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篇一:(1406字)
喜欢苏东坡,甚于诗仙李白,也甚于诗圣杜甫,所以对有同样感受的林语堂先生的著作平添亲切感,从《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而到《苏东坡传》,多次阅读,爱不释手。
推究起来,收获几何,恐怕不是篇把读后感所能尽言。阅读本身是快乐的。将阅读所得内化成精神养分,进而收获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处事习惯乃至点点滴滴,是我阅读的真正意义。
少年时代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没来由地会热血奔涌,仿佛看到同样是风流人物的苏轼行舟江上,他思接三国、神交公瑾,与英雄风云际会,却又不得不把酒酹月,几多豪壮,几多遗恨。而今再吟“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却不免块垒在胸。——给无数读者无限阅读快乐的人,他所历宋朝的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但他却屡遭贬降,甚至受到逮捕,“乌台诗案”令他忍辱含垢,险些丧生。千载相隔,依然让人有心痛的感觉。可林语堂先生却了解,他说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于是这部《苏东坡传》,犹如佳酿,消融了我心中的块垒,让“痛”变成通,通畅、通达、通泰!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篇二:(1424字)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照古时人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位月下的漫步者,正是苏东坡。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在他看来,荣华富贵,安宠荣辱不过是一己私欲,过眼云烟。他虽身在官场,心却在田野。他的双眼,关注的是百姓的愉悦与疾苦;他的目标,定位在百姓民生之上。就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轼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有一种水草,破坏了湖的水质,影响了杭州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想到了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这些水草找到合适放置的地方,同时还可以方便人们在西湖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也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真是好一个“无一个不好人”啊!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也会有他善良的一面。但放眼现在,谁能说自己相信“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最多也不过是认为天下并非全都是恶人罢了。不过这也有无可奈何之处,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
他一生都处于政治漩涡之中,却并不精于自谋,应该说他是放任不羁、风光霁月的。“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句苏轼的《留侯论》中的话,不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吗?这样的他,是那般的令人倾倒而又望尘莫及。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苏轼的绝命诗,写尽了他一生坎坷。他的一生就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般大起大落,虽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却更趋温厚,而无尖酸刻薄。我想,我无法走近这位伟人,却也愿在这千年之后探寻他的足迹。
春去秋来,朝午暮夜时,弹指间,流年暗换,物转星移,为之奈何。逝者如斯,惟余沧海桑田中的翩然一角。凝望那千年前的身影,泛舟湖上,谈笑风生间,淡看宦海沉浮。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篇三:(1638字)
说起苏东坡,印象中会有这样一些评价:豪放派词人,北宋大文学家、乐天达观、杰出的政治家、东坡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等。但是如果真要去找一个词来全面评价他却并非一件易事。
对于苏东坡,已经记不清第一次听闻其名是在何时了。好像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那首“大江东去,浪淘尽”;也好像是王菲唱的那首《但愿人长久》,然而究竟从何时起苏东坡走进我的世界却真是记不清了。等到了上大学,中文系的我主要课程就是研究文学,自然是躲不过苏东坡的。直到这时候才第一次近距离的与这位智者有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读了林语堂先生为苏东坡作的传记,读了他的作品选集,甚至连电视剧也从头到尾一集不剩地看完了。我钦佩他的天才,更加钦佩的是他的精神。
翻开所有伟人的生平历史,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这些名垂青史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的伟人的背后都经历过非同寻常的苦难,苏东坡也不例外。上天把他安排在了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宋代。人生的起起伏伏和国家的君主更替促使他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了深刻洞见。这似乎也印证了先哲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论断。乌台诗案、党派之争、一贬再贬,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东坡给我们的印象总是坦然面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些表面看似坦荡的旷达,可是在内心深处,痛苦和孤独才是真正的回声。所以在我心中,苏东坡是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在他那看似超然的人生态度背后所掩藏的是悲苦。情感的伤楚何处归依?东坡只能归依于亲情友情上,归依于流逝的时间中。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弟弟子由是他一直牵挂在心的人。科举双双中榜后,兄弟二人便常年分别两地做官,唯有以诗文传情。在苏东坡写给其弟苏辙的诗词中,《水调歌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可谓是千古经典。此词是苏东坡被贬密州时中秋节所作。当时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因为对王变法中的一些问题不满,苏东皮自求外放。此时他与弟弟已经七年未曾谋面了。本来打算在靠近弟弟做官的密州见上一面,可不曾想好事多磨,偏偏天不遂人愿。月圆之夜本应该是全家团圆之际,可是却天各一方。词人忧从中来,把酒对月,将心中之无奈与悲痛倾吐于词中,一解愁情。政治仕途上的失意、与亲人的别离之苦在词人心中郁积成了一道无法愈合的痛。兄弟二人惺惺相惜,手足情深无奈地现实只能使词人发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对妻子王弗的爱也体现了苏东坡柔情的一面,也正是在密州,正月二十日,他梦见已逝世十年之久的爱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孤苦正是词人心中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精神上的百味杂陈所带来的是精神打击,那病痛的折磨则是一种更为具体实在的痛。面对不断衰老的肌体和时间的流逝,恐惧之感油然而生。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乌台诗案是对其身心进行双重打击的悲惨遭遇。暗无天日的牢房,潮湿阴暗的环境,残忍冷酷的刑罚,糟糠不如的饭菜,每天挣扎在死亡线上的恐惧……等等这些让他遭受了死一般的摧残。乌台诗案后东坡又被贬至黄州、汝州,虽然中间因为君主更替而被重新调回京城做官,可是好景不长。由于不愿卷入党派之争,东坡自求外放,之后他就再未回过京城,政治生涯也更加一波三折,最远竟被贬至儋州。在此蛮荒之地,苏东坡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带着小儿子孤苦无依。国势日衰、晚景惨淡,这些是不易释怀的。想想当初青春年少进京赶考,风华正茂,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再看看今日飘泊天涯,生死两重天,人生是何等讽刺!面对死亡和分离,东坡没有畏惧,他说“此心安处,即是吾乡”。尽管人生有那么多的无奈何未知,可是只要让心找到避风的港湾,死亡也便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所以东坡又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人对于死亡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恐惧,可是东坡就能坦然面对,这也是他的作品传达出来的积极力量,也是他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所在。
遇到顺境不忘我,遇到逆境不沉沦。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让苏东坡即便遇到再多的苦难都能坚强去面对。他是带着镣铐的舞者,向世人舞出了一个专属于他的感人天地。苏东坡将会成为我一生的精神榜样!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篇四:(1529字)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杜甫则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整个九月,是沉在苏东坡的传奇世界里的。他的一生都是精力旺盛的,总带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生命温暖,但同时也会将自己不可抵挡的火性焚烧敌人。透过他,我第一次真切地触碰到中国古代文人深处的灵魂与血液,第一次深切地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他,守住了宋朝千年的美丽与忧伤,尽显这片江南灵秀中历尽沧桑却绵延未绝的文脉。
他的身上,有着坚毅的文人气质。每当我们谈起苏东坡,总免不了在眼前跳出一串串绝妙的诗句,这个多情才子,高吟“千古风流人物”,怀唱“十年生死两茫茫”,歌赞“淡装浓抹总相宜”,悲诵“月有阴晴圆缺”。他的激昂豪迈,他的深情款款,他的清新雅致,他的人生哲思,在一轮轮明月下,在一个个欢笑又悲廖的夜晚盛情地开放了。
“成也其诗,败也其诗”,苏东坡面对命运多舛的一生就是这样的态度。呵,他的一生,有多少次贬谪和升迁啊!即便这样,他也是宠辱不惊。自“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自被放逐海南,他的心里倒是有了一片安静的栖身之地。他从没有等待那冠冕堂皇的赦令,因为他早已没有了耐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不如享受“料峭春寒”,享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宁静生活。然而我觉得这真的很难,我们面对考试,谁能做到无论考好了或是考差了都开心得要命?如此的豁达,让我既吃惊又敬佩。
水没有刺激的味道,但是人永远不会对之生厌。真诚的情谊在苏东坡身上是灿烂盛放了,他的浩然之气使他和那些正直坦诚的友人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对父母之孝顺,对妻子之怀念,对堂妹之爱恋,他和苏子由手足之情深,他和张方平友谊之情切,还有他对政敌最后之包容,无不体现这位诗人始终遵循做人的原则,重情重义。这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多么难得,多么可贵,多么需要啊!苏东坡的浩然之气造就了他的一生,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我觉得书中挺有意思的是那位不识字的老汉——苏东坡的祖父。这位老先生的智慧才华,是在身上深藏不漏的。他的儿子高中了,而他却骑着毛驴,悠哉游哉地踉跄上路。或许别人会以为苏老汉之举令人难堪,苏东坡自己则说只有高雅不俗之士才会欣赏老人朴素自然之美。也是,他身心精力过人的深厚,胸襟气度过人的开阔,满心的纯厚正直,确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这位老人还有些惊人之举,大醉之后他会将庙里的神像摔得粉碎,只因自己对神像怀有恶感,全村也有所惧怕,如果庙中人再贪恋钱财,勒索信徒,老人自然忍不住手痒。
西湖是杭州的明眸,苏堤是西湖的彩带。苏东坡之于杭州,如鱼得水;西湖之于苏东坡,似遇知音。这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这位不仅有着不可比拟的才华,而且在为人和为官上都有着独立人格的奇人,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从没有随波逐流,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是的,正如苏东坡所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这个人,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和王安石的新政作战到底。它有着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也是我们一直在追寻的东西。我总是这样想,结果是好是坏不应去管,自己用心努力了,不愧于心里就好了。苏东坡做到了,因为他是奇人,我们做到了,即便我们是普通人。
苏东坡,就连昏君徽宗也惧怕他的在世之名,因为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这个九月,过得很充实,因为有了很多的收获。《苏东坡传》留给我的,将是日后无法磨灭的幸福的回忆……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篇五:(1407字)
刚拿起这本书的时候还真吓了一跳,书的英文竟然“TheGayGenius”。常识中gay的意思就是男性同性恋,可是并没有听说过苏东坡有龙阳之爱好啊。直到看完整本书的时候,了解了苏东坡的一生,已经无需查字典就突然想起来gay的另一个意思“愉快的,快乐的”。
苏东坡就是个乐天派。TheGayGenius。
“学而优则仕”纵然苏东坡才华熠熠,在仕途上他仍需由低级而上升。他年富力强,但毕竟是人生第一次独自生活,做官生活也并不如梦想的那样美好。此时陪伴身边的是第一任苏夫人——王弗,王弗是个精明的女人,在生活与仕途之路对苏东坡都有很多帮助,是他得力的贤内助。毕竟是个女人,王弗在务实际、明利害方面可比苏东坡成熟许多,她嘱咐苏东坡提防那些过于坦白直率的泛泛之交,这点对于苏东坡日后是极有帮助的。
苏东坡是个率直的人,因反对王安石青苗法改革,曾遭到当权派的多次弹劾,他不屑于置理,一心辅佐皇帝,为民谋利。以苏东坡的政治远见,已经预测到了青苗法对农民将会带来怎样的灾难。一开始皇帝并未听取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的意见,坚决推动了青苗法的实施。尔后几年,天下农民因赋税劳苦而遭遇饥荒的折磨,民不聊生。苏东坡等人在政坛上也遭到弹劾与贬职,但他并没有放弃为国家大义进行改革,他相信皇帝会看清国内的不和与纷争,他不顾当权派的镇压不断上书。可喜的是,皇帝的态度也由一开始的不理不睬终于下令严禁销售青苗贷款,但并没有打算废止全部措施。苏东坡深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继续上书箴劝皇帝,却遭小人迫害,陷于纠纷之中,随即被罢黜。苏东坡却是依旧很乐观的面对这一切,连修表自辩也不肯,任凭官方的调查,自己携眷径赴杭州上任太守去了。
在杭州上任期间,苏东坡亲力亲为,为人民谋得很多切实的利益。杭州是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不只是因为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跟是因为他与杭州人民相处融洽,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都是在杭州度过的。在官场沉浮中,苏东坡从不需要虚荣来满足自己,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在政治游戏上,而是全心全力从事工作。他为杭州修建了水利工程,解决了疑难的居民用水问题。他早就发现了灾荒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坚信“一分预防胜过十分救济”,请求朝廷拨款赈灾。皇帝所见京都之内必然没有灾荒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再加小人挑拨,救灾款项并未到达杭州,人民多因病饿而死。苏东坡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打算单枪匹马之神奋斗改革政治,算是失败了。不过经过两年的奋战不懈,苏东坡将来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了出来,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姓之友。
晚年的苏东坡二次遭到迫害,但仍不改其初心,始终是个乐天派。他通过练习瑜伽而静坐清心。苏东坡相信纯洁思想才是淳朴生活的基础,虽不能做官,但是苏东坡还可以做一个热心公益的国民。苏东坡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活的快乐,像一阵轻风般度过了一生。
人的肉体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磨,精神确实不朽的。苏东坡一生置于政治之中,却从不做蝇营狗苟之事。遭到迫害之时仍不改其初心,一心为国家,为人民着想。此篇读后感中并未提及苏东坡的文学功底,因为那是被世人所熟知的,不需要再多加夸赞。《苏东坡传》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苏轼,他不但是文学天才、政治天才,同时最重要的,他是一位旷古奇才乐天派。苏东坡没有恃才而傲物,而是尽情享受生活。他心灵的那份喜悦,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这才是万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