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1800字一:(1981字)
近期,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一书,这是一部160年前写的书,出版之后,经久不衰,使汤姆叔叔成为美国的一个象征。汤姆叔叔与其说是本书的主角,倒不如说是本书的主要线索,通过他贯穿于全书的经历,使我们认识了生活在当时美国奴隶制下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文章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汤姆和哈里斯。两个人都是优秀忠诚的黑奴,但汤姆选择了顺从,而哈里斯选择了反抗。最后的结局也是天壤之别。汤姆最后的死令我很难过,但想想这也是必然的,因为他的思想被宗教禁锢,即使让他离开这个世界,他也认为这是上帝的旨意,欣然接受。没有对于死亡的恐惧,期盼末日审判的到来。其实全书对于宗教的描写和阐述是十分透彻的,使我也感到美国其实是一个宗教意识很强的国家。在悲伤之余,我觉得汤姆是幸福的,因为他有自己虔诚的信仰,这使他在面对困难时,很坦然,在辗转未知的人生路途中,能够随遇而安。这比起那些没有信仰或假教徒来说,内心的幸福是他们望尘莫及的。
读了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黑奴制度,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人类自产生之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于部分国家)。但这几种社会类型中,绝对的平等都是没有的。我想这源于人类总有一种自身的优越感所致。并通过人的肤色、出身、经济状况等一些硬性指标再将人分为三六九等,以便对自己等级之下的人进行欺压与蔑视,来满足人的虚荣心。人为什么不能平等相待,互爱互敬,真诚和谐,其实每个人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而通过对不如自己的人进行压迫,是可以暂时满足自己的虚荣,但随之而来的还是空虚。空虚象一个幽灵一样折磨着那些自视清高的人,高傲并没有给他带来永久的快乐,有的只是自私、贪婪以致最后的变态和精神崩溃。放眼全球,人类已经是世界的主宰,但人类之间矛盾重重,为利益分配斤斤计较,对于动植物,环境更是无情的破坏与毁灭,因为人类认为自己是最高贵的,是万物之主,所以为所欲为。为攫取更大的利益,轻而易举的发动战争,为经济高速发展,不惜破坏环境。都是为了表明人类与众不同,满足少数人的占有欲。当科学家警告我们,如果继续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白色的北极将变成绿色,海平面上涨,很多国家和地区将沉入海底,在地图上消失。人类不得不聚集在南非德班,讨论人类的未来。但在讨论中,国家之间的利益被摆在了首位,没有人愿意为人类的未来买单,大家都在博弈,期望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以便自己在未来发展的更快,这样就可以占据未来的主导权,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进而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德班会议开得异常的艰难,大家都只想更进一步,没有人愿意退一步,因为我们都想成为人上人。真正着急的还是科学家以及那些将要消亡地区的人民。中国有句俗话: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当看见我们人类的同胞由于气候变化而无家可归时,我们是否还有那么多功利的心思,而且我们的正常生活必定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最后没有谁输谁赢,只有两败俱伤,地球最终的毁灭,我们任何人都逃不过。希望这次德班会议早点达成协议,让我们为地球的未来多尽一份力,倾听民众的声音,而不要受银行家和政客的蛊惑。
这本书给我的第二种感受,就是汤姆一直感觉很幸福,这种幸福不是表面的,是源自心里的幸福。无论是在谢比尔庄园还是被卖到任何地方,他都抱着感恩的心情去生活,即使在残暴的雷格里的种植园,他依旧内心充实的去生活。他从不抱怨生活,埋怨他人,而是一如既往的认真工作。虽然他目不识丁,但他却虔诚的祷告,圣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层面上,我们认为汤姆是宗教的牺牲品,他应该像哈里斯一样勇于反抗,追求自由。但我们也同样可以清晰的看到,人应该有自己虔诚的信仰,这样生活才会有方向。回顾中国革命历史,很多革命先辈正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抛头颅,洒热血,献出生命在所不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党员干部,都希望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他们不讲条件,甘心奉献,为国家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的年轻人从各方面的条件来看,都强于他们的先辈,但很多人感到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众多的选择面前,犹豫不前,患得患失,错失机会。有的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成为拜金主义者,凡事讲条件,付出就要马上看到成效。我们的GDP在逐年增加,可百姓的幸福指数却在不断下降,除了生活节奏变化快,人与人之间沟通较少外,在社会转型时期,各方思潮发生严重的对撞,使人失去了原有的正确的信仰,而新的信仰又没有建立,导致现在中国人信仰缺失。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宗教与哲学是人类的两条腿。没有正确信仰的人,即使生活在科技相对发达的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也不会弥补心灵的空虚,不会有幸福感和充实感。
这就是我的两点感受,人类需要幸福平等的发展空间与正确的信仰,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相互谅解、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1800字二:(1710字)
那是一个寒冷阴郁的午后,我靠在暖气片上,一口气读完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书中描绘了美国十九世纪的黑奴制度,其间的丑陋与黑暗,实在令人触目惊心。顺便说一句,这期间我的情绪出现过一次极大的波动,那是黑奴乔治、伊莉莎夫妇逃离美国,前往加拿大时的情节:他们乔装打扮,经过了重重检查,终于安全上船……我的心都要跳了出来,那种紧张和喜悦,真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为古人担忧”,也深深感到了这部小说的魅力。
从资料上看,作者无论从人物的塑造和还是素材的搜集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以至于本书问世后对当时的美国社会起到了巨大的冲击,林肯接见作者斯托夫人时,曾说她掀起了一场南北战争。
时间过去了一百多年,黑奴制度早已销声匿迹,连现任的美国总统都有了黑人血统,那么,《汤姆叔叔的小屋》是否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它的艺术魅力?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小说鞭挞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表现出了作者的正义,人类的良知,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讲,对于不同历史时空的读者来说,这还不是真正使它流传下来的原因。
美和光明——《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xijianqineng-小满和芒种的博客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使文学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答案:美好的生活,温暖的人性。在这样一部以揭露黑暗为主旨的作品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生活的欢乐。
汤姆叔叔的小屋里,虽说是清贫和简陋的,但是,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和篇幅描述了小屋里的温馨:雪白的床单,带轮子的小床,幽默诙谐的克露大婶,争抢吃饼的孩子们,处处洋溢着令我们熟悉的温暖朴素的家庭气氛,体现了作者对于亲情和友情,虽不富裕但勤劳朴素的生活方式的热爱和赞颂,作者用“汤姆叔叔的小屋”做为全书的名字,也说明作者心中对这个小屋代表的这种幸福生活的肯定。
伊莉莎在逃亡过程中,作者也着重描写了教友会家庭的温馨:不久水壶扑扑地冒起汽来,玛丽又把桃干放在了炉子上的一只炖锅里。这时,雷切尔拿下了一块雪白的模板,系上了围裙,先对玛丽说,“玛丽你是不是去叫约翰准备好一只鸡,”玛丽按吩咐走了以后,她就静静地做起发面小饼来。
在这样一部反映奴隶悲惨遭遇的书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实在出人意料,但是,我相信,这样的文字描写会赢得各个时期读者的深深的喜欢,因为,从这样的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生活的欢乐,作者对温暖的家庭生活的一种赞美。这些描写当然大部分是为情节服务的,但是,给读者带来的感染是不能否定的。
整部小说里,主人公汤姆是个彻底的悲剧,但是,在描述汤姆的遭遇时,作者并没有忽略那人间的温暖:少爷乔治在送别汤姆时表现出来了真诚的留恋与痛苦,银元代表了少爷乔治的一片真情,也是拯救他出苦海的希望,所以,他将银元和艾娃的头发时刻带在身上;在莱格里庄园,汤姆在疲惫不堪时,仍主动帮助两个女奴磨面,“尽管这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但它感动了她们。她们粗糙的脸上浮起了一丝女性的柔情。她们为他擀好面,又替他烙了饼;还有凯西,她感动于汤姆的帮助,夜里去看望被打得遍体鳞伤的汤姆,尽力去安慰他,在莱格里的白兰地里下药,主动帮助汤姆逃走;小说的结尾,汤姆虽说奄奄一息,但是,还是等到了乔治少爷,听到了他的真诚的悲伤的话语;伊莉莎和乔治在逃亡过程中,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参议院夫妇,白人教友会的成员,最后过关时一位有身份的加拿大妇女的帮助;这一切不都是黑暗中的光明吗?最苦难的人生,有了同情和友爱,也充满了亮光。汤姆的含冤去世是个悲剧,但是,他并不是可怜的,因为,在他的生命里,得到过人间的真情,妻子克露太太的爱,乔治少爷和谢尔比太太的爱,艾娃,凯西等人对他的同情和爱,都是黑暗人生的光明和希望。都让读者读这部作品时,不被那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而感到对人类的绝望,而是感到信心和安慰。无论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种族的人,爱和同情都是最珍贵的最美好的感情,人性的光明永远是人类应该相信和追求的。
因此,《汤姆叔叔的小屋》反映的社会生活虽说离现在很远,也将越来越远,但是,艺术的魅力却从没有丧失,感动过千千万万个读者,也还会有千千万万读者为之而感动,究其原因,就是那在那无边的黑暗和苦难中,闪烁着生活的欢乐和人性的光明,是的,是美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