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读后感1500字篇一:(1617字)
“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挲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地位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了,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地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这就是我所喜欢的《穆斯林的葬礼》的结尾。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一直很遗憾没有真正认真拜读过,这次“偶然”的机会,终于使我有幸一睹它的风采,想写下些什么,却又不知从何下笔.那个弥散着淡淡的忧伤的月与玉的意境让我不忍下笔,似乎稍不留意就会打碎这个绝美的意境。
这是一部反映穆斯林生活的圣洁诗篇;一部映射普通大众生活的历史之剧;一部折射平凡却辛酸的爱情故事的缩写;一部展现奇异而又古老的民族风情的真实画卷。这部长达50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对穆斯林信徒的日常生活习惯、婚丧嫁娶习俗做了全面、彻底的描绘。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作品中人物活动的时间,上迄二十世纪初,下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活动的范围从亚洲到西欧,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的沉重灾难,还有鲜为人知的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玉器行的历史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它不仅是穆斯林的葬礼,也是爱情的葬礼,围绕着几代人的似乎“扭曲”的爱情书写穆斯林人的生活……。
读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被书中美丽的言语和措辞深深的吸引了,不管是对于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于环境的衬托,作者运用的词语都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就不以为怪了。读完这本书,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心中的悲痛与遗憾久久不能释怀,我甚至抱怨作者为什么如此残忍,要赋予一位完美的妙龄少女如此苦难并短暂的一生,要拆散一对真正相爱的人,让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要叫做《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葬去的究竟还有什么呢?也许还有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这也是作者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最重要的一条主线。但作者以一种似现、似全似残的写作方法,更令人容易深入文字中,我的心情好似秋风中坠下的一片落叶,随着人物的经历,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韩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爱情了吗?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没有。读过他们,令人有一种由衷的钦羡,又有一种揪心的疼痛。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但可惜的是她的爱情追求显得稀里糊涂,几乎在不懂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的情况下,就懵懵懂懂地跟着本能的喜好感觉飘飘然起来,乃至最后死到临头满脑子还都是那么可怜的一点所谓的本能的美好感觉。不幸的出世、抑郁的生长、痛苦的爱情、悲惨的丧生……新月的悲剧也许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叫人不得不为之哀叹,这也正是整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罢。
我真想用我的眼泪来祭奠白纸黑字里面的主人公!正义,你为何而生?为何而灭?为何在现实面前,你如此不堪一击?
生命在命运面前似乎微不足道,哀歌为谁而响起?《梁祝》乐曲在春蚕吐丝的节奏中淡淡远去。留下一片纯净,一片空灵……
藤野先生读后感1500字篇二:(1458字)
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有一个舒缓悠美而略略感伤的结尾,让读者在紧张而投入的阅读后,长长出一口气,把心静下来,然后悠悠地再回味一会儿,才算真正把这本书给读完了。可这舒缓终究是舒缓,霍达笔下满篇辛酸、荒诞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描写,已经刻画在心底里了。
知道《穆斯林的葬礼》,是早在初入大学校园的新学期,当时,一个像谢秋思一样软情的女子向我推荐阅读这本书,我是班长,自然知道她在借着业余时间靠推销新书来赚点贴补。我就婉拒了,一来,我自感觉,好书是不需要这样大张旗鼓的刻意要人来推销的,它就像那入室而不感其香的幽兰,淡而久之;二来,新书,自然力作是没有的。由此,竟跟《穆斯林的葬礼》失之交臂达五年之多。
上周到大钟寺地铁接朋友的时候,等待的片刻,随意在路边小书摊上翻阅,竟然就与这本书邂逅了,那婉如一轮淡淡新月的封面,瞬间吸引了我。我突然就想起大学里那个软情的女同学来,然后就欣然买下了这本《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的起笔很柔和,略有些慢热,但静夜昏灯下品来,自有一股淡淡的耐人寻味,读到十来页的时候,你就被他的清晰笔触给吸引住了。这是一本耐读而容易勾起人情愫的书,不同的情愫:民族、陌生人、亲情、友情、爱情,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情。
最为典型的两个人物形象,莫过于韩新月和楚雁潮,或许作者考虑到唯美的处理,说实话,楚雁潮这个名字,叫起来有一种略微和别扭感觉。我一直觉得,这样的人物,在现实中是很难直接地对应出来的。像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郑晓京、韩天星、陈淑彦等等,你能够在现实中直接找到这样的人,可韩新月和楚雁潮这样的人,你找不到。或许,在你心情最柔软的那一隅想象中,你可以找到。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所受过的辛酸、痛苦,在现实的不同的人身上,一一应验了。我们为他们无常的命运而悲伤,但何尝,我们又不是为自己而悲伤。
最为荒诞的事情,出现在韩子奇身上。他那视若珍宝的玉,宝玉,没有毁在民国初期可恶的海外海内文物贩子手中,没有毁在日本鬼子的贪婪之中,也没有因背井离乡而流露海外,更没有因主人的困顿而有流失,却偏偏毁在了那样一个无常变换、人将不人的时代,让了婉叹。即使后来霍达阿姨提了一句,玉做为宝贵文物上交了,但心底里,我却相信着:那批玉,其实已经被那个年代红了眼的人们,毁掉了。
最为坚韧和最为柔弱的人,在梁老先生的两个子女,大女儿梁君壁和小女儿梁冰玉。君壁的坚韧,是让韩家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可也成为韩天星木讷性格和韩新月死亡的最重要的现实原因。君壁这个形象,其实是代表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坚强的女性形象的一面,无论在任何的境地,她都坚强不屈,能够生存生活下来。她的妹妹梁冰玉,则是代表了在战争、人事、恐慌面前无助而柔弱的中国女性一面,是命运的无常,让她经历了初恋爱人的变节叛变、海外追求者的突然死亡,之后在不确实的可怕命运前,与姐夫韩子奇走到了一起。梁君壁和梁冰玉的形象组合,让人们想象出这个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母亲的复杂形象。
而韩天星和陈淑彦,还有那个容姑娘,则代表了最广大而最普通的人民。他们吃苦耐劳、他们忍受苦难,他们坚忍不拔,他们不为名为利所动、甘愿过着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为家庭民族的繁衍延续发展而默默做着,活着,生存着。所以,也只有韩天星他们,这些最普通的人,才会拒绝领取国家收回文物而给他们的奖金:人都没了,要奖金干啥?
《穆斯林的葬礼》描写的是一群人,具体说,是一群信奉伊斯兰教的人们的过去的生活。但我们,却能够从《穆斯林的葬礼》里看到中国最广大人民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人性、世事变迁。这确实是一本当代作者作品中,难得的好书。
藤野先生读后感1500字篇三:(1406字)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两根故事线,一大家子人的悲欢离合,就这样交织重叠地,从作者笔下娓娓流出。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这是我读完曾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穆斯林的葬礼》后的感受。
《穆斯林的葬礼》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成功地表现回族人民悠久历史和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具有民族史诗的品格和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与美学价值。
古都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长于心计,次女冰玉聪慧善良。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执意离开,便不顾姐姐反对,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在伦敦奥利弗爱上了冰玉,但奥利弗在伦敦大轰炸中不幸丧生,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君璧不容母女俩,冰玉决定带女儿远走他乡,韩子奇苦求,留下女儿。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而哥哥也因母亲的心计所使,娶了新月的同学,当发现时,一切都来不及了。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悲痛欲绝。哥哥,嫂子挑起了家里的担子。后来韩子奇,梁君璧相继去世,韩天星也有了一双子女。多年以后,冰玉回来了,但一切都也物是人非……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纯真厚爱的感情,用婉转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催人泪下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气势高昂、感情悲壮。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啊,安拉!宽怒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去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她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为他的报偿而剥夺我们,并且不要在他之后,把我们来作试验。
藤野先生读后感1500字篇四:(1541字)
最初接触这个书名,并没有想象出它所描述的是这样的一个离奇的家族故事。
作者采用了双线索的叙述方式,但脉络清晰,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娓娓道来。
书的后下半部,似乎让我觉得收尾的稍显仓促,并没有如前篇的大篇幅细腻的描写和详尽的故事内容,不知道作者是有意为之,还是文章的些许遗憾。
作品主要描写了梁亦清、梁君璧、梁冰玉、韩子奇、韩新月、韩天星、楚雁潮、陈淑彦几个人物,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让我感觉似乎人并非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人的个性是生活的环境所造就的,而这种个性却成为了人本身命运的掌握者。
韩子奇,似乎我曾经认为他是一个头脑聪慧、目光远大、善于变革的人物,却不曾料到他其实最终仍然步了他曾经藐视的,认为只能做个琢玉匠的师傅梁亦清的后尘。他内心其实最珍视的并非女儿新月或者爱人梁冰玉,而是他辛苦收藏的玉器珍品。他的顾虑、他的优柔、他的屈从是源于他对玉的痴迷和纷繁多变,世事无常,战乱连年的社会现实,也源于他青年时期与师傅形影不离的岁月。
梁君璧,年轻时的她虽然没有学识,但也算颇有几分胆略和豪情,还有坚韧。但琢玉匠世家的出身,加之不识文墨,使她在动荡颠沛的生活中越来越固步自封,沦落为极其传统,不谙世事的中国家庭妇女,这样的中国女性在当时甚至更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是一种典型。她们为了守住自己的赖以生存的利益,通常这些利益集中于丈夫和儿子身上,她们将作出自认为创造了幸福,但其实导致毁灭性结果的愚昧举动。
梁冰玉,因为大她8岁的姐姐君璧的存在而享受了更自由的生活,因此精通中西,并且受新时期教育的熏陶变得充满理想,或许她成长的环境受到了来自于家人和外界的过多关爱,她无法去体会别人为之的付出,她骨子里有着一种自私的情怀。
韩新月,或许如果不是她可怜的身体,我相信在楚雁潮的帮扶下,她不会变成像她的母亲冰玉那样的女性,虽然她曾经有过一种母亲的影子,那么脆弱,那么幻想,那么执拗,但她还是善良的,还是能够看到正确的道路的,也还是有勇气的姑娘,如果不是姨妈君璧的步步紧逼,不是她先天性的机体,相信她能成长起来。
韩天星,他本应是一个活力自由的青年,可惜父母和小姨之间的复杂情感,导致家庭的温馨荡然无存,只剩下刻薄的母亲和无能的父亲,但是天星仍然成长为一名正直、善良的男子,这是多么不易。
楚雁潮,他的肩头似乎有太多的责任,对他的母亲、他的恩师、他的学生以及他的事业,他似乎是完美的,但每一个责任对象对他来说都是那样需要倾注心血,他太累了,何必那么完美。
陈淑彦,似乎是一个旁观者来审视这个家族,她与天星尽管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和卿卿我我的甜蜜,但婚姻基础却因两个人宽容友爱的个性而变的牢靠。这或许是因为她曾是家族的长女,也因为她理解父亲戴上“小业主”帽子的悲哀,她才不会轻易粉碎别人的梦想。
这部书名的特别不在于穆斯林,而在于葬礼。其实同样的故事情节除却了宗教之后不会有多少改变,而葬礼,究竟是要埋葬什么呢?是因为新月的死吗?还是因为每个人物悲剧式的结局成为了一种命运的葬礼,不是身体,而是灵魂被扭曲,被撕碎呢?
细细想来,尽管这部作品其实也都可以看见许多其他文学作品的影子,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让人爱不释手的作品。引人入胜,可以说是比较贴切的评价。因为作者出身于珠玉世家的背景,历史研究和外文翻译工作的经历,她的回民身份,以及她曾经接触过故事主人公的原型,因此作品就被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作者对于玉的历史如数家珍,对于从民国至70年代的中国社会的现状的反映,对于英文诗歌的运用,使她在将一个曾经发生在某某人身上的奇闻轶事,通过再创作再加工的方式演绎出来,一点都没有浮躁、粉饰和空洞的痕迹。这便是人生阅历积累的硕果,这也是作者为何在不惑之年完成作品后,将它视为手捧的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