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读后感1000字一:(1245字)
在以往的荒岛文学如《神秘岛》、《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中,反映的往往都是主人公辛苦劳作,终令文明得以传播(如星期五)或延续(如广泛出现的战胜土匪等情节)。但这本作者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蝇王》中,却以灰色的、淡淡忧郁的笔调描写了文明与孩童的天真如何被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未知事物的恐惧中消磨殆尽,最终一群教养良好的孩子堕落为“姓名都变成了遥不可及的符号”的野蛮人的故事,读来发人深省,令人深深揪心悲哀。
小说讲述在未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批坐飞机转移到安全区的孩子在飞机坠毁后流落孤岛,一开始大家遵循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十四岁的“头头”拉尔夫的指挥下生起信号火堆,静待救援,而之后却在所谓对“野兽”的恐惧之下,拥戴了思想极端的头目杰克,最终陷入自相残杀和沦落为涂花脸、不穿衣服的野蛮人境地。在这个故事中,可以显著地看出以拉尔夫为代表的“文明人”(不完全的)和代表兽性的唱诗班领队杰克(此细节也含有对宗教的讽刺意味)之间的矛盾,以及人心兽性在无物抑制的情况下的爆发的可怕。
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耐人寻味,其中作为受害者典型的男孩“猪崽子”就是最特殊的一个,他因为肥胖、气喘病和高度近视而饱受歧视,全书中甚至没有出现过一次他的真名,他是可笑、可怜又可鄙的,他最为坚持延用正常社会的文明标准,丝毫不变通,殊不知这些标准在荒岛上已完全不适用,他在大家都在用“蛮夷”的生活方式:不洗澡、打野猪、住窝棚等生存时,还自认为是“文明人”而产生优越感,但他同样令人同情:连他始终忠心拥护的拉尔夫都对他没有基本的尊重,他始终被视为包袱、累赘,却仍旧对孩子们中地位高的杰克、拉尔夫毕恭毕敬,这种自轻自贱的态度令人叹息。
而另一个在孩子们中地位低下的西蒙,在我看来反而是文中描写的所有孩子中唯一一个头脑清醒的。在众人沉浸于对“野兽”无尽的恐怖联想时,只有西蒙意识到了事件的本质,并说“那野兽大概就是咱们自己”。可惜,西蒙因此被认为是疯子,连自诩“文明人”的猪崽子都对他极尽辱骂,而是西蒙在书的后半段,在山顶上发现了所谓“野兽”的真相——一位因空难而死的跳伞队员。若书的结局是西蒙告诉大家真情、大家脱离野蛮的话,也就平淡乏味了,但此书最大的妙处和发人深省处在于西蒙看到腐烂爬满苍蝇的“供品”猪头后,与幻觉中的“蝇王”在梦中的交流,这让西蒙看清了“人本是兽”,没有文明的束缚,就会堕落为最具危害、最凶残的“野兽“,而因种种无理由的恐惧而产生的“野兽”就在人心里,而这种第一个领悟的先知下场往往悲惨,西蒙在雨夜狂奔下山告诉大家实情时被误认为是“野兽”而遭活活打死。
文中贯穿始终的海螺这一线索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文中头目拉尔夫用它来召集大会,海螺在这里代表秩序、发言权和文明,可随着剧情不断发展,细心的人会发现,它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而在结尾部分,当拉尔夫手持海螺找杰克一伙讨回公道时,海螺被轻易砸碎了——这代表了本书中野蛮对文明的彻底征服和没有社会秩序之城的文明之不堪一击。
让我们坚守自己的文明底线吧,不要被欲望和本能所左右!
蝇王读后感1000字二:(1065字)
“蝇王”即“苍蝇之王”,源出希伯来语“Baalzebub”。在圣经中,“Baal”被当做“万恶之首”,在英语中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本书以此为名,除了“苍蝇之王”在内容中起到预言家的关键作用以外,也有野蛮堕落战胜了文明理智的含义。
《蝇王》是关于恶的本性与文明的脆弱性这样一部哲学寓言式的小说,带有强烈的象征性。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到十二岁的儿童因飞机失事而被困于荒岛。起初,他们将荒岛视为世外桃源,尚能和平相处,到了后来,因为对一个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野兽”的恐惧,人类身上的本能与兽性开始膨胀,孩子们分成两派——一个是坚持会有人来救他们的民主派,象征理智和文明;另一派则是象征野蛮和暴力的专制派,沉浸于血腥的狩猎当中,丧失了来自于文明社会的语言能力和思考能力,成为野蛮人。他们相互残杀,最终恶的本能压倒了文明的势力。
读罢不能不沉思。我们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我们有着分明的规章以及对道德的要求。然而在一个野蛮的荒岛上,来自于文明社会的制度能有多大的约束性呢?
孩子们在荒岛上的故事,正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剪影,但在这个浓缩的剪影当中,文明不可避免地沦丧了。不甘堕落、坚守文明的民主派到最后只剩下拉尔夫和猪崽子,猪崽子直接惨死在石头下,拉尔夫也被以杰克为首的野蛮人追杀,若不是救援船只的到来,他难逃被杀死的厄运。猪崽子之死和海螺的毁灭象征着野蛮终于战胜了文明,在这样的环境下,道德是何等的廉价啊。
据说第一只直立行走的猴子是被其他的猴子杀死的。古今中外,往往如此。因为荒岛上所谓的“野兽”,孩子们感到惧怕。在大伙儿为了野兽的事争论不休时,西蒙指出“大概野兽就是我们自己”的真理,却遭到众人的唾骂。
为了弄清“野兽”的真相,他决定到山顶看个究竟,在中途休息时偶见被当做贡品的爬满苍蝇的野猪头。神情恍惚中,西蒙仿佛看见一个硕大的苍蝇之王对他说明了“野兽”作为人性的一部分,并预言了他会被众人杀死的下场。到了山顶,西蒙发现大家所畏惧的“野兽”其实是一个飞行员的尸体,于是不顾虚弱的身体下山去告诉大家,却被众人误认为是“野兽”而杀害。
讽刺的是,孩子们所杀死的人正是唯一一个能揭露真相的人,随着西蒙的死,真理也不复存在。
人之初,性本恶。作家借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来探讨这一严肃的话题,人的根深蒂固的兽性是贯穿全书的主线。故事的结局固然是悲剧的,因为野蛮战胜了文明;但它又是充满希望的,因为救援船只的到来,孩子们得以返回到那个文明的社会。然后,故事戛然而止,孩子回到正常的环境中能否还能恢复正常的生活,我们不得而知。
蝇王读后感1000字三:(1398字)
《蝇王》这个故事初读上去本身并不吸引人,缓慢的情节,简单的对话,并不出奇的场景描述,这些都得让人耐着性子看下去。然而当故事读到三分之二的时候,你会突然感到这些简单的对话似乎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这些儿童的角色但当的确远远超于儿童行为和特征本身,他们也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是人的代表。
“火堆”与“打猎”两个行为本身的意义逐渐凸显出来,面临着孤岛的境遇,究竟是“火”更重要还是“肉”更重要。因火而生发的烟可以让人发现他们而能够真正得救离开这里,而肉,作为口欲的享乐,是人无法逃避的渴望,当然这个过程也是充满刺激的游戏。接着“野兽”这个问题把大家带入到一个无休止的争论和恐惧中。难道人类需要恐惧,或者需要保持对未知的敬畏吗?不对,恐惧和敬畏绝不应该等同。为什么人一直无法逃离恐惧。而这样的恐惧,最终演变了可怖的杀害,更可以成为控制他人的手段?“野兽”从何而来?从海底而来,从天上而来,从黑暗中来,从我们的恐惧中而来?西蒙说对了,“野兽”是从我们而来。野兽就是人性的恶,这个恶是原始欲望的无限扩张还是福柯所探析的权力本质?
究竟是什么让大家集体的疯癫?是舞蹈,是恶劣的天气,是内心恐惧的奋亢,是吃饱了撑着了的发泄?还是嗜血的疯狂——“杀野兽呦!割喉咙呦!放它血呦!”?而在疯癫中杀害了“先知”西蒙?
西蒙的死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唯美而圣洁,带着神圣的光芒飘向广远的地方。西蒙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是唯一一个能够向野兽进军的人,去发现事实,去打破恐怖,当他发现野兽其实是被一群苍蝇围绕着的腐尸时,他揭开了恐惧的面纱,而当真相可以重昭,恐惧可以远离时,真相却在集体的疯癫中被埋葬,而他也因此而被害。西蒙的死不是意外,它似乎是人类发展不变的定律。
杰克和他的教堂唱诗班是对基督教最大的讽刺,他们曾唱过天使的歌,却在捕猎中嗜血的呐喊。捕杀母猪的过程被作者描述的壮烈而残忍,还有他们可鄙的偷火种,偷猪仔的眼镜等等,他最终变成了涂着重彩的“野蛮人”,而且成为了野蛮人的首领www.guaze.com。祭拜野兽,并利用恐怖来控制他的随从,他内心膨胀的权力欲望,他对拉杰尔的憎恨,以及之后对他的追杀,这些都与成人的现实世界重叠。
拉杰尔,一个具有领导者外表的领导者,然而本身却让人感觉懦弱。他没有猪仔会思考问题,去寻找野兽的时候也表现得毫无英雄气概,遇到异样的声响他希望野兽喜欢吃小家伙们。他和猪仔也参与到了西蒙的死,他们看得清清楚楚,但却自欺欺人并自我脱罪。如果按序言中所说他和猪仔都象征民主,他们手中的海螺象征着法律或是制度,那么他们这样的民主显然是懦弱的,而且不够清醒,在某些时刻,他们也会一起疯癫。
我在想,所有事情的悲剧起源于火种和打猎之争,然后拉杰尔和杰克的分裂。如果,如果拉杰尔本身也是一个比较英勇而些“身手”的人,他完全可以像杰克一样带领大家去适当的狩猎。那么他的虚空的权力也许就能得以保障,大家也会更加团结,在肉与火之间去平衡(因为民主也需要肉或者说彻底的得救也可以有肉吃)。文治武略可能是对一个杰出领导人的苛刻要求,克里斯玛(charisma)型领导人不是向来都能使一个群体抱紧一团。只是全人难求。
故事的结尾嘎然而止,让我残暴的想象跟着一起卡住,拉杰尔的意外得救似乎让人有些失望。人性的恶似乎应该展示的更加彻底,更加鲜血淋漓。戈尔丁也许还是不想让人太绝望吧?或者人性的恶终是可以被更为强大的外在力量所遏制,它不会随意的彻底泛滥下去,也许还有希望。
蝇王读后感1000字四:(1302字)
这本书富有哲理,意蕴深远,让人能反省自己。
《蝇王》这本小说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第三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六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而被困在了荒岛上。起初他们还能齐心协力,但由于“恶”的本性,他们分为了两派,故事以野蛮压倒了文明而告终。这本小说告诉我们,不管你信不信,善与恶,光明与黑暗总是同时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就看你遇事时的选择。所以不能说“人之初,性本恶”是错的,也不能说“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对的。
“蝇王”是粪便和污物之王,因此也是丑恶的同义词。小说命名,就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丑恶的一面,在荒岛上,兽性战胜了人性,孩子们害怕野兽,到头来真正的野兽是人性的恶。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人物是猪崽子。他是一个思想早熟的少年,身胖体弱,常发气喘病。
他带着一副眼镜,这眼镜是生火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可以把眼镜当做科学和文明的象征。但是,尽管他的眼镜带来了火,但猪崽子始终受人嘲笑。
猪崽子太相信科学的力量,随时随地地都会说起有关科学的东西,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有科学性的,他看不到人性黑暗的一面,始终认为杰克他们是闹着玩的,直至最后失去生命。
他说:“生活嘛,总是有科学性的。就是那么回事。我知道并没有野兽。----没那种带爪子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也根本没什么可怕的。”可以看出他太天真,认为野兽只可能是有形有色,摸得着,看得到的东西,却没想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野兽---我们的兽性。
他也太相信大人。文章中他说:“如果大人们在这儿会怎么说?”但他却不知道,正是因为大人们丧失理智后发生的核战争才让他们来到了这个不毛之地。他还说:“大人懂事。”但他为何不想想,大人懂事的表现就是乱砍乱杀吗?就是引发战争吗?
“他们不会吵架---”“不会砸碎我的眼镜---”“不会讲野兽什么的---”猪崽子这些观点太过天真,他认为大人啥都可以做得好,不会干这坏事,不会干那坏事。他认为大人的世界是美好的;他认为大人很有爱心;他认为大人很懂事…。。他之所以会说这些话是因为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野蛮与文明的区别。
他的一切行为告诉我们科学不能解决善与恶的问题。
如果我是他,看到别人充满血腥地厮打,乱抢乱杀,丧失理智时,不可能会认为他们是在闹着玩,我也不会说:“你看大人们多懂事。”我想大家都不会这样说。虽然大人们不会吵架,但他们已经架出长枪短炮;虽然他们不会抢我们的眼镜,但他们在抢别人的土地;之所以他们不讲野兽,是因为他们的心已被野兽所吞噬。人的无知,就显出来了。我觉得爱人如己,己所欲之先施于人才应是懂事的表现,可是猪崽子不明白这一点。
我就认为猪崽子不如拉尔夫,拉尔夫在后来看出杰克已经走向了恶,而猪崽子却一心只向科学,看不出来那恶的端倪已在杰克身上开始发酵,以致最后死去。
这本书让人们对自身的残酷和贪欲的可悲事实开始有了意识。本书虽然揭示了人们内心恶的一面,但并不代表你就可以对这个世界失去希望,它存在的目的是让人学会反省,不会向恶屈服,让人们以后对恶的事有所警惕。
这本书蕴含深刻的道理,值得人们的重视与深思。最后我想请大家记住这样一句话:“保守你的心要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发出的。”
蝇王读后感1000字五:(1339字)
“经历过那些岁月(二战)的人如果还不了解,‘恶’出于人犹如‘蜜’产于蜂,那他不是瞎了眼,就是脑子出了毛病。”——威廉·戈尔丁(读过《人间失格》的人会心一笑,“恶”和“蜜”正好是反义词)
正是这个基本观点,贯穿了他至今为止的所有创作,尤其是其成名作《蝇王》。我初中时曾读过一次,当时甚感无聊,不知其妙处;时隔几年重读,随着自身的成长,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作者企图通过不谙世事的孩子的天真来反映人性之恶,和文明在本能下的脆弱。这个观点早已不陌生,荀子就曾说过,“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人生来就带着无法割离的恶(原罪),而这种恶随时都有可能流露出来,只是人们没有发现、不承认它罢了,正如岛上的孩子们始终没有意识到(或是不愿承认),最肮脏、最可怕的野兽就是他们自己,他们人性中的“恶”。
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群英国男孩乘飞机向南方疏散,飞机坠毁于某个海岛上。对于未知“野兽”的恐惧使孩子们分成了完全对立的两派,最终以崇尚本能的一派胜利而告终。本应是桃花源的小岛,为何成了人间地狱?孩子们是否重现了,把他们带到这个岛上的原因?
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他与杰克对立,代表文明和理智。是他将海螺定义为权力:“谁拿着海螺谁才能发言,任何人都不能打断他。”除了要求孩子们讲卫生之外,他还关注火堆,认为只有升起烟才能获救。当然他也有小孩子的特点,总想让所有人都听他指挥。
猪崽子是他身旁最可靠的朋友,他厚厚的眼镜常被用来点燃火堆。但是因为身材胖,他得不到孩子们的尊重。同时,他也是唯一一个始终坚持着“科学”的人,他不相信、甚至不知道有人性恶的存在,因此他怎么也不会明白,自己正确的言论和坚持为何会招致杀身之祸。
杰克是教堂唱诗班的领队,他一直在与拉尔夫争斗,企图获得“头头”的位置。他代表的是野蛮和本能;在他的带领下,几乎所有孩子都成为了“野蛮人”:他们把脸和身子涂上颜色,“摆脱了羞耻感和自我意识”。
西蒙大概是全书中最有智慧的人了,是他率先指出:“野兽大概就是咱们自己。”他在山上遇见了“蝇王”(一个猪头),蝇王告诉他“野兽”就是他们。想要把这个消息传达到山下的西蒙,却被大家误当成“野兽”而活活打死。
全书最后,在拉尔夫被野蛮人们追得无处可躲、将要被杀死时,一位军官突然“从天而降”,说是路过的巡洋舰,能够将拉尔夫他们带回文明世界。这时拉尔夫看着被烧毁的岛屿,看着一圈手拿削尖木棒、涂着脸的小孩,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惨死而悲泣”。
野蛮终于战胜了理智,本能终于战胜了文明。在生存都困难的情况下,谁还会想着什么文明呢?它显得是那么不堪一击啊。
与《蝇王》相对的《珊瑚岛》,则是从完全不同的方面描写同样的事的;其实威廉·戈尔丁正是受了《珊瑚岛》的启发才创作出了《蝇王》,本意就是为了否定《珊瑚岛》中充满光明的描写。与之类似的还有《鲁滨逊漂流记》,也属于荒岛文学。
威廉·戈尔丁为我们展现的是人性中不可除去的恶,他的描写确实使人认识到了扎根于体内的黑暗;但是,荒岛文学仍具有其局限性,它无法表现出巨大的人类发展,说到底也仅是个例。人性中必含有兽性,但所谓人与人之间的“善”与“恶”,其实就是对兽性摆脱多少的衡量。也许我们仍可以相信,社会中的人性还是多于兽性的。
蝇王读后感1000字六:(1024字)
《蝇王》是一本富有哲理的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
这本书写了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一群6-12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膨胀起来使他们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这本书中的人物有很多,有太相信科学的猪崽子,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拉尔夫,还有爱好黑暗的杰克等。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杰克。
杰克是本书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由好变坏的。就像他们刚到岛上时,杰克是能与大家和睦相处的,可是后来杰克认为拉尔夫不配领导自己。他才是当之无愧的头儿,所以和谐被打破了,所有的事都开始趋向恶了。
杰克为了让所有人都服从他,开始不择手段,用食物去诱惑他人跟随自己,他恶的本性开始突显。
善与恶,光明与黑暗同时存在这个世界,就看你选择跟随谁。杰克选择了屈从恶,所以才开始慢慢变得残暴。
书的七十五页说:“我捅猪的喉咙,”杰克洋洋得意地说,不过说的时候身子抽动了一下。这句话中,“洋洋得意”的意思是:形容很得意的样子。大家都知道捅猪的喉咙是很残忍的一件事,可当杰克说要捅猪的喉咙时却很得意,这也说明了杰克的凶狠。这句话中“抽动”的意思是:肌肉一伸一缩地颤动,多由于悲伤、气愤或疾病所致。这句话中出现了“抽动”这个词,我想应该是杰克内心深处仍然认为杀猪是残酷的,这个词表现出的是良心的提醒,但是杰克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杀猪,这更能突显杰克的残暴与冷酷。
后来,我看了《蝇王》这部电影,当我看到猪崽子死了,躺在地上,拉尔夫连忙走上去关心猪崽子,当他确认猪崽子已经死后,咬牙切齿,认为这一切本就不应该发生。而杰克却对拉尔夫说:“猪崽子死了,就代表你已经一个人一队了。”说完后,便拿起地上的石头扔向拉尔夫,罗杰还有其他人也纷纷朝拉尔夫扔石子,拉尔夫来不及躲闪,只能选择逃跑。从这里我也可以看出杰克仍然执迷不悟,他认为猪崽子该死,当猪崽子死后,拉尔夫去关心他,已经很伤心了,可杰克认为猪崽子死得好,猪崽子死了就没有人帮助拉尔夫了。难道杰克下一步的计划是去诱惑拉尔夫,让他投靠黑暗吗?
此时的杰克早已丢失了初时的良善,认为自己就是权利本身,谁都必须听他的,所以走上了恶的道路。有时,我觉得我们也会和杰克一样,在不经意间就会做一件坏事,使得自己进入那恶者的圈套,实在是要小心啊!
其实,人性中有善恶两性,就看你遇事时会怎样选择。我们一定要选择善,通往光明,不要像杰克那样凶狠、残暴。否则就会像他那样成为一个“人面兽心”的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