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后感1800字一:(1813字)
唐吉坷德,一个沉迷于其实小说的穷乡绅,他有一个自认为伟大的梦想:成为一位勇敢的游侠骑士,披着盔甲,骑着战马走遍世界,行侠仗义、铲奸除恶、劫富济贫,救助所有深陷不幸境地的人,以骑士精神作为他最高的信仰。为了将自己的梦想付诸行动,他以利相诱,居然说动了邻居桑丘作他的奴仆。就这样,一个疯子和一个傻子开始了他们的骑士冒险旅程。唐吉诃德也许是对骑士传奇的极度狂热,以致走火入魔,一直处在疯狂的梦幻之中。站在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他就是个典型的重度的狂想症患者,以致可以把一群羊想象成一支军队,把一架架风车当成可以助他建功立业的巨人。也许唐吉诃德的行为在我们读者的眼中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可笑。然而我以为我们并不能因此去嘲讽他。我们可以说他无知,但不可以说他无聊,至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己内心的冲动和对梦想的实践。我想一个拥有梦想并沉溺于其中的人是幸福的。梦想可以让自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唐吉诃德的这个骑士梦,让他每一天都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尽管他已经是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了。当然我们可以说,他——唐吉诃德的梦想是荒谬的,他的实践是盲目的。但我们面对自己真实的梦想时,却又能否下决心去实践呢。当唐吉诃德把羊群当成军队,把贵妇的车队当做被强盗劫持时,他面对自己的敌人(事实上他很认真的把羊群当成了军队,把车队当成了强盗,而非我们眼中的羊群和军队)丝毫没有一丝惧色,仍然义无反顾,拔刀相助。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我们自己也许并没有唐吉诃德的天真和勇气。当我们现代人不再需要唐吉诃德那样英雄式的任务是,他就被我们抛弃在书堆与网络的深处,翻阅也是偶尔一刻。然而,当唐吉诃德手持着长矛冲向他心中的魔鬼——风车时,我们是否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缺失呢?或许是梦想,或许是正义,或许是勇气。亦或仅仅是一点点的天真而已。
最近两天翻阅了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写的代表作《堂吉诃德》,感受深刻。
作者以犀利的讽刺笔锋对西班牙的上层统治阶级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讽,对人民的苦难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揭露了西班牙统治阶级外强中干的本质和彬彬有礼的外表下掩盖着的阴险、凶残的本性。小说中写到官僚们贪污纳贿,买卖黑权,卖官鬻爵的社会现象,好大喜功的国王疯狂的军事侵略,几千名无辜士兵,尽成炮灰。在面临重重危机的情况下,统治阶级以挑起宗教冲突或民-族-矛-盾来摆脱困境,劳动人民被-逼迫生活不下去了,只好铤而走险起来反抗。作者真实的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真情。
在当时黑暗腐朽、贫富悬殊的社会里,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不恤丧身”、立志扫尽人间不平的堂吉诃德。小说中的主人翁生活在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充满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总幻想扫除一切社会不平,这就与客观现实造成了冲突,这一冲突既具有喜剧性又具有悲剧性。这个犯了时代错误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过了时的骑士精神,因而使得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但是作者在种种场合中,反复突出他醉心铲除人间罪恶的这一特点,从而展示出他性格中的高贵品质,即为了追求正义、理想而置身危险于不顾,愿为社会而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因此与单纯公务员之家的喜剧性角色不同,他又是一个带有悲剧因素的人物,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疯子”。
只要不提骑士道,堂吉诃德的谈吐应答都十分高明,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的见解高于周围的人,他对社会的批评,对战争、法律、道德、文学艺术的看法具有远见卓识,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他追求的理想社会是“不懂得什么叫做‘我的’、‘你的’”的“黄金国士”。他心目中的游侠骑士是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还要具有勇敢、胆大等各种美德。这样的人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作家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堂吉诃德同情受侮辱受压迫的妇女,热情地支持追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男女。
堂吉诃德清醒时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智者,糊涂时又是一个乱冲乱杀的疯子。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这些极端矛盾的现象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他的复杂、丰富、多方面的性格。作者虽然嘲笑骑士制度,却又赞美理想化的骑士精神;痛斥种种罪恶现象,但又把许多社会问题归结到抽象的道德上去。这正是作者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的反映,也是人文主义弱点的反映。
《堂吉诃德》问世三百多年以来,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堂吉诃德的名字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在不同的国家都流传着。堂吉诃德的名字已经变成了脱离实际、醉于幻想、主观主义的同义语。
堂吉诃德读后感1800字二:(1837字)
《堂吉诃德》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绅,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识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小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伤的骑士,把酒囊当作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为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读《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读,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在现实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西班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质,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相隔四个世纪,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堂吉诃德》中出现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围城》的直接时代背景是1937年及以后的若干年,正是中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期。但要理解《围城》,必须追溯到近代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大炮军舰之下,被迫地、却历史性地开始了与世界的接触,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与西方文明开始了前所未有的交锋、碰撞、冲突以至交汇、融合。这种文化现象在一大批留学生——钱锺书正是他们中的一员——的身上具体地、活生生地体现出来,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义。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锺书几乎必然地要从文化上来认识“围城”的精神困境,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和荒诞感,在全书的结束部分,方鸿渐在经历了教育、爱情、事业和家庭(婚姻)的失败后,这样感叹: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第324页)。
这里已经明显地引入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生感叹。但这种文化困境、精神困境,却是发生在衰微积弱的老大中国与近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剧烈冲突中的,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幅令人深省的画面:经过一家外国面包店,厨窗里电灯雪亮,照耀各式糕点。窗外站一个短衣褴褛的老头子,目不转睛地看窗里的东西,臂上挽个篮,盛着粗拙的泥娃娃和蜡纸粘的风转。(第353页)
还有全书结尾处那只著名的祖传老钟,方鸿渐的爸爸作为结婚礼物送给儿子儿媳的宝贝钟,每小时“只慢7分钟”的“很准”的钟,这会儿已经慢了5个钟头的钟: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第359页)
有些西方批评家说《围城》写了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有中国批评家说表现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失败,从而证明了资本主义文明不救中国的主题。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钱锺书似乎并不是采取非此即彼的立场,他更着力于嘲讽伪文化人的可笑、可怜和可耻,更多地是要写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窘迫和困境。而从更广阔的文化意义上来体认,《围城》更主要的是写“围城”困境,其艺术概括和思想意蕴超出了狭隘的个人经验、民族的界限和时代的分野,体现了作者对整个现代文明、现代人生的深入思考,也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堂吉诃德读后感1800字三:(1748字)
堂吉诃德的名字一直如雷贯耳,而堂吉诃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却不甚了解。此番终于阅读了由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这位骑士的形象在我脑海中终于由模糊变得清晰。实际上,我只完整地阅读了《堂吉诃德》上卷,而下卷则只读了堂吉诃德与世长辞一章,因为上卷的阅读体验并不使我有足够的兴趣继续读完整个下卷。因此,我对堂吉诃德的评判肯定是有失偏颇的。但我还是想对文学史上这个经久不衰的形象作一个鲁莽的分析。
在上卷的故事中,堂吉诃德因疯狂阅读骑士小说而走火入魔,企图效仿古老的游侠骑士生活。他穿着破烂的盔甲,骑着瘦弱的马儿,领着愚昧的侍从,开始实行他所崇信的骑士道。这位骑士一路上的荒唐行径让他备受折磨,但他屡败屡战,越挫越勇,即使头破血流,也仍然执迷不悟。最终,通过好友的救护他才回到家乡。
杨绛在译者序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P14)先不着急下结论,且看堂吉诃德这位自封的骑士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一方面,堂吉诃德为什么要像游侠骑士一样出行?我指的是,他这样做的内在动机是什么?或者说他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得到什么?
在书中我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堂吉诃德之所以要抛弃安逸的田园生活外出冒险,是因为“他要消灭一切暴行,承担种种艰险,将来功成业就,就可以名传千古。”(P13)再听听这位冒险家在路途中的自言自语:“记载我丰功伟绩的真史,将来会传播于世……我的丰功伟绩值得镂在青铜上,刻在大理石上,画在木板上,万古流芳……”(P17)
原来如此,堂吉诃德高举锄强扶弱的旗帜,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望。
另一方面,堂吉诃德在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可以使他建立“丰功伟绩”的事情?在面对这些事情时他表现如何呢?
在塞万提斯的笔下,这位英勇的骑士总是一厢情愿地把平常的事物臆想成骑士小说中的情节,他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成魔法师的头盔,把赶路的贵妇人当做落难的公主……他不分青红皂白,乱砍滥杀,而且在这些杀戮中表现得异乎寻常的英勇。临危不惧的堂吉诃德会说“我一个人就当得一百个!”(P105)或者说“能使我畏惧的人,天上还没有诞生,地狱里也没有收容过。”(P417)好一个气吞山河的勇士啊!而事实上,堂吉诃德在大多数他所挑起的“战斗”中都只落得丢盔弃甲的狼狈境地。
鲁迅先生说不自量力不是堂吉诃德的错,错误是在他的打法。那我们来看看堂吉诃德是怎么“打抱不平”的?
在第四章中,堂吉诃德通过说教解救了一个被主人毒打的仆人,然而当他满心欢喜地离去之后,这个仆人却被主人抽打得九死一生,以至于在第三十一章中当他们再次相遇时,这个仆人对堂吉诃德说:“游侠骑士先生啊,您要是再碰到我,尽管瞧我给人切成一块块,请您看上帝分上,别来救我帮我,还是随我倒霉去。凭我多么倒霉,总不如受您帮忙倒霉得厉害。但愿上帝诅咒您!诅咒世界上所有的游侠骑士!”这个结果是堂吉诃德始料未及的。在第二十二章中,堂吉诃德释放了一伙囚犯,却被这群囚犯戏谑侮辱,结果气得不可开交。他梦想着囚徒们会知恩图报,结果却是自取其辱。本来,救蛇的人注定要被蛇咬。由此看来,堂吉诃德对于怎样救人、救什么人都很糊涂。不仅如此,这位骑士在书中还干下许多强盗行径,将他所谓“战斗”中战败方的财务占为己有。而堂吉诃德还声称:“我向例不剥夺我手中败将的东西。”(P160)
综上所述,堂吉诃德打抱不平的“打法”确实错得很离谱。
西班牙谚语说:“干什么事,就成什么人。”堂吉诃德究竟是可笑的疯子,还是可悲的英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答案是:堂吉诃德是一个自诩为英雄的疯子。
英国小说家斐尔丁曾说:“世人多半是疯子,他们和堂吉诃德不同之处只是在疯的种类而已。世人比堂吉诃德还疯得厉害。”这真是高明的见解。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无疑是被夸张了的形象,而现实中的我们是不是常常成了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而不自知呢?我们的坚持是否为了追名逐利?我们的追求是否不切实际?我们的无畏是否因为轻狂无知?我们面对俗世是否是非不分?我们为达目的是否不择手段?我们在判断事物时是否更多地凭借了主观臆想?我们在笑堂吉诃德疯时,是否应该自嘲?
这就是我对堂吉诃德的不完全分析,现在我明白为什么堂吉诃德这位骑士会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走到现代,从西班牙一直走向全世界了。
堂吉诃德读后感1800字四:(1829字)
在西班牙的拉曼却住着一个50多岁的穷绅士吉哈诺,闲来无事就埋头读骑士小说,读得满脑子尽是游侠冒险的荒唐念头,完全丧失了理性,想入非非,决定当游侠骑士去行侠仗义,救苦济贫,扬名天下。
但是,我们这位主人公大概是受骑士小说荼毒太深而不自知,见什么就要跟什么决斗,连风车和羊群都不放过,眼睛虽然尚且还可以使用,然而心已经被那些荒谬的小说蒙蔽,看不见任何正常的事物,满眼都是决斗和骑士,愚昧至极。——这便是我读了此书最初的感受。
可越往后读越觉得,这本自文艺复兴时期起就成为经典的书藉,似乎远不止那么简单。虽说他把客店老板当城堡主人让他为自己封骑士,将风车看做巨人冲上去决斗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还糊涂地错把一个女仆当成自己的意中人,最荒唐的是将羊群看做两支大军,可是,堂吉诃德到底是疯子还是英雄并不能就这样盖棺定论,因为与此同时他也干了不少值得肯定的事。
堂吉诃德的第一次冒险是解救被地主绑在树上痛打的放羊孩子,他命令地主给孩子松了绑,并如数付给孩子工钱,地主被吓得一一照办。堂吉诃德离开以后,地主把小孩重新绑在橡树上,抽得他死去活来。虽说这件事并没有获得一个好结果,但他的侠义心肠由此可见一般。
接下来,堂吉诃德来到一个十字路口,遇到一队商人,他要别人承认他的意中人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女,商人的骡夫不买账,堂吉诃德认为这是在亵渎他的绝世佳人,于是怒气冲冲地向商人挑战。骡夫抢过他的长枪,把他打得遍体鳞伤,动弹不得。看得出来,他捍卫纯洁忠贞,痴心不悔地坚守着自以为是的爱情,虽然他所谓的“情人”是个粗壮的村姑,压根不认识他。
在一次吃亏不久后,堂吉诃德看见前面路上来了十一二个被押解到海上做苦工的犯人。他打倒了押送的士兵,解放了犯人,命令他们去拜见杜尔西内娅,报告堂吉诃德立下的功绩。谁知犯人们反倒恩将仇报,用石头把他打倒在地,把他和桑丘的衣物抢尽分光,四散逃走。堂吉诃德做好事遭如此报应,气得不可开交。但这并没有动摇他愿意行侠仗义的决心。
后来他跟桑丘遇到一个假装愿意给他们一个所谓的海岛管理实则戏弄他俩的公爵,桑丘便兴致勃勃地去执政,堂吉诃德则在公爵家住下来。结果虽然桑丘将小镇治理得非常好,然两个人都觉得这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最终还是选择了自由,离开了那里。
公正地说,在历险中,和别人交谈时,只要不涉及骑士道,堂吉柯德头脑清晰,见识高明,他有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堪称骑士典范,他一心追求正义,和想象中的敌人“作战”毫不畏惧,连命都不要,他坚信自己应该扶助弱小,虽然事实上他往往给别人添乱。他在想象的世界里生活,历尽挫折而不后悔,认为这只不过是“魔术家捣的鬼”,还不断给桑丘打气——“骑士总是要历尽各种艰险,才能成就丰功伟绩的”、“咱们经过的那些狂风暴雨,都是马上要天晴风定的征兆,表示时势就要好转”。
堂吉诃德临死前神智清醒过来,终于认识到那些骑士传奇都是胡说八道,自己也不是什么游侠骑士堂吉诃德,而是为人善良、号称“善人”的阿隆索?吉哈诺。据公证人说,在骑士小说里,从没看见过哪个游侠骑士像堂吉诃德这样安详、虔诚、卧床而死的。
或许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个主人公是个悲剧,是我们用来尽情嘲笑的对象,是众人摒弃的疯子,这个结局也是理所应当众望所归。可在我看来,他纵然可笑可悲,但也不乏可敬之处。
若将桑丘与之对比,就更能显出其可贵之处。
桑丘是个只看见眼前利益只顾自己的农民,因为堂吉柯德许给他种种好处,他才跟着去当奴仆的,他满足于口腹的享受,对堂吉柯德的各种奇思异想不断戳穿,对他的清苦生活满腹牢骚。他凭常识判断处理问题,总督居然当的不错,可是,后来他觉得累,不愿当了。
主仆二人的历险,略似《西游记》当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的历险,只是前者是现实世界为背景的荒谬,而后者是以神话世界为背景的奋斗。这令人想起信仰的问题,信仰是遥远的,如远方的灯火。而眼前的世界,局限于经验,是感性的,浅薄的而或许是“正常的”,桑丘就是一个没有理性,光知道享受的傻子,主仆二人看似矛盾,实际却不可分割。堂吉柯德的理想固然可笑,可是谁又有资格笑话他呢?如果一个人有点使自己激动的理想和信念,是不是比堂吉柯德的游侠梦更加真实,更加高明一些呢?如果不是,那就做桑丘,满足于眼前的快乐,可又有谁甘心如此呢?
我想,作品的社会意义已经有并且还会有很多人去探究,而我并不完全了解那个时代那个阅历丰富心情沉重地写下这本小说的作者,所以我只想说,这个貌似可笑的属于过去的理想主义者、幻想家,我觉得他是个聪明的傻瓜,可爱的英雄。
堂吉诃德读后感1800字五:(1701字)
尼日利亚著名作家奥克斯颇动感情地说:“人生在世,如果有什么必读的作品,那就是《堂吉诃德》。
刚开始接触这部小说的时候,年纪还小,只是感觉它很滑稽,习惯看中国传统的以情节见长的小说的我,除了留下一个全身盔甲的骑着高高的瘦马和一个胖嘟嘟的连同他的驴也这么矮小的卡通般形象的印象外别无可谈之处;再次看这部小说的时候,已经是大学的时候了,了解了外国文学的发展脉头,知道了什么是骑士文学,发觉《堂吉诃德》这部小说是传统骑士文学的异类,因为我觉得传统的骑士文学比较悲壮和典雅;而另类的骑士文学荒诞,仿佛是周星弛的无厘头电影这般那般。单就文学样式来说,我一直认为是没有什么太大的优差之别的(因为我觉得任何的文学形式纵使有某些瑕疵,这只是从大的文学发展历史的比较后所总结出的,但是它能够在文化历史中占了一个时期,影响那一代人,自有它的优点)如果把唐这部小说硬说为是为了抨击骑士小说之类的话来,那是把它放在当时的文艺复兴的文化氛围来说的,也许是刚好应了时事的发展。在塞万提斯他自己描述写《堂吉诃德》的时候,他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由此看来书中所展现的广阔的社会画面和流溢出的丰富的思想就远远不是出自要扫除骑士小说这么一个简单的动机。
一部经典著作,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不同时代的人,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不同人生理想目标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样的作品,才会不仅当时会被译成多种文字,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不断会有新的译文出现,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当我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幡然醒悟:《堂吉诃德》不正是这样一部作品吗?自古以来,理想和现实是左右着人类的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体。而《堂吉诃德》正是利用文学形式将这对矛盾揭示得深刻而生动,淋漓尽致,使得每代人都感受到果真如此,予以认同。堂吉诃德是一位穷乡绅,读骑士文学入了迷,他不仅心中向往骑士生活,而且把这一愿望付诸行动,几度离家,要锄强扶弱,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以名垂史册。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自然当不成骑士了,于是他只得以幻觉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干出许多愚蠢、荒唐甚至疯狂的事:他把风车当作恶魔的脑袋,毫不顾及自己的安危冲上去与之大战一场。结果,给别人造成损失,自己也吃了苦头。在现在的社会中大到国家(有报道说911后的美国就像塞笔下的堂吉诃德)小到我们每个人,都似乎有堂吉诃德的影子。
其次,从艺术角度讲,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的创作奠定了世界现代小说的基础,就是说,现代小说的一些写作手法,如真实与想象、严肃与幽默、准确与夸张、故事中套故事,甚至作者走进小说对小说指指点点,在《堂吉诃德》中都出现了。比如在堂吉诃德身上,愚蠢和聪明博学,荒唐和正真善良,无能和勇敢顽强就这样矛盾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可笑但并不可不恶,甚至是相当可爱的幻想家.桑丘,这位待从的性格特点与他主人之间,既有相同方面的陪衬烘托,也有相反方面的衬托对比,而且又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比之下,如果堂吉诃德是幻想型,那么这位待从则属于现实型。他无论干什么,都不会忘记自己的现实利益,既使冒傻气时也不例外。他更不是一味的傻乎乎,在“总督”任上的那一番审案,也颇有那么一点智慧的闪光,如果说:堂吉诃德是一位聪明的傻瓜,那么桑丘则应该是傻瓜中的聪明人。除了这个两个个性突出,对比鲜明的主人公外,书中还塑造了700个不同的职业、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它所带来的意义,也许对于整天充斥着音乐影象电子多媒体合成的各种多维刺激的现代人感受不深,但是在当时,人们的唯一娱乐方式就是挑灯读书,因而能早在17世纪——文学刚刚启蒙复兴的时代,塞万提斯就写出了《堂吉诃德》,它给予近现代小说的发展就是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所以说他是现代小说第一人,正因为他是第一人,他的《堂吉诃德》对西班牙文学、欧洲文学,乃至整个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
堂吉诃德读后感1800字六:(1806字)
初见《堂吉诃德》是在初中的课堂讨论上,当时的我们,懵懂而大胆的发表着自己的读书心得,一位女生介绍了这本书,仍然记得她的一句话"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于是,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无数次的翻读它,只是为了让自己更进一步的读懂它,读懂塞万提斯,读懂他背后的那个时代,也读懂自己。
一个满脸消瘦,面带愁容的小贵族,为了心中美丽的达辛尼娅,他爱上了骑士小说。一匹瘦弱的老马-稷南提、一柄生了锈的长矛,一个破了洞的头盔,堂吉诃德带着桑丘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出征。可是时代变了,骑士制度早已成为历史,他自然当不成骑士了,于是他只得以幻想来实现当骑士的向往,他把乡村客店当作城堡,把旅店老板当作寨主,把旋转的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理发师当作武士,把胜利取得的铜盘当作有名的曼布里诺头盔,把罪犯当作受迫害的绅士。闹了许多的笑话,吃了无数苦头,直到临终前才醒过来。
拜伦对《堂吉诃德》的评价是“《堂吉诃德》是一个令人伤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发笑,则越使人感到难过。这位英雄是主持正义的,制伏坏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发了疯。堂吉诃德他一方面脱离现实,终日耽于幻想,对自己的力量又缺乏足够的估计,屡遭失败;另一方面,他的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对于骑士外的问题他的议论总是清醒而深刻,明确而富有哲理。堂吉诃德是可笑的,但又始终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化身。他对于被压迫者和弱小者寄予无限的同情。从许多章节中,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以热情的语言歌颂自由,反对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也正是通过这一典型,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这一点恰恰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旧的信仰解体、新的信仰尚未提出的信仰断裂时期的社会心态。
诚如当初同学所说,笑和哭后,更多的是思考。《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又一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空母舰,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最终,惨淡落寞。
如果说堂吉诃德的存在于他本身是一出悲剧,那么堂吉诃德临终前的清醒则是对于我们所有人的悲哀。“你的运道决对不可能久长,转眼之间就会处处遇灾殃,你的喜悦不过是梦中幻想…”也许是天意,或者更像是注定了的,公爵家的女仆一时戏言唱出的词句,竟成了拉曼查的绅士堂吉诃德骑士生涯的真实写照。而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则以前所未有的清晰与残酷展现在世人面前。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每每在此表现得更加的鲜明,在追寻理想的路上,即使是荒唐、即使是滑稽、即使是不可理喻,我们依旧能感受到那种充满希望、充满斗志振奋人心的共鸣。然而,面对现实的时候,塞万提斯“怀着悲哀的心情宣告了信仰主义的终结”,时代终究是有它自己的时代精神,骑士的信仰不属于这个时代了。可当时代不断变迁,无数的我们仍旧在一直感慨着、一直思考着,是因为堂吉诃德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执着,都是时间无法改变的永恒的精神。
现在的时代,物欲的膨胀、利益的无限放大都在一步步地侵蚀所有人的生活,我们在放弃理想、放弃自由、放弃追求,一步步后退,也许结局会是所谓的觉醒,也许幼稚、滑稽、可笑会是所谓成长的过程,但是曾经能够拥有堂吉诃德的那份对理想的执着,无论理想主义的最后一页会不会是悲剧,值得回味。我们在追逐的过程中,早已领悟了我们想要的,封印在曾经的我们,和那个封印在书中的堂吉诃德一样,不曾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