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1500字一:(1804字)
“也许在遥远的将来,通过更大的洞察力,人类有一天将会看出只有在自己的灵魂里面寻找安慰和鼓励。”——拉里
合上《刀锋》一书已是深夜两点,脑子却无比清醒。心中想着拉里在那深山老林中盘腿而坐,眼中所见的是那清幽幽的山林和心中的无边平静,还有那突如其来,可遇不可求的“顿悟”,甚是感到空旷宁静,但这当中又分明有那一丝孤独。
毛姆笔下的拉里,无论是在其所身处的那个年代还是如今,都算是一个太过“特立独行”的人。
在《刀锋》一书中,艾略特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追求一份所谓的上流人士的虚荣感,直至其频临死亡,依然不忘罪恶地诅咒没有邀请他参加上流人士聚会的老女人,一口气没咽下去,走了;伊莎贝尔深知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面终日思考如何存活下去,她追求物质并且愿意为了物质放弃自己深爱的人,也愿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带着面具生活更甚是在最后变成一个狠心的女人;当然,包括毛姆,作为一个写书的人,他更有自己的追求和执着,到处打听他人的故事以便加以润色放进自己的作品,还固执地喜欢欣赏美的东西并且没理由地偏袒……
当所有人都是那么明确地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拉里在他们之中,显得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因为他追求的是无边的知识,无际的自我,无求的人生。
谁也不知道拉里在其战友舍身相救之后存活下来,心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想冲击,书中没有详谈,无法确切得知。但是通书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所受的动荡不是一般的小。他说道:”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而后他又说:“……我曾经有过很多时间在思索。我不断问自己,人生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我能够活着只是靠运气;我要一生有所作为,但是,不知道应当做什么。我从来没有对上帝开动过什么脑筋。现在却想起他来了。我不懂得为什么世界上要有恶。我知道自己很肤浅;我不认识什么可以请教的人,但是,我要学,所以我就胡乱地读起书来。”
拉里把不断探索求知当做自我救赎的一个途径。
自我救赎,其实是一个孤独的长路。看另一条俗世的独木桥上,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不断有人被挤落桥下跌入河中,但依旧不能阻止后面的人继续涌上。反观拉里自我救赎之路,却更加显得空荡寂静。
不仅是孤独,而且前路一片雾霭重重,伸手不见五指,少了一丝一毫的勇气和笃信都走不下去。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拉里在自己的小破房间里面跟伊莎贝尔进行”最后一次的谈判“,伊莎贝尔企图劝拉里跟她回美国,结婚、生活、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拉里沉浸在自己的”求知“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讨论留或走的问题之中,伊莎贝尔说道:“你假如爱我,就不应当使我这样不快乐。”拉里答道:“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此刻的他已懂得,在救赎自我的同时,是无法迎合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的,这条孤独之路,注定无法赢得多数人的赞赏和理解。探索真我的求知欲和对世界之恶的探索欲让拉里的内心滋长出巨大的韧性和动力去前进。于是,拉里走过千山万水,当过矿工农民等各种不同职业,在真切体验生活中他渴望最真实地感知自己,从自己平静的内心出发,获得对真我的了解和对自我的救赎。
拉里把不断解惑他人的曲解当做自我救赎的一个途径。
在拉里的救赎之路上,出现了太多太多人对他的疑惑或者曲解。不仅是伊莎贝尔对他的深深不解,还有笔者(毛姆)几番遇到他都不断提出的各种心中疑惑,当然还包括和拉里一起同路的大个子、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画家女人等。面对这些不断袭来的问题和曲解,拉里选择了认真对面,耐心回答,不论是对自己内心的疑问或者对朋友的疑问,拉里都选择了最宽容的态度去解惑。对他来说,包容他人对自己的曲解,包容自己对自己的不明,更是这自我救赎之路的必经过程。
有很多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不忘了把自己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摆出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以为坚持自己就是追求真我的人太多。忘记了人最大的成长其实是包容。不仅是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各种不同的自己,更甚是,你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包容别人的不同。当你把众多的不同化为自己内心的大同的时候,真正豁然开朗的境界自会来临。
每个人心中都有“恶”,都有“痛”,无关宗教信仰,皆因我们存在这世上总要亏欠谁一些什么。当你心中担负的那些“恶”、“痛”超出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你会如何救赎自己?
我想,在不断追求真我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渺小,知道了自己的无知,这罪恶,这苦痛,也许可以减少那么一点吧。
刀锋读后感1500字二:(1507字)
几乎算是一口气读完。之前本就很喜欢《面纱》,觉得其中对女性命运和心理的描写非常精准和真实。《刀锋》没有让我沉迷其中的故事情节,但是不经意间流露的精明却让我领会到更多,因为手头还有其他的活计,所以一一直在赶进度,但在潜意识里,我抗拒不能敢动我的东西。
其实无论外界环境条件如何变化,一代又一代的思考人生的进程总是相似的,因为这样的历史可以看做是粒子性质的不连续的。就像写东西一样,面对生活我也常常觉得我太幼稚、太浅显,以致于不愿意去表露自己,可是我又很虚荣的想要让别人发现我的优点,所以我经常是穿梭于孤独自闭和外向活泼之间时而清醒时而不自持。而拉里显然是个完美主义者,他迫切地想要了解一些真相,而选择遏制前进的生活,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读很多书,去很多地方,最终回归生活。我当时还在想,一切又归零了,十多年的时间,好像不进反退了。即使真的解决了疑惑,十多年的生活中的点滴是没办法弥补的,所以我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是伊莎贝尔。在我看来,这一切确实是某个天神在玩得游戏,如果我们只局限于目前的地图,紧张、不安、害怕失去、害怕失败,那真的是太没有游戏精神了,就像小时候,可能对每一次词汇听写都那么紧张,尽力做到最好,害怕老师对我失望,可是随着时间过去,我连真正能决定人生的考试都觉得没什么所谓了,这就是游戏的代价——丧失了征服感也同时变得更加麻木,更可悲的是,我从没意识到这是个游戏,而我是主角,但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英雄主义也早已消失殆尽。
很多人讲要富养女孩,我却觉得无论男孩女孩都应该要坚强而有自持。不一定要去印度修行,也不一定要读很多书,但一定要全心全意的追求过什么东西,有信念,有勇气,能自制。伊莎贝尔对索菲其实没做什么,只是考验了索菲的自制。其实如果追究起来,人的一生真的很有趣,我们要了解自己,要制衡自己,要提升自己,为了保持平静要忘记自己。我经常想,人生的戏剧性。有的时候就是明白地感觉到上帝的存在,一切都像是被安排,但是仔细从自身找原因,其实不是环境太恶劣命运太悲惨,而是我们太弱不禁风。但我们其实做不了什么,恐怕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什么是好的,一个例子,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学习很好,考上重点大学,然后一下子放松自己,堕落到从前不敢想的地步,后来,他又懂得努力学习。如果他一直很努力,他不会意识到努力的重要。但同样,他如果一直堕落也不会感觉到努力学习的种种好处。
一个人的迷茫时代究竟会出现在什么样的节点呢?很难讲吧,可能是面对未知的世界之前,也有可能是迷失在未解的世界之时,也有可能是逃避失望的世界之后,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行为上却只是表现为懒散,拉里选择去思考这些问题,而我也许会选择去实验。没有什么能让我放弃读书的快乐、思考的快乐、找到自己喜爱的事情的快乐,可能偶尔的避世可以让我更好的认识自己,但是永远不可能让我真正了解自己。毕竟有一个无穷接近的概念,我不懂书中为什么要把那个最厉害的东西叫做绝对,要知道世事无绝对。真正真实可以抓住的只有自己,最后留下的也只有自己,死去的时候也只有自己。经验、想法、气度永远不能嫌太多。
书中一句话我很赞同,也正是我目前为止的思想精华,读到很令我振奋,“一个人能够追求的最高理想是自我的完善”,我的朋友有的时候会给我讲他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也想安排一下,可是我的各种态度都太随意了。可是也许我还是有点要求的。有趣。睿智。平静。尊重别人。如果真的达到这些,我想我也会很漂亮,这可能算是bonus。
提升自己,自制。我想在任何境界下,无论人生道路如何改变,无论眼前的路是通是堵,无论会不会有新的台阶漂移过来,或是眼前忽的仰起一座高山,坚持这两点总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