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一:(1269字)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本80万字的著作。这部书分为三部分:《惶惑》《偷生》和《饥荒》。它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抗战时期各阶层众多普通人不同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等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小羊圈儿里住了不少人。有汉奸冠晓荷、大赤包、瑞丰、胖菊子;有努力抗战的瑞全、刘师傅、钱诗人;还有戏痴小文夫妇、车夫小崔、理发师孙七、奸医高亦陀、科学界名人牛教授。平静的胡同,因为日本占领北平而产生了变化。
这些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钱默吟钱诗人。他在日本人占领北平之前是一位文人,喜爱喝酒、作画、种花。但是当日本人侵略并让他家破人亡,他开始转变性格努力抗战。他从受刑出狱,只想为妻儿与自己报仇,走到加入抗敌的工作复国雪耻的阶段,最终明白了抗敌不仅是报仇,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而是打击穷兵黩武,好建设将来的和平。他从一个普通的老人,转变为了一个坚强的抗战战士,鼓足勇气对抗日本人。这样的钱诗人着实令人敬佩。
文中的小文夫妇也很令我难忘。小文的妻子文若霞是小文家里早就给他定下的。他们都从小生活在“家”这个小世界里,吃、喝、玩、笑,衣食无忧,是典型的富家子弟。他们生活在用金子堆起来的家庭里,忽然的坠落,一样变成了连一块瓦都没有的人。“在他们心中,他们不晓得什么是国事,与世界上一共有几大洲。他们没有留恋过去的伤感,也没有顾虑明天的忧惧,他们今天有了饭便把握住了今天的生活;吃完饭,他们会低声的歌唱。他们的歌唱慢慢的也能供给他们一些米面,于是他们就无忧无虑的,天造地设的,用歌唱去维持生活。他们经历了历史的极大的变动,而像婴儿那么无知无识的活着;他们的天真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幸福。”小文夫妇就是这样一对天真自然的“戏痴”,靠着唱戏来维持生活,对身边的人有困难就帮,不为讨好他人而折腰,处事平和,不得罪人,令我很欣赏。可是,在义赈游艺会上,文若霞仅仅因为长得美,被一个喝醉的日本军人看上了却没有理睬,就被日本军人开枪打死了;而小文用椅子砸死了那个醉鬼,为若霞报了仇,随后惨死在了游艺会上。他们没有做错什么,却都死于非命。我为他们惋惜,也感到愤愤不平,对日本人更生厌恶。
然而,老舍先生不仅塑造了日本军人丑恶的嘴脸,也塑造了搬进1号的日本普通老百姓一家。这家人在北平的生活并不安宁。男人把家眷与财产带到中国,自己却战死在异域,只留给家人们一小罐儿骨灰抱回去。他们的遭遇使我看到了日本虽然是整场战争的发起者,老百姓们却要将血泼到战场上,给国家卖命,这场侵略只是便宜了将官与资本家们。而这家的老婆婆也让我对日本人有了新看法。她没有日本军人的蛮横不讲理,而是提倡和平,反对日本人的杀戮与横暴,认为日本必败。她不因自己是日本人而忽略日本人的错误,有着客观的判断。可以说,她的出现,让我明白了日本人也不都是“坏人”。
读完《四世同堂》,我了解到了抗战时期各种各样的北平人,也深刻体会到了当时北平人民的贫苦与悲哀。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二:(1356字)
四世同堂,是中国人长期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期待,作为一种理念,它被一辈一辈传承下来。“四世同堂”这个词汇所代表的意象:仿佛是一棵有年份的古树,静静伫立,大大的树冠开枝散叶出去,浓密地遮住了一方土地。
这种理想本无可挑剔,但有时却束缚了民族的发展。在家与国间,人们摇摆不定,甚至更倾向于保住自己的小家,而把卫国的责任推给别人。
书中叙述了抗日战争时代,北平城中极普通的一个胡同里发生的变故与人们的变化。当沦陷的阴影初照到“小羊圈”时,像祁老太爷之类的老一辈,有着“只要日本人不妨碍他自己的生活,他就想不起恨恶他们。对国事,正如对日本人,他总以为都离他很远,无需乎过问”的想法。他的这种谦卑与“忘国”是从生活中学到的:鸦片战争,八国联军,战乱逼迫要生存的人们收起尊严与刚性,成为可悲的一类。这并不全是他们的过错,但侵略者却“很好地”利用这胆怯来控制征服的土地。而社会中坚力量——瑞宣之类的,则因有推不开的上老下小,尽管不屈服,却“缺乏西洋人的那种冒险精神与英雄气概”,他们不畏惧死亡,却不得不顾及家庭。这种无可奈何对国家而言,是一种遗憾。而更悲哀的,当然是以冠晓荷、大赤包为首的,太爱惜家庭与生命,以致将人性尊严扫地出门的人。他们体会不到亡国的悲哀,钱财才是他们唯一追求和注重的东西。是帮着同胞抵御外敌还是帮着日寇镇压同胞?对他们而言只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两份工作”罢了。哪条路有前途,有钱途,走就是了。
沦陷最初只作为一个消息蔓延在北平城中,当死亡和灾祸真正降临到小羊圈、到左邻右里、到家家户户头上时,大家才像被平地一声雷炸醒了。他们在自身利益和生命保障受到严重威胁时,方才意识到,当国不成国,家是不能成家的。看起来,谁当政,谁胜了,只是争一口气,只关乎尊严名分。但其实,“亡城之苦”关乎每个人的生活。侵略不是将人爽快地分成安全与危险两部分,而是从柴米油盐开始,阻碍每个人的生活,渐渐地,扼杀一个民族的生命力。
印象最深的,不是各家的惨痛经历,不是汉奸帮助日寇欺侮同胞,而是学生被要求去游行:庆祝保定“胜利”。小小的孩子,他们知道父兄不打算抵抗了,甚至要去为敌人卖命;而他们自己也必须手握着“中日友好”的旗帜,去承认亡国奴的身份。但在肃穆的天安门,他们作出了自己的抗争——沉默,一言不发,用这一片鸦雀无声告诉旁人,他们感到羞愧,他们是被逼的,他们,中国的未来,还清醒着,没有屈服,也绝不屈服。
整本书,不仅是抗战史、屈辱史,更是一个觉醒的过程。是受了千年压迫百年耻辱的中国民众逐渐意识到主权之重要,斗争之必要的过程。在这一段忍受后,即使最胆小的民众也明白了,不论是一人天下的封建主义,还是沦陷在洋人手中的中国,都只能让他们苟延残喘地活着,他们永远不能真正拥有和掌控自己的生活。我觉得这改变和觉醒很不容易:中国毕竟在“服从”的木桶里滚了大半部民族史,习惯了退让,忍受几乎成了生存的办法。但值得庆贺的是,尽管觉醒的过程花了八年,付出血泪代价,但我们总算是出现了很有意义的转变——我们有了捍卫自己想法的意识。
我很喜欢书里这句话:“五分钟的热气能使任何人登时成为英雄,真正的英雄却是无论受多么久,多么大的困苦,而仍旧毫无悔意或灰心的人!”我想,渐渐地,我们可以做到忠孝两全,保家也卫国;一个个,一批批,一代代真正的英雄也会在中国涌现。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三:(1393字)
今天早上,天气很晴朗。我刚读完了《四世同堂》这部出自文学巨将老舍笔下的爱国名著,虽然天气风高气爽,但我的心情却没有随着天气的明媚而舒展开来。四世同堂是我读过的最具有爱国思想并且最过瘾的一部中国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喜剧,悲欢离合,荣辱并存,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侵占和投降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老实本分又乐观的祁老人,童叟无欺开布店的天佑老人,具有“三十年前的北平人”气质的祁瑞宣,由文人墨客变为抗日英雄的钱默吟钱诗人,任劳任怨的大嫂(系祁瑞宣夫人),地下工作者祁瑞全,有坚硬的骨气但最终饿死的妞妞(系祁瑞宣千金)直来直去最终气死的常二爷,为民着想又正直的白巡长,好人但没有好报的李四爷与妻子四大妈,无聊无耻做汉奸的瑞丰,冠晓荷与妻子阴狠毒辣没有好下场的大赤包,蓝东阳(本来叫蓝紫阳,日本人一来改了名),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当特务的招娣,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娣,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一家,丁约翰还有牛教授。八年厚重的历史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良民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痛楚和伤痕。
说道《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卖国小人,为了钱财出卖了国家和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并可耻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中中迷失了方向的孩子。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自己对日本人的恨似乎从内心最深处焕发而来。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无论好人与坏人都像是不知所措的迷了路。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带着哭泣声的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有沙尘暴,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顺便提一句,看完这部书后,我对日本人的仇恨又增加了几分。不过我在这里还是要衷心的感谢老舍先生给子孙后代们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四:(1138字)
《四世同堂》是我读的最过瘾的一部中国近代文学书籍,没日没夜的看了几天,给我的冲击却是久久不能平静的。故事里的人都是那么活生生的,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他们的生活因为日本人的到来和离去而发生了质的改变。
谨慎持家的祁老人、忠厚善良的天佑老人、文雅略带忧郁的瑞宣、由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的钱默吟、任劳任怨的大嫂、热血青年瑞全、耿直的常二爷、狡猾却正直的白巡长、乐于助人的李四爷四大妈、无聊无耻的瑞丰、冠晓荷、阴狠的大赤包、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聪明勇敢的桐芳、最终成为革命青年的高弟,还有孙七、小崔夫妇、陈长顺、小文夫妇、丁约翰……八年的厚重写在了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那个年代的风雨飘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说到《四世同堂》,就不得不提里面那些很具有代表性的汉奸形象。“汉奸”,这个在那个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他们只是目光短浅的爱财小人,为了财出卖了国家和自己的灵魂。他们风光,人们看着恨;但他们死,人们看着却不是想象中的痛快。“汉奸”是可悲的,因为没有了对国家的爱对自己的尊重,他们只是一些迷失了方向的可怜人。其实,他们因为日本人的到来而生,却没有因为日本人的撤离而亡,他们存活在很多人的潜质里,只是后来的社会不同了,“汉奸”不流行了,不流行并不代表就不再存在了。
钱默吟老先生是全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忽略书中如此坚强的一个老人。撇开他的政治观点不说,单单他的坚强勇敢,就足以是全书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懂事理的人,这在那个年代是个不可多得的革命战士。在全书缓慢的节奏中,钱默吟是一个紧凑的神秘的形象,俨然为书增加许多铿锵之力。中国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像钱先生这样的人,才终于站起来走向光明。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看着《四世同堂》,你会更加确信自己对日本人的恨。然而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又是无助的,新旧社会的交替给人带来的迷茫是无尽的,人像是迷了路,是不知所措的可悲。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然而,《四世同堂》并不是一个悲剧。人们一直疑问老舍先生为什么要给大家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人们诧异于故事的戛然而止却不知结局。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是没有结局的,结尾一句“起风了”,我想就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车轮辗转向前,历史的洪流潮起潮落,起风了,但不一定吸沙,或许打雷,或许下雨,渺渺茫茫。中国始终推着大车前进,泥泞和伤痕总是有的,但回首过去悲壮的一页,除了记忆和叹息,我们应该看见预示着的光明的未来。
感谢老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部中国的《战争与和平》。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五:(1287字)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听过骆玉笙激越的唱腔,看过电视剧《四世同堂》,我被剧情深深感染,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想寻来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细细品读。
在图书馆,我终于找到了这本蜚声中外的名著,一页页读了下去……
小羊圈胡同,多么善良的一个街名,却闯进一伙强盗,祁老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他一生无求,只想把这四世同堂的日子过下去,然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儿子天佑不堪侮辱投湖而死,二孙子瑞丰投敌死于非命,二孙媳胖菊子投靠汉奸沦落妓院染病而亡,重孙女小妞子也饿死了。钱默吟这一典型的旧式文人民国年间他还戴着红呢子风帽,一家人深居简出,可孙子被日本人抢走,而他也受尽严刑折磨,最终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车养家糊口,也死于日寇屠刀下。棚匠刘师傅,除了会替人家裱糊房屋还有一点业余爱好——舞狮子,谁想日本人逼着他为攻陷中国的一个大城市而去舞狮庆祝,他愤而离家远走他乡。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饥民夺食,混合面吃得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们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上百万字的恢弘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国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对强敌,有人奋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参加抗日队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戏之名行刺日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壮。也有人如冠晓荷、大赤包、招弟、兰东阳沦为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最后或活埋,或疯死,或被掐死。
然而老舍这部名著最伟大最感人之处还在后面,八年抗战,终于胜利了,小羊圈胡同的人们仿佛从地狱里走出来一般迎接这一天,祁老人的重孙女小妞子却因为不肯吃日本人发的混合面而饿死。小羊圈胡同的人们想到了胡同里还住着一户日本人,“找她说理去”,祁老人抱着重孙女和众人去找那个日本老太太。然而,日本老太太的儿子被征入军中战死,儿媳妇被抓去当了慰安妇不知下落,她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对中国人民充满了同情,此时她正想把日本投降这一喜讯告诉胡同里的中国人,他们在胡同里相遇了,祁老人不假思索高声喊道:“站住,你来看,来看看!”他把妞子那瘦得皮包骨的小尸体高高举起,小羊圈胡同的人们看到日本人怒火万丈,想吐吐沫,想大打出手,这时候祁老人的大孙子瑞宣站出来,他向大家解释:“她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一句多么振聋发聩的话啊!这一句话把日本人民和日本军国主义划分得清清楚楚,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战后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时时在干扰中日人民友谊,他们修改教科书,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去年又扣押我渔民,这一切帐应当记到谁头上?应当剑指那些妄想重温“大东亚共荣圈”残梦的人。
还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推动向前的,我们不能让一片乌云挡住我们的眼睛而看不清未来,未来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只要人民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军国主义的螳臂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
掩卷推窗,旭日临门,越来越觉得这本书真好……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六:(1312字)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是中国抗日时期的缩影,随着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北平的普通百姓的生活思想受到了巨大冲击,在小羊圈胡同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荣辱沉浮。钱默吟老人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要对日本人进行打击,而且我们内部也要来一次清算,涤荡出人类中的渣滓。
祈老爷爷曾经非常骄傲,看着小小的四合院,,他的四世同堂其乐融融,觉得自己是一株老树,院子里的枝枝叶叶都是他生出来的。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这株古树上的枝枝叶叶,当遇到血雨腥风的环境,各自展现出各自的光亮,有的耀眼,有的暗淡,有的污浊,有的龌龊,有的顾不上闪烁便凋零了。
面对日本人的侵略,祁老人和他的长孙媳妇惶惑不解——他们要卢沟桥干什么,那么大桥又搬不走?…。。要桥上的狮子,给他不就得了?而经过家庭的分崩、亲人的痛失,他们从惶惑中觉醒,老人举起手给瑞丰一个大嘴巴,围着厨房转的韵梅也不再惧怕,显出惊人的镇静从容和凛然正气,她从小小的“三海”看到了一望无际、宽广的大海。
李四爷虽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心中却又一个及宽广的世界,他不但关心着世界的福利,而时时的往那死后所应去得地方望一眼。他要以在苦难中所尽的心力,去换取死后与来生的幸福。他的心是在人与神之间发生作用的一个机关。一生勤劳善良的李四爷忍辱偷生,到最后忍无可忍,给日本人一个满脸开花。
最老实、最本分的天佑却成了“奸商”,他投入水中寻求解脱,他想随流水汇入大海,却仍让被杂草拌在了河畔。车夫小崔糊里糊涂的身首异处,程长顺满腔的抗日热情被家庭消磨殆尽……
常二爷是这株古树下层的枝叶,虽然平日里得到的是很少的阳光,但当他手的侮辱的时候,在国家危难之际,他选择了反抗,“报仇”,是他留给儿子和儿子勇敢完成了的使命,为了尊严他们义无反顾选择了“捐躯”。
国际间的友谊才是理解文化的基础,彼此尊重理解并尊重彼此的文化,世界才会有和平。富善老人是一位热爱北平、热爱中国文化的善良的英国老人,他无法接受北平文化的消失,尽力的收集并致力于出一本叫做北平的书籍,当中国陷入日本的铁蹄之下,他尽力的帮助瑞宣,送给孩子们一些吃食,当祈老人80大寿的时候,他派人送去一袋白面。
钱默吟老人就像一本古书似的,宽大、雅静、尊严。他是这株古树的灵魂。在国破家亡之际,他展开中华文化深厚的卷业,由一位隐士、诗人变为革命斗士,他在过那面前消失了自我,把性命交给了祖国。
在这住古树上也有像晓荷的一大伙苍蝇,他们无聊、无知、无心肝、无廉耻,因为军阀不懂得用人,而只知道豢养奴才。在没有外患的时候,他们使社会腐烂。当外患来到,他们使国家亡的快一点。
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老舍先生在揭示千姿百态的人性的同时,字里行间在反问:为什么,为什么拥有几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会被日本欺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给中国留下了无尽的伤痕。
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起风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四世同堂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的期盼,平安健康、团圆幸福是我们永远的祝福,只不过我们要牢记国耻,牢记复兴,自强、自立、自尊,活出中国人的尊严。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七:(1143字)
“一朵花,长在树上,才有它的美丽;拿到人的手里就算完了。北平城也是这样,它顶美,若是被敌人占据了,它便是被折下来的花了。”
“假若北平是树,我就是花,尽管是一朵闲花。北平若是丢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
就是这样朴实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话语,深深吸引着我,引领着我一口气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是中国这株文化古树上鲜亮的花,家丁兴旺、和平和顺,就像今年的花谢了明年还要开,一代一代安安稳稳传下去。老舍先生把这株古树栽植在北平这座文化古城,栽植在中华大地饱受日本侵略的大幕之下,虽然北平城里没有硝烟、没有枪炮,可始终笼罩着被凌辱、被践踏、被扼住咽喉的窒息里,这株古树的儿女在这种环境下挣扎,它却无法保护,枝枝叶叶七零八落,四世同堂,成为了幻想。
古老的北平、庄严肃穆的天安门城楼,美丽的三海、白塔,都成了别人的玩物。
然而,被压迫百多年的中国产生了这批青年,他们要从家庭与社会的压迫中冲出去,成个自由的人。他们要打碎民族国家的铐镣,成个能挺着胸在世界上站着的公民。到国家呼救得时候,没有任何障碍能够拦阻的住他应声而至;像个羽毛已成的小鸟,他会毫无栈恋的离巢飞去。钱默吟老人是一位横草不动竖草不拿的诗人,在和平时期,他以花草、诗词和酒为伴,过着隐士一般的日子,可当国难当头,他挺起诗人并不健壮的胸膛,昂起头毫不畏惧的应战,“他须把血肉之躯掷给敌人,用勇敢和正义结束了这个身躯。”当他在狱中遭受非人的折磨,他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紧紧拴在一起,他告诉自己,“须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去保全性命,好把性命完全交给国家”,钱诗人就这样宁死不屈,把生命像一口唾液似的,在要啐出去的时节,又吞咽下去。爱和平的人没有勇敢,和平便变成屈辱,保身便变成偷生。他从此忘记了原有的安逸,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抵抗侵略的战斗中,用抵抗来为世界保存一个和平的、古雅的、人道的,文化。老人像一部中国的古书,厚重、正直、庄严,他所表现的不只是一点点报私仇的决心,而是替一部文化做正面的证据(www.guaze.com)。他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人,是会带着他的诗歌、礼仪、图画、道德,为一个信念而杀身成仁的。从钱诗人、瑞宣、瑞全等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真正中国文化的力量。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阻止了中国这艘巨轮被狂风吹走。
读《四世同堂》,我被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所震撼、所感染。北平沦陷,这朵民族之花就会变成木头,为了让这株文化古树长青,它的枝枝叶叶、它的每一条根,哪怕只是细细的一小条,都拼命的抗争,虽然这株古树历尽摧残,但是终于没有枯萎,多少炎黄子孙用生命之血浇灌它,留住了文化之根。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中华民族的子孙要牢记这耻辱,决不让祖国在受他人欺凌!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八:(1177字)
对有现在人来说,“四世同堂”是家庭和睦、子孙满堂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幸福,一种美好:老人含饴弄孙,悠闲自在;小孩子轻松愉快、茁壮成长。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就是描写了一个北京普通老百姓祁老太爷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但不幸的是,由于战争,他的这种幸福被敌人强行夺走。
这场战争直到今天提起来仍令人毛骨悚然,它就是日本侵华战争。日本侵华,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日本侵略这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必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倒背如流。但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罪行真的震撼了你的心吗?
说实话,在没读这本书之前,面对南京大屠杀,面对那冰冷的“30万”,除了感慨日本人的野蛮外,我便无其他的感觉。毕竟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毕竟我没有经历那一场屠杀。直到我读了这本书,直到钱默吟入我的视线。他善良、友好,虽然贫穷,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作为一个文弱的诗人,平时连一只蚂蚁都不肯踩死。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被日本军带走以后,被拉去做电椅,被用皮鞭抽,脸被打肿后,连东西都看不清,嘴里的牙齿所剩无几。更可悲的是,儿子在他被捕后因病去世,妻子不堪打击而自杀身亡。这就是侵华,日本侵略者在把“亡国奴”的称谓强加给中国人之后,硬是把幸福的家庭搞得家破人亡,把平平凡凡的人摧残得不成人形。
看着钱默吟那被折磨的不成人形的模样,听着那皮鞭落下、皮肉裂开的声音,心里冒出一阵钻心的痛。对于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能忘却,而且我们也更应该清楚,国亡了,我们何去谈幸福和尊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是勇于反抗的。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千千万万个爱国青年。书中描写了这样一群人,像瑞全一样,受过教育,有爱国心,怀揣着一股激情,不甘心当亡国奴,奔赴战争前线,为人民谋幸福;像瑞宣一样,为了家庭忍辱负重,在敌人的魔爪下斗争着,拯救着那些被敌人压迫的人。他们不仅要把自己的家艰难的维持下去,而且还要忍受着亡国的折磨。他们的身体虽在家里,但心早已飞到了战争的前线。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正因为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历经五千年而不衰,毅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里,作为祖国的接班人,我们要时刻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积极地奉献祖国。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才会有尊严,我们才不会受欺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人民纷纷把自己的钱财存入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来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国难当头,最能反映出来的就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爱国心。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书中描绘了这样的一群中国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汉奸。像冠晓荷一样,像瑞丰一样,为了发达,出卖灵魂,出卖尊严,甘心做敌人的走狗。他们抓住亡国的机会,尽享荣华富贵。他们是我们五千年文化下产生的耻辱,是我们永远唾弃的对象。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做一个有尊严,有骨气,内心坦荡荡的中国人。
四世同堂读后感1200字九:(1323字)
终于看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但心中却有酸楚与隐痛之感。
书中贯穿老舍先生所特有的京式语言及英式幽默,将战争中北平人民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书中,各色人物的生活琐碎及不同表现,反衬出整个战争中百态人生,这也与其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小人物作者并没有太多鄙视,在他的笔下,小人物的生活及表现才是最真实的北平人的生活,同时也是北平千百年文化的体现。在这些小人物中各色人等一应俱全,但他们的喜怒哀乐却也是最真实与具体。书中没有宏大的战争描写,这些小人物在战争中的种种表现也直接间映了战争对于人的影响。
原本和谐的小羊圈,却在战争中打破了其祥和的生活。人们在战争中也划分各个层次:反抗者、默默忍受者、随波逐流者、自甘堕落者。对于这些人,作者祥细进行了描述。
在老实的祁老爷眼里,家是和谐的世界,但却一次次感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天佑的跳河、老二的消失、妞妞的死亡;被日本人迫害而家破人亡,放弃知识而立志报仇的钱默吟;受过新中国教育却被旧中国古老陈旧的封建思想紧紧缠住的祁瑞宣;没受过多少教育却很真很纯一心为国的市井小民孙七和小崔;为了升官发财,虚伪的卖国贼大赤包、祁瑞丰、蓝东阳、胖菊子、高亦陀、一步步堕落的招弟;洋奴丁约翰,不问世事的牛教授最终成了汉奸、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没能逃脱战争的波及而独善其身。
中国人痛恨日本,因为他们想通过军事、政治、文化、经济等手段摧毁中国人的斗志而使其屈服,因为在他们眼里“北平人最是文明的,不会抵抗”,当然这也与中国人儒教思想的毒害有关。但日本人民也同样成为战争的牺牲品:日本老太婆的两个侄子战死以及两个日本女人成为营妓便是最好的证明。所以有的人革命了,牺牲了,有的人背叛了,惨死了,没有一个人是完整的存活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用更多的篇幅描写汉奸的行为。这些人的根本因素是以享受为原则,而这也是他们自甘堕落的主因,比如冠家、野求、没有多少智商的瑞丰,他们以贪为荣:汉奸们对利益的贪婪和渴望,自然使他们直接通向了死亡之路。而更可恶的是在背后摇旗呐喊的小喽罗,比如高亦陀,其以抚恤寡妇小崔太太为幌子,他差一点把良家妇女强逼为暗门子,最后见冠家大势已去,将帐本撕掉,做了顺水人情。招弟在大赤包的调教下将感情与肉欲化为一体,“珍珠港事变之前,招弟的任务是监视西洋人,她干这种事很在行。她,不光能盯住美国人、英国人,还能弄得德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俄国人,一古脑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她的肉体已经国际化了。”就她自己就能开辟个第二战场了。野求,曾几何时他也是一位有知识的爱国志士,可为了维持生计,给日本人做事,不得陷入了两难境地,家离子散,自我堕落,钱先生说得好,他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坟墓。就连金三爷这种打过汉奸的人,就因自己的生意渐渐好转而喜欢起日本人;旧军阀李空山、蓝东阳,都是为了财与权而生的,却也成为日本人一用就扔的旧抹布;胖菊子也是一个权利主义者,本以为改嫁蓝东阳就万事大吉了,结果却死于天津三等妓院、钱与权对人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战争结束,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在小羊圈的居民在欢呼胜利的同时,小羊圈又回到和谐与平静,但人们再没了当初和谐与平静的生活的感觉: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地在摇曳,起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