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努力一年之余,一切被打回原点,一批携带着“过去”的61位少年们进入八四班,刚开始拿到名单,简单数了数平行班上来的学生共有13个,但我始终相信,能从平行班里出来的学生比一直在实验班里的一般地学生都会优秀很多,我一直相信他们缺少的就是一份压力,所以在开学之初,我便在班里提出要求:无论七年级时如何,大家既然能进入八四班,便是一样的,凡是周日返校作业未完成的都需要回家补作业,何时写完,何时返校。第一周返校后出现五六个未完成作业的,基本都是曾经平行班的学生,简单交流后发现是因没有周末写作业的习惯,话已放出,必须按要求走,我始终相信再坚持几次,慢慢就会变好,但后来发现确实有部分学生可以紧跟步伐,但同时也出现了几个每次都不能完成作业的人,并且平日里几乎处于排斥学习的状态,放弃了学习,开始结伴搞事情。几个月下来,经打听,有几位学生门面上会服从我,但私下里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难免会将部分学生引向我的对立面。陈宇老师在书中提到:在所有的教育方法中,情感的投入是最重要的。因为规则不讲人情,必须严格执行,那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的遵守规则?情感啊!规则是一视同仁的,是大家的。只有情感才属于私人的,属于自己的,也是真正能在关键时刻引导自己不走弯路的。情感的投入要不计回报,因为学生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但越是这样,才越需要教师加大情感的投入。而在与这部分学生的接触中,我缺少的就是人文关怀。到后期,我慢慢放宽了对该部分学生的要求,无意间向他们投以善意关怀,他们反而渐入佳境,愿意去学习。
前期我把重心放在了后进生的转化上,自然而然便忽视了另一种群体的存在——中等生。书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在周记里写到:“我无法容忍你对我的忽视!”这是一个中等生的呐喊。长期以来,我们班主任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两头——优等生和后进生身上,出成绩,主要看优等生。不管是否承认,班主任偏爱优等生,这没有什么疑问。后进生,问题多多,班级稳定与否主要看后进生稳定与否。做后进生的工作耗费了班主任大量的精力。优等生和后进生享受了大部分教育资源。而中等生又在哪里?他们成绩平平、循规蹈矩;他们性格平和、从不张扬;他们从不给家人或集体添乱,表扬永远轮不到他们,批评一般也没有它们的份;他们甚至连身高、长相都是中等。在一次微班会中,我无意间问道:大家已经在校一年多了,你的老师肯定找你聊过很多次...不料居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摇了摇头,这摇头的学生便是班级里面的“中等生”,而他们对我的评价便是“还好”。若一直这样,几年后,当回忆起中学年代,也许便会忘记了我这个班主任了,这样的班主任是相当可悲的。之后,我会有意的去观察这部分学生,并告知课代表在书写“表扬名单”时不能只看学习成绩靠前的,要多关注一下成绩一般地同学,先从门面上为“中等生”刷存在感,后期再投入些人文关怀,逐个“收服”。
对于“优等生”,重在心态。八年级学生心理变化太大,每个阶段都会出现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优等生来说,心态问题是最难处理的,而这一模块还需要我自己多阅读书籍,提高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亲其师,信其道。班主任工作需要管理,管理需要规则,更需要润滑剂--人文关怀。
【第2篇】
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班主任——这是有着20年班主任教学工作的陈宇老师在自己的著作《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封面中提及的第一句话,也是这本凝结着他20年教学智慧书籍的灵魂所在。用心,是陈宇老师教给我的第一课。教育的本质说到底还是爱,虽然班主任带班确实需要技巧,但这不应该是班主任追求的终极目标,所有教育中的策略或技巧,如果离开了对学生成长的最真切的关注,将毫无价值。所以,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作为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新老师,在刚接手班级时,我感觉一切的事物都是那么毫无头绪。有人说,年轻的新班主任应该与学生打成一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亲近的大哥哥大姐姐,减少叛逆期的学生与自己顶撞作对的困扰;有人说,老师就应该强势一点,老师要有老师的样子,否则媚俗讨好能开心一时,但长远来看并非好事。每个人对班主任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这一度使我很迷茫,而读了陈宇老师的著作之后,自己对工作的迷茫也开始渐渐散去,而以下我总结了一些感悟要点,希望这些建议在未来能继续为我指引道路。
1.不要故作严厉,要做你本来的样子。你需要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按规矩做事,有一颗认真的心。至于做事的风格是和风细雨还是狂风暴雨,取决于你本来的性格。教育是人培养人的活动,是创造性的活动,不一定非要板着脸进行,学生做了不好的事情,你的语气不一定要严厉,但你的态度一定要严肃,你不必精通多少训斥学生的词汇,但你要就事论事,让学生没话说,学生害怕的不是板着脸的老师,而是那个犯了错误的自己,学生害怕的不是责骂,而是面对,你帮助他们面对的那刻,就是他们成长的瞬间,老师管理学生,靠的是一身正气,就事论事。多纠结教育方法,少纠结教育姿态。
2.老师是标榜,是信仰。讲话要掷地有声,不怒自威,学生会很容易信服,为了震慑学生而刻意严厉也不可取,学生做错事就要批评,学生如果需要朋友,可以找同龄人,老师不必为了跟学生亲近可以拉家常,聊八卦,老师应该作为引导学生走出迷途的智者而不是小伙伴。这是一个老师的底线。
3.老师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征服他们无须大道理,只要证明你是对的。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什么都会感到好奇,可能会问你一些冷门偏僻的问题,比如:为什么鸽子的脖子一伸一伸的?宇宙最大的恒星有多大?平行世界是不是现实世界衍生出来的无数可能?如果学生问出的多数问题,你都能给与答案,那学生崇拜你尊敬你后,你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会深信不疑,你的每一条原则他们都深以为意,你生气的时候,他们首先会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不是说让学生做你的信徒,而是说,要让学生变好,首先自己要变的更好。你是一个知识丰富,讲原则,有素养,懂生活的人,他们见识到你的美好,会渴望成为像你一样的人。
【第3篇】
李振西老师将班主任工作称之为“甜蜜的苦差事”,而这个不仅适用于班主任,其实对我们这些任课老师来说也是体悟深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给予身体和心理的各种悄然变化,随之而来的也是各种焦躁和不安。所以课堂上的各种突发状况也是层出不穷。为了处理这些问题,老师们在教学之余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忙的焦头烂额,所以不得不说,老师这个职业是辛苦的。但同时老师这个职业也是甜蜜的。教师节的时候,看到桌子上放的贺卡、笔记本等小礼物时,觉得自己平时的付出学生其实都能感受到,此时的自己又是无比甜蜜,所以作为一名教师都是“痛并快乐着”。而李镇西老师作为一名任教多年的优秀教师,他在《做最好的班主任》中提出了很多教学观点,而这些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提倡培优补差,那么何为“优”,何为“差”呢?优生就一定是完美无缺的吗?差生就一定是一无是处吗?很明显,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事实并不是这样。并不是优生就毫无瑕疵,差生也并不是一塌糊涂。李镇西老师也在著作中举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实力:某直辖市有关部门对该市16名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进行了一次特殊考试,在教室门口放有一把倒置的扫帚,结果,进教室的16名学生无一人弯腰把扫帚浮起来:考试前需要削铅笔,结果,削完铅笔后主动把铅笔屑打扫干净的仅有三人!考试完毕后,主持人对所有学生说:“今天的考试结束了,但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你们都未通过今天的考试,因为你们在考试过程中的言行已经给自己的文明习惯打了个不及格的分数!”而近几年中学生因承受不了各种打击而自杀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其中绝大多数使我们教育者眼中的“优生”,甚至我身边就有着这样一例血淋淋的教训。我们高中副校长的儿子是当年高考的一匹黑马,平时考试在一本线徘徊的他,高考超常发挥,成了我们县的文科状元,最后进入了中山大学。这本来是我们学校的一个励志传奇,可是半年以后,我们却惊闻噩耗,那个创造了传奇的文科状元跳湖自杀了。他生前发给父母的短信提到,进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周围的同学都十分优异,而自己在其中太不显眼,承受不了这种落差,所以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鲜活的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的成绩外,还要训练他们的受挫能力。而李镇西老师根据自己的多年教学经验,在培育“优生”的问题中,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要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要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己;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李镇西老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教学经验,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我们可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去引导教育学生。
【第4篇】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的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从这本书中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而且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就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你说》,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总之,看了这本书,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
【第5篇】
自从走上教育行业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物质条件极大丰富的时代,在学生今天的学习条件如此优越的时期,有部分学生却并不喜欢学习甚至不喜欢上学,甚至一则教育报告显示,80%的学生退学并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因为在学校没有找到应有的教育意义,以至于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厌学情绪。
读完这本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之后,我陷入了一个深深的思考:我们给学生的教育是否真正适合学生切身的需要?!我们常言,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并不等于教育。身为教育者,我们迫不及待地只知道给学生所有的爱,却没有停下来问问他们是否真正需要这些爱。
在印度一部叫《地球上的星星》的电影里有这样几句老师和校长之间的对白:只知道东西的价钱,却不知道东西的价值,这种人有什么用?!这句话是讽刺攻击那些只是功利的为了那成绩单上的教育,而没有关注学生本身发展需要的现象,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教育的可悲之处。教育即使不能改变一个人,但绝不能够摧毁埋没一个人。当然我们作为教育者,我们本着一颗教育者的良知,肯定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想过我们对学生的爱,他们是否真正需要。
时代在不断发展,学生在一天天长大,有人笑谈:三岁一个沟。我们跟学生之间的鸿沟有多大不言而喻,我们能否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是否能运用学生习惯的当下流行语头通俗易懂的讲解试卷的问题;是否能真切体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实需要,这些问题虽然细小但却至关重要。
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已经向全面小康急速前进,中国的综合国力已让世界各个国家不容小觑,所以说,在当下,我们如何切实说服我们的学生全心全意接受教育???如果说,在八十年代以前,我们读书是为了改变个人的命运,读书是改变落后的生活困境的唯一出路,那么,在当下,再有这种说法,无不被嘲笑成无稽之谈,我们的家长几乎可以说在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投入巨资,但我们的学生却似乎毫不领情。这些难以理解的怪象又作何解释?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真正需要。
试想让一个人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无疑肯定是高效、开心地完成,但如果让他做没有感到幸福的事情,结果肯定是差强人意的。如果我们的教育让每一个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那么教育的作用就真正的潜移默化了,我们作为教育者,并不是照搬书本上的几个汉字,几个单词,几个公式强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而是让他们感受接受教育是他今后生活的需要,是他毕生幸福的来源。尽管这个过程的转变漫长而艰难,我想,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砥砺前行,不忘初心,教育之花便会悄无声息的盛放。
【第6篇】
闲暇之余,我有幸品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刚开始是强迫自己挤时间读,但是,读着读着一种感觉在悄然而生,被迫变成了主动;不耐烦变成了心潮澎湃,我深深的被李老师的才华和他的师爱所折服。他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的还学生民主,他的学生才是幸福的,快乐的,他向我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师爱”。
从上班的那一天起,我的原则就是用“师爱”去感化学生,让他们自己体会到老师是爱他们的,进而好好学习,好好生活,所以,我一直感觉自己是“爱”学生的。当读了这本书后,我在深深的思索:我是真正的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我对学生的“爱”是平等的吗?现在,我无法从内心深处给以肯定的回答。正是李老师让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
记得有一次下课,当我正要走出教室时,我们班一个很乖巧、学习也很好的女生泪眼汪汪的对我说:“老师,我今天心情很不好”。我问她:“怎么了。”她的回答令我很惊讶——“我觉得你很烦我”。我一愣,说道:“你平时表现这么好,我怎么可能烦你呢,我很喜欢你呀。”她破涕为笑道:“老师,我不烦了,我现在很高兴”。但是我的心却很沉重,我明明是爱她的,可是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是一个班主任的严重失职。后来,我和她交流,她说她感觉我不太重视她,太重视比她学习好的,上课提问她的次数也很少。我这才发现原来我的“师爱”这么的不平等。
一个学生平时不写作业,上课不听讲,被逼的紧了,他就抄抄作业完事,我和他的父母交流过,但是无济于事。当他又一次抄作业时,我在班上狠狠的批评了他,不留一点情面,结果他比我更“厉害”,当着我的面扬长而去。我不解,我这样做是对他好,为什么他不买帐?为什么理解不到我的苦心?现在我明白了,爱的基础是“尊重”,尤其是大一点的孩子,他们需要的不是牢笼,而是尊重和平等交流下的制约。
通过李老师对“师爱”的诠释和我在教学中的点滴往事,我明白了真正的“师爱”是关爱、民主和尊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和学生做朋友。放下老师的架子,俯下身去,和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共同探讨班级建设中的各项问题,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本教育为依托,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他们畅所欲言,尊重他们的交流,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把爱和公平撒向每一个学生。不但要关注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更要给那些中等生和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和“爱”,帮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不以分数论英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获得重视、获得成就感。
四、讲究批评的艺术。当学生犯错时,在尊重他的基础上,给予慰藉或激励,然后分析他的行为,让他自己意识到自己做的不当的地方。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教育教训,也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孜孜不倦的争取进步,愿我的“师爱”能给每一个孩子温暖,陪伴他们度过快乐的小学时光,这样,我才会有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第7篇】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这应该是教育界大家所熟知的事情。而李镇西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之一,也是我一直想要学习的目标。所以寒假期间,我也有幸读了李镇西老师《做最后的班主任》这一本书,受益匪浅。
书的开篇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愿意做班主任吗?”说实话,我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愿不愿意做班主任。因为这半年的班主任生活让我不禁在身体上疲累,心灵上也承受着一定负担。但是如果真的让我舍弃,我又舍不得,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矛盾又纠结的问题。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篇“班主任成长,从写教育随笔开始”,让我明白了写作不仅仅是笔上功夫,而文章也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或者评职称。事实上,没有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写作。我们要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人。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全身心的投入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使我们每每都有一种写作的冲动,而写作之中的思考与写作之后的成功又激起我们投入教育生活的更大热情”。教育随笔的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和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特别是“思考”,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人们常说“一个作家应该同时是一
个思考家”,那么,同样的道理,任何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同时又是一位思考者。
而对我来说,写作是我最害怕也是最痛苦的事情,我不会写也不知道要去写什么。但是自从当了班主任,每天班里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突发情况,这些小状况会让你措手不及。原本你以为这么刻骨铭心的状况,永远不会忘记,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当你想要尝试回想时,你会发现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已经开始淡忘。所以,在我看来,对于班主任或者任何一名老师来说,及时记录班级或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当时的应对措施,对教师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以后,我也应该学会去做到“眼到,口到,手到”,不断的积累,从而促进自己更快的发展,更快的进步!
另外,对于我来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做一个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大部分老师都说班主任这个工作比较累,在我看来,这个“累”可能不止是身体上的劳累,而是“心累”大于“身累”。比起一般的科任老师,班主任的心里负荷可能要大得多:领导的评价,家长的苛责,学生的问题,以及科任老师的意见等等,往往都会成为班主任心灵的绳索。因此,正确的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班主任精神上“自我解放的关键”。
总的来说,我觉得作为班主任,首先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包罗万物。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这样不仅对自己身体不好,在学生里的影响也不好,学生会逐渐认为老师是一个爱发火的老师,不容易接触,从而逐渐疏远你,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学生与老师之间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不受同学爱戴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要学会通过沟通去解决一些事情,不能采取语言暴力。最后,我们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可能没有一点别人的评价,不可能没有挫折,要摆正心态,正确处理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冷静地分析每个评价,乐观向上,胸怀坦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取得进步!
【第8篇】
暑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写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26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教育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位的阐述了他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家长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理念和实践。从这本书中让我深深体会到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非常重要而且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2、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
3、做学生的朋友,走进孩子内心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等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现在实际行动上,我就让学生写《老师我想对你说》,把平时不敢当面跟老师说的话通过写的形式告诉老师,让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想法,使得学生更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与平易近人。
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也是感觉敏锐、有独立想法的个体。教师的为人、责任心和爱心、学识和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态度等,都会在平日的言行举止中传达给学生。教师付出的爱心和奉献,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
4、让学生当主人。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展示。
5、改变自己。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很多教师就是因为这点让他们每到一个新的班级都会获得学生的一片欢呼。其次,应该做好角色的转换。在素质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独奏者而应是伴奏者,舞台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不是学生的监督者。
总之,看了这本书,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