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1200字一:(1375字)
故事讲的是,在落寞家族里的白流苏与从小阿紫英国居住的柳范原,两个情场高手互相猜忌,最后一场战争倾了城,也让两人走在一起,过起小夫小妻的生活。
故事的开始,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一个离过婚,即将奔三的美人。她离婚后寄居在哥哥嫂嫂家,属于她的那部分家产自然而然地被吞噬掉。在这个日渐没落的家庭,她开始惆怅起来,为自己的将来担心着。身无一技之长,唯一有的是跟《titanic》里的萝丝一样的那点可笑的名声,出去谋身也不是,呆在家里也不是,难道要回到死去的前夫家中,给他守寡?不行,还是太年轻了。
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
就在此时,媒婆安排了六小借同一个金龟婿相亲。于是她赌上了自己的余生。
从小在英国长大的范柳原,典型的花花公子。张爱玲笔下的他,风趣、幽默、善于交际、想必是女人眼中理想的情人。从小生长在家族纠纷中,他多少有些难言之隐。也许是因为这样,他对女人总是抱着玩弄的态度。
初到香港,范柳原便和白流苏形影不离。一起出入舞会、饭店,像新婚的夫妇;一起去看电影,一起坐叮叮车,像热恋中的情侣;一起在沧桑的城垣上诉天长地久,像痴情的男女。
生与死的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那个夜里,那通电话,那轮月亮,范柳原像醉了酒似的同白流苏表白,好像动了心。只是这样的话,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脑海里出现过无数次了,到真的来的时候反而感觉像梦了。
后来白流苏回了,度日如年地挨了几个月。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相见,不知道范柳原是否还记得她,她还在赌着。
一封信,让白流苏出现在香港的码头,即使她觉得这样做很轻浮。她穿一身绿色的丝质旗袍,他说像个药瓶,里面装着能医治他的药。一句话,破了她几个月来的顾忌。他们又回到了从前,他们好像相爱了,其实他们相爱前和相爱后又有什么区别呢?可能多了那句话会让流苏安些心吧!
不久,他们买了新房;不久,柳原好像变心似的要回趟英国。这一去有是多久呢?
刚走不久,香港便沦陷了,断水、断电、断通讯、断不了她对他的思念。那他呢?
他得知香港沦陷时,还没上船,四处打听消息,雇了辆军车把流苏救了出来,躲在酒店里。
墙的这边,他们彼此自责自己给对方带来麻烦,自责不该爱上他,万一自己死了,对方会很痛苦;即使墙的另一边,还在砰砰砰的被添上新的枪孔。能和喜欢的人有这番经历,还需要说我爱你吗?还需要天长地久吗?
“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
“这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战后,他们回到那个家,点起灶火,豆腐青菜,这才是爱情。他们真的相爱了,在倾城之后。
“鬼使神差地,我们倒真的恋爱起来了!”
“你早就说过你爱我。”
“那不算,我们那时候太忙着谈恋爱了,哪里还有功夫恋爱?”
……
“我说,我们几时结婚?”
流苏听了,无语,凝咽。
“来来,我们今天就到报馆里去登启事。不过你也许愿意侯些时,等我们回到上海,大张旗鼓的排场一下,请请亲戚们。
“呸,他们也配!”
……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少有的圆满大结局的作品,但也显现了她的文笔。借香港的沦陷来圆一对男女的爱情,是歌颂还是讽刺呢?
倾城之恋读后感1200字二:(1242字)
此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场“圆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
倾城之恋读后感1200字三:(1326字)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香港,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也是其作品中几乎惟一以团圆形式结局的故事,一反张爱玲多以悲剧收束小说的习惯。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精心描述生活中残忍的真实,刻画出它血淋淋的伤口与肮脏龌龊的横切面。表面上看,《倾城之恋》似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故事,一个离婚女人在青春即逝时忽遇白马王子垂青,命运在瞬间升入七宝楼台的顶端,令凡俗人等艳羡神往,尤如外国童话中的灰姑娘,一步登天,但比起《灰姑娘》简单的幸福结局,《倾城之恋》却蕴含了更多的人生苦涩与无奈,这并不让人感到喜悦,而是蓦然慨叹。不管是流苏的离婚,还是迫于家庭的压力再次筹划结婚,与柳原在恋爱中比智斗慧,以及后来在战争中遁逃辗转,都是迫于苍凉人生的应对之计,是无选择之处的选择。战争的突兀隐喻了命运的突兀,流苏的遭遇完全是造化弄人的结果,而非其自身努力所致,刻意追求时总是不得,绝望至极时却喜从天降,现实一次次嘲弄了人的意愿,并保持与其相悖而行的姿势。
战前柳原与流苏的爱情是利益上的算计与相持,战后的爱情则是对现实无奈的妥协,二者与世间吟咏赞颂的爱情失之千里。他们的爱情试验与调情游戏经不住乱世的冲击,尤如菲薄的纸张,一点即破,在乱世谈爱情是奢侈与渺茫的,不如婚姻来得更为现实妥贴,大限来临的惶恐彻底冲垮了一切情调与浪漫。战争的君临成全了爱情,但又让人觉得这爱情来历不清、暧昧不明,且有彻骨的冰凉感。虽然《倾城之恋》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爱情一直在台前招摇、表演,但绑缚在它身上的细线却紧紧牵在命运的手中,是它在幕后指挥、拉扯。爱情是被动的、搀满杂质的,也是值得同情与哀怜的,它的牢固度与耐久度永远不能让人轻松。
当我看完这部小说,觉得在自己的生活中,爱情何尝不是一样地充满杂志与被动,似乎缺少了那一份勇气,勇敢地放掉一切除爱情以外的条件去单单地寻求一份爱情。我们没有乱世来成就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我们感觉不到命运的捉弄,只觉得自己在主宰着感情,却不晓得深处的价值观,社有钱有地位后会的倾向等全部都隐隐地在比较。就像流苏离婚后住在家里,受到的冷嘲热讽,当她要离开时大家的奉承,为了避免以后她有钱有地位,彼此难堪。流苏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拿爱情做赌注,去逃离这无法让人再生活下去的环境(www.guaze.com)。小说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你了解以前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我在想,在这样一个忙碌的时代中,谁会那么有空去了解以前的你,然后得出说会原谅现在的。我们都习惯于想得到别人的爱,又怎会费劲去了解别人的过去呢?
流苏和柳原是战争将两人牵制在了一起,经历了战乱,于是人就自然地期待了平凡的婚姻,不再是浪漫,不再是遐想,只是仅仅的彼此守候。是不是如果生活中遇到了一个人,经历了一番非人为的动荡,这两个人都会感悟生命的真谛,向往平安,向往平淡。
倾城之恋读后感1200字四:(1381字)
早就读过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了,这两天又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在这里简单写一写。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却《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白流苏是家里的老六,她跟当代的其他女性一样,顺从了母亲的安排,成就了自己的第一段失败的婚姻。不幸的婚姻、顽劣粗暴的丈夫,使她迫不得已回到了娘家,却得不到大家的关心与爱护,相反却把她当做嘲笑的对象。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有人说,范柳原同白流苏调情不过是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为她善于低头,容易掌控。这种说法是立不住脚的。凭范柳原的经验,玩弄女人于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从来不缺少女人。萨黑荑妮就是一例。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在长久的游戏中早将生活堪破。烟花虽然极尽绚烂,总是稍纵即逝的,随后是更广阔的岑寂。他渴望安稳,渴望实在的温暖。这是他的理想,尽管此时并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苏的过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单只看到她“善于低头”。但是,这远远不够。
终于,那场战事催化了结果的到来。“流苏拥被坐着,听着那悲凉的风。她确实知道浅水湾附近,灰砖砌的那一面墙,一定还屹然站在那里。风停了下来,像三条灰色的龙,蟠在墙头,月光中闪着银鳞。她仿佛做梦似的,又来到墙根下,迎面来了柳原。她终于遇见了柳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此时,她终于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间,他们达到了某种契合。“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掩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观者的是一串省略号。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一个有着圆满结局但透着悲凉的成人童话,体味生存于人世的艰辛和命运的荒谬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