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读后感1500字一:(1638字)
黎明时分,在鸟儿的歌声中徜徉于一条幽僻的乡间小路上,看周围一派田园景色,静静的树林在阳光下显得愈发静谧;远处的小溪发出撞击石头的叮咚响声,清脆欲耳;淡淡的炊烟从树林后面扶摇直上,忽然,一种淡淡的心痛萦绕于心头。曾经在沃比湖畔也是在这样一个个静悄悄的黎明,5个年轻而美丽的姑娘永远的停留在了那一刻!
至此,我又想起了鲍·瓦西里耶夫的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前苏联人民在一个卫国战争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有5个士兵为抗击德军进入沃比湖畔而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为题材,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女性的崇敬,以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憎恶。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很简单,在苏联后方的171兵站有一个女子高射炮排负责守卫车站和仓库,负责人是老兵瓦斯科夫准尉,如果不是德国飞机偶尔来空袭,这里几乎没有战斗。女兵们站岗放哨巡逻跑步,有时帮助乡亲做点农活,周围是一片田园景色,静静的森林,清清的湖泊,淡淡的炊烟,劳作的农妇,连老兵瓦斯科夫都有点厌倦这种单调重复的生活。但由于德军轰炸铁路计划的实施,便把战火烧到了这里。5个女兵和瓦斯科夫准尉的英雄群像,正是在这些如诗如画的和平生活片断和血火交织的战斗场景中被塑造出来的。
丽达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但内心却有着火一般的激情和海一样深的母爱。她亲手打下了德国人的飞机,在战场上她勇敢地阻击敌人,腹部受伤后,为了不连累准尉,她开枪自杀。冉卡则是像一股清泉,给兵站带来了激情、快乐和美丽。为了骗引敌人的侦察兵,在距离敌人只有10米的河中,她高声唱起了“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在丽达受伤时,她引开了敌人,并与10个敌人抗击,最终壮烈牺牲。嘉丽娅严格上说还算个孩子,但是为了保卫共和国,依然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最后英勇献身。丽莎在执行回兵站送信的任务时,陷入沼泽,不幸遇难。正是她在执行任务中的恐惧和看似可惜的牺牲,活生生地凸显了一个平凡、真实而伟大的士兵形象。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文学专业的高材生,她喜爱诗歌。为了找回瓦斯科夫的烟袋,她不幸陷入德军的包围,只留下了一本带血的诗集。
小说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那个蓄着唇须、最后成为5个英勇献身的美丽姑娘的见证人的准尉瓦斯科夫。他英勇而机智,严厉而善良,热爱和平却不惧牺牲,爱兵如子却略显苛刻,管理死板却屡有疏漏。在兵站,他不仅是最高指挥官,还是姑娘们的兄长,处处为姑娘们服务。在带领5个女兵上战场阻击德国人时,他发现德国特种兵不是2个而是16个时,他陷入了痛苦的选择。明知敌我力量悬殊,明知他带的是几个没有实战经验的女兵,但除了战斗他别无选择。看到女兵们一个个倒在敌人的枪口下,他愤怒痛苦,甚至感到绝望。最后的胜利和勋章并没有使瓦斯科夫高兴,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为什么姑娘们都死了,他却还活着。战争中最可贵的是什么?不是胜利,不是勋章,不是鲜花,而是生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
小说里战争的场面没有炮火硝烟,没有千军万马,纯洁的白桦林、宁静的湖面、古朴的小教堂,烘托着女兵们圣洁的青春,这是一种全新的战争图景。当5个如花般美丽的生命一个接一个从这个美好的世界上消失的时候,这本身就是“美的毁灭”的经典主题在战争大背景下的完美演绎。小说把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尊重,熔铸在火车站旁那震耳欲聋的高射炮声中;把对战争的憎恨、对人性的惶惑、对和平的呼唤,铭刻在森林中5个女兵坟墓的洁白碑身上;把热血巾帼对祖国的献身精神,渗透在那伟岸而华美的白桦林里。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这5位女性为和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永远地结束了在世间的美好生活,却深深感动着今天的人们,培养了一代代青年对祖国的热爱与忠诚。
在小说的结尾,战争结束的许多年后,白发苍苍的瓦斯科夫和丽达的儿子——一个青年军官来墓地看望5个女兵,为她们立了一块大理石墓碑。
令人感伤的黎明依旧静悄悄,可曾经有那么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战争夺走了5个年轻而美丽的灵魂。生命如此宝贵,和平来之不易,希望这个世界少一些仇恨和杀戮,多一些理解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