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篇一:(1442字)
曾经不喜欢余秋雨,只是因为他的名字带着一种匪夷所思的粘腻缠绵之感,后来看了几篇他的文章,也确实文如其名。但是他深陷苦旅却依然怀有的一份随性,已经足够打动人。我没有余先生把零散感悟串连一体的能耐,又必须要下笔,便请观者容忍我的胡言乱语,颠三倒四。
佛灵
说实话,我实在对不住我的名字,义梵义梵,颇能瞧出起名者对于我的期盼,期盼我能顺从于自然,融汇佛教的温和与淡然。而我本人却与名字大相径庭,我一度鄙薄宗教,认为那是懦弱者逃避尘世的便捷通道,所谓追求性灵之美不过是无法再承受生命之重。带着如此想法的我,似乎就要在暗流汹涌的沉浮人世跌撞地艰难地拉起自己的帆。可是我却总不能做到,不自知中寻求飘渺的安慰,投入沉重的人性河流,期盼有一双手能将我拉出迷雾重重的深渊。少年的迷惑往往最为幼稚,可总也无法说清,老辈人听了嗤笑一声,可是他们也解不出其中缠绕的千丝万缕。我如同无数的少年一样,撞得头破血流,总也不甘心,总希望有人拯救自己,总不相信有人能拯救自己。梦里面云雾缭绕的神山之巅,挂着慈悲笑容的佛像,永远会拂袖离开,又永远笑着人们的不通达,高处一双双洞悉的眼。
不修来世,只善今生,我不愿修来世,亦不想善今生,我只想逃亡。如此,真是愧对自己的名字,于是瞬间被一双双了然万物的冰冷的眼洞穿。
王朝
书一曲阳关调,塞上乌衣华发正年少,太白诗,东坡词,横槊一曲酒当酾。浊浪难没英雄志,东风易染江水赤。谁争得天下为私,谁争得名留青史,谁争得万代专祠。功名不过蝇头字,豪杰千古,成败一时,白发青丝。李白走开了,只因为他是仙。人们历代供奉着李冰,因为他具有厚重的人性。原来比人更像人的,就可以称作仙。
青衫磊落离歌黯。都说文人误国,为国的,却总有文人,唧唧喳喳吵闹不休的,恰有一颗火热的心。我愿给你一腔热血,你却不要,多少次深夜徘徊,多少次无病呻吟,多少次,血泪相和流。骆宾王依偎进宗教之怀抱,静静睡去,宁静致远。可是,我不甘啊!我的灵魂生就苦难,我便应投身苦难,除了奉献于伦理,奉献于亲族,奉献于国家,灵魂还能何在?西出阳关,便让无尽的风沙迷住我的眼,污浊我的灵魂,我永远痛苦,直至灵魂在风沙里破裂。
歌女
士人鄙薄筝,为其轻浮。我幼时学筝,未带指甲,便去抚筝,只换得指尖磨伤痛楚,留下斑驳血色,从此誓不碰筝。筝变成柔媚的妖,却又眼瞳森厉,赠我三倍的恐惧。长大了,学着西洋乐器,西洋编曲,作的歌词里出现宫殿和白鸽,却又觉得筝琴风雅,筝女温柔,午夜梦回,总能见到。
可是我怎能忘记,她是难以触碰的妖。
梦里女子眉目如画,眼波潋滟,对每一个恩客笑得温美缠眷。她被带上城楼,未佩指甲,不知疲惫地吟唱,指尖散漫地拂过筝弦,嗓音轻佻妩媚。城外厮杀,血染征甲,不染的唯独她身上猩红的纱。她一如既往地笑得温美无害,琴码上徒留斑驳之色。也不知是谁的血。
贞洁
作为女性苦难的身体里的个体与外界,数千年的践踏,早已分不清楚贞洁是外物还是本源,上天强行给予的天生的苦难硬生生把女人变作待价而沽的商品。封冻早已死去的圣洁,有一种美呈现在男人眼中的方式,近乎于惨烈,可令人迷惑的是,它偏偏又显得美。我想起看过的一部日本电影,人们把孕妇的肚子剖开,供奉鬼婴,满面崇敬地把脸颊贴在冰冷的尸体上,天边现出绚丽的光芒,美丽圣洁得,令人发指。日本人的美学扭曲得让人作呕,是人类原始而极端的表现,而苦难堆叠在深重的历史根源之上,是所有民族的共通之处。美丽伴随着默默的哀戚出现,最终声嘶力竭地被斩断头颅。
中国人的文化,叙说不尽,但毫无疑问,奠基的,是平淡却深重的苦痛。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篇二:(1442字)
《文化苦旅》是一部带着宏大、苦涩、沧桑的艺术情调散文集,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从最初的四篇《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和《沙原隐泉》中便不难感受到。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是的,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作者对于那位道士做法的不满,在文章中,他喊了“住手!”有写道:“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是阿,为什么作者会这样?他不忍心,不忍心那位道士毁掉那一个个婀娜多姿的雕像,那是历史,历史!历史为什么会被一个道士的手中毁掉?就那样,一下子得毁掉了,不忍心,不忍心那般美丽的雕像不见了,在道士的手下,一下子变得灰飞烟灭,不给我们现在的世人观看的余地,一个道士,在金钱和权力的促使之下,变得如此的残忍,做得如此得发狂,我相信,不只我和余秋雨先生感到无比的惋惜,相信,在读《文化苦旅》的每一位读者也会感到深深的叹息和心痛吧……
《文化苦旅》像是一剂苦味的中药,治愈了人们没有感动的神经。这一剂药对于我们来说更显得意义重大,弥足珍贵,它唤醒我们过于安逸的生活,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思考,思考使我们成长,使我们成熟!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篇三:(1414字)
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你踏“雪”寻“梅”;没有都市的歌舞升平,你“夜泊”“西湖”。就这样,你思考着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和历史的苍凉;就这样,你描绘着江南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和世态人情;就这样,你用你的笔直接触向文人的心路历程;就这样,你诅咒着废墟,又寄情于废墟……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忧伤感触,听你一一诉说。
壹.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面对辉煌,永远感召着我们的灵魂。而你,余秋雨,没有顾忌,没有思忖,跪在莫高窟的洞穴前,在博大恢宏的民族文化面前体会着自己的渺小。
面对被破坏面目全非的举世文化瑰宝,你痛心疾首,义愤填膺,剖析着王道士麻木的灵魂,引领他跪地忏悔。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面对这一出整个民族在颤悸的历史悲剧,你无情地撕开她的伤口。
一个古老民族在滴血!
但你终究是明白的,于是,蹲缩在道士塔前写下这样的文字:"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
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来一个漠然。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觉无聊……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你在痛斥,痛斥王道士的愚昧;你在谴责,遣责清政府的冷漠麻木。而更多的,你在为
祖国的古老灿烂文化的荣耀与耻辱而感慨万千。
贰.一蓑烟雨任平生
“风到这里就是黏,黏住过客的思念;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江南始终是有着那一份“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的柔情和恬淡,触碰了你,触碰了我,也触碰了余秋雨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江南,也便是由水和云所铺成的!
当轰鸣的机器与凝重的水泥世界,掩埋了远古的那份单纯和宁静;当破碎的激情与饕餮的物欲横飞,充斥着心底的那份善良和柔情。也只有在门口看着烟雨下的老人,雨水轻轻的飘落在水中。这才知道什么叫心静如水,什么叫“心,软了,化了”。
时间越过空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霜冷长河般的历史亦如追风而逝的秋叶,蓬飞零落。彳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任淡淡的情绪在心底萦绕,江南依然恬淡如故!
或许也只有在这一方净土,才能在俯仰之间,从容面对沧海桑田。重九的陶菊依旧绕舍似陶家,中秋的苏月依然皎皎空中挂。
正如一种禅境,她是物化了的精神的家园。
叁.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在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便是他,带着崇敬和疑问瞻仰着这为大文豪。
从“垂泪千行便濯缨”到《永州八记》,那种入世与出世的苍凉与孤独封存了很久很久,直到被你的泪水所湿润。
灵魂的居出不仅缘于世内之纷乱,更是宇宙深渊处一泓深潭。柳宗元有“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的打算,小小的仕途再也无法承载他那颗沧桑的心。于是,他来了,将困厄感伤的心境寄托与游山玩水和纸墨之间。一切都很静。
静一点也好,从柳宗元开始,这里历来宁静。
但他的心在滴血!
肆.廊台烽火空余梦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你说。
因为废墟吞没了你的企盼,你的记忆。然而是你,定义了废墟,又给了它新的诠释。
废墟,并不仅仅是断壁残垣散落在一片荒芜之中的苍凉。古罗马的角斗场、中国的圆明园、玛雅文化遗址都可以说是古代文明留给我们的废墟,历史面对它们显得有些残忍,但它们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它们就如同时间的力量在大地上留下的痕迹,承载了不同民族厚重的发展历程,昭示着不同民族文明的兴盛与衰败。让人窥见到一个民族步履的蹒跚。又似垂死老人的遗言,使你不能不为之动容。人类的历史是生命的延续,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也不会有未来。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篇四:(1424字)
在短短的一个寒假里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社会实践。虽然比较忙但我还是做了一件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学生,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同学们,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有些人)说说是书生,毫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动作。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那些可恶致极的贪官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钦好比是天使,而这些贪官,滥用职权的人就是恶魔,总有一天这些恶魔,会被天上的那些像范钦这样的天使给带去,进化那肮脏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血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自不意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为搓责和困难而放弃学业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篇五:(1421字)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驻足在拥有着千年文明的中国大地上,思考中华文明的兴衰荣辱史,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可以从避暑山庄看出一个王朝的背影;从一个毫不起眼却能兴风作浪的小人看见了历史的暗流涌动;从一个词人(苏轼)探索古代文人的悲哀;从一个道士(王圆箓)目睹中华文明的泣血历史;从几位文人(嵇康、阮籍)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纷争与悲哀……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很显然,读书与行路需同时进行,学识与见识需同时增长。然而,我在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之时,惊奇地发现,一本书就足够了。一书在手,“足迹”竟也能遍布千山万水!
就是这样,我阅读《文化苦旅》,仿佛经历了一场苦涩的文化旅程。自己那颗似乎是虚幻的灵魂,游走在余秋雨先生所勾画的真实世界和历史空间里,既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鲜明生动,如此珍贵可爱,又感觉到好象我也是历史的过客之一。甚至有时会觉得我就是秋雨先生本人,站在历史的某一个点上,回溯,或者展望。站在那儿,为未曾得到的惆怅,为已经失去的神伤。
这是我第一次看余秋雨的书,对我而言,读他的书有时会觉得有点困难;在品尝完一篇又一篇后只觉得里面的寓意太多太深厚,总得要好好地细想一番,才能了解一些道理。完全地了解个中道理,可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为反复不断的阅读。他不单单只是写景,或者写一段什么历史,文章总在细细诉说的一段又一段的长远历史中,蕴含着超越历史的感慨和思考。甚至对于人生,也不无补益。就像《沙原隐泉》中写到的:
“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我站立峰巅,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在人生的追求过程中,要达成一个目标,就尽管爬吧!别管终点在哪里,只要努力的朝目标前进,终究你会发现,原来你也走了一段不短的路,而终点就在眼前。但是,上天总是安排些戏剧性的演出,当你到达最高处时,常会不自觉的发现“高处不胜寒”!总要经历过才会知道,再崇高的终点,原来终究也不能久留。所以,文中后来又说道:
“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这是我第一次看余秋雨的书,我简直不敢相信,一本散文集能吸引我到那种程度。他的文字并无大起大落,却让人有面对天空和海洋的感觉。宽广、浩瀚、深邃,秋雨先生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已届古稀之年的老翁。他的文章,句句都似乎是信手拈来,却句句都带着比一般人还敏锐的心,句句都浓缩着难以言传的历史沧桑感。没想到他居然只是一位还不到耳顺之年的文人。我想,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我是借他的眼睛来眺望这景观,借他的心灵来感悟这历史。
我以前所读的散文,往往都是写一件生活中的小事,再发表一些与此相关的见解、感悟或人生哲理。可是,这些文章,相比《文化苦旅》的厚重,就略显轻浮;相比《文化苦旅》的兴味,就略显枯燥;相比《文化苦旅》的纵横古今,则略显小局促有限。据说余秋雨的文章颇有争议,我没有心思去理会这些,因为至少在我看来,我在他的书中所受的教益比读以往任何一本书都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