者的成功之处。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