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7-02-05 10:2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一:(1565字)

《双城记》是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家狄更斯的著作,它以讽刺和批判的笔墨,在作者的深入调查和大量阅读文献的前提下,深刻而真实地重现了十八世纪后期英国的伦敦和法国的巴黎在资本主义的制度,资产阶级统治下发生的一幕幕骇人听闻,令人发指的无产阶级及底层人民受压迫,剥削的图景。

这篇小说的历史背景让我想起了同学们十分“痛恨”的马克思,因为马克思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思想个和那个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不得不说是萌生于对那个时代无产阶级所受一系列痛苦的同情的。

由于学业,部门工作的紧张,平时我没有很多时间细读这本名著,所以借书十几日还没有读完这本300多页的小书,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有资格发表自己的感想的。

我的感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小说的技法,另一个是小说的内容。

首先说说技法吧。也许读小说比我多的人会觉得我的分析很肤浅,但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为了作业,即使贻笑大方我也无所谓了。

到目前为止,让我感受很深的是小说经常“吊人胃口”,此话怎讲?跟其它很多小说一样,《双城记》的任务也不是把主要事情的来龙去脉高度概括给读者,然后故事结束,而是想方设法让你手不释卷,顺着作者的思路曲折地弄明白情节。例如,小说每有一个人物登场,总会在他出场后某个你很想了解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给你一大段看似不搭边的肖像描写,当你埋怨作者拖沓的时候,发觉这段肖像描写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而且他的这种性格在后续的情节中会有所体现。肖像描写和人物后续行动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呼应。另一种让我印象深刻的技法是它的环境描写以及一大堆的隐喻和讽刺。与肖像描写类似,环境描写则是时代背景的反映。例如描写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来表现底层人民的困苦;详细地描写一家很有名气和实力的银行环境的阴暗,破旧,令人不安来表现当时资本家凭借其财力的强大,足以忽视管理以及顾客的感受,也从侧面表现了资本在当时的地位以及某些资本家的腐败。而隐喻和讽刺则经常出现在小说当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那个金钱至上,人权在法律的幌子下受糟蹋,人民生活十分窘迫,君王、大臣以神,以伟大,光荣的名号压榨人民,满足自己的私利甚至是一时的快感的事实。例如,小说中有一幕写到街道上有一桶葡萄酒倾倒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放下手中的忙活,“像参加盛会”似的涌过去,不是帮忙收拾打扫,而是参加一场事先没有约定的“品酒会”。有的趴在地上,用舌头舔噬着流到街上石板凹陷处的汁液,有的用泥土挡住将要流向四处的葡萄酒以便享受这种琼浆玉露,有的借着高处的优势,指挥上的熟人走到哪个方向去喝酒……又例如,小说中提到了当时的刑罚的苛刻,尽管有很多人的收入不足以维生,但政府没有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导致犯罪率上升,然而,面对暴力,他们采取的方法也仅仅是暴力,而不是改善民生,于是,就有了偷六先令者处死等等的苛刻法律。此外,执法者往往在案子开审前就急着要判嫌疑犯死刑,好像来不及满足他自己和一大群看客的嗜血品行,可见当时人与人的关系是多么的冷漠。

然后,就讲讲我对小说内容引生出来的感想。小说内容反映的是社会上层有权有势的人对底层人民的经济上,心理上和肉体上的多重摧残,讽刺了一种种的不公平和不合理。实际上,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没有因为与该小说创作年代距离的增加而有多大的减少,走后门,贫富悬殊,贪污腐败,这些问题在中国乃至在发达国家也一直难以解决或避免。我们迟早都是国家的建设者,世界的改造者,都不希望《双城记》中的一系列悲剧再在现实中重演,不希望成为悲剧中的角色。

所以,趁年轻,我们先改造自己吧。如果你还在马克思课堂上睡觉而没有罪恶感,改变吧,如果你还用闲余时间在宿舍打游戏而不觉得虚度光阴,改变吧,如果你还没有规划自己时间的意识,改变吧!

世界需要我们让它变得更好,但要改变世界,要从改变自己开始,趁年轻,让自己变得更好吧,再不改变就老了。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二:(1372字)

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着,凡活者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掷地有声的一句,圣经中的经典名句,开始了我对他的敬佩与喜爱。

他是西德尼*卡尔顿,他的出场是平凡的,也是与众不同的。"对于一切都漠不关心的阴云总以一种致命的黑暗笼罩着他,极少为他内心的光芒所刺破。"他就像悲剧<哈姆雷特>的那位丹麦王子,一出场就带了一身忧郁,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从未笑过。

书,已读过一半了,我还从未注意过他,因为,他就是那样一个默默的,安静的角色,很容易就被淹没在了那些高贵的主角里。是的,整部作品仿佛一直在以露西*曼内特和查尔斯*达尔内的悲情爱情为主线,贯穿了阴谋,复仇,暗杀,革命等等,看不出这个忧郁的青年在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地位或者作用。可是,看完此书,我突然发现他才是名副其实的主角。

这本书是一部典型的GothicNovel,神秘而恐怖,笼罩着一种让人窒息的冷调子的光。自由,压迫,反抗,孕育了革命,战争,当一切豁然开朗时,最初的性质却早已改变。复仇的发了狂,受压迫的开始了另一轮的复仇。阴谋在进行着,真情也在同时进行着。而这个世界又往往是真情永远会战胜仇恨。所以,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之下,草木皆兵,人人堤防,没有了信任,没有了人情,歌颂的上帝也终于无能为力,让人类去自己挣扎,自生自灭吧?可是,在我们都以为又将是一个悲剧的时候,他站出来了!以永恒的姿态。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时,我们开始把眼光放在了他的身上。可是,这时的书页也只剩下了不到二十分之一,让我们不得不再重新拾起书去认认真真的读读他。

原来,他是那么低调的人,有爱却不干表白,表白了也不能爱,有才去屈居人下,受人派遣,英俊忧郁却不受人关注。他说过:"我是个绝望了的苦力,我不关心世上的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关心我。"其实他却关心着每一个人,而他也是那么的渴望别人的关心。

狄更斯这样评价他:"他是个很有才华,感情深厚的人,却无法用那样的才华和情感为自己获取幸福。明知起危害,却听之任之,让自己消磨憔悴。""他是个外表懒散,放纵,内心却极崇高,极纯洁的人。"他真是个让人心疼的家伙。

为了自己挚爱一生的人的幸福,为了那个女子所爱的生命,在那样危机的时刻,在大家都忽略他的作用时,他像英雄一般站了出来,气定神闲的安排好了一切。他爱的人幸福了,因为她得回了差点失去生命的爱人,从此一家人幸福圆满的生活在了一起。可是,那个爱她的人,那个被一直忽视的人,却为了他们所有的人上了断头台。那个嗜血的时代,每一天断头台上不知道会砍下多少有罪或无罪的脑袋,可是,当他登上那些走向天堂的台阶时,我的脑袋里却没有血腥的场面,反而让人恍惚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幸福。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的用意吧---给人以希望!!

他用生命完成了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承诺,作出了他一生中最撼人心魄的壮举,也在辉煌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就像他最后在心里不断重复的话:"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着,凡活者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所以,平凡的生命也可以走出崇高而伟大的人生,他不仅仅在露西一家人的心中留下了永恒的位置,也在读者的心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映像!!!

所以,我想说的是:永远都不要太小看自己!只要拥有一颗真诚,勇敢的心,我们也可以在别人心中留下永恒的映像。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三:(1342字)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

那是黑暗却又光明的年代,光明却又压在黑暗的基础上,痛苦缠绵在肮脏的空气中,那是岁月的煎熬,扭曲的人性,人海漆黑,气势汹汹,浪浪相逐,无坚不摧。这无情的人海澎湃激荡、汹涌翻腾的形态,千遍万化,复仇的呼喊嘶吼着,历经苦难的面孔坚如铁石,那些戳刺和锤击像酝駺已久的倾盆大雨。太阳虽然照亮了大地,但永远不会照亮人们的心。

《双城记》把冤狱、爱情和仇恨交织在一起,塑造出了三种不同的人性。一种是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他们是王权专制的体现者和持有者,是千百年来人民痛斥的对象。一种是以革命群众为代表,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底层遭受过迫害的劳苦人民,他们有着被逼无奈的凄苦,对封建贵族们怀着巨大的仇恨。他们此时的作为与当初的贵族无异,他们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已经发了疯,就像"复仇女神"一般。相较於代表的温柔和爱,多法石太太则是杀戮和血腥的象徵。由於亲人惨死在代尔那的父亲和叔叔的魔掌下,她终其一生为仇恨而活;为置代尔那一家於死地,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终於让自己死於擦枪走火的意外。多法石太太的嗜血固然使人不寒而栗,但也叫人不禁感叹恨的力量,将本该快乐幸福的女人塑造成复仇女神。十八世纪末的法国,被这种执拗复仇的火焰燃烧成阿修罗地狱。

历史的足迹像一把无情刻刀,割去人们原本纯朴的心灵,只有卡顿的爱穿越了世俗,打破了黑暗的监狱,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身忧郁,隐去了光芒,总是灰心、失望、冷漠、凄凉。他妥协于周围环境,但有时却又显得格格不入,作为律师助手的他才华出众,却甘心情愿躲在人后,做别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仿佛亲手筑起了一堵墙,隔绝了名利、社会,默默地逗留在角落里。他与查尔斯长得十分相似,也同样深爱着露西,然而两者命运却截然不同。他羡慕查尔斯,也恨他。可在经历痛苦的煎熬后,他依旧带着诚挚的祝福,凭这一斛温柔和对露西的爱,卡登做了一个意义重大的决定---代替代尔那上断头台---用自己的生命换回另一个人的性命,换回一个家庭的幸福和笑颜。这是卡登守护露西的表现,为爱而牺牲,这在那个大时代、甚至现代,是多麼高贵的举动!终于,他向露西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灵魂最后的梦。我是在堕落的生活中看见你和你的父亲,还有你所经营的那个甜蜜的家,才恢复了我心中自以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梦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时候都要凄凉可怜。自从我见到你以后,我才为一种原以为不会再谴责我的悔恨所苦恼。我听到我以为早已永远沉默的往日的声音在悄悄地催我上进…………”就这样短短的几句话语,他不需要别人的赞扬不需要歌功颂德,他的爱是默默的,是沉寂的,但是最圣洁的,也是最无畏最勇敢的卡顿直到最后一刻,还用自己微弱却强大的生命建立了露西的幸福,因为他心中是光明的,纯洁的,是黑暗中的一点渺小的光环。他爱露西,为了她的幸福,他为她的爱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当他走上断头台的时候,脸上依然保持着笑容,他信守对露西的诺言……因为,他的爱便是他的生命。

整篇小说像一首令人震撼惊叹的历史长诗,让读者如观影般身临奇境,感受那个年代的岁月变迁。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四:(1387字)

《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创作《双城记》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对法国大革命极为关注,反复研读英国历史学家卡莱尔的《法国革命史》和其他学者的有关著作。他对法国大革命的浓厚兴趣发端于对当时英国潜伏着的严重的社会危机的担忧。1854年底,他说:“我相信,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这特别像法国在第一次革命爆发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海外战争的失利、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成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可见,《双城记》这部历史小说的创作动机在于借古讽今,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给英国统治阶级敲响警钟;同时,通过对革命恐怖的极端描写,也对心怀愤懑、希图以暴力对抗暴政的人民群众提出警告,幻想为社会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国现状寻找一条出路。

从这个目的出发,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尖锐地指出,人民群众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在贵族阶级的残暴统治下,人民群众迫于生计,必然奋起反抗。这种反抗是正义的。小说还描绘了起义人民攻击巴士底狱等壮观场景,表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然而,作者站在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即反对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也反对革命人民反抗暴政的暴力。在狄更斯笔下,整个革命被描写成一场毁灭一切的巨大灾难,它无情地惩罚罪恶的贵族阶级,也盲目地杀害无辜的人们。

这部小说塑造了三类人物。一类是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唯一不可动摇的哲学就是压迫人”,是作者痛加鞭挞的对象。另一类是得伐石夫妇等革命群众。必须指出的是,他们的形象是被扭曲的。例如得伐石的妻子狄安娜,她出生于被侮辱、被迫害的农家,对封建贵族怀着深仇大恨,作者深切地同情她的悲惨遭遇,革命爆发前后很赞赏她坚强的性格、卓越的才智和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但当革命进一步深入时,就笔锋一转,把她贬斥为一个冷酷、凶狠、狭隘的复仇者www.guaze.com。尤其是当她到医生住所搜捕路茜和小路茜时,更被表现为嗜血成性的狂人。最后,作者让她死在自己的枪口之下,明确地表示了否定的态度。第三类是理想化人物,是作者心目中以人道主义解决社会矛盾、以博爱战胜仇恨的榜样,包括梅尼特父女、代尔纳、劳雷和卡尔登等。梅尼特医生被侯爵兄弟害得家破人亡,对侯爵兄弟怀有深仇大恨,但是为了女儿的爱,可以摒弃宿仇旧恨;代尔纳是侯爵兄弟的子侄,他大彻大悟,谴责自己家族的罪恶,抛弃爵位和财产,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这对互相辉映的人物,一个是贵族暴政的受害者,宽容为怀;一个是贵族侯爵的继承人,主张仁爱。他们中间,更有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路茜。在爱的纽带的维系下,他们组成一个互相谅解、感情融洽的幸福家庭。这显然是作者设想的一条与暴力革命截然相反的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是不切实际的。

《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在法国大革命广阔的真实背景下,作者以虚构人物梅尼特医生的经历为主线索,把冤狱、爱情与复仇三个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情节错综,头绪纷繁。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紧张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双城记》风格肃穆、沉郁,充满忧愤,但缺少早期作品的幽默。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五:(1317字)

生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双城记》开篇第一句话被无数次引用。但我猜知道这句话的人并一定小说《双城记》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也不知道这句话为何而说。如果想理解这句话的原意,以及为何说写出这句经典名句,那自然是要读读原著的。

“---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这句话其实解释了上述经典句子的两个问题:为何这么说,对谁而说。这也就是小说出世的原因之一,狄更斯希望通过这样一本小说,通过描述法国大革命给人民大众带来灾难来表示自己的担心,同时告诫英国的危险处境。一段革命史,两座分别代表两个国家的城市,几个风雨飘摇中的人,构成了小说的主要素。

虽然《双城记》是一本经典的小说,但因为其明确提出这段革命背景是法国大革命,于是对革命的表现就被认为是作者的历史观。而这正是对小说无数争议的焦点。狄更斯在小说中除了以细腻的笔墨展示了贵族的残忍,同样也展示了革命群众非理性的破坏。他认为,革命是一种压迫取代了另一种压迫,一场直接浓重的血腥暴动替代了另外一场血腥。对攻占巴士底狱以及对暴动民众的一系列描写——血腥,残忍,狡诈,恶毒是小说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

狄更斯把在描写暴民邪恶之处倾心了大量的笔墨,展示了他对暴民的痛恨,从某种层度上可以说是对革命的痛恨。当然,作为人道主义者的狄更斯也指出了拯救世界的良药:爱。这种爱,体现在小说中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这种私人间的感情,也包括抛弃贵族,拯救苍生的那种博爱。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对卡顿之爱的描写。

我非常喜欢卡顿。实际上,卡顿就是狄更斯的化身,狄更斯正是首先想到了卡顿这个人和他身上的某种精神进而构思成这本小说的。那么,卡顿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小说中描述:“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的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没有比这个人更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的虚度光阴,消耗殆尽。”

这是个自甘堕落湮没了自己的才华和青春的年轻人,为何自甘堕落?小说中似乎并没有交代,自从他一出场就是如此,并且也没有对他的家事背景描写也并不多。个人认为,这个人代表狄更斯自己,因此他无需过多描述——卡顿的堕落,源于自己对日渐堕落的社会的失望。他走上断头台前曾说过,“我看到这个时代的邪恶,和造成这一恶果的前一时代的邪恶,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

被自己遗弃的悲观者——卡顿,在朋友遇到困难,在所钟爱的女子的丈夫即将被送上断头台时,他突然出现,被救人还不之所以的情况下,以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在紧要关头使了个掉包计策救出了自己的所爱女子的丈夫。

这不正是基督之爱么,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事实上,小说中的卡顿也确实以圣经的口吻在临死前说,“复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就是狄更斯为“最坏的时代”开出的良药,然而这毕竟是一种理想。有人说,《双城记》作为一部不朽的著作,如果没有西德尼。卡顿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这部小说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光辉。我完全赞同。

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两座城,一个住着死亡。一个住着永生。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六:(1384字)

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篇幅并不长,但是,却读了半个月之久。实在是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太读懂,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西欧的风俗习惯都不了解。直到现在,虽然已经读到了结尾,其实对作者本身要表达的当时法国大革命的一些令人“废解”的景象,并没有更尽一步的了解。

但是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学习,我有几点需要思考的地方:

首先,是什么让一个本该受人同情女人变成了让读者希望她早点死去的角色。泰雷兹·德伐日是个苦大仇深的人物,她为了复仇,甚至失去了作为普通人应有的怜悯之心,她不但把达尔内送上了断头台,还要把本是受害者的曼内特医生,以及达尔内的妻女也“斩草除根”。她的每次出现,她的言论,甚至让人觉得疯狂、可怕、恐惧,她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可救药的绝望。

其次,是什么让民众面对囚犯时先后能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让我吃惊的是,在第一次达尔内被捕时,当时的民众在得知达尔内的“罪过”后,希望他马上被处以死刑的急迫心情,和当法庭宣布他无罪时民众们所表现出来的欢喜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无法理解。

再次,是什么让一位本来欲自暴自弃过一辈子的人,为了所爱的人,竟然可以献出了生命。西德尼·卡尔顿对爱情的执着让人钦佩,他成了全书中最具灵魂的角色。所以把最后他的话(作者认为他的想法会是这样)抄录在下:

“我看见巴萨、克莱、德伐日、复仇女神、陪审员、法官,一长串新的压迫者从被这个惩罚工具所摧毁的老压迫者们身上升起,又在这个惩罚工具还没有停止使用前被消灭。我看见一座美丽的城市和一个灿烂的民族从这个深渊中升起。在他们争取真正的自由的奋斗中,在他们的胜利与失败之中,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

“我看见我为之献出生命的人在英格兰过着平静、有贡献、兴旺、幸福的生活——我是再也见不到英格兰了。我见到露西胸前抱着个以我命名的孩子。我看见露西的父亲衰老了、背陀了,其它方面却复了原,并以他的医术踏实地济世救人,过着平静的生活。我看见他们的好友,那个善良的老人,在十年之后把他的财产赠送给了他们,并平静地逝世,去接受主的报偿。

“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我看见露西成了个龙钟老妇,在我的祭日为我哭泣。我看见她跟她的丈夫正结束生命的历程,并排躺在弥留的榻上。我知道他俩彼此在对方的灵魂中占有光荣崇高的地位,而我在他俩灵魂中的地位则更光荣、更崇高。

“我看见躺在她怀里的以我命名的孩子长大成人,在我曾走过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我看见他业绩优异,以他的光耀使我的名字辉煌。我看见我染在那名字上的污迹消失。我看见他站在公平正直的法官和光明磊落的人们的最前列。我看见他带了一个又以我命名的孩子来到这里。那时这里已是一片美景,全没了今天的扭曲和丑恶。那孩子长了个我所熟悉的前额和一头鑫发。我听见他告诉我孩子我的故事,声音颤抖,带着深情。

“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

“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十一章第二十五节。这是耶稣因乞丐拉撒路之死说的。其后耶稣来到拉撒路墓前,死去已四天的虔信耶稣的拉撒路果然复活,体现了“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的意思。这句话是卡尔顿父亲墓碑上的铭文。)

双城记读后感1500字七:(1398字)

《双城记》被誉为描写法国大革命的最杰出的代表作,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的与众不同。和其他的作品,狄更斯更注重的是底层人民的喜怒哀乐。尽管在那个时代,这些小人物本身并不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但是作者敏锐的捕捉到这些小人物和大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法国大革命本身就是有小人物们的力量所引发的。

在这部作品里,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的人。正直善良却惨遭迫害的马奈特医生,美丽温柔的露西,优雅高尚的查尔斯,忠厚老实的洛瑞,外表冷漠、内心热情,放荡不羁而又无私崇高的西德尼,扭曲了人性的德发奇太太,豪爽忠诚的普洛士小姐,残忍阴险的埃佛瑞蒙兄弟……复杂的仇恨纠缠不清,残忍的复仇制造了更多仇恨,爱在地狱的边缘再生,却是以生命为代价。这错综复杂的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现在面前,仿佛重现了那个失去理智的时代。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这是狄更斯的《双城记》的经典开头,这是一曲时代节奏的起始音符,这是一幅恢弘的历史画卷最初的那一笔重重的色彩。

曾经为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所表现的法国大革命所热血沸腾,那些对革命的热诚使人勇敢、坚强、悲壮,然而,在《双城记》中,我看到了另一个执着的近乎冷酷法国大革命。

第一个主线是“仇恨”!这是贯穿于全书的一个主线。被欺凌的、被毫无理由欺凌的;被侮辱的、被肆无忌惮侮辱的;被压迫的、被无日无夜压迫的人!下层人民的生命,抵不过上流社会的一张纸,曼内特医生的出诊引出了一出噩梦,贵族,无耻的贵族,垂淰于一位少女的美色,便折磨死了她的丈夫,直接杀害了她的弟弟,还把她当狗一样的圈养起来。出于“与生俱来的正义”,曼内特医生拒绝了利诱,克服了威胁的恐惧,向国王写了举报信,然而,换来得却是十七年孤独的监禁!当仇恨累积到无法忍受的时候,德法日太太和她身后所代表的千千万万被侮辱和被蹂躏的人们出现了。割草的镰刀变成的收割头颅的凶器,驱寒的布匹变成了包裹尸首的裹尸布,绵羊变成了老虎,奴隶变成了主人,“复仇”的时代来临了!

当人的心被仇恨扭曲的支离破碎的时候,“爱”这个永恒的主题永远是拯救的不二法门。

不管是曼内特小姐对她父亲亲情,还是达奈对她的爱情,还有卡顿对于他们的那种难以分类的感情,在狄更斯的笔下,都是非常自然和真挚的。一个害你煎熬了十七年非人生活的元凶的儿子,却要成为你的女媳;一个令你不由有些妒恨的男人,却要心甘情愿的替他去送死。这一段段听来有些不可思议的爱,在哪个错乱的年代里面,却产生的那么自然,也转变的那么自然。

有人说,《双城记》是描写了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我却觉得,这样说的人必定没有了解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图。如果只是表达了这个,任何一部作品都可以达到露西和查尔斯的水准,那么《双城记》的优势怎么体现出来呢?在我看来,德发奇一家和法国贵族的仇恨也好,露西、查尔斯和西德尼的感情问题也好,都是为了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而设的。这个主题就是剖析这场大革命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看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这场血雨腥风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我想这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重心所在。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