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我们常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能只是一个家庭,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每个教师的心中可能都会有那样一个梦,梦想着在若干年之后,能有自己的学生能够记起,曾经有那么一位老师在某一方面,哪怕是小小的一个方面,对自己有过一丝丝影响,哪怕只有一丁点。这一丁点的影响能给学生带来回味,那,也都是欣慰与成功的……
我们,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正是这样一位好老师。他是教师的典范,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更是一名世界教育大师!他历经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一意地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着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不是一个常人所能做到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做到了。所以,他不是一个常人!
有幸拜读这位世界级教育大师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真犹如醍醐灌顶,感受颇多啊!下面就简单谈谈让我感触最深的几条吧。
1、“让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是好教师,让学生连自己也赶不上的教师是不好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名言,妙就妙在让学生超越自己,这是需要何等的宽宏与自信!一位教师只有毫无保留地倾其所有,才能让学生有所进步,直至超越自己。当然,前提是老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去倾其所有。我们常把学生比作是一棵小树,教师就是栽培小树的勤劳的园丁。一旦小树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那园丁心里是何等之美啊!那会是何等的自豪,何等的骄傲!就这样栽培人、塑造人、造就人,是老师敬业乐业、奉献进取的集中体会,是教师美好的理想与追求。一位好老师,会发自内心地对学生说:“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越我啊!”
作为一名正在成长路上的老师,我也要有如此宽宏,也要有如此自信地告诉我的每一个学生:“我希望,你们都能超越我!”
2、我把心给了孩子
看到这句话,猛然间让我想起了近段时间经常被拿来作为学习范而说起的欧阳维建老师,虽没听过他的演讲,但通过某些耳濡目染,觉得,他应该就是这样一位“把心都给了孩子”的教师吧!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演讲:
我心里有多爱孩子,我就能多大程度地影响孩子!
凡是我没有状态,没有感觉的时候,根本就是因为我此时心中没有爱!
只要我心中爱的能量没有增加,我自己找不到爱的感觉,我就不能良好地帮助到孩子,我爱孩子就是要随时随地在孩子心中增加爱的能量!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爱的账户,我赞赏他让他喜欢我,就是存款,就是增加孩子心中爱的能量;我抱怨他让他讨厌我,就是取款,就是透支孩子心中爱的能量!
教育就是为孩子构建一个爱的能量场,让孩子在这个爱的能量场中吸收爱的能量,撞开心门、抚慰心灵,从而有勇气去战胜一切!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孩子、影响孩子就要孩子的精神领袖,爱孩子的最高境界就是要与孩子们成为爱的精神共同体。
如欧阳维建老师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应该就是这样把全部的爱都给予了教育,给予了孩子。他给予孩子的是满满的爱心,孩子感受到了爱,必将以更饱满的,更满溢的爱心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作为年轻的教师,暂时还没有那么多的阅历与经验的我们,也更应该以饱满的热情、满溢的爱心去给予孩子。
3、“儿童的世界是美好的,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和感受儿童世界的音乐,不仅要当儿童世界的听众、欣赏着,还要当它的作曲家,要在其中创造出光明愉快的曲调。“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对待儿童要充满对人的信任与和善,要学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在人身上创造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他指出不要因为孩子的一点缺点就遮住了教师的眼睛,如果教师用幸灾乐祸的态度对学生吹毛求疵,学生就会用同样的方法令人不得安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自我检讨、自我约束,并学会善意待人。这让我想起他举过的两个例子,一个是淘气鬼乌拉在集体活动时跑到密林深处捣乱,他并没有生气,而是借此安排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把全班同学带到一个隐秘的洞穴藏起来,“我们不去找他,让乌拉来找我们”。当小淘气鬼发现大家都不见了的时候,害怕和孤独让他惊慌失措,认识到了错误,在无声中进行了一次自我教育。另一个是他把学生带到花园的一角,让他们在窝棚里通过观察路人的神态,来学习感受别人的心情。孩子们看到了姑娘的微笑,感受到她用劳动创造生活的喜悦;看到老奶奶在战士纪念碑钱献花,感受到她失去儿子和丈夫的痛苦……通过一次次的“察言观色”,孩子们冷漠的心变得敏感起来了,他们开始关心周围人的喜怒哀乐,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学会用善意去对待他人……这两个例子让我颇有感触,在我们的教育中多余说教,少于自悟,我们常常指责孩子不应该怎样做,却很少让他们发自内心。
【第2篇】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是他一生心血筑就的纪念碑。人们在这纪念碑面前,能够玲听到许多烩炙人口的有益教诲;能够汲取到许多用来丰富和指导自己工作的理论和经验;它能够作为一面如何做人的镜子,给人以启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养人的教科书、素质教育的教科书,给人以借鉴。我选了其中三段著名的话,来谈谈我读书的心得。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构成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懂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我们上课时有时说"这堂课上得很没劲"。原因也许不同,但教师讲课时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的激-情可能是最重要的。教师对教材讲述的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以至于在孩子们那里构成了一种沉闷的感觉。教师对教材无所谓的态度,立即会传递给学生,这样一来,教学资料似乎成了架设在师生之间的一条鸿沟。应对着难以逾越的宽度,试问学生怎样能精神得起来呢在这样的课堂上,比起那些需要注意力集中和资料丰富的课来学生本不需要紧张,但却前所未有的感到疲惫,也许只有下课铃才能让他们更兴奋一些。
学生对学习的热切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的动力。培养这种愿望与学校整个教学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它的实现首先得依靠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与激励,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时刻注意克服那种令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语调,用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求知的动力。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个性强烈。
学校里会有这样的场景:教师正讲解一个新的教学资料,学生们认真听着,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新资料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单个叫起来,让他复述的时候,往往又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资料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刚才不提出问题来"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常常气愤学生的不懂装懂。但是,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是错怪学生了。其实,在当时那种状况下,学生们根本无法决定他们对新资料是理解了还是没有理解。因为在讲课之初,教师并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这一新资料时,他们就应理解什么,在思考过程中应到达什么目的。
思考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脑力劳动。教师越是善于把学生的思维活动赋予解决问题的性质,学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用心地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学习中的阻力和困难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脑力劳动的过程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那种认为把教学资料讲得越清楚,越明白,学生的问题就会越少,他们的知识就会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师,是大错特错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此刻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资料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
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是让他们扮演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用心主动收获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更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三、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以前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完美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第3篇】
“如果家长都能像你一样在孩子身上用心,我们做老师的就省心多了。”不管是在朋友圈上还是圈外,有几个当老师的朋友跟我说。
我想老师说这话,也许因为他们接触了有些家长是这样的认知:“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怎么教育,教育孩子是你们学校和老师的责任,我把孩子交到老师手里,责任就是老师的。”如果老师们也这么认为:孩子是你的孩子,你不关心他(她)的情况,不主动找老师沟通,你指望老师跟你定期汇报吗?那可是你自己的孩子呀!
那我们听听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怎么说的,他说:教育的完善,它的社会性的深化,不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减弱,而是意味着家庭的作用的加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他更是进一步深刻指出: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作出多大的努力,都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学校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反映出来。
我对苏霍姆林斯基这一说法,很认同。学校和家庭就像同一战壕里的战友,是一起在承担教育的责任。孩子上小学的这六年以来,我深有体会。父母用心程度有多少,孩子在学校表现如何都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孩子在家时如学习习惯好,确实在学校同样也就表现好了。
关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我喜欢和老师之间有互动,比如在班级家长QQ群,每天会认真关注,老师一有什么信息发上来,我总是积极的回应。哪怕是每天发上来的作业,当看到时第一时间我都会热情回应“好的,收到”。孩子小学的六年当中,什么春游秋游运动会等,我会放下手中的工作,积极参与投入进去,当个热心家委。
如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呢?就比如做作业的习惯问题,在一年级的开始,他做作业的时,我坚决做到不看电视不刷手机,安静捧着一本书在他身边。我们还喜欢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比如他看到一本好的书看到有趣的地方,他会开心的和我说,而我读到精彩的地方,我会喊他一起过来看,从小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每个学期学校发新书的时候,他会打开语文书是从头看到尾,既入迷又那么津津有味,那是他真的喜欢读书。
有了学习力,专注力,自律性,以致后来哪怕有客人过来聊天,他都已不受影响,管自己埋头学习。现在我开的是图文广告店,每天放学的时候人来人往。人声嘈杂时,他也管自己安心做作业。我想如果当年最初的一两年的时候学习习惯没养好,那么今天我们再来谈专注力等都已经有点晚了。毛主席当年读书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去读书,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以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恒心,锻炼自己的意志,使自己在学习时心绪不受外界干扰,在任何时间和场所都可以很好地学习。心中一旦有了定力,真的可以做到心无旁骛了。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老师,对这个绝大多数的父母都认同了,因为我们是在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中需要在不断完善着自己。但是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向我们指出了:家庭和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形成学生对于做父亲和做母亲的道德准备,培养道德的成熟性。没有这种准备,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不可设想的。对于当父亲和当母亲这一崇高使命的准备,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的公民素养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要善于把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看做是未来的父亲和母亲。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永远也不要忘记我们的孩子,也要当父亲和母亲,这件事不应该是我们感到出乎意料。
但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这一提法,确实是让我感觉既新鲜又出乎意料,也让人很兴奋。
如果我们秉承这样的教育理念,树立道德教育,积极的义务感,把教育成一项崇高的使命。孩子们在我们言传身教成为他们的榜样。在20年后,他们也会同样思考如何更好地教育他们的孩子,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优秀家长。而当他们为人父母时,真的不需要什么所谓的培训和上岗证了。因为在他们一路成长中,一直在朝着未来他们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成为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在努力着。美国著名的爱德华家族八代人都具有优秀的品质,给了我们生动的说明。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当我掩卷时,我都会陷入思考,我需要细细领会反复品味这位著名教育家所传递出来的教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