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一:(1747字)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悲剧。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正青春,一起走,于路途,于世间,于身外!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二:(1687字)
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力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孔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连诺·布恩蒂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某国小镇马孔多(又译马贡多)从荒凉的沼泽地上兴起,繁荣,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布恩蒂亚家族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直至完全消亡的一百年历史演变。
马尔克斯小说中创造的马孔多小镇,原型就是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的地方,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一个依山傍海的小城镇阿拉卡塔卡。在那里,马尔克斯与外祖父和外祖母一起生活到8岁。
马尔克斯的外祖父尼古拉斯·马尔克斯和外祖母特兰基利娜·伊瓜兰是姑表兄妹,两人是近亲结婚。这种关系与《百年孤独》中的第一代人霍·阿·布恩蒂亚和乌苏娜·伊瓜兰夫妻是一模一样的。马尔克斯把外祖母的姓氏直接用到了书中人物上。
马尔克斯的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心地善良,但倔强而思想激进,这个人物的性格与《百年孤独》中的奥雷连诺上校如出一辙,与《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主人公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尔加斯·略萨1971年发表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个弑神者的故事》写道:
“一家之长(指尼古拉斯·马尔克斯)曾在本世纪(指20世纪)初爆发的规模巨大的内战中,在自由派将领拉斐尔·乌里韦·乌里韦将军的指挥下,驰骋疆场,荣获上校军衔。而阿拉卡塔卡在很大程度上便是这位将军的杰作,最终成了一座富于自由派色彩的城镇。”
马尔克斯的外祖母特兰基利娜·伊瓜兰是一个大家闺秀,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马尔克斯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混乱的南美大陆也是马尔克斯文学营养的源泉。马尔克斯曾说,拉美大陆的现实是灾难深重,苦不堪言。对于这种把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推入炼狱般处境的现实,他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予以“砸碎”,更有责任“重建”或“改造”,而他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文学。
马尔克斯强调,“没有本人的亲身经历作为基础,我可能连一个故事也写不出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1500字三:(1759字)
马尔克斯4月17日因病去世,享年87岁。这么一位重量级当代作家的去世,倒钩起了我这个文学爱好者的羞愧之心。《百年孤独》断断续续,翻过几次,终未完读。噩耗传来,受此一惊,振作起来,赶紧连啃带读彻底地过了一遍大师的名作《百年孤独》。
目前的这个译本,我并不以为是最好的。对于这样一本世界重量级的文学名著,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译本,我期待将来会有更能传递出马尔克斯文本神韵的译本问世。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我不仅仅读了《百年孤独》(范晔译本),也读了新近出版的马尔克斯的演讲集《我不是来演讲的》,还读了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上的讲话等背景资料。这些边缘解读,让我更加诚服马尔克斯的文学语言的灵动和传神。
关于语言的威力,马尔克斯就说过自己亲历的一个例子:“十二岁那年,我差点被一辆自行车撞着。一位神父经过那儿,大叫一声:‘小心!’骑自行车的人应声倒地。神父没停脚,只对我说:‘瞧见没?语言的威力有多大!’没错,就在那天,我明白了语言的力量。”(《我不是来演讲的》“致语言之神的漂流瓶”)。
马尔克斯还在以上同篇中感慨说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诗意的表达随处可见……羊羔一个劲地悲鸣,吵得孩子睡不着觉,孩子说:‘简直就是路灯。’哥伦比亚瓜希拉的一名供应军粮的妇人不爱喝蜜花茶,说有股耶稣受难日的味道。……黄色是恋人的颜色。难道我们没尝过窗户味的咖啡,墙角味的面包和亲吻味的樱桃吗?”马尔克斯接着说:“它们都是长久以来语言不甘寂寞,锋芒毕露的结果,我们不该限制它,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它从清规戒律中解放出来。”
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的描写也将语言的魅力发挥到了魔幻通神的程度。“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马尔克斯神奇的语言能力,主要来自于他的启蒙老师,即他的外祖母。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在加勒比海哥伦比亚阿拉卡塔卡小镇上,在外祖父母的大屋里,马尔克斯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初的八年时光。外祖母与马尔克斯的关系极为亲密,她能讲述令人震惊的故事,但她自己又若无其事。孩提时代的马尔克斯习惯了她的讲述方式,并觉得玄妙无穷。马尔克斯回忆外祖母时说:“最重要的是她的面部表情。她讲故事,大家都觉得惊讶,但她自己的表情一点变化都没有。”另外,外祖母讲故事以夸张为要,后来,马尔克斯以娴熟的技能运用了这一技巧。“比如,你说天上有三头大象在飞翔,人们不会相信你。但是,要是你说天上有四百二十五头大象在飞翔,人们大概就信你的话。”
《百年孤独》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叫做“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兴衰史的描写,展示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100多年的政治风云和社会生活变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评语是:“由于他的长篇小说以丰富的想像把幻想与现实融为一体,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活与斗争。”
《百年孤独》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极为孤独的过程。某天,马尔克斯携妻儿驱车外出度假,突然受到了启发,其后,他把自己关在家里18个月未踏出一步,最终造就了这部魔幻现实主义惊世之作。
在《百年孤独》故事的结尾,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看到被蚂蚁吃得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羊皮卷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马孔多村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百年孤独,一曲哀歌。马孔多小镇及布恩迪亚家族,是翻腾着的廉价的生命泡沫,是走向退化走向死亡的社会形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