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读后感1500字一:(1403字)
《三国》中,最出彩的是谁?是“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是“义薄云天”的关云长?还是“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的吕奉先?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孟德?亦或是“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赵子龙?也许各有各的说法,但我却独钦慕于曹阿瞒身旁,那个永远云淡风轻的身影——郭嘉,郭奉孝。
郭嘉,我时常幻想着他的容貌。大都是千遍一律的美男子,我无法给他安上任何不美好的东西,在我心里,他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尽管我知道人无完人,但我还是尽我所能把他想象的完美。我想他肯定有清俊的容貌,瘦削而结实的身材,一双深邃迷人的眼睛,含着似笑非笑的戏虐,还有一张薄唇,永远挂着风轻云淡的微笑。他是一个不拘礼法的人,在当时看来,真真是不羁浪子。但是,从我们现代人眼光来看,郭嘉,他是一个走在世人前列,不迂腐不拘束的人。
也许很多人都不熟悉他,因为不管是在那本关于三国的书上都对他着墨不多,评价也很少,可是,却没有人能够否认他的才能。
世人常常将郭嘉与诸葛孔明做比较,认为他们一个是鬼才,一个是天才,才能不相伯仲。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郭嘉的谋略肯定是比诸葛亮强的。诸葛亮仅仅长于政事,对于用兵打仗当军师没有任何出彩的事迹。郭嘉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谋臣,在几次关键性战役都有出彩表现,可以说是曹操最喜欢也最重用的第一谋臣。而诸葛亮只是在刘备死后,接管已经初具规模的蜀汉。在此之前,大多的作战都是刘备一手操作的,所以说诸葛亮仅仅长于政事,谋略比不上郭嘉。我们中国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曾评论过郭嘉,称赞他“才识超群,足智多谋,出谋划策,功绩卓著”。由此可见他的才能之高了。
郭嘉除了谋略智慧外,最出彩的便是他的眼光了。郭嘉在投身曹操帐下之前,曾在袁绍麾下呆过,当时的袁绍还被称为“天下英雄”。他对郭嘉等人极为敬重,厚礼待之。但数十日一过,郭嘉便看出袁绍不懂得用人之道,非成大事之人。于是,郭嘉毅然离袁绍而去。郭嘉是在袁绍最风光的时候离开他的,这非但要有极大的勇气,更要有超常的眼光。而之后,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郭嘉才在荀彧推荐下投奔曹操。曹操与郭嘉的见面,在我看来不下后来诸葛孔明与刘备的会面,即是那隆中对。刘备曾经被曹操擒住,却在他一个疏忽下逃走,郭嘉得知此事后马上说“备不可遗也”。曹操当时也后悔了,立即派人去追,但已来不及。果然,后来刘备踞有徐州,开始对抗曹操。他也曾对曹操做出了评价,即是那“十胜十败”,眼光独到,看人之准,恐怕整个三国里也只有刘备能和他媲美了。而后,还有诸多事迹能证明郭嘉的眼光,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郭嘉死时年仅三十八岁,可谓天妒英才。在从柳城回来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去世。就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如流星一般陨落了。我无法对他的早逝不伤心叹息,可能所有对郭嘉有好感的人都会如此。但对于郭嘉的死,最有感触的恐怕只有曹操。因为在208年赤壁之战后,只留下了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曹操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若在,不使孤至此。”惜哉奉孝!痛哉奉孝!哀哉奉孝!我始终认为郭嘉是三国中的第一谋士,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但若不是郭嘉英年早逝,他在历史的天空中所留下的光环足以照耀整个神洲。而那三国历史也怕要改写了。
青青子衿悠悠心,为郭奉孝时沉吟。天赐奇才冠群英,英才早殒痛君心。就是这么一个郭嘉,惊鸿经纶,满腹才华的郭奉孝,让我为他哭,为他笑。
天生郭奉孝……
三国志读后感1500字二:(1558字)
我读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受陈寅恪的影响。陈先生眼光超越时代,是文革期间寥寥无几的几个清醒者。另一方面,我看英美法系的主要特点是“遵循先例”,其本意是充分利用前人的智慧,而历史不正是这样吗?就如《资治通鉴》的序所云“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而每每读史,总想如班超一样,执笔从戎,立大业也。
近日读三国志,偶有所得。三国的开国君主多惜才、包容,既是形势所迫,也是个人魅力所在。曹操的大度就不用说了,陈琳的檄文骂了曹操祖宗,曹操还爱惜其才,继续用他。三道《求贤令》更是,要才不要德。也正因如此,荀彧离开袁绍而投奔曹操。刘备的三顾茅庐,求贤心切。诸葛亮也容法正之过,孙权对潘璋也网开一面,不求全人。我看管仲荐才,说鲍叔牙过于刚直,不宜为相,可见大将风度要会包容,包括容恶,再说谁又没有过错呢?或年少轻狂,或七情六欲不安分,世上本无完人也。
在前四史中,三国志的文采是最差的,但还是有神来之笔的,譬如张昭传中就很精彩:“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门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这段故事,主有量臣有骨,且都有失,记得很好玩很生动。
我国三个年代,最出人才: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三国的猛将谋士,民国的群星璀璨。可见人才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尤其是治平世,都是采取秦始皇以来的愚民政策,是故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时来运转,可干一番大事业的(www.guaze.com)。三国曹操集团中,文有荀彧荀攸贾诩郭嘉,荀彧有谋且有德,贾诩则老谋深算,郭嘉最知心,武将有张辽于禁典韦许褚,都是独当一面,可见曹操的魅力,不过曹操也有器量小的时候,如杀孔融、崔琰、许攸、杨修等。孙权集团中,文有张昭张紘鲁肃,武有周瑜吕蒙陆逊,鲁肃识大体,周瑜是人杰,也是我三国中最喜欢的人物,其通音乐,抱小乔,指挥赤壁之战,受孙策孙权的信任,可谓做人之极也。刘备集团中,诸葛亮则被神话,既然如此多智,又为何打不过曹魏呢?但看诸葛亮抱病出祁山北伐,呜呼战亦亡、不战亦亡,其忠心可嘉,至于斩马谡,则是典型的法家治国,恩威并用。不过,刘关张之间义薄云天,还是挺感动的,难得的不背叛。
纵观三国,开国君主后,都碌碌无为,让人叹息,魏文帝勉强承平,后主阿斗乐不思蜀,而孙皓杀戮无度,亦可见遗传之假,王侯将相本无种也。
读三国志很益智,贾诩的计策,是最让人有印象: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张绣遂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精,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
三国志读后感1500字三:(1331字)
我读《三国志》,是因为一个人。
第一次接触诸葛亮,是从长辈们那里听来他的传闻,听说他神机妙算,听说他无所不能,从那时起,我就喜欢听他们讲那个叫诸葛亮的故事,崇拜传神的他。
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诸葛亮,是电视剧《三国》,唐国强演绎的诸葛亮,让我觉得,这样一个人,是应该被人喜欢的。看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觉得,或许我应该读一下真实的他……。
《三国志》的特点,是简约。
关于《三国志》的评价,历来就有争议。《三国志》撰成之后,当时人即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据说当时夏侯湛正在撰《魏书》,“见寿所作,便坏书而罢。”张华将陈寿比之于司马迁、班固,并且对陈寿说:“当以《晋书》付耳。”……。
陈寿做史,出于政治需要,却有些曲笔的地方,但不能否认他的“良史之才”。在史料的取舍上,态度严谨,善于去伪存真…。。
此外,陈寿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强,文章简洁有力,概括能力很强,他对张飞关羽的评价,谓其“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非暴而无思,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样的概括,极其简洁恰当。
其内容,也是极其丰富震撼的。
三国是群英荟萃、英雄辈出的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那里有枭雄曹操,有风流倜傥的周瑜,有猛将关羽张飞赵云,有谋臣郭嘉荀?更有那个“运筹帷幄”的孔明,那里有杜康,有建安文学……。。可战争、动乱,让农民流离失所,让人们有家归不得。三国时看似那辉煌的文明,那些英雄人物,却都是踩着人民的白骨站上去的,虽然说他们没有错,错的是这个时代。
不论影视作品还是历史典籍所见,战争过后,都是些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景象,乡邑无行人,经过的村庄都是十室九空,偶尔见到一些人要么是逃难的难民要么是拦路打劫的山贼,而且一个一个都是衣衫褴褛满面菜色。驾车行驶在满是残肢块肉的驿道上,听着远远近近高低盘旋的乌鸦的凄厉的叫声,纵使冷血自私如曹昂,也忍不住心生不恻。三国也是一个残忍的时空。而自己所理解的残忍,在三国的世界里,不过九牛一毛。三国,三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无怪乎有人语:“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昔日在电脑屏幕前看三国,只注意到那些名传千古豪气万丈的武将,想到他们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威风,想到他们在千军万马中杀出杀进的英勇,却从来未曾想到到底是多少无名小卒的死亡才成就了他们的英名!难怪在三国后期陈群曾说,我们魏国现在的人数只是东汉末年一个郡的人数。而当时,魏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人数最多的国家!魏国如此,蜀汉,东吴可想而知!
据《后汉书》中记载,东汉的人口极盛时期当在桓帝在位期间。此时汉朝治下人口大约同于西汉巅峰时期,即,5400万到5700万。则此时的口户比约为5。2。而经过多年混战和兼并,3世纪初中国进入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这时全国人口总数下降到有系统官方统计以来的最低点,即魏国504万人,蜀国128万人,吴国256万人,合计868万人。考虑到战乱时期必有大量逃亡、隐匿和缺漏,官方统计必有所偏低,估计三国初期全国实有人口在2500万人左右,与东汉最高人口数相比减少了65%以上,曾经繁华的黄河流域竟然也有“千里无鸡鸣”的记录。何等的让人心痛!
不论是一代文明的开始,还是消亡,被人记住的,不是英雄便是被万人唾骂的奸臣。一代历史,一个人的辉煌,不只是他一个人的………
三国志读后感1500字四:(1398字)
花了将近一年终于将《三国志》读完了,其实三国真正的历史根本没罗贯中写得那么好,什么关羽斩文丑颜良,过五关斩六将,什么张飞气吞长坂,三英战吕布等等英雄事迹全是虚构而已。三国志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刘表、袁绍;可爱的奸雄:曹操;一代枭雄:刘备;一代奸雄:董卓;凉州人:马腾、锦马超;孙家三代:孙坚、孙策、孙权以及被世人所称的飞将军吕布……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有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袁绍官渡之战不听沮授、田丰的建议,不仅集结大军进攻官渡,而且把沮授关押起来,剥夺他的军权,而把军权交给只会溜虚拍马屁的郭图,结果致使全军覆没,领土沦陷,自己吐血而亡,然而死后儿子们不仅不团结,还勾心斗角,相互争权夺势,最终一手打下来的江山被曹操占领,其实如果袁绍当初听沮授的意见,不把自己的荆、青、并、幽四州分别交给自己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自己坐镇邺城的话,就不会有那种悲惨的结局了;再说刘表,其实刘表是太懦弱,就想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刘表只适合在治世,而不适合在乱世,三国就是一个乱世,所以他的结局就可想而知。当时天下文人墨客,豪杰义士集结于荆州避难,而刘表居然一个也登用,真是无能。结果死后,儿子刘琮也不战而降,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领土,就白白拱手相让给曹操,并且儿子、妻子则被毒死;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如果说曹操是大汉的灭亡者不如说是大汉的继承者。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的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而吴国则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的,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没出息的昏庸无能的君主刘禅直接弃城而降,诺大一个蜀国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国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