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500字篇一:(1447字)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在祖父的身上,同样流淌着炽烈的爱,也存在着难以排遣的矛盾与孤寂。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的女儿的哀思,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儿内心的情感躁动,他只能用一些不切实际的空洞的话语来安慰孙女儿:“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泣。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他的许多活动都是围绕孙女儿能有一个好归宿展开的。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蹈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讲她母亲的故事,唱那晚听来的歌,也因此他没有把天保兄弟的选择直接告诉翠翠,只是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让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觉到老人心中的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独。
节选部分,对天保的刻画不多,但这个人物的性格却同样鲜明地突现在我们的面前。他爱翠翠,但无法让翠翠同样爱上自己,当得知弟弟也爱着翠翠,便怀着十分复杂的感情退出了角逐,既表现出浓重的手足之情,又流露着失败的落寞。从他对老船夫的冷冷的神情和生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矛盾和痛苦。为了爱,他孤独地外出闯滩;又为着爱,孤独地客死他乡。
总之,作者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在貌似不经意中,刻画出湘西人民的敦厚纯朴的品性,反映了乡村原始人性的美好境界,抒写了作者重造民族品德的理想。
边城读后感1500字篇二:(1609字)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看。
沈从文用温柔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美好的形象,却也用同样温柔的手法把一切一点点撕毁,没有激烈矛盾冲突发出的呐喊,只能听见低声的哭泣,一点点渗入耳膜,流入心田,恍惚中,仿佛还能听见飞舞的爱的碎片在惨淡而细微地低吟,落地,沉淀,无不触及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与其说《边城》在写景,不如说是在写人性。柔美朴素的文笔,一点点勾勒出了一个乡村,一片理想的桃花源,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铜臭,人们都以最本质的状态生活着。端午节前,翠翠的爷爷在市集中受到许多人的关照,在彼此洋溢着的笑靥中,没有欺骗,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人与人之间更像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在这片桃花源,生存不需靠金钱来维持,彼此信赖,关心使每个人都能舒适地生活。这里没有凭金钱建立的等级制,即便是比较富裕的顺顺,待人接物也毫不傲慢,还主动送给翠翠祖孙许多粽子。淡泊的金钱观,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自然的人性,使我们找不到丝毫“文明”社会的礼法与习俗,这看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在作者的白描中,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切,或者说,是人类内心中对真善美本质的渴望使这一切显得真实。
涓涓细流安静地流淌着,编织着村子小小的童话。熹微的晨光倾洒在河面上,倒映着一片墨绿,没有高耸接天的山峰,只有清秀的小山环抱;凉凉的月光流泻而下,为村民点上一盏银白的灯,衬托出抱膝而坐的翠翠最纯净的美。人源于自然,在现实中却与自然渐行渐远。《边城》为人们展示的天人合一,也许就是沈从文先生对人性与自然的看法:真善美的人性与纯美的自然是相通的。也只有最美好的灵魂,才能在作者笔下的自然中熠熠生辉。
爱情,人类永远向往的旋律。如今,不再含蓄的流行歌曲中“爱”字随处可见,歌手麻木,听众也麻木。这种“爱”只是披着爱的虚壳,失去意义。而《边城》中虽然没有频繁出现“爱”,却把爱体现得淋漓尽致。爱不需要挂在嘴边,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作定语,因为爱的意义与本质不在“爱”字之前,而在“爱”字背后。朴实的笔触恰如其分地描绘出了爱背后纯粹的美,不需修饰,不需雕琢,以最自然的面貌出现,与善良天真的人性彼此相衬。这也许就是作者能震撼人心的原因——用自然的笔写自然的人性与爱,纵然温柔,却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最激烈的情感共鸣。文章中翠翠的爱情是纯粹的,没有家族势力的压迫,没有罪恶的金钱交易,没有世俗人眼光中的所谓门当户对。自然的人性追寻的人性是不掺任何杂质的。纵然看重金钱的王团总家打破了村子的和谐,想用金钱征得贤婿,但却被二老的爱渡船不爱碾坊回绝了。也许这种毫不犹豫地要爱情不要面包的人在世人眼中有些鲁莽,但谁敢说充满理性的韶华是无悔的青春?敢于争取,敢于追寻,不过分计较得失,纵然会犯错,但也得以成长,纵然会遭遇世俗的不解,但青春也在逆境中得以热烈的燃烧,焕发出最浓艳的色彩。虽然翠翠与傩送爱情是个悲剧,但这段有点朦胧的爱情始终是一段纯净的经历,是边城中一块无瑕的美玉,对着流淌着的河水,对着静默千年的翠山,对着亘古未变的苍穹无尽地诉说,低吟。为这片世外桃源作上最完美的注释。
《边城》是一部悲剧,但没有其他名著那样浓烈的悲,不像托尔斯泰那样直接反映社会的丑陋,不像狄更斯那样用充满讽刺的笔尖刻画人物,它的悲更像自然界的春去秋来,花开花谢,不太沉重,单纯到极致。但也正是这种淡淡的离伤,深深撼动了人们被肥皂剧的大悲麻木了的心灵。本质的美,不需修饰,不需雕琢;本质的爱,无需承诺,无需理由;本质的悲,不必厚重,不必浓烈。
古老的河水在奔流,不知尽头,正如少女的思念无止无休。
冷冷的夜风吹拂着,吹不散那缕沉寂的气氛;凉凉的月光倾洒着,照不透那层清冷的意象。夜半暮鼓,荡漾起不散的离愁。朦胧的暮霭中,远方似有渔火闪烁。船桨拨动粼粼的湖水,打断了思绪。
熟悉的轮廓,熟悉的身影。
隔着悠悠岁月的河流,逝去的时光,潮湿的记忆,在这一刻翻涌。
少女笑了,依然是带着曾经的羞涩。
爱,在漫延,直到永远。
边城读后感1500字篇三:(1638字)
这一周的生活依旧是忙碌而充实。
每天白天按部就班的上班,下午下班回家后,六点多吃晚饭。吃过晚饭有时候看会儿电视,有时候出去溜达溜达,有时候上会儿网。大概饭后一小时的时候,也就是晚上八点左右,开始玩跳舞毯。跳舞毯跳的越来越熟练了,跳舞毯的得分一共分ABCDE五个档次,我已经慢慢的由E到A了,虽然得A的次数不是很多,但是依旧开心。
跳舞毯过后,放松腿部,然后就是转几分钟呼啦圈。然后玩一会儿电脑,接着洗刷。
这几天老公也睡的早了,每天躺在老公温暖的怀抱中,真舒服呀!生活如此惬意……
晚上躺在床上,趁入睡前的一段时间,看完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最早接触《边城》,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当时好像是在语文读本上看到的选摘的一部分,后来,就一直为翠翠的结局牵肠挂肚。当时我们有个河师大的实习老师来带我们的语文课。从他口中知道《边城》挺好看的,当时那个实习老师说给我们捎回来终结版的《边城》呢,谁知道这竟成了我的期待。可惜,一直到实习老师结束他的实习生涯,也没能给我们带回来那本书。
这次从首图借来这本书,虽然是汇校颁的,但是依旧看的津津有味。从刚开始读,就被沈从文所描述的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那样一个村庄所打动了。如诗如画般的风景好像扑面而来一样呈现在眼前。
随着沈从文的描述,我时而为翠翠爷爷的大度精神所折服,时而为大佬的豁达而感到欣慰,时而为二佬的歌声而打动,同时也为顺顺的慷慨所动容……
总之,文中描写的人物,体现出了一股精神,那就是“重义而轻利”。想想当下,有多少见利忘义的人啊,比之《边城》中的人物,只能是自叹不如,不过也许,沈从文老先生描写的也只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罢了。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老船夫和翠翠的命运时刻牵动着我的心。当端午赛龙船的时候,翠翠和二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为他们的邂逅而开心,我希望这是一个浪漫的邂逅,但是在那个时候,青年人是比较矜持的,尤其是翠翠这样的女孩子更矜持,不像现在的年轻人这样热辣奔放。也许翠翠和二佬都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暗恋的种子吧。我多么希望它能开花结果啊。
但是,豪爽的大佬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托人去向老船夫提亲。老船夫高兴之余还要考虑翠翠的心思。只能像讲笑话一样说给翠翠听,而翠翠喜欢的是二佬,于是对于大佬,也像笑话一样一笑置之。
后来,大佬知道了弟弟二佬也喜欢翠翠,俩人准备来一次公平竞争:同在悬崖上唱歌,翠翠先回应谁就算谁赢。可惜大佬不会唱歌,二佬决定自己代替大佬唱歌。可是,当大佬听完弟弟二佬的歌声后,明白自己无望了,于是就决定把翠翠让与二佬,自己独自下海去了。没想到却掉进了海里,再也找不到了。
二佬把大佬的死归结于翠翠爷爷拒绝大佬,因此迁怒于老船夫,同时对翠翠的态度也改变了,不冷不淡的,并且从此再也没到悬崖边唱过歌。顺顺和老船夫之间也有了隔阂,不像从前那样了。过不了多久,二佬也下海了,说是去找哥哥的尸首了。
后来老船夫听说二佬已经答应跟一家磨坊主人家的女儿结亲,失望之余,一气之下病倒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永远的睡了过去。等到翠翠早上醒来,才发现爷爷已经去世了;而渡船也不见了影踪,随河流漂走了;老屋后面的白塔也坍塌了。
虽然有着爷爷朋友的照顾,有着好心人的帮忙。但是大家总归是有自己的事情做的,不可能天天陪着翠翠。
在大家的集资下,重新买了渡船,重新修建了白塔。而且顺顺也说让翠翠先去去他家住着,等二佬回来了,让她做二佬的媳妇。但是老船夫的朋友却让翠翠在河边老屋等着二佬回来再去二佬家。就这样,翠翠仍旧在老屋里住,每天撑着渡船接送每一个过河的人,等待二佬的归来。
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成了许多人的真实写照。
合上书,不禁为翠翠的结局而感叹,命运如此不公,老天捉弄人。翠翠的母亲到最后就没有一个好的归宿,不得不自杀殉情。翠翠又落了个如此的结果。真让人纠结。
边城读后感1500字篇四:(1599字)
《边城》所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在如今,城镇的物质建设虽然显得腾飞发达,但是在建设的背后又显露出另一方面的破坏。就像自然环境,是那样的污染不堪:树木被伐、空气干躁、噪声不断、垃圾成堆。这样的环境,使人的身心受了严重的压抑。所以,人又是那么向往农村那种清静、舒畅的生活空间。或许这也是《边城》作者的思路。
并且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而在《边城》里面让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
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
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美丽总是令人忧愁”。《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河(FUCK)蟹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
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边城读后感1500字篇五:(1689字)
记得高中时学过《边城》的节选,拜硬式教育所赐,那种浓浓的乡土之感让我对这篇文章的感受一直不甚良好。然而前不久正准备筹划十一去凤凰旅游一番,愚钝的才拿来翻阅,然而看过全文之后,却让我深深迷恋其中。或许是自己的心和眼变了,或许这样一篇文章只有在恬静安逸的午后细细拜读才会体味其中震撼人心之美。但无论如何是焦躁乏味的课堂之上所不能体会的。那种单纯的美,可以突破一个人的一切防线。事情相反,拜读变成之后不但没有激发我对凤凰更多的向往之情,反而使我放弃了此次的旅行。一种隐约的感觉告诫我,那个叫做茶峒的边城不在凤凰,甚至不在这个世界上。而处于旅行的目的也完完全全亵渎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以前,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成就了一个名叫凤凰的小镇,同样的现在,那个叫凤凰的小镇反过来影响着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先不谈这个凤凰究竟是不是《边城》里的那个边城,它对这本书的影响也非同一般。像我这种庸俗之人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了解《边城》的。
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学生,不认识沈从文,不知道《边城》可谓无知透顶,然而就以前来说却是再平常不过。在那个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往往被一些高知识分子所鄙夷,老师不讲,学生更不会有所了解。不提边城,就拿沈从文先生另一短篇《萧萧》来说就明显的多,那个叫萧萧的童养媳,并没有如时代所提倡的那样,冲破束缚,追求新生,反而在自由的道路上受阻,最后和自己的小丈夫平淡的生活着。“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我记得这句话,当人们为了思想的进步,时代的进步,涌向城市现代化的新生活时,那种乡村的旧式观念是该被当时的时代抛弃的吧。当时的人们对此都深信不疑。所以沈从文先生在题记里写这本书不是给认为这本书“不落伍”,所以不需要这类作品的人和认为这本书“太担心落伍”而不愿意读的人这些多数人看的。
据说创作《边城》的背景是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一同漫步时发现一个少女,身穿素缟蹲坐溪边,神情枯槁灵感忽至所作。那时沈从文就对妻子张兆和说要写一篇好看的小说给她看,于是他一篇一篇的写,张兆和一篇一篇的看,这就是《边城》。
对于本文我不敢再做评价,只想表达内心的一时之感而已。
我是一直伴着哽咽读完全文的,其实和现代的一些作品相比《边城》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感和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种莫名的哽咽之感,全因字里行间的静和美,那种静美,能让一颗在尘世浮躁的心瞬间平静,那种静美,能让一颗看透冷暖的心再度升温。那已经遗失的纯真之美,美的让人流泪,美的可以撼动死寂或坚强的心灵。
在那个地方,有一些人开心,也让一些人皱眉。是的,一切也不过如此,没有撕心裂肺的苦恼,只是用情极深的一皱眉,仅此而已。所以一切看似平常的生老病死,却在这篇文中成为最为悲催之事。在那个娼妓都比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的绅士还更信任的世界,在那个用歌声取代精挑细选来决定爱情的世界,或许我们觉得荒唐,因为他们都太美好了,美好的让我们觉得难以承受。所以,一丝的苦痛就可能被无限放大。所以一个完美的结局才会污了这个故事。她在等他,他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才是溪边的那个神色迷离的女孩吧。
淳朴的环境能改变一个人,反之亦然。
那个边城在我们触及不到的地方。
所以我放弃了去凤凰。正如文武赤壁一样。因为《边城》,凤凰已被注入了它的灵魂变得高尚的同时,玷污了它。随着凤凰收费制度的进行,不少人对此大为反感,觉得污秽了这座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然而我认为凤凰根本就不是那片净土。那些反对的人不过是为此彰显自己的高洁傲岸和高雅节操。我不反对收费本身,试问我们想摄取一本好书,可以不需要通过物质的媒介得来吗,现在的一些人就是喜欢这样捕风捉影,人云亦云。我反对的是那些以为自己是一个高洁的人来凤凰证明高雅的游客,和把一座单纯的小镇硬生生套上“纯洁”的外壳,使他们变的腐朽的人。凤凰就是凤凰,它有着自己的美。把凤凰套上《边城》的幌子大肆宣扬招揽顾客,无论对边城还是凤凰都是一种亵渎。
边城之所以美,不光美在美丽的景致,还美在每个人心中那个纯净朴实的心灵。
然而无论那一样,都是现在这些喧嚣浮躁的大城市所无法寻觅的了。
永远也找不到那个边城。
但我仍然期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