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1000字一:(1301字)
第一次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大家说起这本书就会偷偷的笑,而且学校的书店好像只有英文版本有卖。于是我去买了一本,觉得看一本英文版的“黄色”世界名著一定很拉风。只是忘记了自己的英文太差,翻了几页就看不下去了,只好压了箱子底儿。
前两天老公从网上下了个“十大禁书”。我随手乱翻,发现其中包括了这一本。时值寂静冬夜,让我有了“雪夜闭门读禁书”的雅兴。谁想一看竟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看到夜里两点。看完还不禁很有些感受,写出来总结一下。
一本书能让你一口气把它看完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或者是情节扣人心弦,或者是描写细致入微,富有感染力。这本书吸引我的是后者。有人说它“黄色”是因为书的后半部分大段的性爱描写,但这真的是种偏见。因为这些描写是这么的打动人,或者美好,或者伤感,让人体会到人性的真实,却丝毫不会有情欲的干扰。就像18世纪的欧洲名画,画的主题经常是些裸体的美女,刻画的细致入微,但是观看的人只是觉得很美,并没有淫秽的感觉。这就是艺术的魅力,它想表达给你的东西才会表达在作品中,而观者只会被这个东西感染,体会到它的美好。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正是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同样的魅力。
我喜欢这些优美的描写,也喜欢作品中的语言,特别是梅乐士这个人物的语言。他总是寥寥几个字,却充满了感情,让人想象着他说话时痛苦的蓝眼睛。最喜欢梅乐士对康妮说的一句话,“人们总是渴望接触,而性爱是最亲密的接触”。这正是符合了我一直想表达的“生活在真实中”的生活态度。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周围可能人山人海,我们可能每天和很多人说很多话,但是到底哪个是你可以说出真实想法的人?我们的一颦一笑到底有几次表达的是真正的情感?想到人和人之间真实的接触是这么的困难,作者终于用性爱这种最亲密的接触来表达对真实人性的渴望,所以才将这个过程描写的如此美好和伤感!
其实这种对接触的渴望一直在每个人心底,就像电影《阿凡达》是用辫子上的神经突触连接来做这种形象的比喻!所以,我想说的是,虽然受到社会性的约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失掉了人性的真实,哪怕只是在心底保存着这份“天真和单纯”。试想没有人性的人类社会该是多么的可怕!
呼唤人性的另一种表达是梅乐士对工业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愤恨以及康妮对统治阶级生活的厌烦。梅乐士认为这些工业文明只是给人民带来更麻木更劳苦的生活,使劳动人民为金钱而活,同样为金钱而死(比如煤矿工人们的惨死)!而康妮也越来越发现她作为统治阶级的丈夫日益膨胀的贪婪和对剥削的渴望。于是,作者就让这两个阶级的人相爱,并做了最亲密的接触。
这种安排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如今的金钱至上不是富人的错也不是穷人的错。这只不过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已经让人忧心忡忡,更何况现在呢?物质的丰富,科技的发达,谁不想追求更舒适的生活呢。其实,对金钱的追求是一种理想,无可非议,但因此失了生活的重心,只能是平添烦恼而已。
想起梅乐士藏匿在森林中的小屋,想起那些退居山林的隐士,我还是想说,逃避何尝不是最无用的抗争?身处闹市却心如止水,有宏图远志却又懂得随遇而安,不更是一种境界吗?真正有勇气的人才懂得大隐隐于市的真正含义吧。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读后感1000字二:(1481字)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本书的作者是D。H。劳伦斯,著名诗人,小说家,20世纪最富争议的作家之一。或许我们许多读着任然停留在那个人云亦云的阶段,甚至不少知识分子、十分年轻的大学生一提起劳伦斯的名字仍相当热地一言蔽之曰“黄色作家”。可见,偏见往往比无知更可怕。
小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满目疮痍的英国为背景,出现在野林子和林子木屋里面发生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生命故事,一个复归自然的男人给一个寻找自然的怨妇注入了崭新的生命,这怨妇亦焕发出女人之色,唤起了这个近乎遁世的男人身心遥远地带无限的温情,激发出他身上几乎消失的性爱激情。他们在远离工业文明的地方体验着自然淳朴的爱情,体验着创造的神奇,双双获得了灵与肉的再生,浪漫而美丽,不乏乌托邦色彩,简直是一部成人童话。
这本书抛给世人一个问题:肉体的需求和精神的宽慰,二者兼得还是哪一个更为重要?正如一千个人读哈姆莱特,他在每一个人心中的形象也会都不相同,我们读者心中所想也会各不相同,但我觉得精神与肉体之间的唯一纽带就是爱情,表面上所谓的“男欢女爱”只会导致腐败糜烂的生活,而朴素纯洁的爱情才是通向生活天堂通道的密钥。我们不管选择什么,只要是因为唯美的爱那就是对的,就是美好向上的生活。
文中查泰莱爵士因伤失去性能力,本值得同情,但他的内心却十分冷酷,对工人蔑视同情,对夫人康妮感情冷漠。他认定矿工只是工具,非用鞭子驱使不可。康妮只要能为他生个儿子继承他的事业和爵位就行,至于同谁生育,他倒不在乎,但绝对要求孩子的父亲来自上流社会,以不辱查家门楣。同他在一起,康妮虽生犹死。
正因此,当康妮遇上一身质朴但情趣脱俗的猎场看守麦勒斯时,便自然流露出了女性的软弱与柔情,备受失败婚姻折磨和工业文明戕害的麦勒斯也立即情动于中,双方情色相生,一发而不可收,演绎了一场性爱激情戏剧。而正因为劳伦斯对他们之间的性爱描写,而被指责为“黄色淫秽”并把开禁这本书作为“当前西方社会的道德风尚已经堕落到何种地步”的标志。但我觉得这才写出了生活的真实性,这是对麦勒斯最初实际的写照:这种孤独隐居但性力强健的男人与这世界的结合点只有自己最为本真的性了,他只与脱离了一切尘世丑陋的女人之最本镇的东西接触,这就是超凡脱俗的性,与鲜花、绿树、鸟禽一起蓬勃自然地在大森林里生发,把一个男人的似水柔情表现得无懈可击,更完美。洁净、严肃的美。
其实,劳伦斯也是在表现爱情的同时骂工业社会,骂机器文明,骂虚伪,他要人返于自然的、艺术的、情感的生活,其实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呢,人们带着面具在生活,利欲熏心,自然的真善美也已经消失殆尽,我们需要这样的警钟,希望能敲醒世人。
在这本书中,也突出了劳伦斯的超阶级意识,资本是靠对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的掠夺“转化”而成的,劳动力不过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采矿这一行业更是对不可再生的人类资源无情掠夺的最典型范例,在剥夺自然方面双方都是参与者。矿工的罢工运动不过是在工资待遇上与资本家的对立,这并没有其异化的本质。是在与自然的异化过程中,劳资双方成了对立的统一。劳伦斯超越了剥削——被剥削阶级对立的意识实际上揭示的是整个文明进程中资本对人或自然的物化,揭示出对立的双方都是被物化的对象。
从麦勒斯身上,可以看出劳伦斯是一个积极厌世的虚无主义者,一方面厌世,面对汹汹人世表现出的超然与逃避,另一方面积极,在看破红尘的同时依然顽强地表现出对人类的信心,我想这不愧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呢,从他身上迸出的情感与理念值得所有人学习。
“如果这样的书我们都试图当成淫秽书来读,那就说明我们才叫肮脏,我们不是在玷污劳伦斯,而是在玷污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