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读后感1500字篇一:(1560)字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是高三,同桌在图书馆里借来这本书,座位旁边几个同学便开始传阅,在每天下课那匆匆的十分钟里,却读得津津有味。后来,我自己也买了一本,细细地阅读,特别是每次心情很烦躁的时候。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一个美国的体育记者,在一次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得到他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莫里病重即将死亡的消息,他前去探访恩师,莫里教授很高兴,希望再他生命最后一段时间里的每个星期二,给他上课,课的内容,就是人生。
莫里教授的病情逐日加重,但他的乐观、幽默却时时地激励着身边的人。莫里教授的这门课,持续了十四个星期,分别谈论了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道别。每一次谈话,都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爱的永恒。
爱,从古到今,几乎没有那一个人,能说出它真正的具体的含义。在我们的生活中,爱被抽象成跟幸福一样的名词,又可以具体落在亲情、友情、爱情之上。
在中国社会,家长要么像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君主,对儿女有绝对的控制权;要么,就像是儿女的仆人,惟命是从;很少有朋友式的父母,与儿女站在在比较平等的位置上,经常与儿女沟通、交流,理解他们,引导他们,不独裁也不溺爱。不可否认,前两种父母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儿女好,爱儿女,但是这样的爱,要么让儿女又敬又怕,就是让儿女为所欲为,都不利于儿女的发展,不利于一个温馨和谐家庭的形成。只有适度和适当的爱,才得以持久,得以永恒。
说到友情友爱,我很羡慕小说中那些很铁的哥们、死党、闺蜜。在现实生活也是有的,但很少。人,毕竟是自私的,自己总是放在第一位。但是现在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交,朋友,都建立在利益之上,交朋友的时候,总想着,他能给我带来什么?甚至只是利用。朋友要是没有建立在真情实意上,那算什么朋友呢?不过都是相互利用的动物罢了。在大学,我所谓的朋友也不少,走得最近的,是室友,但是种感觉无法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也许,就像莫里教授说的吧,缺少沟通。我们没有把心打开的时候,怎么能让人也敞开心扉,走到你的世界来了呢?
爱情,现在被多少青少年渴望着。早恋现象也很普遍了,快餐式的爱情也习以为常。很多人,只把爱情当成满足需求的一种商品,用的不适合了,就换呗,没有一点真情实感。情侣之间也经常以“爱我,就会理解我。”为借口,太多太多的误解和曲解,拐弯抹角,不但没有得到想象中的罗曼蒂克,反而搞得自己遍体鳞伤,何苦呢?也有的人,把换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的个数频率多作为自己魅力提升的资本,毫不掩饰地炫耀,真的很幼稚。
寂寞、空虚、孤独,开始成为了我们青年人挂在嘴边的名词了。很多人,整天宅在家里,滞留在电脑前,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安慰,寻找爱情。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表现的十分消极。情感,没有付出,就得不到收获的。与其成天用文字在网络上抱怨,何不关心一下身边的朋友、家人呢?他们才能给你最大的帮助,他们才是你充实生活的原料啊!
让我们来看看莫里教授吧。
莫里教授他童年有这不快乐回忆,这让他总是对爱的表达充满了热忱,他有一位沉默寡言的父亲,他与父亲最近的接触就是他到停尸房去认领他的父亲。所以他毫不吝啬的给出自己的爱,他的生活中充满了拥抱、亲吻、交谈、欢笑和道别。而同样的,他最后时刻来临的时候,他的身边围着他爱的人和爱他的人,亲眼见证他所发生的一切,他是那么幸运和富有,他从来不曾感觉到孤独。
可是我们生活中的状态很多时候不是跟莫里的父亲有很多相似之处吗?误会哪里来?不是因为不交流吗?生疏哪里来?不是因为不接触吗?我们总是害怕付出自己的爱,怕万一被拒绝怎么办?
试想这个世界上,有谁会拒绝友好,有谁会拒绝爱呢?
《相约星期二》,带给我很多很多的思考,莫里教授的话,也开始改变了我的世界,一个拥有晴朗天空和欢声笑语生机勃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