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大爷这个难得有什么正经的大秃子实在是不太适合这么沉重的话题。和小程勃那段戏倒是很生活很趣的。葛大爷的台词总觉得是冯小刚写的弄半天是陈凯歌的片子,转性啦?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一】
电影《赵氏孤儿》改编自古典名传,电影本来就是虚构之作,电影欣赏无非是看场景,情节,制作,人物表演等方面表现。该片对于人物的描述产生了很多错觉:
1、屠岸贾。在影片中他不是一个心狠手辣,阴险狡诈,杀人不眨眼,昏庸无能,奢淫无度的恶魔。相反,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在赵盾父子盛气凌人无故调侃和侮辱面前,他选择了沉默忍受,表现出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忍者心态。他忠君效国,只是没有机会表现,他爱民如子,尤其是对程婴的儿子,他父爱如山高,对待孩子教育十分到位,他对百姓没有烂杀无辜,相反确实很敬重他们,尊重他们,在公孙杵臼家也给足了公孙面子,没有表现出凶残的一面,剧中表现他的凶残仅仅是对赵氏一家。。。如此之人,国家不能重用真乃昏君所为。屠某在影片中是属顶天立地,铁骨铮铮,雄心远大的真爷们。
2、程婴。此人胸无大志,懦弱无能,言行不一,能屈不能伸的龟孙子。为什么这么说?在庄姬临死的遗言:孩子长大不能告诉他仇人是谁,不能让他去报仇。。。他完全没执行庄姬遗言,根本不是为了赵家才将自己孩子献出的。另外,在自己发妻被人活活挑死面前不能英勇保护,甚至狗屁都不能放一句,身为他的妻子的那个女人是多么的无奈和痛恨,他不是一个真男人,没有任何血性,在男人最不能忍受的情况下,选择沉默,显示他是多么的怯懦和自私。此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差之远矣,试想,如果没有屠岸贾的英明教育,孩子能文能武吗,想报仇恐怕他几代人都不可能实现。
3、赵家父子。表面上看,赵家父子是晋国的功臣,国家安危,国家治理他们功高盖主。其实他们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影片开始将该父子的盛气凌人,横霸朝野的状态描述得淋漓尽致,这为后来带来赵家灭顶之灾埋下隐患。
影片经过改编,有一定的艺术性,但是个人觉得很多地方不合常理,非常矛盾。中心意思是表示公孙杵臼那样的忠良呢,还是程婴这样人的伟大?其实没有表现清楚。观后达不到惩恶扬善的目的。在故事情节上也不符常理,屠岸贾为什么就喜欢一个下人的孩子呢?古代官场等级严明,下人是不会那么轻易见到国家领导人物的(我们现在连公司的老大都很难见到,更何况是古代?)。程婴的妻子孩子被杀,他显示出无比的冷漠,他不是人,他是僵尸!黄晓明演的那个角色韩厥,在影片中基本没有表现出什么特点,既不是赵家派系的,也没有给孩子带来什么好的发展,他的性格基本无法得到形容。他想报仇吗?没有表现,后来基本没他什么事了。
尤其是影片的结局,一个15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杀掉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没有诡谲云幻的竞技表演,没有波澜壮阔的拼杀,更没有勤学苦练的基础,这个孩子的成长对他的意志的磨练显然没起到多大作用。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反映人生,我们倡导艺术不仅自身发展,它必须服务于社会,因此才能到达艺术的真正价值。尤其是文学艺术,看一场电影,如果达到的效果仅仅是一笑而过,那不叫艺术,不能流传千古。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二】
很早就对凯歌导演颇有好感,不知是因为有才才有美女相许,还是因为美女提升了导演的知名度,或者相互辅佐映衬,也许凯歌导演就注定有艳福之人,先是之前的倪萍(那可是当红的央视当家花旦,虽然现在已是昔日黄花),凯歌导演那其貌不扬的长相可就有他的魅力,或许从古至今郎才女貌都是佳配,但倒过来就不和谐了,他和洪晃的相识感觉就磨灭了凯歌导演的才华,不和谐的音符造就了洪晃的“杯具”。
12月1号在所值班待在寝室看了赵氏孤儿的首映式,感觉陈凯歌导演是个很有思想深度的导演,所以决定12月4日公映到电影院去观看此片。到了这天白天好忙,好不容易等孩子睡了想起这事,我约了妈妈一起去天河影城看《赵氏孤儿》,本准备看8点多钟的,可我们去迟了10分钟,电影票已经售磬,看9点半的。等待的时间坐在那里找了个小店修指甲,店里的服务员问今天放什么电影怎么这么多人?主演都是谁?我回答了她,告诉她主演是葛优、黄晓明、范冰冰和海清。她噗嗤一笑,说你们都是去看范冰冰的吧,呵,我说我们是冲着凯歌导演的电影去的。真是觉悟不同,修指甲的服务员可能看到的就永远是她眼前的那一片天地。
赵氏孤儿以及其悲惋的方式演绎了程婴救孤的故事,这场斗争中劫后余生的赵家婴孩在经历这场浩劫后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屠岸贾那阴险的嘴脸在重重地将程婴家的孩子摔到地上的时候曝露无疑。这是人性卑劣的本质,毫无人性可言。
观看了这部影片让我深刻的体会有三:
一、政治斗争的残酷。赵氏家族权倾一方,而屠岸贾却在排挤中酝酿了一场陷害赵盾的阴谋,在赵盾的儿子战胜归来的庆功宴上,他策划了图谋篡位的阴谋,并假传临终圣旨,赵家灭门,300多条生命在这次斗争中丧命。朝廷的斗争就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颠覆性的变化,屠岸贾辅佐年幼的君主大权在握,成了朝权的实际掌控者。不过他最终死在赵家独孤的剑下,也算成就了因果轮回的结局。
二、平民百姓的大忠凛然。故事的主人翁程婴在那么紧急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为赵氏孤儿开辟了条活路,实属不易。平民百姓的大忠和他们微不足道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生命都无法自我掌控的情形下,沉着应对,牺牲了自己的夫人和儿子成全了忠义大业。在奸恶小人的眼皮下生活数年让屠岸贾对赵孤产生感情,最后让赵孤亲手杀了屠岸贾,这样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只能说是恶人有恶报。
三、帅哥黄晓明脸上的那道伤疤。屠岸贾的心腹韩厥动了恻隐之心放走了赵孤,而遭到屠岸贾的剑伤,毁了他那英俊的容貌,不得不让人感觉扼腕叹息,这也是整部戏中悲情角色在生命中的延续,让我们活生生的看到这样一个悲情人物活跃在屏幕,这块伤痛会伴随他一生。
虽然这部电影感觉在情节的处理上可能有些荒谬,但在大结局诠释了它所蕴涵的意义。感情比武器更具杀伤力,它可以捣毁人的精神阵地。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三】
亚运会开幕的那天看了“哈利波特”,至于是第几部忘了。画面很美,场景,音效等都很生动,总之非常好看,但是看完了却什么也想不起来。就是感觉好看,不错,好片子,不知道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是因为没文化,一点感受也没有。⊙﹏⊙b汗
今天去看了“赵氏孤儿”,看之前我一直在猜想赵氏孤儿是不是关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的孩子,从小成了孤儿,在丐帮中张大,成为帮主,后来成为将军,辅佐君主的励志故事。\(^o^)/,电影开始后却发觉不是猜想的那样,看来是武侠片看多了,形成了思维定势。电影很好看,一开始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开始的场景是医生程婴和一个人在小饭馆边吃饭边谈论生了儿子、外面慌乱声、传闻打仗出征的不是屠将军而是赵将军、疾驰而过的马车、眼尖的人还认出是姬夫人、送别丈夫出征。非常有职业素养的程婴提到姬夫人不该坐马车颠簸,会动了胎气对小孩子不好,这视乎是暗示后面姬夫人、赵将军以及肚里的孩子会有不好的命运。
相国、主公、赵将军、屠岸贾、姬夫人、出场了。喋喋不休的主公跟屠岸贾唠叨,如果自己妹妹嫁给他的话,他羡慕的人就是屠将军,这似乎不是一个好主公应该说的话,赵将军、屠将军都是自己的属下,都是保家卫国的将军,这不是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么,有这样的主公,不败才怪。不知道古代是不是也需要下属团结一致,励精图治才能兴国安邦。总之主公说了不该说的话。让两位将军相互争斗。
赵将军打了胜仗回来的时候,似乎摆谱,说群众太受欢迎,一时半会儿进不了城,可见赵将军对主公,居功自傲,可见主公当得真窝囊。主公似乎为了教训一下赵将军,在赵将军来拜见自己的时候,故意用弩射马,弄得人仰马翻,赵将军颜面尽失。心理一定非常不愉快。这个时候,主公把责任推给屠岸贾,而屠岸贾主动承担责任,把那个白色的什么东西给吃下去。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故事,韩信忍胯下之肉,卧薪尝胆,等非常相似。做大事,成就大业之前要吃苦的。主公不但没有励精图治,团结下属,反而让下属间的矛盾逐步加深。最终惹祸上身。
主公身边的太监还是官吏,也和屠岸贾勾搭,设计陷害,恶狗,毒虫,这些都做了实验,兔子,囚犯成了试验品。在朝堂之上,恶犬不适合展示的,主公似乎好奇或好玩,展示了。主公身边的官吏和屠岸贾里应外合,趁自己的两位武将献礼,斗争的时候,危机出现了,这时候传来了姬夫人生孩子的消息,赵将军路上被人干掉。其中胖将军的忠义,用了很多画面去描述。2个大铁锤,挥舞着击退了很多人,马车轴断了尽然自己抬着马车,可见有两下子。忠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非常重要的,君臣关系,忠义之心,三国演义也好、水浒传也罢,还有数不清的古装剧,武侠剧,忠义都是大写特写的。
传来自己丈夫、主公、被人害死的消息,孩子产生了。医生程婴、<。)#)))≦鱼、将军,等,良心,放过了孩子,自己从英俊的将军变成了刀疤脸,从此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未完待续。。。。早上来了接着昨晚的继续。
屠岸贾果然没有相信孩子还没出生,因为在朝堂上,赵将军和屠将军给主公献礼的时候,就传孩子快生了的消息。奉命取孩子的将军当然受到了惩罚,被主子屠将军用刀砍瞎了自己的眼睛。这里似乎涉及到对下属的管理,下属是否忠诚,而年轻的将军对主子更多的是惧怕和敬畏,而不是完全的服从,毕竟下达的命令对于大多数有良心的人来说很难完成,屠将军似乎对下属不够了解,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对关羽非常了解,早算准了关羽会放走曹操,所以故意让关羽去守曹操逃跑时候的必经之路。而屠将军似乎没有预料到心地善良的年轻将军会放走孩子,在姬服人以自杀祈求将军保全孩子的时候,心软了。
扯远点,上司在分派任务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下属的性格能否忠实的去完成,或者审视任务是否合理,法西斯或者军国主义在侵略的时候,首先灌输的是彻头彻尾的侵略思想,心中不容有任何良知,人性存在于心中,只是机器,彻头彻尾的去执行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思想教育,洗+脑在斗争中非常重要,打仗啥的先鼓舞士气,把人都弄到癫狂状态,什么任务都十分顺从无条件的执行。没有彻底斩草除根为自己留下了祸根。
屠岸贾为了斩草除根,全城搜查,100多个婴孩,而程婴。。。。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四】
《赵氏孤儿》源自元代纪君祥创作的元曲《赵氏孤儿大报仇》。是欧洲人最早看到的中国剧。18世纪,曾被法国的伏尔泰和德国的歌德等人改编过。2010年,人艺编出新编同名话剧,2013,看到吴秀波主演的41集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新编剧以独辟蹊径的视角品读历史人物,留给观众更深的思索空间。呼唤诚信忠义?人一辈子个图啥?家天下的统一给百姓带来什么?
电视剧《赵氏孤儿案》故事叙述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后患。程婴以假告密的方式出卖牺牲公孙杵臼连同自己儿子的生命,从而赢得屠岸贾的信任,赵氏孤儿也因此成为屠岸贾的义子屠勃。20年后,孤儿赵武长成,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武终报前仇。
剧的每一集,编剧设置了“事与愿违”和“形势比人强”的情境:晋灵公在屠岸贾的辅佐下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愿望,屠岸贾得到的并不是丞相的实权而是没有实权的国公头衔。举行加封仪式的这一天同时也是屠勃16岁的生日,忍辱负重的程婴终于说出屠勃的身世,以所有为救护屠勃而牺牲生命的死人的名义要求复仇,屠勃在震惊之中表现出的却是“这些人的死与我没有关系”的拒绝和软弱。当晋灵公以微服私访的方式突然出现在屠岸贾家中的时候,彻底失望的程婴冒死来到晋灵公面前,公开宣布屠勃就是赵氏孤儿的秘密。对于跪倒在地请求公断的程婴和屠岸贾,晋灵公并没出给出公断,而是像16年前利用屠岸贾借刀杀人时一样,以国家需要人才为借口带走赵氏孤儿。面对屠岸贾家将的屠刀,程婴大义凛然地喝下自己事先预备的药酒。从天而降的倾盆大雨,尽情抒发和宣泄着压抑在程婴连同屠岸贾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同时也预示着屠岸贾一心要斩草除根反而弄巧成拙养虎遗患的失败命运,以及晋灵公利用赵氏孤儿充当新一轮杀人工具的政治清洗的即将到来。
赵氏孤儿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困境,即屠岸贾一方面为养育栽培他成人的大恩人Www.GuaZe.Com瓜泽网,另一方面又是赵氏家族全灭的罪魁祸首,赵氏孤儿生而为人,就不得不背负起其人生命运所难以承载的两难抉择。
利用臣子们之间的公仇私愤进行政治清洗的晋灵公,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和杀人魔王。屠岸贾不择手段的杀人复仇固然可耻,被当作忠臣义士歌颂礼赞的程婴、公孙杵臼之流,所充当的同样是专制强权的杀人工具;他们以牺牲自己连同别人的宝贵生命为代价,把几乎一代人的全部希望极端盲目也极其可怜地寄托在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身上,丝毫谈不上“其内在的合理性及英雄主义色彩”。
歌颂的不过是草菅人命的忠臣对于同样草菅人命的奸臣的复仇胜利,真正的罪魁祸首专制国王,反而成了他绝对效忠的神圣主宰。在新编话剧《赵氏孤儿》中,赵氏孤儿以一句“这些人的死与我没有关系”,彻底颠覆了程婴、公孙杵臼之流以牺牲自己与别人的生命来表现和证明自己是忠义之士的合理性。
不妨对比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为天下而征服天下”成了杀人魔王成了绝对天理。在《赵氏孤儿》中,同样在“为天下而征服天下”的杀人魔王晋灵公,却受到谴责和批判。
老舍《茶馆》用所谓的“新社会”葬送三个旧时代,他自己几年之后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新社会”葬送了生命,这一事实本身恰好说明他所歌颂的“新社会”,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人道社会。《茶馆》中的常五爷在旧社会里发出的“我爱这个国啊,可是有谁爱我呢?!”同样是老舍本人在“新社会”里所遭遇的必然命运。文化大革命中既登峰造极又空前绝后的以一个的思想为思想、一个人的意志为意志而横扫一切的人道灾难,就是对于新编话剧《赵氏孤儿》所揭示出的历史真相的最好印证。这种“为天下而征服天下”的野蛮专制,古今皆作为中国正统的史学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一大业不断被歌颂,国人痴迷的每一次统一其实都伴着血腥、屠杀,伴着文化、文明的倒退。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五】
居然有人告诉我《赵氏孤儿》很有内涵,居然有人说它很唯美,跟我说过这些话的童鞋,你们等着,待我舒展筋骨后,就去找你们算账。
在电影院里,一见到黑屏就想跑,那种心情像在熬政治教育课。我怕上火,没买爆米花吃,硬是让嘴闲着,想笑又笑不痛快,想哭又哭不出来。
一个那么惨烈悲壮的故事,却让我的好奇心不断膨胀,这是为什么呢?
逻辑上的问题:
屠岸贾如此牛叉的人,一下子把人家三百口都解决了,一下子又要拿三百个婴儿做菜,居然对程英与他儿子手下留情?
屠岸贾处心积虑要找赵氏孤儿,无非怕那孩子长大寻仇,老大想想看,你也把人家程英老婆杀了啊,你就不怕人家儿子寻仇?
程英看到那么牛叉的,一下子把人家三百口都解决了,一下子要拿三百个婴儿做菜的屠岸贾大人,居然在人家杀了你老婆后,还去投奔当人家的门客,你就不怕屠岸贾以为你要寻仇?
看到程英的孩子父母没到,就马上联想与赵孤有关,见到公孙杵臼,却怎么也不信人家所言,如此猜疑心重,就不怕程英日后给自己的药里下毒,还吃得那么爽?如此猜疑心重,一开始就没想过程勃就是赵氏孤儿?如此猜疑心重,连我都看出来程英表现不怎么正常,你都看不出来?
只能说大人被程英想成了大傻子,在逝去的岁月中渐渐成了这样,就凭这种智商居然可以杀掉赵家三百口?
开始说我可不杀女人,貌似程英老婆也是女的,你为什么都想杀,交代这句话有毛作用?
程英和小明处心积虑的教育理念,怎么如此离奇,又让人家跟仇人好,又想让人家杀仇人,我想说,这么变态,那孩子跟你有仇啊?
怎么赵氏孤儿与屠岸贾的关系那么像小女生和怪蜀黍,一会儿拌点儿小嘴,危急时分英雄救美,然后非得同生共死,最后又拔剑斩情丝,莫非那孩子是心理上的变形金刚?
为什么屠岸贾猜出来程勃是赵氏孤儿,凭他之前一下子杀三百口人,一下子拿三百个婴儿做菜,居然还良心发现去救人家?
为什么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屠岸贾好善良,程英与小明超变态,难道他们通通精神分裂了吗?
谁能告诉我,安排小明这个人,除了跟程英打情骂俏,到底是为了干什么?
屠岸贾权倾朝野的人,怎么打敌人就带三五个兵?
屠岸贾一个人牛叉几乎把敌人全部杀光,我在想,如此神力,开始还为毛又蚊子,又狗的,直接站出来火拼不就完了?
程英有几百次机会都不杀屠岸贾,最后和勃儿单枪匹马去送死,他以为说了他是谁,孩子是谁,就能杀掉屠岸贾?
为毛最后三人决斗时,院子里没有一个家丁,护卫,最后权倾朝野的屠岸贾死得那么不明不白?
为什么赵氏孤儿两个爹都死了,他却没觉得其中有点变态,神色还如此淡定呢?
谁能告诉我巫师最后跑哪去了?
谁能告诉我回魂丹是怎么做出来的,前一秒人家还在床上躺着,下一秒就好了?
谁能告诉我程英折腾一场到底图什么?没觉得要是司马迁没写这个结局,就凭他教育方式和报仇计划,赵氏孤儿早死一百次了?
番外问题
为什么有那么多名字,明知道人家姓程,还来个勃儿?
为什么赵盾和赵朔被演得那么不像好人,尤其是赵文卓,那台词念得,被杀时我都不同情。
为什么开始觉得庄姬肯定与屠岸贾大人有一腿,后来躺在地上如此销魂地对程英说帮忙接生,就觉得程英从此要坠入情网,后来小明出现,两人又拉扯就觉得她必与小明有不正当男女关系?
为什么小明与程英要那么暧昧呢?
为什么感觉赵氏孤儿的那两个小孩都很傻缺并且欠扁?
为什么后来程英越来越像孔子?
历史问题
春秋时期的人这样穿衣服吗?
那时候貌似人都在战车上,没见骑兵吧?
孔子还没生出来呢,大家都满口仁义礼智信了?
干爹这个称呼已经有了吗,那爹哋也有了?
那时候,文字没统一,写书的人大多都还没生出来,小孩子们上学堂都学什么呢?
春秋时,那东西也叫面条吗,不是宋朝时才叫的吗?
我不愿意较真,对于能入戏的,我都算了。如《肖申克的救赎》最后安迪怎么爬了水管被雨淋,西服鞋还能干净这回事,我就忽略,因为当时我入戏因此没发现。
但对于让我花钱,又没找到快乐的东西,我必须要声讨一下。
另外,为什么票钱又涨了?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六】
《赵氏孤儿案》通过缜密的编导,百倍的高于生活,十倍的合乎逻辑,悲剧性与戏剧性的情节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以致于我们在看这部连续剧的时候,屏气闭息。
或许在历史上,人类的忠诚、善良、侠义、智慧与和狡诈与谋略都达不到主人公程缨和屠岸贾所表现的程度。但是,出于人的本性,观众愿意看到高尚品格的闪烁。宁愿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的是怯懦、自私和愚蠢。
程缨用自己的儿子去顶替赵氏孤儿的死,这是人情无法面对的选择。看戏的时候,我们必须告诉自己这完全是虚构的。请不要纠结。这是用最极端的方式去演绎侠义精神。
屠岸贾!你会相信,永远也不存在屠岸贾这样的人物。“自古正邪同冰碳”,狡诈恶毒与仗义豁达不会集于一身。但是观众乐于看到《赵氏孤儿案》中的屠岸贾,希望美好的东西是是强势的,是普遍存在的。这样一个虚构的屠岸贾,还充满了人情味,给于了我们很大的心理满足。这个演员表演的也超级棒,好象他自己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屠岸贾。
到满至少是个聪明人,须知聪明不等同于智慧。到满这个人能对自己周围的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别的事不归他到满管。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常常能遇到到满这样的人。
我们有理由欣赏屠岸贾与到满的对白,那对白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慢慢的,我们会觉得到满也是个人物了。无疑,晋景公是愚蠢的化身。而公主一再捕杀程缨,她的表现也让人不好接受。
程缨!历史上可能真的有程缨其人。这会使很多人感到纠结,或者你应当纠结。但你一定会喜欢剧中的程缨,一个朴实、忠诚、机智、果敢与智慧的人。吴秀波饰演之程缨与宋香、石言、公主、公孙忤臼、韩厥、屠岸贾等所有人的关系都处理的合乎逻辑。抛开那个令人无法面对的孩子“选择”,慢慢的,你会感到程缨是一个理想中人物。
权奇不杀赵朔而自杀,刺客盘鼓知程缨义而不杀;且骓救赵武而屠岸贾不杀,且骓却自杀:程缨与公孙忤臼进行死亡分工;程缨冒死吊唁且骓而屠岸贾容忍…,很多小细节说明,《赵氏孤儿案》演绎一个“义”字,义不容辞,义无反顾!“义”是人类永远的美德,更是大丈夫行为之要素。
很多人在查阅史书,看历史对赵氏孤儿一案的记载,想弄清楚搜孤救孤的由来。要知道,古代记载带有寓言的性质,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赵氏孤儿案》一剧是对这种寓言和理想的理解和发挥,以极大的夸张来再现想象中的历史。猿人变成人,又经过漫长的原始社会,才来到了春秋时代。那时候人还是很单纯很单纯的,发生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是可能的。
漫天大雪飘落,程婴喝下了雪片酒,随宋香相拥而去了。“情义”二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赵氏孤儿案》也落下了帷幕。观众会有短暂沉思,然后,从一个凄美悲壮的故事中返回到现实世界中来。
柳州,窗外,此时夜雨浪浪,侠义精神感天动地。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七】
我市盂县藏山是春秋时期赵氏孤儿故事的重要发生地,电影《赵氏孤儿》开机仪式就在我们阳泉藏山举行,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于本月4日正式上映以来,受到了山城市民的关注和好评。我的父亲葛海林是山西省作协会员、阳泉市平定县作协主席,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曾经在上学时专门读解过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后来他毕业后又收看过张导的电影《风月》《荆柯刺秦王》《温柔地杀死我》《和你在一起》《无极》以及《梅兰芳》,父亲说电影《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因奸臣陷害而惨遭灭门后,医生程婴抚养赵氏孤儿长大并报仇雪恨的故事。建议我专门抽时间看一下,于是我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左传》的叙述中导致赵家灭族悲剧的是君臣斗争,人物仅有晋灵公、赵氏家族和韩厥,且赵氏孤儿主要是由其母庄姬和韩厥的保护而免遭杀害;到了《史记》就演变成了屠岸贾和赵盾之间的矛盾和仇杀,且孤儿是因为有了赵家门客程婴和公孙杵臼的拼死营救才幸免于难。司马迁的《史记》因其塑造了一个个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此后,赵氏孤儿的故事被改成戏剧广为传播。南戏有《赵氏孤儿冤报冤》,元杂剧有《赵氏孤儿》,明传奇有《八义记》,我国京剧及地方剧种多有此剧目,其中以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影响最为深远。主要原因之一大概在于启蒙时代法国的伏尔泰于1753~1755年把《赵氏孤儿》改编成舞台剧本,定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各家剧院上演,盛况空前。原因之二,有赖于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还有许多学者把它同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莱特》作悲剧美学的比较研究。这则故事也曾因为先后被林兆华、田沁鑫和王晓鹰等导演搬上舞台而引发过热议,如今又由著名导演陈凯歌自编自导搬上银幕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大家对这个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产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关注和兴趣。
观电影《赵氏孤儿》,编导的叙事角度和立场树起了新的坐标。其对历史的叙述,既有着对史实的借鉴,对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结构的沿用,也有着完全个人的想象,尤其在对程婴、屠岸贾这两个人物的理解上,以及对于悲剧意义的开掘上濡染了新历史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思维方式。
首先,剧本非常周密地就戏曲中相对简单的“献子救孤”的行为进行了扩容与想象。戏曲中“献子”,是程婴与公孙杵臼商议后联袂演出的“苦肉计”,由程婴先将自己的孩子带到公孙处,然后向屠岸贾举报公孙,遭围捕的公孙杵臼遂大义凛然地痛斥程婴,为的是以其真实的表演取信屠岸贾。大部分戏曲文本都是这样演绎的,公孙痛骂程婴历来是《赵氏孤儿》中的一段好戏。电影的叙事中程婴和公孙杵臼素不相识,程婴奉公主临死之命前去寻找公孙杵臼托付孤儿,未想屠岸贾搜查质押全城婴儿,妻子为保全自己的孩子,向屠岸贾交出了赵氏孤儿。如此一来其亲生儿子反而成了最可疑的对象。得知婴儿下落的公孙杵臼来程宅接孤,为同时保全两个孩子,程婴一边让妻儿跟随公孙杵臼出城,一边去认领真正的赵氏孤儿。半路上程妻向公孙说出了事实真相,公孙料定屠岸贾必定前来追拿,遂将母子藏入墙壁夹缝。而程婴误以为公孙妻子一行已经逃生,便向屠岸贾举报了赵氏孤儿的去向。屠岸贾夜袭公孙府,公孙杵臼为取信屠岸贾舍身救子,军士在夹墙中搜出了母子二人,屠岸贾当众摔死他认定的“赵氏孤儿”,刺死了程妻。戏曲中韩厥效大义放孤自刎,电影改编为受屠岸贾一剑之伤并与程婴密谋十五年。编剧的构想丰富了救孤的情节和动作性。
确立一种基本的叙事角度和基本立场,是导演思想的关键,按照陈凯歌导演本人的阐述,电影不是表现一个英雄人物伺机复仇的故事,是为体现“因其渺小,才见其伟大”的思考。为了符合新的历史语境中的群体审美心理,导演把程婴这位义薄云天,感天动地的艺术形象从“崇高”的悲剧座基上搬下来,取下其头上的光环,赋予其“平凡”的外衣,以增加和现代观众的亲和力,以求获得更广泛程度的认同感。把程婴定位成一介草民,也许是一种面对商业社会和娱乐时代无法严肃的尴尬和妥协,但我们更愿意相信对人物的定位源自导演对新的历史态度和阐述立场自觉的认同与探索。
此外,电影在某些场面和细节的处理和运用上还是颇现功力的,比如“赵朔之死”“庄姬护子”“程婴封门”“开墙搜孤”“空的摇篮”“鱼的运用”等场面令人记忆犹深,电影的结尾“身死魂游”的处理虽然在《角斗士》等电影中有着类似的方法,但此处出现抒情性结尾也是较为妥帖和理想的。
“程婴救孤”的故事,之所以能够感动一代又一代人,穿越时空令世人动容,它呈现出的是中国士子和知识分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心态和心理形式──“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求仁”,这便是志子人格归趋的“道”,即社会理想人格,它主宰着主体行为的方式和深层心理,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应当弘扬的。与此同时,疏离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追问,参与经典的解构,参与对历史的阐述,其本身就是参与历史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元化的解读和阐释方式既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推动了个体对于历史的融入、审视、思辨和体验。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八】
这部电影在网上的评价相当失败,陈凯歌的电影没有看过几部,但一直崇敬他对电影的认真,这在电影严重商业化的今天是很难得的,他的电影画面没有王家卫精美,没有张艺谋场面的壮观,也没有冯小刚对大众化的理解,要说小众也不是那么隐晦难懂,我看到的陈凯歌,是坚持着文人气质的电影工作者,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电影语言被淡化,而文学语言却那么鲜明,我指的不是电影中的对白,是电影的情节和对电影结构的把上。
【赵氏孤儿】的历史实事姑且不论,导演用新的表达方式重新解读故事中的人性冲突,这种人性冲突没有作为电影的主题表形,是作为一种手段去表达另一种意思,在电影中这种意思以反讽的方式突显,那就是对战争与极丅权专制的控诉,故事和人物错宗复杂,以悲剧的形式去表达最终主题,当然这种主题是不能明显的,光电总局那一伙不是那么的好惹,但在今天敢用电影隐晦的去控诉极丅权专制,这一点是其它导演做不到的,这也是令我崇敬陈凯歌的原因,真实而不媚俗,敢于自我的表达艺术,也造成他电影票房的失败,因此我也预料到了这部电影的悲剧,就像电影的剧情。
与张艺谋的【英雄】完全相反的电影,【英雄】称赞王权的伟大,虽然也对战争控诉,这种控诉却是以对王权的完全信服作为基调,只有绝对的服从王权的统治,人民才有幸福的生活。
【赵氏孤儿】的所有情感冲突看似是因为复仇,屠岸贾为了复仇而杀赵家三百余口,连最后的婴儿也不放过,婴儿得幸被程婴所救,而程婴付出的代价,竟是以自己的妻儿死于屠岸贾手下,程婴同样为了向屠岸贾复仇,忍辱付重入屠岸贾府中做下人,以沉重的父爱去保护赵氏孤儿,那已经不是他的孩子,屠岸贾不知真相,他为了让赵氏孤儿为自己妻儿报仇,让赵氏孤儿从小就亲近屠岸贾,并拜屠岸贾为义父,等了十五年,本来在这十五年来,程婴有的是杀屠岸贾的机会,他是医生,屠岸贾吃的药也是他配的,但他不这么做,他要孤儿和义父亲近,让他们有父子有感情,等孤儿长大了跟他说屠岸贾杀赵家三百余口的真相,让孤儿亲手杀死这个有感情的义父屠岸贾,让屠岸贾在无法接受的感情痛苦中死去,那么程婴的复仇计划就得以实现,他十多年的心血也就没有白费了,以爱去酝酿仇,这在古龙小说【绝代双娇】中就有出现过,这种恨是那么的决绝,【绝代双娇】中移花宫主为了对旧爱报仇,让旧爱的两个小孩子互不相让,酝酿其长大后自相残杀,在临死前告以真相。但最终移花宫主失败了,兄弟两人相让杀了移花宫主,这部小说表达的是爱的力量比恨的力量更伟大。
【赵氏孤儿】也是以复仇失败告终,不同的是这部电影虽然也表达爱的力量,但不是作为主要基调,剧中爱的力量仅在两位女性身上对以体现,母性的爱是那么纯洁,刚生过儿子的程婴夫儿见了初生的赵氏孤儿,表现出母性爱子而不畏危险的一面,把乳分给了赵氏孤儿。赵夫人为了让孩子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不要让他知道全家三百余口被杀的真相,为了孩子以后能不活在复仇的痛苦中,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她把孩子交给了程婴,本以为程婴会在她的安排下,让孩子活下去过正常人生活,但屠岸贾是那么的聪明,他为了杀赵氏孤儿不惜带兵搜出全城刚出生的所有婴儿,以要挟程婴交出赵氏孤儿,阴差阳错之下,程婴的妻儿死于屠岸贾手下,赵氏孤儿被误让为是程婴亲生儿得以保存。
作为父亲,男性的爱却含了更多的其它成份,屠岸贾对赵氏孤儿的爱实即上是对自己权力像征的寄托,他把孤儿灌输成一个勇猛的战士,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野心的真正男人。而程婴即用温情的爱去教育孤儿,让他对自己信任,以便有朝一日告诉他真相时,他能毫不犹豫的杀了那个假仁义的义父。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九】
前几日,我们在浦东图书看了一场有声有色的电影——《赵氏孤儿》。虽说是看电影,其实说是听电影也不为过。因为我们看的是盲人电影,在看电影的同时会有人配音解说,比如场景中什么人物出场,做了什么动作,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这些我们盲人平时看不见的东西都会详细的解释给我们听。这些电影中的场景仿佛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详尽的电影,以前我顶多听懂故事的大概剧情。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在古代晋朝的晋灵公的时候,奸臣屠岸贾不喜欢赵盾那么专横,又见赵盾的儿子赵朔双喜临门,不仅第一次打仗就胜利归来,而且他的妻子庄姬夫人也身怀六甲,便非常生气,要灭赵氏全家所有的人。他借晋灵公为赵朔庆功的酒席上,把晋灵公害死嫁祸给赵盾,然后再把赵家300多口杀害,这时晋国大夫程婴正为庄姬夫人诊脉,庄姬夫人听说自己丈夫被害,知道真相后,她把孩子生下来,可韩厥(屠岸贾手下的杀手)又来要孩子,庄姬夫人只好把孩子托付给程婴,让他把孩子交给公孙杵臼大人,然后自杀了。韩厥因于心不忍,为了救赵家这个幼苗而被砍伤。程婴将孩子放在药箱中带出,并交给了公孙杵臼。就是这样一个在机缘巧合中不幸卷入赵氏的灭门事件,不得已才用药箱将赵氏孤儿带出的软弱的小人物形象,在日后却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震撼!
面对大奸臣屠岸贾的步步紧逼,程婴和赵盾的好友公孙杵臼上演苦肉计,故意告发公孙杵臼私藏赵氏孤儿,为此公孙杵臼牺牲了自己。而程婴用自己的亲身儿子代替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摔死,他的妻子也被刺死了。程婴因此强忍悲痛,也被激怒,他立志要把赵氏孤儿独自抚养大,最后让他为自己的儿子、妻子以及他的家人报仇雪恨。程婴因告发有功成为了屠岸贾的门客,在最危险的地方忍辱负重把赵氏孤儿抚养成人,并让屠岸贾收赵氏孤儿为义子,然后展开了长达15年的复仇计划。在这一段的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程婴这个普通小人物的人格的伟大,他为了他人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妻儿,还要日日面对仇人。就连日后屠岸贾知道那是赵氏孤儿时也不理解一个外人居然可以牺牲至此。如此切身之痛程婴都可以忍耐下来。这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什么卧薪尝胆、坚毅不屈都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精致,这是一个正真的铁男儿,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想想那些遇到挫折不战而败的人和他一比简直不值一提。而另个人物公孙杵臼为自己的好友的孩子牺牲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芒的耀眼也令人动容。
对我来说这整部影片看下来,给我最大感触的就是主人公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我想这是导演通篇着重笔墨索要体现出来的吧!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是为了他人而勇于牺牲,就连大奸臣屠岸贾在得知程勃是赵朔的儿子后,面对肉搏战中黔驴技穷的程勃的那一声歇斯底里的求救呼喊,仍然还能毫不犹豫地冲进战场,奋力解救程勃不顾自身安危。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他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芒。此刻的屠岸贾已从一个大奸大恶的人一跃成为一个慈爱父亲的伟大形象的代言人,他放下仇恨救了仇人的儿子。到此位置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就全都是好人了。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不时的被感动着,为当中的人物叫好。
我觉得这是一部触动人心灵的电影,更是适合现代人看的好电影。因为现在的人们人情味浅薄,想想前几日刚刚发生的“小悦悦时间”,在事故发生的7分钟时间里,路过的竟有18个人居然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这不正是很好的体现嘛!我真不能理解这些人的内心,是否当真这么冷酷无情,也许他们应当看看《赵氏孤儿》学习学习什么叫人性的光芒。所以说这部电影无疑给我的内心送来一丝温暖,也带来一丝希望和憧憬!
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社会能变成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人们仿佛一家人般互帮互助。
【赵氏孤儿观后感1000字篇十】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些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可是深切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过去缺吃少穿的年代过来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诠释,和现在的“幸福”可是迥然不同的。
没齿难忘那艰难的童年和青年岁月——计划经济的年代,是什么都要“计划”着过日子的;众多的人口,落后的生产方式,匮乏的物质,微薄的工资,人们生活得辛苦劳累而艰辛——民以食为天,喂饱一家老小的肚子,乃是家庭主妇们的头等大事,她们绞尽脑汁的盘算着,计划着:省了又省,算了又算,抠了又抠,希望不要断炊,希望能维持到下月发工资——甚至憧憬着:如果一年的十二个月都是二十八天该多好啊……那时候,十天半月能吃上一点肉,会感到满足,过年时满桌的鸡鸭鱼肉,更让你感到幸福无比!
在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青葱岁月,倒也无忧无虑,自寻快乐。白天,我们要上学读书,放学后要完成作业,还要帮助父母分担繁重的家务劳动:挑水了,洗菜了,添煤了,刷碗了……晚饭后的短短时间,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各家各户房门大开,一大群年龄不等的小伙伴们不请自到;微弱的灯光,小小的场地就成了我们欢乐的海洋:或打游击,或跳皮筋,或过家家,或跳房子,吵嚷声震耳欲聋,哭闹声此起彼伏——那是有人带来的小弟小妹们不高兴了……传统的儿童游戏玩的就是“人气”。这时候,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候!
衣服穿着是我们那个年代最忽略的问题——不是不想穿好看的,而是不能奢望:一年到头就是那么一点点布票,内衣外衣,铺笼帐盖全指着它呢,能做啥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老三穿破都不舍得扔掉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所谓笑破不笑补,不露肉,能御寒就是衣服的功能了,什么合身,式样更是想都不要想!有一家人12月30号生了个孩子,父母高兴的不得了——又可以多领一份布票,粮票了——过年了,父母想尽办法,让孩子穿上一件新衣,你会心花怒放,幸福写满脸上!
过去,人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朴素而简单的。谁家父母有手表,说明家境不错;谁家有台能说会唱的收音机,那可了不得,算得上“一方首富了”;一年一度的扫墓活动,更是成了孩子们热切盼望的春游活动了。排着队,唱着歌,走向青山绿水的公园,喝着自带的凉水,吃着自带的干粮,吮吸着四分钱一根的冰棒,活动完了疯打一番,自我感觉好幸福好幸福哦!
少儿读物少之又少,成人书籍都是伟大的革命故事,其中,最富吸引力的精神生活,莫过于看电影了!过年过节时,某个大单位晚上放露天电影,方圆十里的大人孩子蜂拥而至,将偌大的场地挤得满满当当;最“奢侈”的享受,当然是舒适的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偶尔有学校组织的儿童场(5分钱),看哪咤闹海,看神笔马良,看小猫钓鱼,看木偶奇遇,看地道战,看地雷战……随着剧情,率性的孩子们或哭或笑,或骂或叫,或打或闹,电影院里好似有千军万马,又好似喧嚣的古战场,喧闹声几乎掀翻了屋顶……电影使他们无比兴奋,无比高兴,无比幸福!
说来好笑,记得小时候,懵懵懂懂的孩子们每每说起理想,除了当解放军,老师,医生等崇高职业外,最羡慕的工作岗位,竟然一是卖米卖肉的营业员——可以天天吃饱饭,可以天天吃肉;,二是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可以天天免费看电影,多爽啊。过去的“幸福”,就是这么现实,就是如此简单!
如今,年幼时的“幸福”都成了最平常的生活,我们现在不仅衣食无忧,生活惬意,还赶上了高科技时代,用上了电话,手机,亲朋好友远隔千山万水,不仅能听到声音,还可以在电脑上视频聊天呢!想台湾同胞了,一个多小时的飞机就可以飞去看望他们……这不是幸福是什么呢?
一位伟人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没经历过曾经的苦那知道今天的甜?我们要懂得惜福,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出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