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500字读后感 >

复活读后感1500字

时间:2017-03-28 07:20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复活读后感1500字一:(1392字)

托尔斯泰是人类文化史上灿烂的巨星。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他的代表作,世界文学宝库中永不磨灭的珍品。而复活是他世界观发生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复活》写的是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女主人公玛丝洛娃精神的复活,主要是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小说中多次写到,在聂赫留朵夫身上,精神的人与兽性的人经常在较量。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期是一个纯洁、热诚、朝气勃勃,有着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兽性的人统治了他,精神的人被压制了,沉睡了。他第二次见到玛丝洛娃,以及后来的七八年,便是兽性的人统治着他的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他诱奸了玛丝洛娃,并将她抛弃,可怜的玛丝洛娃被主人赶出门来,在走投无路的境况下沦为妓女。浑诨噩噩,过起醉生梦死的生活。因为往事是如此令她痛苦与厌恶,她尽量不去回忆,将那些伤心的过去抛之脑后。就这样一个原本纯洁美丽善良的少女成了一个对世事心灰意冷、失望透顶、几乎麻木的人。

作者以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故事为全书之纽带,而将大量笔墨用于描写聂赫留朵夫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见解之中。于是,我们一次次读到聂赫留朵夫在精神之人与兽性之人之间如何艰难抉择的片段。

与玛丝洛娃的巧遇,可谓是一股神奇的力量,再次打开了聂赫留朵夫心中的阀门,封沉其中的善良,羞耻心,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心,同情心…一并涌出,汇聚成了精神的人,与那个兽性的人进行对抗。于是,眼前那层灰暗老化的角膜脱落了,使他对社会与生活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对整个贵族阶级、对待封建官僚制度、对待宗教、对待法律和监狱以及对待革命者。在他心中,革命者是极好的人,精神道德面貌高于一般水平。他对于他们充满了敬意,对于劳动人民充满同情和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护之心,而对于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对于贵族充满厌恶。在《复活》第二部中写到:他“看着这些人那干瘦而强壮的四肢,那粗糙的土布衣服,那黑黑的、亲切的、风尘仆仆的脸,感到自己置身于这些全新的人以及他们那种真正的人类劳动生活的正当情趣和苦中作乐”,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美好的新世界,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上等社会。”而“想起了柯察金之流那个游手好闲、穷奢极侈的世界以及他们那种低下卑微的生活情趣”,就感到厌恶。

《复活》一书如实地描绘了人民的悲惨境况;描绘了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官僚制度的腐朽和教会欺骗的实质。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宣扬了人性。

弘扬人性,歌颂人性,不管是过去的人,还是现在的人都需要人性的关怀。在当今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却徘徊不定。因此可贵的人性,更为我们所重视关注。书中“聂”一次又一次战胜人性的弱点,唤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让人性复活。而所谓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有正义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认为拥有人性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要让精神的自我永存,就要“行得正,坐得直”,有自己的主见与谦虚的心和勇于自我审视、检讨的勇气。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扪心自问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许多错误和不幸都不会发生了。

善与恶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此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它让我感受到了失去本性的可怕与人性的光辉、美好。希望更多人能找回自己的本性,发扬自己的善心,多做善事,使自己变得更加人性化,让整个世界充满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

复活读后感1500字二:(1422字)

人为谁而活?为自己?为亲人?为朋友?为同事?为领导?

如果我们认真而又细致地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你或许会发现,还真得需要仔细地想上一想!而想一想的结果,你就会发现,其实,人是自私的!

古人就说:“养儿防老”。当我们在热情讴歌父爱如山、母爱如海之时,我们的父亲、母亲也许正看着孩子可爱的笑脸,为自己完成传宗接代之任务,也为自己能够老而有所养、无后顾之忧而正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呢。是的,悠悠说得可能是太现实了一点,讲出了一句大白话,朋友们看着也许不舒服。然而,现实又是如此地不容置疑。

其实,用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则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我们不能否认人有敢于牺牲、无私奉献的阳光一面,同样也不能否认人有自私自利、欲壑难填的阴暗一面。

用《复活》作者托尔斯泰的话说,所有的人都是“由两个人合成。一个是精神的人,自己追求的只是也能使别人幸福的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所追求的仅仅是自己的幸福,而且为了自己的幸福不惜牺牲全世界一切人的幸福”。(第一部,第十四章)所谓兽性的人,在悠悠看来,更广义地说应该称之为自私的人。悠悠认为,托尔斯泰对人的双面性分析是很透彻的,也是相当到位的。

《复活》中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毫无顾及地利用玛丝洛娃对他朦胧而又纯洁的爱意,无情无义地诱奸并随即抛弃了她。聂赫留朵夫满足了自己的兽性的欲望,却将终身的痛苦留给了年轻而又无助的玛丝洛娃。最终,玛丝洛娃因不幸怀孕而被聂赫留朵夫的两个姑妈赶了出去,从此,走上了出卖肉体的悲惨的人生之路。

其实,对于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的贵族来说,像聂赫留朵夫这种兽性的行为是“常有这种事嘛。申包克跟家庭女教师有过这种事,是他自己说的。格里沙叔叔有过这种事,父亲也有过这种事,……既然大家都这样做,那么,可见这也是必要的”。(第一部,第十八章)一旦兽性的人占了上风,人的思想就会被无耻的阴暗所蒙蔽着,灵活也就会被私欲所笼罩。

好在聂赫留朵夫心灵中还保留着那片圣洁的家园,精神的人还能苏醒于他的心间,使他的人性得到“复活”。他开始用他的行动为他的“兽性的人”赎罪。他抛弃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将自己所继承的土地分给了农民,他为无辜服刑的人奔走呼号,想方设法为玛丝洛娃争取无罪释放。虽然,他为玛丝洛娃所作出的努力没有得到圆满成功,玛丝洛娃最终还是被判苦役,后改成流放。但他的努力显然赢得了玛丝洛娃的原谅与认可。也正是对他这种行为的认可,使玛丝洛娃没有接受聂赫留夫的爱,因为“她爱他,认为如果同他结合,就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她跟西蒙松一起走了,就使他完全解脱了。”(第三部,第二十五章)

无疑,《复活》让我们读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活”是如此之不易。

“人性复活”的过程中痛苦的!为了让人性复活,聂赫留朵夫经常进行“灵魂大清扫”。“往往过了一大段时间之后,他忽然觉得内心活动不通畅,有时甚至完全停顿,他就开始清除堆积在灵魂中的而成为停顿的原因的种种污垢。”(第一部,第二十八章)然而,即便如此,聂赫留朵夫也时常经受不住各种诱惑的考验,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就陶醉于醉生梦死的贵族生活,并以此为乐。

由此可见,要真正能经受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人必须要经常进行“灵魂大清扫”,让“精神的人”时刻保持着活跃的精神。

世界充满诱惑。面对诱惑,我们也许真得应该做一个“精神的人”,而将“兽性的人”囚牢在人心的深处,永远不将之释放。尽管,这或许是一种长期的痛苦!然而,我们应该有这种作出牺牲的勇气!

复活读后感1500字三:(1497字)

当我第一次看到“复活”这个书名时,我心里就产生了疑问:谁,怎样就复活了?然而当我把这本沉甸甸的大书从书架上拿下来时,我知道了答案就在这一片片的白纸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读,才能体会到作者叫它“复活”的用意。

看完了书,合上书页后,聂赫留朵夫成了一个思考的对象。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他。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早年与家中的女仆卡秋莎产生了爱情,但没有过多的表露。当他做了几年的军官回来后,原本善良的他变成了一头野兽,他玷污了卡秋莎,给了她一笔钱后就抛弃了她。在一次法庭审理案件时,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目睹了审理马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经过,当马斯洛娃的眼睛扫过他时,他心里极度恐慌,并产生了自己无法控制的悔恨情绪。随后的几天里经过思想的斗争,决定“救助”马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与马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亚。

读罢这本《复活》,我的感觉就是聂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会他原来的自己实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个善良的贵族青年,过着属于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生活,与卡秋莎也只是单纯的喜爱。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认可他,反而觉得他很好笑www.guaze.com读后感,使他逐渐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经过三年的军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决定做“跟大家一样的人”。这使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利益主义者”,迷恋酒色,享乐成癖。他把女人当作玩乐的工具,于是便在回来后诱奸了那个曾经单纯可爱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为他敲响了警钟。他不敢直视马斯洛娃那双斜睨的眼睛。他感觉是自己曾经的举动迫使卡秋莎堕落成现在的马斯洛娃,一个妓女,囚犯。于是经过多日的思想斗争,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马斯洛娃,并要彻底拯救她,与她结婚。这就是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这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它有许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认为聂赫留朵夫能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很不容易,这也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在周遭可以说是十分恶劣的环境中,他堕落了。可他能被与马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决定重新做人,这说明了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重新开始记日记,“同自己谈话”,“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洁的自己谈话”,这是他人生的转变。试想,在一个人人都享乐的贵族环境中,一个公爵,只因一个妓女、囚犯的一个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然而聂赫留朵夫却做到了,而且是在那个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态度下做到的。这不得不让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救助”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它并不想见的人。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至于他与马斯洛娃一起流放到西伯利亚,并不顾马斯洛娃已不再需要他,仍旧希望马斯洛娃能宽恕他,并想继续帮助马斯洛娃,这也就是聂赫留朵夫真正的复活了,他已经彻底从一个贵族公爵便回一个善良的人了。

想想聂赫留朵夫,再想想我们自己。他在一个不甚明朗的环境中复活,找回自己,而我们在一个十分光明的环境中就应该做得更好。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在报纸上曾刊过有个见义勇为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对不正确的事做出纠正。有次他看见卡车司机乱吐槟榔汁,好心的劝他,却因而被打了几乎送了半条命!真是讽刺,报上这活生生的案例使的原本热心的人不由得犹豫起来,最后大家看到不公平的事情不再劝阻,变成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这是一个好人的“堕落”。

《复活》使我懂得了人的善良又多么重要。珍惜现在良好的环境,真正去付出自己,把握生命的每一刻,不让一丝一毫的不良因素动摇自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复活读后感1500字四:(1469字)

其实本文不能叫读后感,应叫“读后有感”。请托兄原谅我妄自尊大地以一个老练读者的眼光评论这本书。

读完该书,掩卷沉思,有如下四点评价:

第一,概述读起来很吸引人,与巴尔扎克的文章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尽管都是描写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但却大相径庭。举个例子,有个和郭敬明同为80后写手的人(名字我忘了)在提及其与郭的不同之处时说:“小四写的是读者想看的内容,而我是把我想写的内容写成读者想看的形式。“托尔斯泰就相当于小四(惊世骇俗的对比)。这也正是其书比巴尔扎克的书更令人手不释卷的原因。

第二,书看似描写的是聂与玛德爱情故事,实际上远远不止如此,从它描写了一大堆活灵活现的人物就可见一斑。它对于每个人的描写都善用修辞,生动形象,与钱钟书先生有些类似。此外,托与钱还有一个极大地相似之处——他们都是对生活观察到极致,思考到极致的人,所以一切感悟信手拈来,自然文章也就令人拍手称妙。

第三,文章的结局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这就是我的终身事业。”,“这”指什么?宣扬宗教?荒谬!加入革命?动力不足。返回上层社会?显然不对。那么我才疏学浅,就真的想不到了。或许这该联系托尔斯泰的一生才可以知道。

第四,书中有许多处骂人的话略去不提,想必此书一定深得文化郭的喜爱。顺便提几句题外话,文化郭的喜爱还不止这些。“偷菜”改成“摘菜”,游戏里的骷髅头被迫蒙上铁盒子,网游开始搞分级。引用一句网友的至理名言“人家电影搞分级,咱不搞,搞得咱好多看不了;人家网络不分级,咱要搞,搞得咱好多玩不了……两个字,“杯具”了!”

我对《复活》的评价就是这些。但所谓“读后有感”,自然也想讲讲自己读完书的感慨。

书中提到的许多不公平待遇、整个社会的腐败,其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只是由整体改为局部、由惨无人道改为厚颜无耻、万人唾弃罢了。他们被GDP“被增长”、生活水平“被提高”的华丽数据所掩盖了,被文化部一句话封杀外国网站的行为所掩盖了,被“党中央的政策亚克西”所掩盖了,被和谐社会从人们的眼前和谐掉了。

其实,我们都对此看得真切。

远的如躲猫猫、临时性强奸、警察性贿赂、网瘾学校、中国最具威慑力的大杀器——城管。以及一些一出现在网上就被和谐掉的内容,都令人匪夷所思。好吧,讲讲身边的,有几个村子选村长没有猫腻?有几个赌场就在你家楼上?有多少理发店是不理发只剃毛或者干脆叫卖肉的?你二叔有没有因为山西矿难躲起来了?你四舅是不是砍了人关了2个月交了钱又放出来了?都不想说!不敢说!说了幼稚。

我们不理解为什么一些所谓的“群体”干出那么残忍的事。因为我们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就被人为地分隔成好多个世界中的好几种人,实验的到哪儿去认识职校的、社会的?都传蓝翔的黑客攻击了谷歌等20余家外国公司的网络,我们将信将疑。蓝翔的一听笑了,说还传《阿凡达》偷师张艺谋呢,不是都说了吗,张艺谋就算混不进《阿凡达》,也一定能混进《阿凡提》。

在放任自己无知的同时,他们还不允许别人知道。BT封了,和美国一吵架NBA停播了,过两年心血来潮旧案重提允许“外国网站白名单制度”的命令也下来了,顺便把代理服务器也给全封了,一开PPS也只剩红剧了,然后新疆西藏“被发展”了,四川捐款变账款了,和谐不带这样的,但也别欺人太甚!要不要我家硬盘拿给你查一下?身子正,但你光是斜的,我没辙!

从前看《21世纪报》,一个外国人看完奥运会开幕式后说此前一直认为中国是个极其军国主义极其“德国”的国家,现在才知道不是。但是有些文化要是再封杀下去,离“是”也就不远了!

复活,复活,我们要的不只是经济的复活,还有文化、政治的复活,整个社会思想的复活!

复活读后感1500字五:(1467字)

从电脑里的共享文件夹里,看到“复活”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满是不安,不安的是自己有将近3年的时间没有看过名著,没有被文字熏养,我怕,怕自己没有能力去看这本书,怕糟蹋了这本书。不过还好,看了几章之后,发现自己对这本书有种无限的向往,想要看,而且要看好。这本《复活》是作者书中主人公人性的“复活”,这也恰恰是3年后我对文字的“复活”。只有用心去读,才能领悟“复活”的本意。

看到故事的结尾,内心难免惆怅。结尾不尽人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或许正是有了这种残缺不全的魅力,才没有那么多的含恨不如意。男女主人公到最后都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精神领地。

看完书后,一个人又静静地思考聂赫留朵夫,他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身为贵族的他早年与姨妈家的养女卡秋莎相识,并产生了爱慕的感情,由于青涩懵懂不敢表露内心的想法。当他长大后做了军官,并再次来到姨妈家寻找童年时的初恋。原本善良的他经过军队不良风气和当时社会现状的影响,已经变成了一个迂腐、自私、占有欲强烈的人。他玷污了卡秋莎,但又因嫌弃她的出身而觉得不用对她尽丝毫的责任,扔给她一笔钱就抛弃了她。

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我几乎感到了一种霸道无礼的蛮横,人怎么可以如此堕落。有句话说:环境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我并不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因为人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而且一个人的自制力也是很重要的。但我们不得不重视环境在一个人的成长乃至成材中起的重要作用。聂赫留朵夫正是一个被环境改变的人。

后来,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参与审理了一个毒死人命案的案件,而被告就是他年轻时候的情人卡秋莎(玛丝洛娃)。再次看到她,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了矛盾难堪。知道了他抛弃她之后她变得堕落不堪,聂赫留朵夫觉得自己的内心受到了谴责,极力想要弥补自己犯下的罪过,于是就决定帮助她,甚至不惜陪她流放西伯利亚,在途中去照顾她。

《复活》到最后,聂赫留朵夫已经从奢靡、自私的贵族生活中脱离,洗心革面变回原来的自己,让我不由得赞叹不已。这是需要有多么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做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复活不仅“救助”了卡秋莎,让她明白世界上不是只有黑暗,还是有善良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改变一切的。还“救助”了其他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为他们平反。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内心的纯洁,不能不让人浮想联翩,他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玛丝洛娃本身就是一个社会最下层的佣人,然后又沦为妓女。在她眼睛看到了世界都是肮脏、庸俗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在这样的环境中想生存,她难免变得变的更世俗、更蛮横。我是带着悲痛的心情去看待玛丝洛娃这个人物,看她怎样的搽脂抹粉、自甘堕落。我痛心,那是因为社会中太多的不平等。到最后玛丝洛娃心灵的复活,她放下了对聂赫留朵夫的怨恨,对世界的不满,用自己的努力去找寻到自己的幸福,我的内心才略感温暖。

人生常常是苦和乐同行。玛丝洛娃的复活,也让当代的年轻人们意识到,不要迁就命运,不要随遇而安。命运就像一台巨大的发动机,我们需要很大的力气去发动,只要不以逸待劳,相信我们都能把这台大机器给运转起来。

故事结尾处那个划船的老头,让我感受颇深。他就像书中最闪亮的一个聚焦点,把书的主旨给点亮放大。老头的那句:“我什么教也不信。除了自己,我谁也不信。”看了之后,我的内心除了颤抖,还是颤抖。这不正是我想说的话吗?原来在2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了。原来人类天生就有种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头。

书终究还是看完了,带着万分的不舍放下了它。读一本好的书,带给我的却是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

复活读后感1500字六:(1418字)

“复活”,顾名思义指死去的人再一次或得生命,这是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而列夫·托尔斯泰却以细腻的文字给世人展现了人性的复活。

看完了书,合上书页后,聂赫留朵夫成了一个思考的对象。年轻时的他善良朴实,对于卡秋莎的爱情纯洁美好。可是几年之后,他从贵族青年变成了军官,善良的本性也变成了野兽,狠心的抛弃了卡秋莎。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再次遇到马斯洛娃的时候,恐慌、悔恨涌上心头。之后帮助马斯洛娃、陪同流放,在这些忏悔性的帮助下,不难看出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其实还是有善良的本质存在。

在那样崇尚物质的年代里,聂赫留朵夫可以说是处在十分恶劣的环境里,试想,一个公爵,身份显贵,只是因为一个妓女、一个囚犯的眼神就改变了自己,这在当时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他却做到了,拯救马斯洛娃的同时,聂赫留朵夫也使自己“复活”了,使自己的良知、自己的人性复活了。

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复活不仅“拯救”了马斯洛娃,让她明白世上不只是黑暗,还有善良的人性,也“拯救”了其他忍受着不公平待遇的人们。他帮助被诬陷的囚犯,去找典狱长、副省长,那些他并不想见的人,他做这些仅仅是为了救助那些陷于黑暗和痛苦的人们,即使那些人与他自己毫不相干,复活的聂赫留朵夫成为了黑暗社会中的一个亮点。

似乎一切是命中注定,年轻时的聂赫留朵夫爱上卡秋莎,堕落后的他又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同样的人,不同的本质,却还是唤醒了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命运中这个男人的本质被社会的黑暗利益所污染,却又在马斯洛娃的眼神中渐渐被洗涤。

肉体的复活做不到,那么就让人性复活,即使外界环境黑暗、肮脏,也妨碍不了至美的人性在良知的催化下得以重生,也妨碍不了美好的人性对于人们灵魂的拯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相信人性不会泯灭。

这本书很好的想读者诠释了这个道理——即使堕落,人性也会在人的善良本质面前复活。

聂赫留朵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从年轻时对爱情、对信仰的火热,到几年之后与身边的人们一样崇尚物质、利益至上,在利益和环境的玷污下,一个善良的人开始堕落,他身上美好的人性开始减少,直至消失、泯灭。而当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看见马斯洛娃,还能认出她就是当年的卡秋莎,我意识到,这人的良知还未完全泯灭,他为了生存将良知匿藏起来,有在几年之后被这个女人唤醒。

他决定帮助她,不惜一切代价。这是一个几乎疯狂的想法——为了一个女人,何况还是一个妓女兼囚犯,身为贵族的聂赫留朵夫要为这样一个人放弃自己的所有?在当时的社会是绝对不能理解他的举动的,为了帮助马斯洛娃、帮助一群处于黑暗的人们,聂赫留朵夫倾心尽力,四处奔波,最后还和马斯洛娃一同被流放,这样惨痛的代价,同时也换来了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他的人生从此转折,被玷污的人性开始回复纯洁。

而常人又怎么会理解这样的疯狂举动呢?假若换做是我们,又是否会愿意为了自己的“马斯洛娃”,复活自己的良知?还是愿意继续堕落,直至人性的完全沦丧?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做“聂赫留朵夫”,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了良知而放弃利益的,这也是为什么总是有那么一群人的人性永远是肮脏的。

我们不是“聂赫留朵夫”,可能也不需要成为“聂赫留朵夫”。只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又是否在同时也换来了精神文明的堕落?我们在享受生活,享受着物质给我们带来的快感的同时,又是否忘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忘记了身为一名高中生的责任?

我希望没有。

如果有,我希望那些人都能成为“聂赫留朵夫”,将自己的良知、自己的责任从物质的沼泽中唤醒。

复活读后感1500字七:(1540字)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便早已听闻《复活》是一部优秀的著作。而如今上了大学才把《复活》诵读了一遍,不禁有些惭愧。但我从中却是体悟颇多。现在就让我从内容以及我的启示这两个方面来重新解读以下《复活》吧!

纵观全书,这部小说正如托尔斯泰此前的许多作品一样,它的情节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写的是年轻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大学时期诱奸了姑妈家的养女卡秋莎,并把她抛弃,致使一个美丽善良的少女开始了不幸的一生。作品用了倒叙的手法,从聂赫留朵夫在陪审席上认出了受冤枉的卡秋莎写起,她的不幸遭遇引起了男主人公的思索,决心用自己的行为,挽救卡秋莎为自己赎罪。他痛悔过去的劣行,开始走上精神“复活”的道路。

小说首先写到的是监狱的事,这里面的人给人很厌恶的印象,而玛丝洛娃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场的。玛丝洛娃就是卡秋莎长大后取的艺名。她本是一个纯洁而又善良的农村姑娘,走上这一条道路完全是被逼的。她憎恨这个对她犯罪的男人,憎恨这样一个社会。于是,她要泄愤!她只有用自己的不断堕落来报复,报复这个黑暗的社会。而与此同时,聂赫留朵夫,这个玛丝洛娃痛恨的男人也出场了。他作为一名陪审员,与玛丝洛娃在法庭上的不期而遇引起了一系列的回想。从这个现在麻木不仁、行尸走肉的人,回忆道那个“精神”的人,那个从前清纯正直的青年犹如隔世。我想年轻时的聂赫留朵夫是个即痛苦又幸福的人。他知道本阶级的缺陷,想改变现状,却遭到了周围人的反对和不理解。但他起初是抗争的,所以虽然“痛苦”但坚持了自己,所以“幸福”。后来,他苦于找不到出路,无人理解,终于屈服了,堕落成了“肉体的人”,想的只有自己的享受。但在那法庭上的相遇改变了他,他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后决定去见玛丝洛娃。于是,开始了他精神复活的道路。刚开始,他只是单纯的想为她赎罪,他替她奔走上诉,并打算娶她。而随着情节的深入,他渐渐发现了周围人物的庸俗和惹人生厌,以及法律专制制度的黑暗。他的精神复活由此转向了整个被压迫的劳动阶级这一更高的层次。同时,他对整个统治阶级的罪恶进行了深刻的认识。

相比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她的复活历程则截然不同,完全没有那种赎罪的味道,当聂赫留朵夫第一次探监时,她所“复活”的仅仅是她当初的那个清清白白的自我而已,她那时仍处于“堕落”中。她习惯性地冲他媚笑,还所要钱币。聂赫留朵夫第二次探监时,特意向她表示忏悔,这一切引起了她对往事的回忆和对他的仇恨。回忆的大门一经打开,她便从浑浑噩噩中苏醒过来。第三次探监时,她同以前相比已经判若两人。“复活”的完成是在她流放中与那些品德高尚的政治犯的接触之后。她学到了他们敢于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尤其是西蒙松对她发自内心的爱情,更使她意识到了人的尊严和自身的价值。她虽重新爱上了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但因不愿误了他的前程而与西蒙松结合。少女时代的卡秋莎终于回归。她的纯洁的道德也失而复得。由此,玛丝洛娃在精神上彻底“复活”了。

作者借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上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俄国城乡的阴暗以及对宫廷、法庭、监狱和教会的抨击与揭露都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复活》不愧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

全书给我最深刻的就是聂赫留朵夫的转变,原来是纯真的大学青年,后来颓废成社会的人渣,最终复变成正直的人。我十分佩服他的勇气,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最终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一无反顾的收拾起自己的烂摊子,把自己该承担的都一一扛下。在现在的社会中,能不随波逐流而是坚信自己是对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的人越来越少了。我们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的接班人,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现在以及将来所要肩负的责任,不甘堕落,不被恶势力打败,坚守自己的原则,早日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