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以为我舅舅的孩子已经两三岁,三四岁了,想着给他带几本书回去,我买了三字经,唐诗宋词给他。等我妈睡醒了她告诉我,我舅的孩子只有二十个月大,我突然觉得我小弟弟会恨我一辈子的。
【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篇一】
近期,实验小学一年级开展的“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读书节活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三字经》诵读比赛更是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为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学校还积极提倡亲子共同阅读,旨在“让阅读融入生活,让阅读伴随人生,让阅读绽放生命的光彩”。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图文并茂的方法,以大量发人深省的典故、故事和形象生动的画面,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孩子阅读《三字经》过程,也就是提高认识,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家长的我,在引导孩子诵读《三字经》上也有深刻的认识。感受最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吐丝,为人类造福;蜂也可酿蜜,为人类做事。身为学生的孩子,不懂得自己应尽的本分,又怎么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幼不学,老何为”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就是力量,满腹经纶,一身才智才能有为,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在我们的学业的征途上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为茁壮成长,进入社会有所作为打好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练,那怎么磨练呢?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不然长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则告诫我们学习要刻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时间,学习也无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应珍重少年时,不负云和月。
而“读史者,考实录”告诉我们学习要认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我们应该一丝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记不清拿不准就多翻书。总之学习要认真,掌握知识要牢固,不能囫囵吞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孩子一开始读这些的时候,字难认,不好读,典故又不懂,感觉枯燥乏味,后来读得多了,渐渐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孩子越来越喜欢读《三字经》了,高兴的时候还与我进行思想交流与诵读比赛,现在《三字经》已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了。
愿所有的孩子都能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汲取知识,传承美德,树立良行,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篇二】
我对三字经读后感。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并不陌生的语句却是我这代未读、未学、未深入体会的。也许有人觉得这是陈词滥调、老生常谈。是啊!也许如您所说。
如果有人问我们中国有那些名胜古迹,大家会有许多答案,如长城、北京故宫等很多,当你回答这个问题时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是自豪、兴奋。那些伟大的古老建筑是谁创造的?是我们的祖先。是什么使他们会有如此伟大成就,是文化。一切物质的成就都源自于精神,世间的物质经过人类的设计、加工制造成就了人类伟大的作品。人类所创造的物品,一根针、一幅画身边任意一个物品,那个不是人类文化的作品。今天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但却洋洋得意于对西方文化的积累,未能真正却体会我们未能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所丢失的什么东西。
我本人愿于大家一起重新来学习那们祖先文化中优秀的作品,来充实我们自己。既然要学习一应该从基础开始,我与好友共同从起蒙读物开始学习,并将每次的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也能开始重读精典,一起进步、一起成功。
我们从《三字经》开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这是开始,我们祖先非常优秀,在写文章里就能看出来。古文,尤其是说理的古文,一般都教全书的重点、核心安排在开始,而后的篇幅全在立论、解释,最后是劝学。《三字经》开始这一段就是本文的核心。再简之就是性,习,教,专。依方解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般解释是人在初生之后,其本性是善良的。本性的善良,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积累的,使大家各自变的差异越来越大。古人写作不会将所有道理都写出来,需要我们自己去研究、体会。我们的“人之初”在那里,大家都以出生为起点,那是生命的初始,不是人的初。为什么呢?初与后是一念之间的事,大家有相亲的体会吗?当你初次与对方相见时,这一里就是“人之初”。当与你世间一切人、物、风景、意识相接触的时候,即是初。性本善,大家对这一点需要体会,因为人的念,刹那之间有数十百千之变。所以大家需要在修定之后会有些体会。这个善即是在你与人物相接触的第一念之后继之念应该是善的。答案在《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这里很清楚的说明了,“一阴阳之谓道”,一男为阳,一女为阴,相亲时见面时即成为相亲之道。如果双方互相都有好感,那就会继续相处、感情渐深而致结婚。能嫁给自己喜欢、中意的人当然是最吉的事。《说文》:“善,吉也。”你说怎么不是善呢?成之者性,即是双方的好感,那个“性”由双方的相交而为结婚的“善”。
在这里还有一层意思是教化人心,国由众人成,每人行善则国家必定强盛。《国语·晋语》“善,德之建也”。其实其理必然,大家都喜欢善良的人。当大家与他人交往时都能以善待人,那成就的必定是善,是你的善,令人尊敬的缘由。《周易》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面说过善,德之建也。厚德需要多少善来成就,大家应该想想,更应该试着来做。因为行善立德并不难,从小作起,少致多,这是次第。任何事都需要经过这一步骤。身边开始做起,如日常生活中的家务,《治家格言》中“黎明即起,洒扫除”。只要坚持三天就会成为习惯,一个月后你会有新的感受,半年就有大变。如此你再努力,由少致多,从己至人,三年间你会使自己有一次全新的变化。因为成之者性,借一句广告词“你本来就很美”。如天鹅还未长成,但它必定是天鹅,成长需要我们努力来学习、积累一些有用的东西。顺便将我的另一个观点拿来与大家讨论,知识在于积累,而学问在于体悟。一般大家总是将有学识的人称为有学问,那是学识之渊博称。但学问是每个人所都有的,只是体现不同。因为知识每天都在更新,我们需要学习,而学习的就是知识。没听说过学习学问的,也许是本人学识浅薄,所知堪少,希望有识之士加以教诲。
性相近习相远。性为什么是相近的呢?因为相对于习惯来讲。性包括太多,但古文中只少本文以前肯定没有男女之欲之意思。它是人物最本质的东西,不论中外、男女老少都知道冷暖,这就是性相近。而习惯却因地区而有不同,习包括很多如学识、生活习惯等。习相对于性,性与习是什么关系呢?是内外、主次都可以,但我们认为是本质与发展关系。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我们经常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一个人的成长教育有着十决定性的关系,这是着重点明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团乃至国家的重要性。教什么是呢?据我所知古人因其家境不同对学习分几个层次,一般家庭,我们以士家工商来分,也就是以农、工为主的家庭,收入有限也只是学识字,学些三百千;经商之家在这基础上还要读些四书五经等,再继其他书籍开阔思维;士大夫家庭就更多了,一辈子学习无止。
我们祖先的教育以育人为基础、根本,首选教育为人之道,长大后再继以百工技艺等。这与现代的教育有些区别,但这一区别造就的人可就大不同了。三百千是基础读物,也是塑造人的根本。
还有就是专,一是专业,世间百工技艺;其次是专心,恒心。从古到今,那一行业的成功人士不是经历数十年的心血、精力学习而成就的。我们也应该培养自己的这种学习精神、以持久之力成就自己功业。
我们在学习后总结出以上这几点来,只是个人拙见,只是想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先总结积累,在读中得到乐趣,《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矣乐乎。”当我们从学习中得到自己的体会时,是快乐的,因为能增长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希望大家也来一起重读经典,让我们将做人这一课再学习、再加强,因为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将祖先伟大的人文精神传承下来,发扬光大。
【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篇三】
今年暑假里,我将《三字经》诵读了一遍,这一本书里有许许多多古圣贤刻苦学习的故事。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西汉人路温舒,用蒲草编成“简”,抄书学习。公孙弘用竹子当作简。他们无钱买书,但依然知道勤勉努力。汉代人孙敬打瞌睡,就把头发吊在屋梁上。战国时期的苏秦,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让自己清醒。他们勤奋刻苦的学习并没有被谁督促,却能如此自觉。还有他们在没有书的情况下尚且知道刻书抄书进行阅读,而我们在今天书籍如此丰富的情况下,更应该尽自己所能努力去阅读才是。要想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就必须自觉地刻苦读书,因为学习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永远无法替代。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意思是宋人梁灏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取状元。众人都感到非常惊讶。你们就这些小孩,应当学习梁灏的精神,从小立定志向。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凡事只要能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
读了这两段,我很感动。为自己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幸运,为上着那么好的学校感到幸福,我要珍惜现在的生活,以这些古圣贤为榜样刻苦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老师与父母的期望。
题后话:
前不久,天琦爸突然问她:“你暑假背的三字经还记得吗?”天琦愣了一下老实回答说:“有点记不得了。”“那赶紧拿出来温习一下,要不,再过段时间就全忘了。”“妈……”天琦向我发出了求救信号,我瞄了她们父女俩一眼道:“现在进入总复习了,那就一天背一行好了。”“好好好,我同意。”天琦来不及的附和,她当然同意,三字经开头一部分,她不复习也能背出来。
在今年暑假之前,我也有要求天琦背诵三字经,但都由于她提不起兴趣而半路夭折了,今年暑假正好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编写有详细解说的三字经,还附带一些精采的历史小故事,通俗易懂,买回来后,天琦基本上每天背一页,差不多假期结束时三字经也背好了。我感觉天琦背完三字经最大的收获就是:她对历史的长河有了一个大体的概念,现在再看历史剧,她会问我,这是哪个朝代的?暑假游故宫的时候,她跟她爸爸说:爸爸,你知道吗?故宫是明朝朱棣时建造的,它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朱棣的皇位是抢的侄儿朱允文的等等,这让我很欣慰,开卷有益,真的说的一点不错!
【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篇四】
国庆节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家长评价:孩子从学龄前,我就开始尝试对她进行国学方面的启蒙,纵观国学经典Www.GuaZe.Com瓜泽网,我首选了《三字经》。一本幼儿简化版的《三字经》,在开学之前,孩子已经可以大体背诵了,当然,其中内容,是不可能知其意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一部经典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道路坎坷曲折,但前途乐观,因为我们出生于21世纪的下一代将举起传承的大旗,为民族精神点起希望之火。
孩子的国庆作文有一篇是读后感,其实孩子现在尚不具备阅读能力。于是我便想到让孩子重温曾经背过的《三字经》,提炼其中的精髓。在我的指导和启发下,孩子对上文中这一段内容有了认识。当然,不可能期望这种感想有多么深刻。能够明白怎样对待学习,学习有多么重要,我觉得已经是不小的进步。
有了第一篇作文的体验,这第二篇作文孩子已经能够主动表达一些个人观点,初步了解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字。孩子的长进令人欣喜,同时也体现了园丁的辛苦,相信孩子在老师的辛勤培育和自身以古人为榜样的奋发图强之下,会有一个阳光灿烂的未来。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
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可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
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经》不但要背,还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彻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识,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好书,曾是古代四大好书之一呢!为了对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能够弘扬国学,倡导文明,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本独一无二的古代畅销书——《三字经》吧!
我从小就喜欢读《三字经》。我也一直徜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九月不耻下问,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就必须要敏而好学。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着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就不等成大器。
经过读《三字经》让我知道了:“夏有禹,商有汤。夏传子,家天下。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太祖兴,国大明。清顺治,据神京。复汉土,民国兴。”这些人都是因为知道了这些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才去为国家作出无私奉献。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应该这样:一人立志,万夫莫敌,”因为每个人都把成功的秘诀当作自己的坚定目标。成功是希望与奋斗的结合,那么我们都会和平相处,读了历史书,考试时要按时记载,通过古到今,如果亲眼所见者,都会明白学习的敌人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满足。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因为坦白就犹如是城市和勇敢的生成物质,我们要拥有良书,哟工友益友,拥有一颗纯洁的人,这会是理想中最完美的生活。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篇五】
近段时间以来,读经典活动在我校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借此机会,我也静心学习了我国古代蒙学著作《三字经》。
《三字经》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读后的确让人受益匪浅,正因如此,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孩子启蒙学习的必备读物。其中的几个故事是我非常喜欢的,我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年时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许多礼仪和文化知识。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与其母亲的严格管教分不开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一个合格的母亲,一定要用心良苦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学龄前期,父母要创设适宜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造就广泛的情趣爱好、激发学习的兴趣。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许多同学家境优越,整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却不懂知恩图报、孝敬父母,有的还对父母大吵大闹,甚至出现杀害父母的恶劣事件。可以说,父母恩,恩重如山,父母为养育儿女,不计回报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作为子女应力所能及的帮助父母做些家务活,听父母的话,长大后不仅应该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的精神生活,抽时间多陪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羊跪乳,鸦反哺,何况是人呢?
“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三字经》中两则激励人勤奋学习,发愤图强的典故。读到这两句,不禁让人感慨,如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不愁吃穿。有些孩子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电视,很多的孩子都成了“荧屏儿童”,有的小孩因为网络游戏逃学、厌学,荒废学业。更有的孩子走火入魔,因为网络游戏而杀人、自杀。审视今天,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典故中古人那奋发学习的决心,甚至觉得那样的行为很愚蠢。作为父母,我们应让子女多读中国传统书籍,用中国传统蒙学著作引导、教育、培养孩子,使其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公认的经典,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了流传千年不衰的《三字经》。《三字经》内容包罗万象,义理深奥,凝结了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品读《三字经》,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我再次翻开《三字经》,仿佛徜徉在一座文化的瑰宝馆中:那灿烂的文化,那深邃的思想,让我们目不暇接,让我们流连忘返……
【三字经读后感1000字篇六】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当我读起这三字经时,总会思绪万千。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读物,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只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当我读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时,九岁的黄香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帮父亲把被窝捂暖;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帮父亲把屋子扇凉,然后才请父亲去睡觉的情景就会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想想,平时都是妈妈帮我把被窝捂暖,也是妈妈在夏天帮我扇扇子、赶蚊子。每天放学后,我总是闲着什么也不做看着妈妈忙里忙外,要么看电视。再看看所有像我一样的少年,哪个在不是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稍有不如意还要发脾气。现在的生活条件可比黄香那个时代胜强百倍,可他九岁就懂得帮父亲暖被窝,孝敬父母,而我们在这方面与黄香真是相差甚远啊!难道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忘了“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难道古人能做到的,我们现代人就做不到了吗?
不,我要努力做到。我要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收拾房间、打扫卫生、整理自己的物品;我要帮妈妈洗碗、擦桌子、拖地、洗衣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能成才,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我要认真思考三字经的每一句话,并努力去做。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良好的品质,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教师评语:本文叙述流畅,条理清晰,结构完整,语言简练,小作者能够把《三字经》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深刻细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每天听到女儿一字一句地唱着熟悉的《三字经》走进家门,我的心里溢出一股股暖流。自从女儿学了《三字经》后,她杂乱无章的小屋变得整齐有序了;从前懒惰无理的幼稚小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文明礼貌又懂事的乖女孩;当我下班进门一杯热茶送到手里了……看到女儿这些变化我喜在眉梢甜在心底,这真得感谢《三字经》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简明扼要的三个字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了不少的人情世故;朗朗上口的三个字就是一个深刻的哲理,给了人们许多的人生启示。
我特别喜欢听女儿读“孟母择邻”这个故事。“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住在墓地附近,他常常模仿那些办丧事的人哭泣。孟母就把家迁到了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做为家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了良好的环境,自身努力也很重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还应教育孩子,一块璞玉,不经雕琢,怎能成大器,应该立鸿鹄之志,刻苦学习,勇攀高峰,长大后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我认为天下的父母们都应该来读一读,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们丧失了理想,丧失了奋斗目标;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想法抛之在外,一心只让孩子学习,而不教他为人处世、孝敬父母、友爱他人、报效国家。如果他们读了《三字经》,我想,他们对教育的观念一定会发生改变。而现在的孩子们更应该多读,《三字经》说“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若梁灏,八十二。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如果他们读了《三字经》一定会有所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