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说说
口号大全
经典台词
造句
句子大全
经典句子
经典话语
情话大全
名言大全
名人名言
诗句大全
经典诗句
当前位置: 主页 > 读后感 > 1000字读后感 >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17-01-12 13:57来源:瓜泽说说网 作者:小逗比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一:(1004字)

《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二:(1007字)

这几天,我利用假期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选本)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晋公子重尔在外流亡很多年,在受到楚国国君的热情款待时,他允诺若以后做了晋国国君,并且在战场上相遇,将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为回报。后来,重尔成了晋文公。与楚国在中原战场上相遇时,他果然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退避近百里以报楚国招待之恩。

反观千年后的今天,出尔反尔好像成为了一种风尚。“不吃亏”早已在脑中根深蒂固——我管那什么承诺呢,想成功就要不择手段!重耳的故事却向此反驳了一个大大的“NO!”:既然已作了承诺,就应该言出必行。这种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中国古代所有大臣中我最敬佩的就是狄仁杰。武则天曾让狄仁杰推荐一个能做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荆州长史张柬之。武则天就把张柬之任命作洛阳司马。狄仁杰却说:“我给皇上推荐的是作宰相的人,不是作司马的。”狄仁杰还曾经推荐过姚元崇、桓彦范、史敬晖等几十人,都是有名的贤臣。有人说:“天下桃李,都在狄仁杰门下。”狄仁杰说:“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我自己。”他的这种勇于纳谏、心系天下的品质很让我感动。

中国有了这样的明君和贤臣,却有一段屈辱的历史。《资治通鉴》也向后人示了其中一个原因。

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和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人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人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他们聚众起兵、反抗暴政。

自救可能会推翻暴君,创造另一个繁华盛世。可是,在战争结束前,黎民百姓却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不得不承担更多的赋税,他们不得不忍受寒冷和饥饿,他们要为战争提供青壮年的力量,他们整天活在可能失去亲人的恐惧中。

——自救,又救了多少呢?

这个问题,我们无法回答。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反思,让自己成为一个行为端正的人,使中国成为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三:(1269字)

恩,一下很奢侈的多出了这么多的时间,开始好好阅读《资治通鉴》。今天浅尝第一卷,并且拜读了一下柏杨版的评说,倒不像是在读一本史书,而是“臣光曰”和“柏杨曰”两个政治家的口舌之纷。

《通鉴》从魏、赵、韩三家分晋开始编年叙述。在司马光眼中,这是一个周道衰落,纲纪败坏的年代,三家能够堂而皇之位列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司马光借此欲阐述的是一种正统儒家的正名理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就是这种理论的核心。君臣之位,如天地不可易位一样牢固。所以,虽然微子有德,他不能取代纣这样的暴君;虽然姬重耳功大,死后不能隧葬;虽然齐、楚、晋、秦势强于周,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中,这种极端的传统就是一种反动,在历史的潮流中一次又一次的被强权羞辱(宋为金所驱就是一个最大的讽刺)。而我觉得,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一种礼教和名器。混乱的价值取向,拜金的社会潮流,贫瘠的文化涵养,道德底线崩溃,导致国人在人生观中太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的思想来领导,并且给所有人以福祉。今天,西方文化占据着主流,接受的成本低,回报高。不要怪国人崇洋,而是“名不正则民手足无措”。

在时间顺序上,三家分晋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亡。用司马光的形容,其人美须鬓长,射御力足,伎艺毕,巧文辩惠,强毅果敢,缺少的仅仅是一点仁君之德。最终,智伯帅韩、魏攻赵,为三家所杀灭族。战场中最经典的一个场面是,智伯决水淹晋阳,赵指日可下,他得意忘形而道“吾今乃知水可以亡人过也”。听者有意,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打算www.guaze.com。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推向敌营么?二家终叛,智氏遂亡。不过,从智伯的表现看,固然其是无德之君,我倒有点怀疑他的智力问题。此篇末,司马光遂展开关于才和德矛盾关系的讨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天真的二分法了。岂知,人性本来就包括善恶,一个好的社会和制度能够压制人性中恶的部分,发掘人性善的那面。过分强调品德,使很多朝代的根基毁于庸才之手。

读史书,让我对那一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无比的好奇。比如豫让为刺杀赵襄子,“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聂政杀韩宰相侠累后,为不牵连其姐姐,“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一个血雨腥风,死士辈出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敬畏,因为无法接触到其内心世界,也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种缺憾吧。

这一段历史还有一个伟大的人物就是吴起,背负“母死不奔丧,杀妻以求将”的这样一种坏名声,吴起仕鲁,大败齐军;投靠魏后,“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图谋”,“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后为武侯所疑,往楚国为相,南平白越(江浙,福建一带),北却三晋,西伐秦,强盛一时。可怜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于非命,为楚贵族所杀,死前躲在悼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叛乱者后来因为射王尸也没有好的下场,死后复仇,我不禁惊叹于吴起的智慧,然后不免辛酸,这种将相全才,在哪里都是改变全局的人物,可怜英雄惹人妒,犹得后世读者怜。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四:(1217字)

大一时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很喜欢读历史故事的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是说老人经历得多,经验丰富,他们的话对我们是种警告或是启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淘沙,沉淀下来的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书,就是一个个不开口却满腹经论的老人,不但教育影响着我们的祖辈,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主要说说看来第一卷后的感受。人的一生总是应该有所追求的。懒汉贪图安逸,吝啬鬼嗜好财富,虚荣客追求名声,仕者渴慕权力,情种贪恋红尘,当达到目的之后他们就算成功,生命也有了意义,尽管人们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只要对得起良心,人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

虽然智伯的破灭咎由自取,但是在豫让面前智伯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好领导。他拯救豫让,赏识豫让、栽培豫让、赐予他财物、官职、地位,为他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一个家臣能有这样的待遇还能有什么不满足。豫让不是什么政治家,无必考虑什么对历史,对人民负责,他只是在历史上很渺小的一个家臣,只需对他的主人负责即可,而今对他恩重如山的主人被敌人杀死,一个家臣应该何去何从?
摆在豫让面前的是一个严肃的生命议题。

是投奔到敌人手下继续做成功人士还是为主报仇以尽为臣之道,豫让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这个信念一旦形成就占据了豫让的整个生命,活着就是为了报仇,报仇就是为了彰显为臣之道,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豫让报答主人的决心。

一次不成,那就再来一次;好端端的不行,那就将身体作践;在厕所里不行,那就在桥边。无奈赵襄子总是福大命大,如有神助,无论豫让采取何种方法就是无法成功,而且赵襄子的活命之恩和慷慨大度也让他非常内疚,渐渐的报仇的火焰在豫让心中渐渐熄灭,只留下为主尽忠、彰显为臣之道的一条路可走。

做主人的最喜欢这样的臣子,尽管他是敌人的臣子。豫让的精神足以照亮所有臣子的心。赵襄子非常敬佩豫让,没有拿他当阶级敌人简单地处死,而是以自己地生命做赌注将他释放,当再次相遇的时候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能把他拉入自己麾下。

在两次刺杀行动中,赵襄子和豫让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赵襄子成功的向世人展示了他的重义之心和对人才的尊重,豫让也完满地诠释了什么是为臣之道。但两人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赵襄子经历了两次被豫让杀死的危险,而豫让则必须在刺杀不成功之后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几乎是个没有选择的结局。摆在豫让面前的是个死逻辑,智伯待他不薄,他必须为之献身;赵襄子对他有活命之恩,他无脸再行刺杀,所以只能豫让死。

豫让自杀了。虽然没有杀死赵襄子,但他的使命已经实现,生命的意义对他来说是完整的。死后,他的事迹在燕赵慷慨悲歌之士的口中久久传唱。即便在利益至上的今天,仍然让人心有悸动。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五:(983字)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太子虔和贵族的支持。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比较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六:(1119字)

有些惭愧的说,作为一名读者,我阅读过很多历史书籍,一直都无法由衷的感触些什么。但当我通读过《资治通鉴》后,我发现心中竟不住的汹涌澎湃。那些历史情节,仿佛历历在目。

盖世英雄陈汤,率领远征军,在首都长安遥远的西北,在距离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亚巴尔喀什湖西南,击斩匈奴郅支单于,砍下人头,向中央献捷时,指出:“胆敢冒犯强大中国的,距离再远,也要诛杀!”豪气上干霄汉。

千年之下,我们仍听到这个声音,为之热血沸腾。英雄们为了解放,为了和平,揭竿而起,奋勇抗敌,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国最终向中国臣服,并不是全因为中国有此力量,更关键的是匈奴内部分裂。而这再一次向历史证明:一个不能团结的国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单于的人头,也不会悬挂高竿。

然而当中国前程似锦的时候,我们的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在荒淫无度的生活背后,浮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暴君,昏君还有那些腐朽的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让我汗颜;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让我触目。于是人们在乱世中学会可自救。

中国帝王被杀,不自杨广开始,但杨广被杀,却是人民自救——聚众起兵、反抗暴政的结果。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转变为官员和军人自救的结果。杨广能力的高强,使人惊骇,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时间,就毁灭其父杨坚建立起来的富庶强大无比的帝国,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时间,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将勇士反叛,没有人能做得到这些,而杨广却做到了,他的奖状是一条绞绳。

每次政变,都引起屠灭三族的惨剧;每次兵变,更是死人山积——寿春一连发生三次叛乱,几乎空城。诡诈、残忍、勾心斗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荣华富贵,却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锦的前程,却看不到人民苦难。今天还是炙手可热的神圣人物,明天霎时间变成国家蟊贼,全家斩首,还把千万无辜的男女老幼,也带入刑场。官员的尊严靠赤裸裸的军事力量维持,是和非、对和错,全看你是胜是败?人性急剧堕落,种下未来更悲惨命运的基因。

面对暴君的暴行,我们如果沉思,会忽然间汗流浃背。因为,如果换一下位置,我们真的可能就是他!这是多么可怕,权力能改变人性、扭曲人性、消灭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权力的毒酒,美女都会变成青面獠牙,何况本来就有一颗邪恶的心灵,我们痛恨他们之余,还为他们痛惜:为什么让他们服下这种毒酒!

真的感谢司马光先生,假使没有《资治通鉴》,时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提供一个轮廓;作为一个读者,我是何等幸运。问题是,读史者的幸运,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运,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为我在这里听到了太多官员的假话谎言,和太多人民的哭声喊声。这就让我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该从中学到些教训,不让历史重蹈覆辙。

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七:(916字)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的司马光编写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自古至今,《资治通鉴》都作为历代君王的必修科目,无论哪朝哪代的君王,都需要去熟读和认真学习这本书。即便是到了近代,伟大领袖毛泽东也把它当作枕边书读了17遍。由此可见这本书的重要性以及内容的丰富性。

这本书通过记录明君贤臣的一些事迹,简单而又生动的向我们阐述了许多道理。例如仁义、清正、廉洁、刚正、忠诚等等,这些可贵的品质到了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些品质也是我们成功所必需的。

这本书其中的故事都属于短小精悍,不会让人很难理解,但觉让人值得回味,发人深省。我们可以从很简单的故事中思考很深入的问题,所以这本书有很深刻的实际意义,对我们的人生能够产生很大影响。

《资治通鉴》本身的编纂,具有很多特点或优点。首先是它取材广博和编写精审,所记叙的历史是幅员超过万里,人口超过千万,时间长达一千多年,而全书不到三百卷,组织精密,条理清楚,详略得宜,言简事明,有深入浅出之妙,这是一般史书不能与之相比的。其次,司马光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所用史料都经过仔细选择,并将选用的过程和选定的理由,一一记载下来,编成“考异”,成为《通鉴》一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后世流传中,人们才把它分开了,这项治学方法,因此称为“考异法”。这都是在组织形式方面比较突出的优点。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通过这本书,我们看透历史;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人生。这大抵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分隔线----------------------------
瓜泽网周排行榜
瓜泽网月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