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一:(1065字)
先提前说一下,这还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免得看我后面写的东西被误导了。卢梭是个很感性的人,虽然他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他的才华,也不影响我觉得这个人的可爱、感性、热情、真诚还有可怜。我也并不想说如果他不怎样就不会怎样了,因为如果他没有这些,他也就成不了这个为我们写《忏悔录》的卢梭了。
早在去年学《欧洲文化入门》时就对卢梭有了很深的印象,书上的名人很多,但我对卢梭及他的《社会契约论》印象最为深刻(可能部门原因是里面有两个人写《社会契约论》同时他的名字发音和英国的罗素很像,为了把这些彻底区分开来,我多下了点功夫吧!嘿嘿)。最近看了卢梭的《忏悔录》,也算是浅浅地知道了这个大文豪简单而又平凡的一生吧!虽然事实上并不是那么地简单与平凡,但是作者本人却有意将所有的事都清描淡写!打个比方吧,法国国王的岳父荷兰国王写了篇文章,他觉得其中有不妥之处,就直接写了封信给荷兰国王为其指明了,虽然他反复强调写信的时候是如何惶恐,其措辞是如何委婉,生怕得罪国王云云,但是回头想想单就他有这胆量写信就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了,何况当时他还年轻并不是十分有名。
我还在其书上摘了一点内容下来,当然他的书能摘的东西是很多的,只是我懒嘛,也就仅摘了些特别能让我引起共鸣的东西。
其开篇他就写道“万能的上帝啊!我揭去了我内心的一切伪饰,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无数的同类众生召唤到我跟前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缺陷而羞惭。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灵中的秘密,看谁有勇气说:‘我比这个人好!’”我是很赞成他的这种超强的自信心啦,也看到了他书中所描述的自信心的来源,但是却不能完全认同。因为这始终是他自己的主观看法,我没有听到反方意见,而他又是那么地敏感,拥有所有名作家所共有的特点:天赋过人、敏感、细腻而又容易受伤;另一原因就是这只是他那个时候的法国人,就我所知,咱们国家的古人要是写出忏悔录来,比他更好更高尚的人还是蛮多的,特别是一群爱国之士如戚继光、文天祥、岳飞、杜甫等,我就不多举了,文学水平有限,怕说多错多。当时的法国社交界还真是一个蛮奇怪的圈子,那时的名流贵妇们是流行包养情人的,而她们的丈夫们在多数情况下也是知情的,甚至以老婆包养的情人的身份而自豪,这不光是这本书里出现的,同期的其它法国作品里也都有,我不得不说这感觉很奇怪,也很变态。可能我看的书不多,但同期的英美作品里比较少看到这样的,即使有写也相对比较隐晦,所以这也总是让我更认同英国的文化一些。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二:(1063字)
卢梭(1712----1778)是十八世纪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不到16岁就开始了流浪生涯。他当过学徒,做过仆人、随从,曾象乞丐一样进过收容所。
卢梭生活的年代,适逢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也是法国封建统治最黑暗最残酷的时期。对此卢梭有着切身的感受。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等重要著作,鲜明地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争取个性解放的愿望。因此,他遭到统治阶级的忌恨,到《爱弥儿》出版后,大理院下令焚烧,并要逮捕他。卢梭被迫四处逃亡。不久,一本题为《公民们的感情》的小册子,又公对卢梭进行攻击。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卢梭不得不站出来为自己辩护。这就是《忏悔录》得以问世的原因。
在《忏悔录》中,卢梭以惊人的坦率和真诚,回忆了他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彼得岛之间50余年的全部生活,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卢梭,为了维护平民的尊严和人权,刻苦自学,博览群书,终于以一个卓越的平民思想家的身份,出现于法兰西思想界的不同凡响的经历。
卢梭从少年时代起就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学徒时,曾甘冒受惩罚的危险坚持读书;在流浪中,为了得到书籍,他甚至当掉自己的衬衫和领带。1736年。他患了一场重病。为了治病,他移居到阿尔卑斯山麓的一个小村庄里。这时,疾病的折磨使他感到自己活在世上的日期已经不多了,但他并不为死的来临而恐惧,反而感到了人生的短促,并为自己年纪轻轻、还没有为社会做出什么就即将死去而惋惜,从而懂得了一个人应把心思用在比较高尚的事情上的道理www.guaze.com。为了提前完成自己应尽的人生义务,他开始加倍勤奋地研究各门学问。他在《忏悔录》第一部第六章中写道:“我只是在把自己看成一个死人以后,才开始活着。只是到了这时,我才对我要离开的事物予以应有的重视,开始把我的心思用在一些比较高尚的事情上,就好像我要把早该应尽的、而我至今一直不曾注意到的义务提前完成似的。”从此,他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兴致勃勃的自学了数学、天文学、历史、地理。同时,他也不肯放过一切时机,去领略和接受阿尔卑斯山区优美的大自然的陶冶。说也奇怪,他的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不仅有益于他的心灵,而且有益于他的身体,病竟逐渐好转起来。同时,他也因此积累了广博的知识,为自己创造了作为一个思想家、一个文化巨人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忏悔录》是18世纪历史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料,但是,我们在肯定它在当时的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注意,卢梭的思想还只是和封建思想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我们在阅读《忏悔录》的时候,对此应持历史的分析态度。
忏悔录读后感1000字三:(1263字)
“暗”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观念,“忏悔”是对人生中暗语言的显露,它抚摸着人性与心灵相共的凹凸面,所以才那么的让人敬畏。
卢梭在每个人的面前都是赤裸裸的。愿意把自己像一个未经修改的原创在众目睽睽下展览,明知有无数的瑕疵,却似乎更乐于承担那份“不完善”的痛感。
卢梭与他的妻子泰雷兹生活了25年后才与之结婚。他说“我在一半落空的期望之中,在我选定的住处,同一个我所钟爱的女人,过着一种合我口味的生活,但我却感到自己几乎是孤单一人。”同时他爱上了乌德托夫人,太爱她,以至于不愿占有她。卢梭的爱情观或许很难让我们去接受。不管他在身处何处都会与谁发生爱的情愫,哪怕是他与他“妈妈”瓦朗夫人的半乱伦行为,我更觉得:卢梭很孤独。在卢梭的内心深处,愈是孤独,他愈是怀揣着对爱的饥渴。正因为他孤独的深度决定了他比常人更加拥有的爱的容量。似乎正是因为他的秃笔下流露的对孤独的体验,才让我感受到不一般的品格与爱的力度。卢梭用他的语言写下他的孤独,但用语言可以表达出的都尚未表达充分。
即使读完卢梭也不会让我的心有如释重负的快感,或许暴露在我们面前的人性太真实,真实的让人感到不美。当卢梭的生命轨迹划过我的心灵,所谓的是非评判标准已经无足轻重了。我无需对他的淡泊明志对他的高尚品德或者是关于他在情感世界的混乱赘述,唯一可以做到的是对他的生命的认可与尊重。
周国平曾经说过:苦难与觉悟并不能使我们免于人性的弱点。卢梭亦是。虽然我从未体验过他的苦难和苦难带给他的觉悟,也未有一颗同理心,却让我感知他的那份尊严——对不可避免的人性弱点的承受力,更让我们觉得弱点的可亲,尊严的敬畏。
“我心比天高,可却怀才不遇,自感无可奈何,常常潸然泪下,因为我喜欢让泪水纵横。”静静的聆听他的内心独白,有点荒凉,有点秋意,可还能看到生机。在我们的印象里,他的模子是迟钝又敏感的,情商不高却感情泛滥,愤青又超乎功利……有时候幽静而不荒野之所是他恍如遁迹的天涯海角;有时他感觉把自己看作一个死人时才开始活着;有时说幸福到处尾随着他却不知明确的东西;……我什么都能感觉的到,也什么都看不到。卢梭,你的感情那么的实在,实在的让我觉得语言是何等的苍白无力!
宗教盛谈“心性”。卢梭是一个随心性生活与感知生活的人。他承认: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管有多么纯洁,总不免窝藏着某些可增的恶念。然而无论现实给予卢梭怎样的境地,他都会选择一条善道。不难发现卢梭骨子里对宗教信仰,虽然他总是变化着宗教。因为信仰来自智慧。此时我竟有一种难耐的共鸣。我深知自己是一个不懂得人情世故或是对人情交往缺少艺术能力的人,但是因为心性的足够善良让身边的人无尽的包容我的幼稚和缺点。有句话太适用卢梭了:一个人一旦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当形而下的心性指导着他的宿命,那些超越理性的行径是多么的合情合理。
不能看透的东西,总有“永恒”的韵味,生活就是对永恒的试探。我们每一个人都永远缺少那个理解自己的人,卢梭亦是。我们不过是自己孤独的走在只有自己的那条路上,去承受一些原承受不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