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一:(1500字)
花了二十天,终于读完两册书。读西方名著,对我来说,很不习惯,总有一种融不进去的感觉,“隔”的感觉。没办法,硬着头皮往下读,因为想学习西方价值观人生观。
安娜,以中国传统眼光看来,简直就是叛臣逆子,就是不安于室的妇人。自私自利,抛弃家庭,独自享乐,又贪心不足。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有区别,东方更强调家国责任,社会责任,为男者,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为女者,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以家庭为己任。总之,女人要为父母活,为家庭活,为老公儿子活,脱离了这些责任属性,单纯追求自己的享受刺激和人生感觉,是非社会主流,得不到传统社会的肯定。
但是,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吧。记得安灼拉说过“人对自己的主权,这种我对自己的主权就叫自由。”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候,震撼!我从小到大,从不知道自由,也没尝试过自由,都是循规蹈矩按照学校、父母、社会指出的道路,平平静静地走过来,所以,我不能想象安娜的世界,也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她的行为。
如果我在二十多岁青年时期读安娜,也许会质疑她,责骂她,怎会如此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呢?但是,现在以家庭妇女的状态来读,还是有些叹息,安娜真是勇敢,执着。你敢吗?你能做到吗?打死你也不会,因为你的思想本就不自由,已经被禁锢妥协了。家庭妇女的生活,很幸福?很有价值吗?无法说,也无从得知,唯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友人说,安娜跟徽柔差不多,还真相似,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儿,活得纯粹,真诚,自我,不做作不虚伪。这样的女人,不符合社会主流,非死即亡。有人说,徽柔帝姬太傻,她应该像高阳公主那样,表面上跟丈夫恩爱,甚至给驸马买几个侍妾,暗地里跟怀吉交往,岂不是两全其美,不会败露?我想,如果徽柔这样做的世故,那她就不是徽柔,她可贵就在于傻,真诚,不遮掩,她爱就是爱了!安娜也是如此,她不像俄国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那些贵妇人一样,一方面保持着作秀的婚姻,一方面交往着数个情人。她鄙视她们的虚伪做作,包括她丈夫的虚伪做作(死也不跟她离婚)。安娜爱了就是爱了,勇敢地私奔。她不计较代价,不负条件地追求爱情。她们都是纯粹的人。她们为自己而艰难地活,追求爱情。一旦爱情消逝,沃伦斯基不再真挚地爱她,对她疏远冷淡起来,安娜选择了自杀。她这样敏感、热烈的女人怎能不去自杀呢?当然,对沃伦斯基来说,这下场未免太残酷了。
想起了林黛玉,中国古典小说里的优秀女人,跟安娜差不多的性格,她的爱情消灭后,肯定也是投水自杀的。这两个女性飞蛾扑火的形象塑造,也不由得尊称一声“曹翁”“托翁”。
托翁写小说,自有风格。故事本身很平淡,没有多少离奇情节,大段大段的心理剖析,整章整章的人生宣教,读起来真是枯燥无味。如果二十岁时候读,肯定读不下去,现在读,也是吃力。最后一部分,托翁用二十多页整章地描写列文的人生思索,终极思考,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这样子活?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什么意义?列文的苦恼、困惑直至他的醒悟,找到宗教信仰的救赎。我读了两遍,还是似懂非懂。想来我这样世俗的凡人,精神层次实在达不到托翁境界的一半。还有,冉阿让,我也理解不了他的精神境界,为什么还要出头当庭承认自己苦役犯的真实身份,宁愿自己坐牢也不要冤枉了无辜人。真是,羞惭的说,连当他们的读者都不够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
近读过两部西方小说,安娜,悲惨世界。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普世价值,作者对生命灵魂的拷问和救赎,对人生极致的追问和智慧。我觉得中国古典小说里很少有,所谓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说杀人就杀人,说砍头就砍头,妖魔鬼怪,江湖好汉,权臣谋士,勾心斗角……。有的只是故事情节,世俗社会,感觉俗气阴暗。幸亏有红楼梦,证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也出现过深邃思想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二:(1503字)
她不惜一切,追逐自己的爱情。只是,爱若单行,又岂能美满。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
可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www.guaze.com读后感!”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三:(1591字)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飞驰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悲伤。
总忘不了的是苏菲玛索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发现除了爱情,除了身边这个女人,身边这个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得到的东西毕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东西。亦或着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真如流星,开始总会冲破黑暗闪耀于天野,最后又重新坠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瓦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星星到石头,大概是爱情潮起潮落的过程。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告诉我们情爱原是一种温度,燃烧到顶点结局也只是灰烬。想起另一部电影---《爱的蹦极》,爱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弧度。
有个词组叫做fadeout,逐渐淡出。一个日本女作家用它来形容男女之间退色的关系,准确无比,一语中的。所有的颜色都会退色,但红色最能显现退却的程度,因为它是极致的绚烂鲜艳,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泽,“每到红处便成灰,”红色原是最经不起摔打的颜色。爱情就是红色,玫瑰的红,血红,浓烈的那么容易颓败而灰头土脸。
而彼时的爱情和曾经的炽热已经让他们骑虎难下,过去的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束缚,若是分开,别人会说爱不过是他放浪形骸的借口,不过是她难耐寂寞的掩饰。他们必须在一起,以次证明这是段爱情而不是众人口中的通奸,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渥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仅仅是对失去的东西人人固有的痛彻肺腑的追悼?如果不爱那么深,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伤人?
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断肠回首处,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红,哭那曾经水分和阳光充足的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500字四:(1584字)
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
安娜她姿态端丽、温雅,一双浓密的睫毛掩映下的眼睛中“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她的脸上流露……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安娜的眼神表情丰富的表现了她内在精神的魅力。小说发生在农奴制改革后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农村,严重威胁了种植园主的地位。安娜生于那个时代,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安娜父母早逝,在姑母包办下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大官僚卡列宁,安娜的生活每天死板而无趣。在一次旅行中她与军官渥伦斯基堕入爱河。她渴望自由的恋爱,不想像其他的贵妇人一样不愿像别特西公爵夫人那样在家宴上公开接待情人;也不愿接受丈夫的建议仍然保持表面的夫妻关系,偷偷与情人往来;终于冲出家庭与渥伦斯基结合,公然与整个上流社会对抗。
安娜有一种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品质。安娜的优秀和不同反响来自于她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追求。这一方面,安娜是收到资本主义对她的影响,又要归根与那时的社会背景。一开始的安娜只是跟普通的贵妇人一样,和机械死板的卡列宁保持着没有感情的婚姻。可是这一切随着认识并爱上维郎斯而消失。她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意识到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我是个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这是安娜深深的呼唤。也是安娜的人格的觉醒。她开始知道幸福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安娜的这种意识的出现,标志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尽管最后安娜的结局并非圆满。但是悲剧的力量往往大于喜剧的力量,更能使人类有了更新一层的认识。
安娜有很强的个性。安娜的优秀魅力还源于她顽强的斗争精神。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高层首长卡列宁的妻子,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年轻的伯爵渥伦斯基。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用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并在当时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是的,对于爱情,安娜是不顾一切的。对于卡列宁的机械,死板,无趣,冷漠,玩弄权术的性格让安娜觉得不可忍受,安娜觉得卡列宁虚伪,做作,毫无感情可言。
安娜曾经是社交界的名人,可是却因为她对真爱的追求而遭到了社会的巨大压力,受到种种冷遇,社交界不能容她,连她旧日的亲戚朋友都拒绝与她往来。可是这些还不是主要的,令安娜伤心的是自己受到了那个她奋不顾身爱上的渥伦斯基的冷淡,一场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导致最终的结局就是分手。而此时的安娜的精神已经收到严重的创伤。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终于在这种打击下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是抗争还是悔悟?安娜·卡列尼娜是那么的真实、血肉丰满,读到她死去的时候,仿佛一切就发生在眼前,她的故事和她的那种反叛精神使她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她的灵魂一直受到折磨。而孤注一掷的、囿于自我的对渥伦斯基的爱又不可能得到相应的感情反响,安娜绝望了,她在临终前满含怨愤地喊出:一切是虚伪、全是谎言、全是欺骗、全是罪恶。她选择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得到解脱。用结束自己生命的办法来取得别人的斗争。
“真不愧是个卑贱的女人,连选择的死法都是那么卑贱。”公爵夫人鄙视的说。其实我认为不然,她并没有权利去评判,真正的评论权,是掌握在当事人的手中。安娜卡列宁娜,总体来说,是一个怯弱而又勇敢的人。可以说,最后的卧轨,不是她的本意,她想要站起来,却无能为力。选择一个人背负所有,她看淡了世俗。她的丈夫卡列宁,要的只不过是脸面和名誉,渥伦斯基喜欢追求新鲜等等甚至更多。安娜一个人承受了一切,承受了痛苦。自杀的人是勇敢,因为很少有人有勇气去自杀。安娜看透了那个时代,看透了自己的遭遇。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情就是这样,无法摸索,安娜便是爱情的一个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