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房子读后感1500字一:(1554字)
《绿房子》是秘鲁伟大的文学家巴尔加斯·略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它通过一座妓院的兴衰史向我们展现了广大下层人民,特别是印第安人的悲惨生活,同时还揭露了腐朽社会的主要支柱——军队、教会和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节选部分是小说的第一部的第一章,分为五个独立的故事:
第一个画面出现在圣玛丽亚·德·聂瓦镇传教所里。这天晚上,这里所有的孤儿都逃跑了。大惊失色的院长嬷嬷立即召集众修女前来,并派人把镇长也请了过来。开始,他们认为是孩子们偷走了她们的监护人——鲍妮法西娅的钥匙而逃走的,因为她当时正好不在她们身边,而在小教堂里。但是不管嬷嬷们怎么问,这个姑娘一直缄口默言。直到有一个嬷嬷管她叫“傻瓜”,她才说出真相:孩子们是她放走的。
镜头一下子转到了另一个地方——一条小船上。伏屋和他的同伙阿基里诺的船行驶在玛腊尼昂河上,这时候他们正在聊天。伏屋向阿基里诺讲述他的故事:他是个日本人,原来在巴西的一个土耳其人的铺子里工作,后来被怀疑偷了主人的钱而进了监狱。他与同一个牢房的两个犯人撬锁逃了出去,但他背信弃义地丢下两个同伙一个人开车溜之大吉,而那两个家伙又被抓了回去。他到处流窜,最后辗转来到秘鲁。
接着作者又把我们领到了皮乌拉城。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小城给人一种非常凄凉的感觉:大风卷着沙土从城中刮过,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让人觉得房子快塌了。而且这种热风和沙尘会使人的皮肤发红、溃烂。但是,在这破败、阴郁的外表下,却是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花花世界。富人们躲在豪宅里消遣作乐、饮酒、听音乐、闲聊;农民们沉浸在晚会的民谣和舞曲中,讲述着各种耸人听闻的逸闻趣事。而来到这里的外乡人也有他们消遣的场所——绿房子。
接下来我们又听到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罗伯托·德尔加多班长向阿尔德缪·基罗加上尉请探亲假。费了一番口舌后,终于得到了批准。
最后是四个二流子的故事。皮乌拉城的二流子利杜马从利马回来了,他决定不再离开故乡。他想和昔日的同伴团聚一下,问他愿意去哪儿玩,他说只想去绿房子。
……
巴尔加斯·略萨被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因为他的作品一向因结构新颖而著称,这一点在他的代表作《绿房子》中可以说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来说,作品一共讲述了五个几乎独立的故事,分别有相对独立的主人公和发生地点。但是作者不是讲完一个故事再讲另外一个(那样的话无异于短篇小说合集),而是把五个故事都切成了若干个片段,然后把每个故事的第一个片段组合成第一章,第二个片段组合成第二章,依次类推。于是,奇妙的效果产生了。读者似乎不是在读小说,而好象在看电影,镜头在一个个人物、地点、场景中闪回,时间、空间视点在飞快地转换,给人一种眼花缭乱、丰富多彩的感觉。作者本人称这种手法为“连通器”,即,把不同时间、空间、真实层面的情节统一到一个叙述的整体中来,这种混合能够使它们相互影响,并赋予每一个情节以富有意义的象征,创造出一种新的真实。此外,这样也非常符合实际情况:这些事件本来就是同时发生的,采用这种先一起介绍各个事件的开端,再一起介绍各个事件的进一步发展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其次从微观角度来讲,在两个人讲述一件事时,他们谈论的人物会自己跳出来进行对话,也就是说一个场景套着一个场景(如伏屋和阿基里诺的对话中出现三个越狱者的对话、三个二流子的谈话中出现他们与利杜马的对话),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可以被称为“中国套盒式”的写法。另外,人物的对话尤其引人入胜。对白、独白、叙述混合在一起,不分行,不分段,初读起来颇感混乱,但仔细品来,这又非常真实,好象真的听到许多人在一起同时讲话。
作品中的景色描写也很有特色,不同的环境映衬着不同的事件,如皮乌拉城悲凉的气氛与这里令人生厌的生活是一致的。
正是这些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了极大的魅力,吸引着广大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