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400字

时间:2018-04-28 09:13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400字篇一:(1426)字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我们一生有限,大多数人都无法把生活诠释得淋淋尽致。所以,我们会感兴趣他人的命运和遭遇,或感动,或忿恨。只是,当我们因某件事影响到某个或某些人的时候,个人情感的驱使往往会在感性上对他或他们妄下结论以致无法改变。其实,是与非,黑与白,哪有那么容易分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两者对立的表面下,很多时候,都会有很多可以理解甚至可以原谅的理由。当知道了背后的故事,难保不会为之谅解,甚至感动。

但凡是人,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在野乡民,无一例外地背负着是是非非得走完自己的一生。没有人完美无暇,当然,也更没有人十恶不赦。例如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无论正统的《明史》,还是后世的相关记录,大多以贬为主。更有甚者:明,实亡于神宗的感叹。好吧。不可否认,消极朝政的态度,近三十年不上朝的事实导致了这种观念的多数认同。可知其表面下,又有一个怎样的无奈君王在感慨:时也,命也!追其作为皇帝的历程,究其败坏国家的原因,更多的不是可恨,而是可怜。

公元1573年,年仅9岁的朱翊钧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自此便开始了边学习边做皇帝的日子。按照黄仁宇先生所讲,万历十五年之前,上有太后,前有张居正,一切的国家大事都无需这位小朋友来操心。他所作的只有一点:好好学习,做个好皇帝。为此,太后和张居正这对搭档可没少操心。不仅学业繁重,更一厢情愿的剥夺了一个9岁孩子的童真:怎么站,怎么坐,怎么吃饭,怎么说话,读什么书,写什么字……完全没有了娱乐时间。书上讲:就连万历写书法的爱好都被剥夺了。就这样度过了枯燥繁忙的童年。

十年后,万历亲政,在已逝去的张先生敦敦教导下,19岁朱翊钧的梦想也是想成为一个有道明君,要继续甚至超越他的先生未竟之业。或许,在万历心里,太后和先生的殷切希望对他来说是一种鼓舞,更重要的是,年轻气盛的万历想要证明,证明他的能力,他要摆脱张先生的阴影。他要创立真正属于他自己的盛世,毕竟这个天下还是姓朱的。为此,他积极面对迎刃而来的问题和困难。例证就是在万历十二年的祈天求雨。到此时,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位勤勉的好皇帝,只是后来发生的事情太过超乎他的想象。当他发现:原来真正的先生和事情的先生言行不一的时候,当他发现每每想要自己做主来主导国家前进方向的时候,总会有一大堆的文官诤臣来套用"四书"那一套道德标准约束他的大展宏图。面对这这样一群毕其一生都在歌颂号召道德礼仪的人,势单力薄的万历很无助,很无奈。热情在他心中慢慢的冷了,而迂腐的文人们却还在为一点的鸡毛蒜皮小事儿争论不休。在他最孤单的时候,郑贵妃来了,当然无论她有何居心,最起码,在当时来说,她成为唯一理解小皇帝的人了。孤寂的心灵好容易找到了一个小小的港湾,为了报答她,在郑贵妃生下三子朱常洵后,想要立其为太子。但却遭到了文官集团的一致口诛笔伐。连皇家继位的事情做不了主的万历,怀着对郑贵妃的愧疚,彻底绝望了。也许他不止一次的自问:这个国家,到底谁在做主?作为皇帝,除了做些繁琐的礼仪性的事情,还能做些什么?好吧,既然什么都不能做,那就不做吧。怀着对文官集团的恐惧,朱翊钧身居深宫三十载不曾上朝,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重的一个败笔。万历不易,在失去了一切之后,面对这庞大的文官集团却束手无策。大展拳脚的夙愿无法实现。消极的面对成为他唯一的抵抗。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是否,有人在这个事情上付责任。

皇帝也是人,他不应当被永远供奉在神探,当然也不应当总成为别人的替罪羔羊。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400字篇二:(1321)字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畅销二十余年的经典之作。

黄仁宇的叙述恣肆雍容,很多人读这本书,就会陷进去,因而产生神龙不见首尾的感觉。

在看这本书的同时,其实可以先看黄的另外一本书:《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

这本书出版于1974年,研究明代的政府财政问题,通过细致梳理,指出明代财政只是注重形式上的整齐,政策的实施全赖当局自上而下施压,官僚体制和一般民众之间缺乏法律和经济的联系,无法确保实施一套有效的税收体制,从而揭示帝制中国的某些鲜明特点。

这本书是《万历十五年》的奠基石。明了这本书的主题,当有助于《万》的理解。当然,这是一部财政专书,看起来有一定难度。

那么,还可以通过另一本书来体会《万》书的精髓所在,这就是黄仁宇的回忆录:《黄河青山》。

在回忆录里,黄仁宇结合自己的奇特经历,详细叙述了大历史观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和观点。了解这些,读起《万历十五年》来当有更深切的体会。

由于讲的是万历年间的史事,很多人都把《万历十五年》当作一本历史书来读。其实,这本书不仅仅只有这一种读法。

黄仁宇本人曾这样解释他的历史观的来源:“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因此这本书不是一个书斋学者所写出来的作品,而是融入了作者本人奇特经历和深刻感受的作品。

在这样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心理学上的,政治学上,组织学上的,管理学上的,很多现象和道理都可以触类旁通。

实际上,也有不少人从独特的角度来读这本书。比如,美国心理学家普尼克曾指出:“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关中国人过去和现在的许多问题,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黄仁宇在书中一以贯之的观点是,帝制中国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人们往往凭借私人关系来弥补制度之不足。这其实就是中国人讲究人情的背景所在,从这里面就可以反映出很多心理学上的探究。这也就是普尼克所指的意义。

该书中文初版的责编傅璇琮也曾表示:“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我想,读这本书,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也许其意义会更大。

明基电通公司中国营销部总经理曾文祺撰文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当我们观察身边周遭组织里的这些人,从他们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当中,可以看到企业未来的兴衰,从而培养出一种对未来的洞察力。读透这本书,我用了二十年时间,读了五遍。”

这是从组织学上来看待这本书。根据组织学原理,一个组织成立后,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组织气氛。成长性氛围强,这个组织将蒸蒸日上,不断强大;非成长性氛围强,成员的成长愿望受挫,这个组织将日渐衰弱,直至解体。随着时间推移,一个组织越是庞大,将不可避免遭遇“组织绝症”,表现之一就是对环境的过度适应,而导致无法应变。

很明显,如果把明王朝当作一个组织的话,在它开国时期,是蒸蒸日上的,文臣武将云集,个个能发挥才干,成长性极强,应变能力也强。而到了明后期,越来越压抑个人欲望,文官政治越来越烂熟,最终导致无法应对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读这本书,也能对企业领导人有很大的启示。

也许,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法,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万历十五年》。(www.guaze.com 读后感)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