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800字一:(1836字)
本世纪法国文学贡献给当代世界文坛的最有力量的作品大概非《追忆逝水年华》莫属了,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以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而风靡世界,并奠定了它在当代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多卷集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的代表作,全书共七部,十五卷,从1905年开始创作,至作者逝世前全部完成。小说的第一部《通往斯万家的路》于1913年问世,但反应冷淡,一些有名的出版社都不愿出版,作者便自费印行。后来《通往斯万家的路》逐渐获得文艺界的赞赏。于是,各大出版社竟相与普鲁斯特签订合同,以求取得出版这部多卷集的其余几部作品的权利。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出版工作被搁置下来。战争结束后,小说的第二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于1919年出版,获龚古尔文学奖,普鲁斯特名声大振。此后,小说的第三部《盖尔芒家》和第四部《索多姆和郭穆尔》相继于1921和1922年出版,最后三部《女囚犯》(1923),《逃亡者》(1925),和《昔日再现》(1927)则是普鲁斯特逝世后才出版的。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与传统小说不同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叙述者“我”为主体,将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有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写,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的记录。除叙事以外,还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议论。整部作品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它大体以叙述者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可以说是在一部主要小说上派生着许多独立成篇的其他小说,也可以说是一部交织着好几个主题曲的巨大交响乐。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在小说中,叙述者“我”的生活经历并不占全书的主要篇幅。作者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图景。这里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而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仇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于上流社会有关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大都生前落魄失意,而作品却永世长存。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巨著通过上千个人物的活动,冷静,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因此有些西方评论家把它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相提并论,称之为“风流喜剧”。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有独特风格的长篇小说,他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叙述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叙述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作者感兴趣的不是叙述故事,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而是抒发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感想和分析。例如,叙述者参加了盖尔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这使他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他意识到过去对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称,而不是真实的世界。整部作品对外部世界的描述同叙述者对它的感受,思考,分析浑然一体,又互相引发,互相充实,从而形成了物从我出,物中有我,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追忆逝水年华》这部长篇,除了第一部中关于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描写手法外,其余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出来的,叙述者“我”的回忆是贯穿全书的重要艺术表现方式。小说开卷,“我”从床上醒来,在梦幻般的状态中千思百想集于心头。这时,由于一杯茶和一块点心的触发,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这不仅引出了叙述者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叙述者的回忆向纵深发掘,逐步推进,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
《追忆逝水年华》象一支如痴的梦幻行板,款款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800字二:(1750字)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伟大的作家。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他同巴尔扎克一样,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1987年以来,法国好几家有影响的出版社,竞相重新出版普鲁斯特的名作《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是是一部哲学意味深重的小说。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气息极其浓厚,极具强烈的小说。它主要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缓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而这,正提醒了我们对于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动力,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别人的评论可以影响到我们,但是绝对不能左右我们对于自己人生的判断,对于人生的每一个抉择。在若干年后,我们回过头去,或许会笑自己当初的青涩、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决定是绝对不会后悔的,因为了解自己,因为“我”就是“我”!
《追忆似水年华》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主观世界,记录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
总的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的小说,从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一直写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岁由于严重的哮喘与气管炎,怕见阳光,怕吹风,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绝对不出门,也尽量少接见来访者。实际上从那时起,他已经与世隔绝。《追忆似水年华》,它是一个自愿活埋在坟墓中的人,在寂静的坟墓中回想生前种种经历与感受的抒情记录。
作为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和一般的回忆录以及一般的自传小说都有所不同。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忆录,作者对回忆的概念,对于时间的概念都与众不同。而对往事亲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创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主要线索。
该小说虽然有一个中心人物“我”,但没有贯彻始终的中心情节。只有回忆,没有情节。小说主要写人,写小说中的主角,但也写作为陪衬的人物,而有时写得很仔细。比方他写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女主人往往拿她的农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这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作者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但都是一笔带过,简略而不烦琐;有时也写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这一切,都增加小说的人间气息,也正是吸引读者之处。《追忆似水年华》的语言也极其吸引人,不仅文字极度细腻典雅,而且长长的感性长句带有典型的普鲁斯特风格。所以读这部小说需要高度集中,心浮气躁根本融入不了其中的气氛。
读《追忆似水年华》,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雨果的话:“比海洋和天空更为辽阔的,是人的心灵。”普鲁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阅历也不算太丰富,生活所见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没有写《追忆似水年华》,人们在墓地回顾他的一生时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说中,他把心灵之门打开,用他不由自主的回忆方式把这平淡的一生写得曲折而奇妙。心灵的世界是最神秘,也是最浩繁的。天地万物,都可以包孕在心灵的世界中,变幻无穷,缥缈无际。
看完这部小说,仿佛让人明白了真正的乐园是已经逝去的乐园,人只有生活在回忆中,对曾经的生活进行加工,再创造,才是真正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时间的镁光灯下,流逝的时间对人无时无刻的侵蚀。“现在”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我们很难把握,很难判断它的真实程度。或许只有失去了的东西,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年华。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让青春徒留遗憾。每个人还是应该好好珍惜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不要只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即使过去的回忆再美好,那也只是过去,现在的世界才是真的。我们要好好的度过现实中的每分每秒,让自己在以后能够真的追忆属于我们自己的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1800字三:(1881字)
转瞬间我们已是二十出头的人了,却总觉得这段的青春最懵懂,也是最易逝。所有的痕迹都被风带走了。
吹梦的缝隙里,却似乎有种种熟悉的记忆在脑海里徘徊,不禁让我想起了书中的:“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的确,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温存一点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我们会在不经意间喜欢上某些人某些事。花季的悸动不正是无论过去怎样,离别的时刻只记美丽的感觉,想念那携手并肩的日子吗?
香榭丽舍的常青藤爱上蔷薇色的夕阳所以日日等待,就像“我”对希尔贝特的只属于青春的爱情。日落时分,都已知晓,还有二十四小时的漫长旅途才能重逢,但却天真的臆想,只要尽力挽留就可以不分别,却最后成为现实的奴隶。或许不是爱情,只是青春点了心底的悸动。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落了多少心灵的悸动。在初次相逢的地方散落了多少心灵的碎片,总要使人不厌其烦的回到邂逅发生的地点。
其实,最美的东西是你追求着的而不是你拿到手的。生活从不欺骗谁,生活是最真实的最裸露的,穿着衣裳的是人的梦,欺骗人的是人自己的心。生活是一个悖论,有爱就有恨,有欢喜就要悲伤,但人的心是永远只想要快乐的。于是,必须伤害,必得忧伤。爱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得到被爱,不是吗?
我们喜欢将青春的誓言刻在米黄色的书桌上,任凭尘埃飞舞盖住字迹。某年夏天,我们不经意的拂拭,书桌稚嫩的字迹还在,看着灰色的天空画满属于自己的青春色彩,不禁心潮澎湃,感动不已,才恍然大悟。记忆永远无法被稀释。原来,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久,记忆总是不那么容易被抹去。
“我”幻想与牛奶姑娘的邂逅,“我”期盼着那封信是可爱的牛奶姑娘寄来的······虽然这些美好在普鲁斯特笔下只是一场华丽的幻觉,就算充满暧昧的风花雪月,到最后也是无望的幸福,哪怕拥有一切,也难以留住青春的满头黑色,只好眼睁睁的看着年华款款,青丝换白发,终究会有一天,回忆占据了整个空乏疲惫的心灵。他知道青春的爱情如同佛多伦萨的春天,开满了纯净的百合,但永远不会有人来撷,零落的零落,纷繁的把心碎丢弃在眼前,总会明白的,就像普鲁斯特一样,人们只可以把世界变得复杂化,却无法让它来得简单。
于是,我们总会不经意地将时间匆匆走过,撇落了一地回忆的碎片,该如何拾起?
现实与回忆总是有一定差距。我们在现实中不断挣扎,挣扎久了,于是想要逃离记忆的枷锁。我们尝试着忘记,才发现越想抹尽的痕迹越抹不掉,我们像一只落荒的小鬼,四处寻望,害怕,恐惧······却不得不在现实中争取一些必需的东西,于是,迷失了自己,浑浑噩噩地狼狈躲窜,外表却学会了伪装,学会了装出高傲而不屑一顾的表情,学会了重视内心的欲望却无法控制,这是一个人的本能,但不是本质,而是内心的空虚才是我真正的伤痕,一个走不出记忆圈的真正原因。
插着口袋,谁也不爱。当我们不再恋爱的时候是为了不再受伤害,就像主人公说的:“我只是竭力为我溪水般流出的眼泪开出最为和缓的河槽,”即使“忧伤逐渐减少,却依然存在。”
不过他也说:“青少年时代是唯一能学到东西的时期。”是的,我们的青春本来就是为了将来奠定基础。我们拥有花一般的年龄,也有远大的理想,尽管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很打击我们的信心,但在这自由的青年时代,阳光少年们是不会妥协于现实之中,他们的青春如火焰般跳动,张扬的热情其实都是隐藏着永不屈服的心灵。
埋葬过去的悲哀,隐藏最深情的告白?那些过往的韶华填满了青春的承诺,我们随意许下星星般的愿望,送出了一句句誓言,于慌乱中学会了镇静,于镇静中学会了坚定。插上梦的翅膀,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于是,那所谓的誓言,只不过是一时的失言。尽管信誓旦旦,历历在目,却也一样无动于衷。
落花去了春去了无痕。我们把青春花朵绽放,有人寻觅了真知,有人悟出了佛性,有人,到最后,我们微笑地面对青春的葬礼,即使花落,也溢满清香。那些过往,我们以为会永恒,转头,却早已找不到飞翔的弧线。于是,轻拨青春的琴弦,在蓝色的天空下,写自己的故事,看别人的过往,透支的悲伤,无法逆流成河,开始学会了坚强,开始学会了坦然,奋斗,再奋斗。为花季的青春拭去悲伤的色彩,沾满奋斗的脚印,一串串,远去,远去,我们前进在我们向往的时间之中。
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孤单的灵魂,亦明白每一条路都是一种结局,也许结局不够好,亦或,但不变的是我们必须作出解释,选择后必须踏上征程,去踩满青春的脚丫。
有一种结局是否早就写好,如同年少般没有抄完的小说,一落笔就注定了它的不完满。只是小小的少年心尚参不透,缺憾是另一种拥有,就像纠结光阴影处的红色记忆,那么纯那么真。
来不及顾及,所有的颠沛流离都随流而逝。我们所拥有的记忆,无论美好与否,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