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梦的解析读后感1800字

时间:2017-04-23 07:49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梦的解析读后感1800字一:(1730字)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他就如同中国古代的解梦一般,结合心理学发表了自己对梦的看法。

先介绍一下作者的简历,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横跨半个世纪,对文学,哲学,神学,伦理学,美学,政治科学,社会学和大众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如果以影响的范围作为衡量伟大的标准,那么弗洛伊德无疑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动了人类思想史上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他指出人类的无意识是无法被意识所控制,人类的潜意识中蕴含了巨大的心理内容,他以最理性的声音诉说了人类的无理性.《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支柱性的学术著作.通过对梦的研究极大地拓展了人类对自身的探究的幅度,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发现这本书主要分六个层次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是中心的观点。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虽然这本书我很喜欢但是它其中有不少缺陷。首先,《梦的解析》大部分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另外心理学对于当时来说是虚无的,飘渺的,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接受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意义。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必须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虽然《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本书对于心理学来说还是一座经典的里程碑。如果对于心理学有偏爱的同学,不妨去读一读,了解一下其中的经典之处。

梦的解析读后感1800字二:(1756字)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其中叙述了弗洛伊德对于梦的看法以及在进行精神分析的心理辅导时解梦的方法。

通观全书,弗洛伊德的理论论证可分为六大部分,分别是:一、对儿童的梦的研究;二、探讨梦的检查作用;三、探讨梦的象征作用;四、分析梦的运作;五、举例分析几个真实梦境;六、梦的作用在于满足愿望。弗洛伊德从没有伪装或伪装较少的儿童的梦开始讲起直到“面目全非”的成人梦境,其解梦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揭开梦的伪装。

和弗洛伊德一贯的观点保持一致,我们不难在他对梦的解析中看到他的“冰山理论”和“本能理论”。他认为梦的唯一作用便是满足人的意识层面上的以及或者说更多的是满足人的潜意识中的愿望。而这些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正由于这些粉饰,将梦伪装,从而造成了解读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梦的解析时,首要任务就是破除伪装,探索人的那些淹没在“深海”处的愿望。

为了破除梦的伪装,弗洛伊德从梦的检查入手,先是谈到几个较为普遍的象征形象,进而谈到梦的运作,说明梦进行伪装的四种方法,即凝缩作用、转移作用、将思想转化为视觉和二度润饰。完全破除伪装后,梦的真实意义便浮出水面,即可达到解梦的意图。在精神分析治疗时,通过解梦亦可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病患,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

《梦的解析》一出,在当时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中理论多为弗洛伊德自己在治疗一些精神病人时通过感性经验进行的总结,没有理论数据的支持。另一方面,当时的心理学家对于弗洛伊德将个别精神病人的案例所得的结论普遍套用在正常人身上的做法表示不能接受。所以,这本书刚出版时受到了很大的冷落和责难。虽然今天,人们发现这本书有着它伟大的价值,而且弗洛伊德伟大心理学家的地位逐渐被认可,但是,我们对于他的观点并不能全盘接受。《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缺憾。

首先,《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自己的感性总结,没有经过任何科学的论证,虽然其中的解释不乏合理可信之处,但对于讲求有科学依据地研究心理学现象的现实情况不符。另外的一点,上文也有提过。弗洛伊德本人是一位精神病学家,他对于人类的精神病有深入的研究。但是,他将精神病人身上的特性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就让大多数人无法接受了。在《梦的解析》中,这一点也有体现。弗洛伊德认为在人们心目中最大的禁忌就是“性”,而“性”又是人的本能,对于“性”的这个禁区,人们既想闯入,又迫于道德限制,所以只有在梦中释放自己的愿望,使自身得到满足。基于这样的理论,弗洛伊德在其对梦的解释中,除了个别十分明显的是对普通欲望的满足(如饥渴、排泄等)的梦外,大多数梦在他的眼里都与对性的渴望脱不了干系。这样的说法不但难于被人接受而且过于绝对,并不能涵盖所有梦的意义。第三,弗洛伊德认为梦的作用就在于满足人的愿望,可以保护睡眠。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事实上,在我们的梦里,除了满足愿望的梦之外,也不乏一些焦虑的梦,有些梦甚至会影响到人的睡眠,例如单纯地受到白天未解决的事务影响而做的梦。虽然,弗洛伊德认为人民们的惊醒并非是梦导致的,而是由防御机制造成的,但他仍没有对于噩梦本身的产生给出合理的解释。在弗洛伊德看来,纵使梦本身的含义并不单一,他也不能给出过于多的解释,因为这对于一个理论的诞生是不利的。对于精神分析学这个理论学问来说,弗洛伊德不能兼顾梦的含义的所有可能性,但在对于精神分析治疗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忽视掉其他的可能性。最后,弗洛伊德提出进行梦的解剖分析时必须对病人的生活背景有深入的了解才行。这一点,我们认为是应该肯定的。也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应妄自对他人的梦加以揣析。要想正确地解梦,我们就必须对做梦者有一个长期的纵向了解,因而解析梦这个过程,也是十分费时费力的。

虽然《梦的解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仍要承认这本书在心理学界中里程碑般的地位。它从一个其他人从没探索过的领域对人们的心理、梦境进行了分析,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系统,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此,要了解西方的心理学发展,我们就不能不研究弗洛伊德,要了解弗洛伊德,我们就不能不关注这本《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读后感1800字三:(1756字)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扉页题词:“假如我不能上撼天堂,我讲下震地狱。”的确,《梦的解析》在1899年出版,像一把火炬照亮了人类心理生活的深穴,揭示了许多埋藏于心理深层的奥秘。书中有很多观点,都包括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的探究。像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治疗法、性心理发展等理论,在当时可谓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弗洛伊德的理论受到很多人的质疑,直到现在依然有人对他的观点持反对意见。

其实《梦的解析》并不是第一本我接触关于“梦”的书籍,因为自己对心理这一方面比较感兴趣,所以之前通过心理老师的介绍,我就曾经看过武志红的《梦知道答案》。看了《梦知道答案》真的觉得梦很神奇,而梦也跟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紧紧联系在一起,梦反映了潜意识的想法,它可以帮助人们更了解自己。我觉得《梦知道答案》是令我对梦产生了兴趣,启发了我一开始对梦的思考和分析,将我带进了探究“梦”的门;而《梦的解析》是在我之前所了解的知识上进行了理论概括和归纳总结,令我对“梦”的理解更深了些。

他的观点我不敢说完全赞同或者完全反对,不过我觉得有些还是挺有道理的。下面,我会分别列举弗洛伊德的一些观点,然后说说我自己的一些看法。

观点一:梦是愿望的满足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提出关于“梦”的第一个观点就是“梦是愿望的满足”。他说,梦完全是有意义的精神现象,实际上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可以算是一种清醒状态精神活动的延续,它是有高度错综复杂的智慧活动所产生的。

匈牙利有一句谚语:“猪梦见什么?”回答是:“粟”。猪做梦会梦见它最爱的食物粟,当然事实是否这样我们无法证实,但这是一个例子说明“梦是愿望的满足”。

不知道各位是否有关于梦的这样的经历:在梦中,发现自己很想上厕所,于是便拼命地找厕所,但是走过很多地方都没有找到厕所。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厕所了,却发现那里不可以上厕所。即使那个地方可以上厕所,但是发现拉不出来。在梦中便急得团团转,非常纠结。在我小时候,我便经常做类似的梦,每次梦醒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自己确实很想上厕所,而且是到了不上厕所就会尿裤子的程度。现在想想都会发笑,要是在梦中舒心地上厕所了,说不定醒来就发现尿床了。人熟睡了以后,尽管想上厕所,但是脑子却会告诉自己:现在在床上,不能尿床。所以在梦中,我们便会不断地寻找厕所,去满足自己想上厕所的愿望。但是由于脑子的控制又使我们限制自己要上厕所的这个需求。

还有,我本人是比较贪睡的人,经常爸爸妈妈叫我起床我都会赖床不起。早上要上学,爸妈把我叫醒但我又没起床的时候,我经常会梦见我已经起床,在梳洗、穿衣服,而不再有没有起床的焦虑感,也因此我就可以继续睡觉。在梦中,我们梦见自己已经在梳洗了,便可以满足我们再睡一会的愿望。我想这也可以算是愿望的满足吧。

观点二: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

弗洛伊德认为孩提时期经验形成梦的来源,那些在觉醒状态下所不复记忆的儿时经验可以重现于梦境中。梦的分析工作越深入,我们就越会相信在梦的隐意里头,儿时的经验的确构成甚多梦的来源。

我读过其他的心理书时,书上也说,一个人6岁前的成长影响着他一生的发展,我觉得我6岁前的成长也一直影响着我的睡眠、我的梦。直到现在,我依然是睡眠质量差,容易从睡梦中醒来,怕黑怕鬼,在陌生的地方睡不着。

观点三:梦会伪装

弗洛伊德认为,有一些梦中,一旦愿望满足,有所“伪装”或“难以认出”,必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而因此是这愿望只得以另一种伪装的形式表达之。他是这样解释的,假设每个人在其心灵内,均有两种心理力量“或谓倾向、系统”,第一个是在梦中表现出愿望的内容,而第二个却扮演着检查者的角色,而形成了梦的“伪装”。凡能为我们所意识到的,必得经过第二心理力量所认可;而那些第一个心理力量的材料,一旦无法通过第二关,则无从为意识所接受,而必须任由第二关加以各种变形到它满意的地步,才得以进入意识的境界。其中,还有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一个内容痛苦不堪的梦,其实是可以解析它仍然是愿望的满足。梦的伪装其实是一种审查制度的作用,所以可以得出下面的一个公式:“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伪装而)满足。”

其实,弗洛伊德还是有很多理论可以让我们一起探讨,而这三个观点是我觉得印象比较深刻,比较认可,而且可以举出自己现实中的例子,那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阐释这些理论。

梦的解析读后感1800字四:(1750字)

通读《梦的解析》这本书,我对“梦”有了初步的认识。

梦的实质,就是“一种愿望的满足”。我们知道,欲望虽然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但它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寻求满足,由于在意识的门口有“检查员”的检查作用而不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人们在睡眠的时候,由于检查作用的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得以绕过“检查哨”(或者说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成梦。所以,就是梦的内容,也并不是欲望的本来面目,还得加以分析和解释,才能寻得真正的根源。

梦就是对睡眠中的刺激的反应方式,实验心理学曾证明睡眠时受到的刺激可以在梦里表现。莫里实验首屈一指,他在入梦时,使自己嗅着科隆香水,于是他梦见自己到了开罗;又有某人将他的颈项轻轻一捏,他便梦到在颈上敷药,还梦见儿时替他诊病的一个医生。又有人滴一点水灾他的额上,他便梦见自己在意大利饮白酒,流了很多汗。

释梦,就是梦的解释,就是要把梦的重重的伪装揭开,揭示其隐藏的意义。弗洛伊德说过:“释梦就意味着寻求一种隐匿的意义”。睡眠的情景是:我不愿意和外界有所交涉,也不愿对外界产生兴趣。

释梦的技术:自由联想。冯特学派首创“联想实验”,受验者对于一个指定的“刺激字”须尽可能的答出他所想到的“反映字”。梦的元素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它只是用来代替我们所不知道而想借梦的分析来追求的那一件事。由代替物出发,利用一系列联想,总可以得到原来的对象,而且遗忘的名字推论起来,我们或可假定,一个梦的元素的联想不仅因那些元素而定,而且决定权不在意识内的原来的念头了。这个假定如果能成立,那么释梦的技术便具有相当的根据了。

有些梦,例如,口渴的人梦见喝水,就是容易理解的。但是,有时人会梦见各种各样的、不愉快的、甚至使人感到痛苦或焦急的、以及东拉西扯毫无意义的梦境,这又怎样解释为“一种欲望的满足”呢?为了说明这一问题,弗洛伊德创用了两个名词--“显梦”和“隐义”。

所谓显梦,它类似于假面具,是“梦所叙述的东西”、“梦的外显的内容”。所谓隐义,是假面具所掩盖的欲望是“那种隐匿的我们只有通过观念分析才能达到的东西”,是“内隐的梦的思想”。做梦好比编造谜语,显梦是谜语所说出来的内容即谜面,隐义是谜语未说出来的让人猜测的内容即谜底。这样,弗洛伊德就把梦境分成为两个部分--显梦和隐义。

举例:一个病人梦见家里的人围着一只特殊形状的桌子坐着,此梦使梦者想起在某一个家庭内也曾见过同样的一张,于是他的联想持续如下:在这个家庭内,父子关系很特殊,梦者马上接着便说自己与父亲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此桌入梦即用以指示这个类似之点。又有一个人梦见他的兄弟手持竹节,第一个联想便是中秋节到了,第二个联想才说出梦的隐义,他的兄弟正在节省开支。

弗洛伊德指出,“把内隐的梦改变为外显的梦的过程”叫做“梦的工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做梦:“以相反的方向所进行的、从外显的梦到内隐的梦的工作就是我们的‘释梦的工作’”,即释梦。

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共有四种基本过程:第一种过程是“压缩作用”,即几种隐义以一种象征出现,也就是说,显梦是隐义的一种“简略的译本”。第二种过程是“转移作用”,即:一方面,将隐义中的因素加以转移,用不重要的替换重要的,用引喻代替原文;另一方面,把梦的思想的精神重点或中心加以转移。“梦的转移作用和梦的压缩作用是两个主要负责塑造梦的工匠。”第三种过程是戏剧化,即“梦中的描述手段”,就是把思想翻译成为视觉意象,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欲望。第四种过程是润饰,即“二级加工”,这是指醒后把梦中颠倒的材料再加以条理化,使其更能掩饰真相。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就是“把梦的工作的最后产物发展为某种统一的东西,某种近于连贯的东西。”

弗洛伊德认为,我们不必过高地估计梦的工作。“除了压缩作用,转移作用,灵活的描述作用,以及使全体经受一次二级处理而外,它就再不能做其它的事情。”“梦不可能意味着别的,而只能意味着梦的工作的结果,也就是内隐的梦的思想由梦的工作所译成的形式”。

梦的象征作用是辅助解释梦,在弗洛伊德看来,梦里的很多因素都是有象征意义的,正是这种象征意义,使梦变得奇异而难解。如衬衣,内衣就象征着女性,爬虫和鱼象征着男性,还有很多性方面的象征,在我看来,我很难理解。

尽管这本书我只看了小部分,但我的收获已如此之多。

梦的解析读后感1800字五:(1730字)

弗洛伊德在著名的“三我”论断中,将一个完整的“人格”剖析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以快乐为原则,追求本能的欲望;“超我”以完美为原则,遵循至高的道德规范;而“自我”以现实为原则,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使人成为贴有自己心灵标签的个体。我们大多数人倾向于“自我”,在早上睁眼的那一刻到晚上闭眼的那一刻之间,无不“平庸”得度过。我这里的“平庸”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也是主流人格。我觉得,能如此“平庸”,便是莫大的好了。

“本我”自然是不值得提倡的。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不同于低等动物,就在于有大脑机能产生的意识。意识可以阻止一系列违背人类社会规则的本能行为。这便是“自我”发挥了效用。我们都是从只知张嘴啼哭的婴孩逐步成长起来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新的意识,塑造自我的人格。

而我重点要谈的是,为何我提出甘于“平庸”,而不是做一个超我的人。

一方面,在“超我”中,过分追求理想上的完美是我不赞同的。这样的人大都不是成为“奇才”,就是成为“疯子”。抑或在彼时被称为疯子,几百年后被人认可,称为别人口中的奇才。就拿梵高来说,他的自传里,译者的跋中摘录了一段《纽约时报》中的一段评论:“他已去百年,但他的文字依旧鲜活如初。…字里行间始终驻守着一个真实的天才,比人想象中还要真实和精彩百倍。”几百年后,世人终于认可了梵高。可是当他活着时,他的内心盛满了委屈与苦楚,死后的一切赞誉他亦已无从知晓。这种认可,对他本身来说,是否有意义,有多大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我每每为梵高叹惋,不为他的遭遇,而为他的内心。我对他的崇敬似乎可以让我体尝到他艰难生活时心中的苦。或许他当初不一心执念于作画,而是继续做一名基督教教员或是别的,他可以清贫且安详地度过一生。但是他不是别人,他是那个被后世称为“奔向太阳”的人。若如我所设,后人会失去一个奇才,但于他自己,未必不是好的。

我一直对那些有着完美理想的人心怀敬畏与羡慕,也一度想成为那样的人。但是我也十八岁了。经历了高考,就要迈入大学这个小社会了。所以要思考的事情自然变得更加贴近现实了。有一个至高的理想与完美的人生规划是好的,也是必要的,但未必一定要实现它。我认为,尽力而为就是最好不过的了。过分追求只会使事情呈现“物极必反”的态势。所谓人生,不过是对美好事物的一场又一场的追逐。追逐了,经历了,这过程本身就是收获,而且不会后悔。这样一来,看看身边的人,所谓“大家都是平凡人”也大抵如此了。每个人都看似平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实际上却无一不塑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格。

另一方面,完美的道德标准也未必人人都要达到。几周前的周末,我路过一个天主教堂,听到里面正在做礼拜,就进去听了一会。其中有一大段大致是这样的:小偷偷了你的钱包,你不要责怪他,不要生气。你要这样想,他偷了你的钱,是因为他需要这笔钱,你应该宽恕他。我听了之后恨不能理解,古有“愚孝”,这样的善良是不是“愚善”呢?我敬佩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们,但我不够虔诚,还未能一一理解。我总觉得,做人有善良的心是必需的,但也不能一味宽恕。

再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就是“无私奉献”,但不得不承认的就是,我们或多或少都会为己。我们衡量他人、集体、个人的利益的同时而为己。献出自己的一切去保障他人的利益,这对大多数“平庸”的我们来说,并做不到,所以才会出现那些英雄、模范。在大事前人人为己,这个“己”说的小点,是“我自己”,说的宽泛点,是“与我有直接关系的亲人,朋友,爱人”。我们不仅需要对自己负责,更需要对他们负责。

反思一下,我们都有自私、矫饰、自大、善妒的一面。作为“自我”,这些个性时而流露也是可以的。人无完人。但我们还是要用自己的意念克制这些私欲,努力做一个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人。(我说的标准是向善的标准)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每一天都在和自己人格中的“本我”、“自我”、“超我”作斗争。“自我”未必总是赢。比如,当你沉浸于创作或者读书时,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你的“本我”取代了“自我”,潜意识透过某种存在而直抵意识的边缘化。这也不是完全不可以的。

以上为本人的一些愚见,最后真诚地希望大家努力生活,以看似“平庸”的“自我”做一个“刚刚好”的人。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