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8-06-25 09:52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我最近听了一首歌《兰州兰州》,里头有句歌词“再不见风样的少年格子衬衫一角扬起。”又正好在读《世说新语》,这歌词不禁让我想起魏晋人的纵酒,服药,清谈,任性,放达。我是崇尚魏晋的!但也有些魏晋的做法是不认同的,比如对待女子方面,将军王敦豪爽能“坐振袖而起,杨槌奋击”,却不肯在石崇的宴会上为救美人一命而饮尽酒。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一】

  《世说新语》是刘墉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秘籍,这本书他从孩子诞生前,父母该怎么决定教育的方法、规划孩子的未来,到孩子出事之后,如何跟孩子互动、开发孩子的潜能。在这本书里,他的一些独到的教育方法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以下是书中的两个小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1、“虎姑婆”长什么样子?

  记得小时候,我就听过“虎姑婆”的故事,当小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总爱说“再不听话虎姑婆该来咬你手指了!”可是,你知道“虎姑婆”长什么样子吗?答案肯定不是一样的。作者说“为什么一个虎姑婆可以让我们从小孩时代记忆一辈子,而且每个人心里的虎姑婆都不一样,啃手指的声音可好像能在耳边响?答案很简单:因为想象!”

  每个人的想象是不一样的,为什么都在呼吁我们要看书,因为在看书的过程中会对书中的人物、事物、事件进行充分的想象,使我们的想象力充分得到发挥。如果给我们一个虎姑婆的动画片,里面有个虎姑婆,还有虎姑婆啃手指的画面和声音,我们看过就知道:哦,原来虎姑婆那样啊,啃手指的声音是那样啊。就用不着想象了。什么都是现成的,那我们的思维与想象岂不是会越来越懒,就跟机器一样时间长不用就会生锈了。

  所以,在想象力还没有生锈前,让我们多读读书吧!让它们快速的运转起来。

  2、人生光明面

  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的挫折,但是要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书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台北有一个由三位盲人组成的乐团,每个人都笑容满面。一个说他最幸运,因为他是后来才失明的,所以他看过世界时什么样子。另一个说他也幸运,因为虽然看不见东西,却能感觉光线,所以不算完全失明。第三个说他虽然从小就瞎了,可是也不错,因为反正不知道看得见是怎么样的,既然不曾拥有,也就不觉得失去了。说完,三个人就唱起歌来。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快乐呢?因为他们由正面看事,即使一般人看来是负面的,他们也有正面思考。还有两位高龄逝世的老人,其中过的很富裕的那位老太太,临终躺在病床上,对每个去探望的人怨,怨伤痛、怨丈夫早死。过得十分辛苦的老太太,却一直到死都感恩,说:“我真好命啊!丈夫早死,还能活到今天,而且儿孙都来看我,多好命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因为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不同,一个生活在总由负面看事的家庭,而另一个从小就长在宽容的环境。

  所以,身为人民教师的我们,如果对学生用正面的语气说话,教育他们从正面看事,譬如:孩子天凉没有关窗,不要说:“你想冻死啊?”或“为什么不把窗子关上?”而应该讲:“把窗子关上吧!免得着凉”。孩子爬到危险的地方,别喊:“你想摔死啊?”而说:“快点下来。”孩子考五十分,如果对他说:“你居然有一半不会,没有前途了!”换成“你能考五十分,表示还会一半,再加一点力,多十分,就及格了,试试看,下次考好一点。”收到的效果会是一样的吗?

  让我们教学生从正面思考吧,总存感恩的心,总在失望中带有希望,总在跌倒时,想想休息一下,能跑得更快、飞的更高。我想这样正面思考的人生态度不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也会对我们的人生有所改变的!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二】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婢女还要解释。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说:“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她毅然为自己申辩。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惭愧。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看《世说新语》非常有收获。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三】

  公元260年五月,司马昭派其心腹贾充,率骑督成倅、成济兄弟,敢犯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弑君。结果当然是朝野上下喧哗,于是司马昭就问陈泰怎么办,如何才能把风波压过去。当时的陈泰时任尚书,而在弑帝之后他是第一个敢于站出来反对的人。他回答到:“唯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肯定是舍不得的,贾充是自己的心腹死党,现在危机四伏,多一个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份保障啊。于是他进一步问还有什么计划B没,这个时候陈泰正气凛然,回答:“但见其上,未见其下。”言外之意就是你司马昭是无论如何都推卸不了弑君不忠的罪责的。

  现在的人读起这段觉得味道平平,但是我加上大的历史背景后细细一想立感触目惊心。司马昭以此登基开国,晋朝的江山的创始与此有关。这不仅仅关系到开始,同样这一事件也暗藏着后来西晋灭亡的兆头。

  司马昭坐上宝座后并没有长舒一口气,而是越发担心自己能坐多久这个问题。篡位者夺天下都羞于言“忠”,但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都继承和发扬传统儒家观念:“忠孝”。司马昭想要掩盖自己弑君的尴尬,并且避免社会矛盾的纷争,于是司马昭悄悄改弦更张,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倡“以孝治天下”。

  看起来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少了个“忠”而已。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言“孝”无“忠”就丧失了重要的道德支撑。晋时士大夫没有忠君之心的人比比皆是,思想道德及其混乱。正因此,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后,王公贵族已在为争夺帝位而相互厮杀。这也正应验了前面陈泰斩钉截铁之言。

  后来西晋灭亡,司马氏在江南建国东晋。他们深知西晋覆灭的原因,总结教训。把早被东晋统治者抛弃的“忠孝”之旗悄悄竖起来。由此可见一个没有道德作为思想支撑的王朝,一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难以持久。

  这样的道理一向由古至今都适用。把眼光放回我们现实生活的社会中,不管你处在哪个阶层你都有不少忧虑。道德的缺失、文化空洞、环境污染,整个社会没有信仰。这个社会正分为两个部分,较小的那一部分毫无尺度地挥霍着自己手中的特权和优势,他们的所作所为使得另一占绝大部分的我们在整日诉斥中陷入极度的眼红的怪圈中,我们被无奈地划分到不平等不公正这个无形的地牢里。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被判的无期徒刑。整个社会的道德,信仰不是仅仅靠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决定的。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意识程度是西晋的人们无法比拟的。而且我深信,当一个人内在的个体意识被唤醒,他所能带来的改变,不论是内在改变还是外在改变,都是不可小视的。那么当一群人,一个社会的人都因为渴望享受到现代社会所带来的权利而使自己的个体意识唤醒,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的转变。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四】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从东汉后期到晋宋期间一些高士名流的言谈举止的小说集。因其广泛丰富的内容和纯属精美的语言,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的每一则故事都很精简,但每则故事都阐述了一个大道理。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样人物的性格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陈太丘与友期》,它写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场景,他父亲的朋友未按约好的时间到达,父亲便决然舍去他朋友独自出行,从陈元芳与来客对话中可以看出,七岁的他虽年纪不大,但他也懂得讲做人要讲诚信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全文仅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读了这篇文章后,让我知道为人处事,应该讲诚信的道理。

  俗话说:“诚信是金,道德是银。”诚信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任何人都要去遵守。如果你没有诚信,那么人们都会讨厌你,都会认为你是一个不守信的人。记得有一次,我想约我的好朋友—叶飞第二天下午一起看电影,于是我就发了一条微信消息给他,第二天一早我终于收到他同意的回复。我开心地早早吃好午饭就去电影院了,电影开幕前15分钟前,迟迟未见叶飞,我就马上打电话给叶飞:“叶飞,你还有多久到电影院?”他急切地说:“你约的是明天中午看电影啊。”我忙解释说:“我昨天发的微信约的是今天呀。”他说:“哦,不好意思,我今早才看到消息,以为是明天,不好意思,我马上出发。”当叶飞赶到时,他已经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一看到他,我便急冲冲地拉着他的手直奔影院,幸好在开始的最后一刻我们赶到了。我高兴地看着他说:“你真是一个诚信的好朋友。”我们俩欣慰地笑了。

  让我们与诚信同行,做一个诚信的人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五】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有篇故事的译文是:管宁和华歆在菜园里刨地种菜,看见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宁不理会,举锄锄去,跟锄掉瓦块石头一样,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掉。两人同一张坐席上读书,有达官贵人坐车经过,管宁照相读书,会歆却跑出去看。管宁就割开席子,分开座位,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管宁和华歆都是汉末名士。百度百科里是这样介绍的:

  管宁:汉末人

  (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仲的后人,三国魏高士,自幼好学,饱读经书,一生不慕名利。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号为一龙,管宁为龙头。当时的名士,后因厌恶华歆为人而传有割席而坐的佳话。一生讲学,居住于辽东。管宁汉末乱世,讲听学者诸多,影响甚广,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华歆:汉末人

  华歆(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鱼,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三国时期魏司徒。汉灵帝时举孝廉,任郎中,后因病去官。后何进征召为尚书郎。官渡之战时,曹操“表天子征歆”,任为议郎,参司空军事,入为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表歆为军师”。后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后,拜相国,封安乐乡侯。后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晋封博平侯。卒谥敬侯。华歆,东汉时投靠曹操,进宫刺杀汉服皇后,是一个极其热衷功名利禄的人。

  读罢这则故事,不禁感慨万千。两个名士,德行也分个高低,令我等俗人不能忘其项背啊。一般的人若不小心挖到这样的一片金子,肯定会拾起来,为我所用,德行高尚之人,或许拿去变卖,买些粮食接济穷人也未尝不可,为什么一定要视而不见呢,华歆仅仅是拿起来看了下,就被管宁万分地看不起了。嗯嗯,我是否要感叹世风日下呢,现在还有华歆这样的人么?见到地里的金子,拿起来看了下,又扔掉了。更不用说像管宁这样视而不见了。放到现在的俗世之中,2个人说不定会为了争夺这小块金子打得头破血流。更不用说,利用钱包作诱饵,在街边、路边行诈骗之人了。

  现在有人拾金不昧就已经是很不错了,算德行高尚之人,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推崇。若是现在,看到路边的金钱(不是诈骗的诱饵,这个要分辨清楚才行),不能视而不见啊,万一贪婪之人拾到了据为己有呢,失主该有多着急,因此,一定要捡起来,然后交给警察叔叔。说起警察叔叔,我想起孩子读小学一年级时候的一件事,他回家说,跟他一起放学的同班同学在路边捡到80元块,他跑去交给了路边的警察叔叔,那个警察表扬了他,我问孩子,警察叔叔给你们开收据没有?孩子问,收据是什么?我说是个收条,纸条,孩子说,什么也没开。于是,我在担心,那个警察把这80元是交给了单位还是揣进了自己的腰包呢?不得而知,这年头,警察里也有不可信之人。

  像管宁这种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应该是绝迹了,即便是华歆这样扔掉金子的人,也难以找到了。拾金不昧之人已是道德模范,人中君子了。俗世中更多的是凡夫俗子,有一点点私心,有一点点可爱,人无完人。还有一种就是小人了,不提也罢,小人毕竟是少数。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六】

  《世说新语》署南朝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是记录中国东汉至南朝刘宋时期士族阶层言行举止风尚与生活轶闻琐事的一部独具特色的文史名著。这本书主要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篇目,主要讲的是魏晋士人的生活和思想,从一个小故事中便能领略许多的知识。

  令我体会最深的是德行第十一篇,这件事反映了管宁与华歆做事的专注度Www.GuaZe.Com瓜泽网,管宁做事一心一意,而华歆却是三心二意,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本来是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的,后来管宁割断席子与华歆分开来做,并且不认华歆为自己的朋友了。如果是我,我也许也会一会玩玩这个,一会看看那个,做事也集中不了精神,但直到我看了这篇文章后,才懂得原来一个人如果做事不专心,是没有人会喜欢的,所以我在这方面也改正了不少,比如做作业时,别人叫我去玩,虽然我很想出去,但我会努力克制自己,因为不专心的人是不会被人敬佩和喜欢的。还比如做手工的时候,我常常会一边说话一边做,这样的话要么剪的不直,要么折错了,一开始我并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但我后来才明白,三心二意是做不好事的,所以别人跟我讲话,我也会控制自己不讲话,并且提醒他们。

  令我感动的是德行第十四篇,王翔明知道后母对他不好,却仍旧很孝顺后母,后母叫他去保护李树,有时风雨交加,她就抱着树哭泣;知道后母非常恨他,要杀了他,便跪在她面前请求处死自己,后来后母受到感动而醒悟过来,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动不已,从前的我,经常会撒娇,跟大人吵架,但现在的我正在学习王翔的这种品德,我不会撒娇,而是每件事都是自己干,我也不会跟大人吵架,而是跟他们沟通调解。

  《世说新语》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而且每个小故事都有大道理,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七】

  不晓得大家知不知道钱谷融先生,他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而他一生中最爱看的书就是《世说新语》,并给予了这本书极好的评价。不久前,我刚刚阅读完整本书籍。从一个学生角度来看,它比起其他古书来说更通俗易懂,而且更加风趣幽默,其中一个个小故事也都十分引人入胜。自然,对于我而言,也就有了更多的阅读感悟。

  “未出茅庐却知天下三分”。众人皆知,此人正是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他智慧超群,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并在刘备建立蜀汉时立下了汉马功劳,流芳至今。智者何如?孔明也。曾有古书记载,遇到大喜之事,孔明也只是淡然一笑;情况十万火急时,孔明也镇定自若,依旧面不改色;悲伤至极时,他也只是仰头望天,轻叹几声罢了。在《世说新语》中,我也找到了一位与他甚为相似的人——嵇康。他的好友王戎曾对人说:我与嵇康相处了二十年,从未见他脸上有过什么喜悦或怨恨的神色。看到这则故事,突然想到儿时母亲时常教导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在想来,母亲最欣赏一定是范仲淹了。但想想自己,尽管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遇到开心的事,还是会像孩时那样跳起来大笑,或者是尽兴欢呼,总之绝对不会只是淡然一笑的;一碰到伤心的事,就会哭丧着脸,甚至还会悄悄地背着人哭出声来;若是生气了,那情况就更糟糕了,眉头紧锁就像像吃了火药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要伺机“发泄一下”。回过头来想想孔明和嵇康,哎,自愧不如啊!可见,虽然《世说新语》是一本古时的书,但至今仍能够带给人们以启示,仍可借鉴。

  除此之外,我还领略了荀巨伯的为人忠义、张天锡的过人才智、杨修和曹操间的明争暗斗------《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故事和人物也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古书尤可鉴,其实古书真的能让人受益匪浅。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八】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的刘义庆所著,主要描写魏晋时期名士风度,是一部志人笔记小说。

  在阅读中,识鉴篇第十五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投舒丧命》(识鉴篇第十五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王敦去世,王敦兄弟王含,与王含的儿子,王敦的嗣子王应,都准备投奔王敦堂弟王舒,结果被王舒沉入江中害死。

  王彬与王舒同为王敦堂弟,王含为王敦兄弟,王应为王含之子,王敦的嗣子,这是一家人。而王舒不仅没有像王彬那样接待王含父子,反而害死了他们。

  这让我想起《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登基后,对才华横溢的曹植心怀忌恨,命他在七步内作一首诗,否则处死。曹植在七步内写下了这首诗,曹丕自觉不如。曹丕对兄弟残酷迫害,甚至要处死,将手足情深抛至九霄云外,这是何等残忍!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道,安德烈看见有的人来家里,对开门、倒茶的安德烈不予理睬,甚至没看见,反而一上来就热情地抱着弟弟菲利普,大声夸赞,并送他礼物,逗他玩,心里很难受。在龙应台的指引下,安德烈渐渐接受了弟弟。

  2016年1月1日,我国的“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这意味着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孩子拥有弟弟妹妹。

  我自己就有个弟弟,从他刚刚出生,躺在医院的小小的婴儿床上睡觉,到他在家里大哭大闹,楼上楼下的人们见到她说:“这个小孩的哭声真响啊!”现在,他能扶着床边的栏杆站起来,平时呀呀学语,我见证了弟弟的一点一滴地成长。

  有个成语叫“手足情深”。兄弟姐妹影视情谊深厚,而不是为了小事而斤斤计较,甚至自相残杀。白居易的《对酒》诗中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兄弟姐妹的身体中流淌着同样的血,兄弟姐妹的心中有着同样的梦想,没有什么可斤斤计较。我希望我与弟弟从小到大一直能“手足情深”,成为这个成语的最好注脚。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九】

  我喜欢看书,喜欢以书知人,看过了书再去考究这本书的历史地位,作者身世等等。大概和现在好多人正好反过来。读《世说新语》这本故事集也是这样,以前学过的看过的都是选段,真的全面的看一下这本大概是中国最出名的故事书这还是第一次,下面我就记录下我读书的内容,就从它的《德行篇》说起吧。

  说到魏晋人士的德行可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清高,他们的价值观全都放在与权贵世俗的反方向这也许就是他们的性情。《世说新语》一开始就给我们讲了陈蕃礼贤的故事,陈蕃赴任不先去府衙,却要去拜访徐孺子,后来据说还在舍下只设一榻,徐孺子来了就放下利用,他一走就挂起来不让别人用,这就是“徐孺下陈蕃之榻”的故事。礼贤下士是不错,可陈蕃的做法有点太清高了,就对一个徐孺子好,不知道别的贤士看了会作何感想。

  李膺为人高标于世外,清高的习气可以说是标榜到世人景仰的地步,已经达到了后进之士到李元礼门庭都有跃龙门之感。李元礼还是有学问的,后学们到他的门下如沐春风,如跃龙门,算是无可厚非。现代的人往往却是相反,腹内没装着一分一毫,却自以为是,硬要把自己的门庭装扮成龙门,殊不知龙门只是一个象征,真人才是关键。

  清高有时候还真是有用,荀巨伯去探望病友,正遇见贼人攻城,友人劝其逃命,其大义凛然,贼人到了询问,如实回答。贼人不由得慨叹:“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于是退兵。看来古时候的贼寇也都是有义之人,否则见到有义之人也不会退去。当下看来,你越是所谓的有义,就越发得傻,越发的叫人欺负。而无义的人往往还以有义气自居,其实不过是一个以利益,纵乐相伴的俗士罢了。

  有学识的人从来不对自己的子女有什么偏见,陈纪(元方)的儿子陈群(长文)与陈谌(季方)的儿子陈忠(孝先)都夸自己的老子厉害,争执不下到了爷爷陈太丘(陈实)处,陈实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对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一碗水端平这应该是现在人最难办到的。对于中小学的教师只为了升学率,往往看到的是那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于一点妄下断言,实在是误人子弟。

  阮裕置办了一辆十分华美的车子,人们纷纷来借,有个人家有丧事想借但又不敢说。阮裕知道了就把车子烧了。真是厉害,现在人很难理解了,喜欢把东西弄好借出去与人同乐,真是德行所在。

  想必大家小时候就知道管宁割席这个故事,人们由此往往看轻了华歆,其实华歆大概只是不和管宁的性格一样而已。从后面的事迹来看,华歆的清高比起管宁的略显做作的清高仿似更适合社会。王朗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的,他和华歆一起逃难,有人要结伴渡江,华歆不答应,王朗倒是通人情,可船行到中央,贼兵追至,王朗这时候怕船重,想要抛下来人。华歆说,曾经我不同意就是想到此,而今既然事已至此就不能抛下人家。华王优劣由此观之可见一斑。至于王朗学习华歆在秋天招来子侄宴饮,大概正是如张华所说:“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阮籍为人十分谨慎,从来不臧否人物。阮籍如此也是有原因的。据说一次一个人把自己的母亲杀了,阮籍说,杀了父亲也就罢了,怎么还杀母呢?!司马昭听到了大怒问其原因。阮籍战战兢兢的说,杀父亲是禽兽,杀了母亲不就是禽兽不如么。虽然巧妙的回答了晋文帝的问题,但是自己却知道了祸从口出。我们今天很多时候都祸从口出,没有阮籍的聪明却还以为自己圆滑世故,被人害了都不知道,真是可悲。

  知恩图报的故事有很多,大都统一模式,其中顾荣施炙就是一个,顾荣把烤肉给厨师吃,于是后来有难厨子舍命相随,真是感人至深。受人点水恩,必当涌泉报,正是如此。

  那个时候的人都讲孝悌,于是标榜出所谓的二十四孝。王祥卧冰就是其一,《世说新语》中又有了一则叫做王祥泣李。只不过把卧冰的主动改为替后母看守李树,母害之不得,以自己赤诚改变了后母之心。现在的后母,养子们不知道看没看过古人的故事,看过了可能也只是讥笑而已。

  说到孝道,除了父母尚在的时候“事之以礼”,还有就是“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了。王戎、和峤均近亲亡故,“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魏武帝曹操就担心和峤了,担心他原因是“哀苦过礼,使人忧之”。刘仲雄却不以为然,和峤虽然备礼但是还是有意识的,是生孝,而王戎的却是死孝,以自己的性命为抵押的哭泣。(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现在的人父母死了倒是很愿意用“礼”的,父母为你做了一辈子,最后死后还真的能给你弄一批“礼”呢。

  关于孝也有些机缘巧合的事,陈遗的母亲爱吃焦饭(锅巴饭),陈遗于是每次去打仗都收集焦饭,一次兵败逃入荒山,别人都饿死了,唯独他以饭得活。看来至孝还是可以感天动地的。

  有了孝子自然也会有忠臣,范宣八岁的时候手指受伤大哭,人问,疼不疼啊!他说不是为了疼才哭的,是为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后来当官了洁行廉约。有人赠给他五十匹布,他不要,后来减半奉送还是不要,最后剩下一匹还是不要。最后对方乐了,撕下两丈说:“人怎么能让妻子没有东西做裙子呢”,范宣才笑而受之。现在的当官的不收礼,多不是嫌送得多,而是因为不够吧!

  桓玄破荆州,要杀荆州诸臣。罗企生与其有旧,他就暗暗的派人告诉罗企生:“要是向我谢罪,我就放了你。”罗企生说“为殷荆州吏,今荆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颜谢桓公?”临行刑,罗企生又说:“昔晋文王杀嵇康,而嵇绍为晋忠臣。从公乞一弟以养老母。”于是桓玄还算是够意思没有杀罗企生的家人。罗企生的母亲听说了,即刻把桓玄曾经赠给她的皮大衣烧了,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当然这最后一句我的评论人们大多喜欢反过来说,毕竟孩子比老子出名。

  以上是世说新语的德行部分,在我读来上述文章颇有可读性。题目记作:《陈蕃礼贤》、《如登龙门》《难兄难弟》《有义之国》《管宁割席》《去之更远》《华王优劣》《王祥泣李》《戎峤俱孝》《洁行廉约》《罗母焚裘》《焦饭遗母》《阮籍至慎》《顾荣施炙》《阮裕焚车》。

  【世说新语读后感1500字篇十】

  人从呱呱坠的婴孩到步入花甲之年要经历几十年的成长与蜕变。在这短斩而又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又不得不去懂得些什么。在此期间,我们要经历浮华,看透尘世,淡泊名利,孑然一生又或许~~双眼早已被世间的绚烂所蒙蔽,有无数的可能.但无论如何,我们一定要去经历,经历成功与失败,经历辉煌与低谷,经历生命中的一切.而在这”经历之旅”中,我们不得不去与人交际,与世相处,从中明白所谓的处世之道.

  “世说新语”乃是用新的思维与态度去解读世事.此书中,刘墉先生幽默风趣又恰到好处的处世之道令我大为赞赏,不禁拍案叫绝!

  在日常生活中与人说话和吃饭一样平常.但同样是一句话,就可能产生2种极端的效果.说话要简节精炼又要引人入胜,要实话实说又要实话虚说~~总之说话就蕴含了太多的道理了.

  我们先要知道有些话是要较主观的说出,而不要加杂太多的修饰词.如书中所提到的台湾连日豪雨受灾,一位官员被询问要如何帮受损的农民,他回答:”据统计.云林,彰化、高雄,他们都没有达到我们所谓的天然灾害救助办法的标准,比如说云林要达到一亿八千万,事实上,三个地区加起来损失差不多二千多万’而已’。他仅仅多说了一个”而已”就受到’’围攻”.他的这句话添加了太多了个人主观的感情色彩.

  当我们在陈述一件事的时候,千万要分清其利害关系,不能随意的加上自己主观的情感.这很容易让人误解.同样也会影响到别人对此的看法以及决定.”有道是’沉默是金’,在谈怎么说话之前,我先得谈怎么不说。因为祸从口出,常常不说要比说好得多.’

  现在人们往往一入世(指刚踏入社会)就锋芒毕露,好似一派要一显身手之势.我们常常把这样的人称作是”有才气,有能力”.然而锋芒毕露的确令人感叹三分.叹其是绝世之才,会有惊世之作?还是叹其初出茅庐,不懂人情世故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王勃在滕王阁时的惊世之作不得不令人感慨其无人能及的才气,但我总觉得王勃的才气是三分傲气,七分怨气.有才之人有颗别具一格的孤傲之心,这同样也惹来人的嫉恨.,聪明人尤其要避免爱出风头,跟快人快语的毛病,有时候为了把光芒让给别人,聪明人甚至得大智若愚.所以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越是聪明,越要懂得,韬光养晦。越是一脸聪明像的人,越要懂得怎么样遮掩自己的聪明,免得别人由妒生恨。

  或许有的人会不以为然,认为就应该我行我素,说自己所想,道自己所感.我同样认为这无可厚非.可以从他人的经验有所借鉴,同样也可以亲身经历.或许会撞得头破血流,但这是你一步步走出来的人生之道!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