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第一,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第2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在这本书的31章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时,感触就很深。你不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采用一系列保护、爱惜和增强健康的措施。家庭的智力气氛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孩子的智慧,取决于家长的智力兴趣,取决于书籍在家庭精神生活中占的地位。而书中描述人的思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数学思维),一种是艺术思维(形象思维)。教师应当理解学生哪种思维类型占优势,要教给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不要片面发展,同时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他的先天素质上去。儿童的思考速度也有区别,不可过早定论。所以要对学生充满爱。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思维和智力主要是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分析思维,影响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克服思维的缓慢性。有必要给学生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生动的,直接的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带领学生到思维的源泉去,让学生认识到这一事物的结果成为另一事物的原因。怎样培养记忆力,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而获取的知识,逻辑的认识对学生的情绪触动的越深,记忆就越牢固。不要让儿童通过专门的背诵和实际去掌握世界的现象和规律性的重要原因,应该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去掌握。小学阶段应当打下记忆力的牢固基础: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求,获取和掌握的知识,就是记忆力的牢固基础。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课堂的四十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上我要展示我自己,在33章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中我也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个月买三本书,学科专业书籍;榜样人物事迹书籍;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每天不断补充自己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在讲课的过程中看到学生们的脑力劳动,你的注意重心将不是对于教材内容的思考,而是对于学生思维情况的关心。教师还必须具备一种对美的精细的感觉,要热爱美,创造美和维护美,创造美的劳动中会让人的精神产生交往。要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第3篇】
今年寒假,学校给老师们也布置了作业,有种重新做学生的感觉。怀着激动的心情去领了作业,原来是让我们读几本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在学校给老师发的几本书中,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发人深思。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情和智两个方面扼要谈谈读书感悟。
在他的一百条建议中,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用思考唤醒思考,这是苏霍姆林斯基重要的教育观点。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学生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由“思考”一词引发了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智育的真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真正领悟到了: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观点便是谈到了“阅读”的重要作用,特别谈到了对于“后进生”的工作。当然“后进生”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的确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经过他的实践,结果得出了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在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得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也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在他的实践中,甚至把读书当成作业,而是唯一的作业,这一做法收到了好的效果,我们也不妨一试,当然我认为这也并不是唯一的解救“差生”的方法,当然还需要关心、帮助、理解。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几乎所有一线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书越来越难教了,我想这也的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确实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对我们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老是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细细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的确涉及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看到了教育的曙光。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从大学毕业后,似乎就懒得拿起一本书细细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说杂志等闲散作品,大多数时候还是忙着批改作业、上课、备课,有多少时间经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他还说道;真正的教学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以致于有经验的教师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确,要达到这种地步,是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还谈到: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有关教师素养的论述,让我深刻理会一名好老师的身后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一本好书于人的益处不是一两句话可以道尽的,作为基层教师,面对的问题更多,需要更强的教育信念,更先进的专业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不断借鉴《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优秀的教育经验为我所用,坚持一个教师成长中的感动与坚持。
【第4篇】
假期里,闲来无聊,我又重新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经典就是经典,每读一遍我都会从中受到新的感受,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
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第5篇】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若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3、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第6篇】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感触很深。刚踏上工作岗位时,总觉得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克服的,但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栽了一个又一个跟头后,才恍然明白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热情,还得有高深的学问和教学技巧。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它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我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的日常就是完成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参加活动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飞逝而过,感觉自己做了很多,可回过头来一想,又觉得没有收获。《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认为: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时常告诉我的学生要珍惜时间,时间就像海绵,挤挤总是有的,他们还曾经开玩笑似的告诉我,我早就是一块风干的海绵了。好笑的同时,发现自己也时常怀抱着这种想法,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令我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时间太少、事情太多,而是应该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给出了给出了一个教师的例子来证明,那位教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用了终生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们只有主动地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就是“兴趣的秘密何在”。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他这个比方很恰当,学生的兴趣是潜在的,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与培养。纵观学生的学习生涯就不难发现,学生在迈入高年级后,对于学习的兴趣越来越淡薄。临近期末复习,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也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每天机械的重复相同的课堂内容和课堂模式,时常让我感觉学生眼里的光亮在慢慢消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没有兴趣,那我们老师应该想办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记得在准备一堂关于文化遗产的公开课时,如何设计一个有趣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我非常苦恼,看着坐在的前桌的历史老师,我突然有了灵感。历史老师是一位非常喜欢参观博物馆的女生,也颇受学生喜爱,因此我的导入活动选取了一系列她在博物馆拍摄文物照片,在课堂展示时,学生也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新老师,我很在意分数,也惯于用分数来衡量学生作业、考试、及近阶段的表现。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除了分数,也还有很多手段可以用来评价学生,自己也会时常反思这一问题,似乎因为我过于强调分数,学生都变得有些功力和冷漠,少了些热情,少了些温暖。
作为一名教师,在不断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原本以为教师这个职业是个很简单的职业,等到自己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着一张张天真的笑脸,学生的声声问好,我也为之动容。每个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样他所受教育的机会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带给自己的学生是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