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冥冥之中还是选择了你好奇的东西去读。
原以为生命之轻是忽略,是情感,却从没想过,是灵魂,是时间还是信仰。米兰·昆德拉得作品总是有一种浓浓的存在主义哲学背景。而它总是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别人对我存在的价值。
就比如,我突然发现,并非我离开的人会让我痛不欲生,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出现,我的人生开始有了什么变化,没有一段经历是难以言喻的,也没有一段经历是平白无故了。
当然,我的见解一定是宽泛的,但能安慰到自己也挺好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一】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米兰昆德拉大名鼎鼎,但是我从不想念他的书,村上春树也很有名气,我就找了一些看了,不喜欢;我还不喜欢雨果,不喜欢托尔斯泰,看不下去我的名字叫红,但是,居然看下去了这个书,而且还很喜欢。
这种纯文学的书,在我看来,却跟飘,跟教父一样的让我遐思。
很多书里,可以看到作者的影子,据说,飘的作者居然是斯嘉丽,我以为是梅兰妮呢。教父里的作者也是有生活经历的。我想了想,似乎我比较喜欢一生只有一两部作品的作家,他们的文章多有自传体成分。可是也有一些好作者是佳作连连,比如毕飞宇,比如张贤亮,但是看多了也可以看到,作品味道类似。张贤亮的作品是有自传体成分的。废都里也有贾平凹的影子。
可是好似米兰昆德拉作品不少,而且居然好写得这么好。特别是哲理探讨部分。
看这本书,我还感觉,无论什么样的政治条件下,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什么样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是有惯性的,只是条件不同,反应不同而已。
让人震惊的,是作者对男性生活思想的维护,他说,男人找女人多的,分两种,一种是只找一类人,他们其实只是在找一个人,他们找的人模样类似。我想啊,女的多是这样的,男的里面也有很多这样的。他们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们似乎是在寻找爱情,寻找伴侣。另一种男人是在找哲理,就是托马斯这样的,他其实已经有了最适合他的女人了,女主角特丽莎,可是他依然不停找其他女人。他这样的人,就是我们有时说的,最可恨的男人,为了欲望。可是,作者说,他是在找哲理。我想想,似乎是吧。咱不是男人,阅人也不够。
让我想不到的,是他说的四种眼光,人们都活在自己的想象里,想象有人看着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我想了以后,感觉非常震惊,我怎么就没有发现没有总结出这个事情呢?古人说有的人是为了名,我以前总是想,虚名有什么用呢?可是如今我不这么想了,我猜啊,确实有的人,内心里是为以后的人活着的,他们一做事,就想到很多的人怎么看以后的人怎么看古代祖宗怎么看,很多仪式也在加强这些感觉。我是个不喜欢仪式的人,也很为一些仪式感动,但是我没有想到,仪式的作用这么大。其实一定是很大的,心理学也很强调仪式的作用呢。仪式,就是自己骗自己?
不过,昆德拉没有说,但是我以为,能有大眼光的,能考虑人类需要的,未来人类需要的,多是男人。我是小女子,我自己觉得自己非常狭隘,眼光短浅。我看不到那么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二】
人们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这句话说得很对,人活着就要有所担当,有所承受,尽管有时负担会很重,但生活会越真实,人活着才不空虚。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涉及了众多的范畴: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
读完这本小说,我能深深的感觉到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也正如小说里的“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而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此时的人生将是无比的空虚,这种生活是最恐怖的,你会觉得活着是种煎熬。
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心情检讨自己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责任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小说的主旨是明显的,是对人类生命之轻的指责和否定!
个人觉得米兰昆德拉的这部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三】
托马斯,在没遇到特蕾莎之前,是一名有着职业素养的优秀的外科医生,特蕾莎的出现唤醒了他深藏内心的男性保护弱小生命的善良天性及责任,特蕾莎是放在摇篮里飘到他身边的婴儿,他必须保护她守护她爱她给她幸福和快乐,然而这种感情本质上并非爱情,托马斯一生都在为给特蕾莎带来幸福这一使命而活着,他生活在孤独、矛盾、压抑中,他不断地寻找陌生女人,占有她们的身体,从性爱中寻找释放和满足,然而他的心灵永远没有真正满足过,身体越是放纵心灵越是孤独。
在他一生众多情人中,萨比娜是最靠近他心灵的女人,他们的灵魂一样的孤独和叛逆。萨比娜同特蕾莎是不一样的,特蕾莎是柔弱的需要保护的,让男人看了顿生怜悯和保护欲。而萨比娜永远是自由独立强大的,她的特例独行她的坚强无法唤起男人天性中的保护欲。萨比娜和托马斯是同等层面上的两个生性自由独立的人,他们好似两条平行线,可以无限延伸,但永远无法合并成一体。因为他们对自由的追求远远超越爱情。
可托马斯的那份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最终在特蕾莎的柔弱、善良、纯真面前溃于一地,他放弃了自由义无返顾地响应了男性天性的善良本质和责任,面对一个楚楚柔弱的没有了他就没有了生命意义的特蕾莎,他必须给她幸福,他必须保护她。他“必须这样”文中多次用英文提到这句“必须这样”,然而“必须这样”
虽不是因为爱情,但生活不是乌托邦,实实在在的生活有很多比爱情更需要我们去追求和守侯的东西。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有许多比爱情更能让我们的心灵平和满足的东西。
而爱情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呢?也许我们曾为之苦苦追寻的爱情,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而已,一个曾同我们是一体的另一半,曾经我们是一个人,可后来被拆散了,我们从此永远莫名地生活在孤独和思念中,那个她(他)在何方,又有几个人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呢,我们大部分人找到的只是一个生活伴侣而已,这个伴侣陪伴了我们一生却并非是自己的另一半,而我们的心灵不得不莫名地孤独和思念,这是人类永恒的悲剧。
特蕾莎,她是柔弱的、善良的、纯真的、正义的化身,她所有的爱都给了托马斯,可她的这份感情却没有给她带来满足和幸福,她一生都生活在自卑和不确定中,她不能确定托马斯是否爱她,她不能忍受他拥有别的女人,她要拥有他全部,完完全全地占有他,她整日被嫉妒、猜疑、忧虑、自卑折磨着,她的这种状态给托马斯带来了无比沉重和压抑,她想解脱想改变,可最终她选择逃离现实,她利用了托马斯的善良和责任感,使得他为了她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无比骄傲的专业并以之为自己使命的职业,使他从一名有影响力的外科医生成了玻璃清洗工和卡车司机,最后,她劝说他带着她生活在一个偏僻的村庄,那里不再有以前的朋友和熟人,也不再有年轻个性各异的女人,托马斯只能同她一个人呆在一起,然而直到生命结束,她仍然未能拥有他全部。当他们双双被卡车翻压在山坡下时,他们的身体永远在一起,而灵魂依旧是孤独的惆怅的。他们无法承受的是生活的过于沉重。
萨比娜,叛逆、独立、自由,但我认为她绝不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她一次又一次从不同男人的感情里背叛逃离,并非她坚强,实则是脆弱的折射,她渴望爱情渴望一个温暖的归宿,却又害怕被束缚被禁锢,她一次又一次背叛和逃离,久而久之,这种生活状态形成了一个惯性,她在这种惯性中寻找到了另一种满足和快感,她永远是自由的,她一生都是自己说了算,她很孤独很寂寞,但又从孤独寂寞里得到了灵魂自由的满足感和不被束缚禁锢的快感,然而最终她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其实毫无意义的时候,生命也已不多,最后她渴望自己死后骨灰能够随风飘散,那样她至少始终拥有一样东西-----自由。自由是她唯一拥有的感到宽慰的东西,而她一生中所经历的男人和感情,没有一个使她甘心放弃对自由的追寻,那些感情和男人太轻了,轻得她无法用自己的全部去承受,所以即使死了她也要自由。而她灵魂的所有苦痛和快乐都巧夺天工地运用在她的画作上,她是一个有资本追求独立和自由的女人,也正是这种天赋和资本赋予了她的强大和永远孤独的灵魂。
弗兰茨,一个外表高大,心灵懦弱的男人,他很善良淳朴,他专情,遇到萨比娜后,不可救药地陷入爱情,这份爱唤醒了他的自我,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在四平米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毫无激情的大学教授,他真正地意识到自己是个有激情有渴望的男人,最终他勇敢地摆脱了庸俗乏味的妻子,走出了那个毫无快乐的家,他找回了自己。但他对萨比娜过于依赖和热烈的爱使得萨比娜感到无法喘息,最后悄然逃离,失去萨比娜后,弗兰茨却未在痛苦中沉溺,他反倒平静地生活着,因为他把对萨比娜的爱转化成了另一种方式,他在想象中继续拥有着萨比娜,在他认为她从没离开他,她存在他的想象里,最终他再无法满足于自己的幻想,毅然辞职来到萨比娜的国家,为的是能让萨比娜看他一眼,最后在战乱中意外死去,可直到最后一刻,萨比娜仍未回到他身边,而呆在他身边的却是他不爱的平庸虚荣的妻子。他无比思念着萨比娜,痛苦无奈地闭上了眼睛。
这本书还阐述了一个政治主题,但对于政治我就不说了,我只是个小女子而已,严守女子不参政的古训。
希望看到这篇读后感的朋友们有时间也看看米朵.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愿与大家一同分享。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富有哲理的书名吸引着我,初读这本书我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可能是因为中文翻译的文笔很好,而且真的蕴含哲理,很能吸引我读下去。
本书开篇便是尼采的“永恒轮回”之说让我看的云里雾里。书中解释“永恒轮回”是指“有朝一日,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而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但“永恒轮回之说从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远消逝,便不再回复,似影子一般,了无分量,未灭先亡,即使它是残酷、美丽、或是绚烂的,这份残酷、美丽和绚烂也都没有任何意义。”首先这一段关于永恒轮回的学说我就不理解了,为什么反复会无限重复,但是又说生命一旦消逝,便不再回复了呢?
虽然不懂开篇的深奥理论,但还是没能减少我对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当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真心觉得这本书太深奥了,我根本无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意思。起初我认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像说比如有一些人为了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一些蝇头小利而争得头破血流,显然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自己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这本书,虽然没有太深的理解,但还是想真实地记录下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应付任务式的百度其读后感敷衍了事。就我读的内容来说,本书的背景应该是二战以后,世界处于冷战的状态。书中人物应该是捷克人,生活在一个布拉格的城市,他们的国家被人占领,屈辱成了家常便饭。主人翁是托马斯、特蕾莎和萨比娜、弗兰茨。其中托马斯是一个风流成性的人,在他遇到特蕾莎之前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子,但也离了婚,因为第一段婚姻的阴影,他发誓不再与任何女人结婚,但却与很多女性保持着他所认为的“性友谊”,并在每次与他的女友们性交过后绝不会在她们家过夜,也不会允许那些女友在他家过夜。但这样的规定却被特蕾莎打破了,在托马斯看来他与特蕾莎的结合是在六个“偶然”下产生的。本书采用倒叙的手法,首先写了特蕾莎来到托马斯的公寓,倒在他的怀里,就立刻与托马斯做了爱,但因为她在发烧,就这样在托马斯家里过了夜,打破了其规则。从此特蕾莎就与托马斯的那些露水情人不一样,她在其心中占有特殊地位,但渐渐地交往中特蕾莎发现托马斯情人无数,他不是托马斯的唯一,她感到极度的不安和难过,还常常做着可怕的噩梦。为了减轻特蕾莎的痛苦,托马斯娶了她,还给她弄了一条小狗叫做卡列宁。
在托马斯众多情人中,作者只着重刻画了萨比娜这个人物,萨比娜是一个画家,在托马斯的介绍下特蕾莎在萨比娜的画廊里工作,但特蕾莎知道萨比娜是托马斯的情人,她去工作是为了弄清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托马斯,后来不知怎么的特蕾莎放弃了工作,和托马斯决裂冷战了一段时间,又回到了先前工作的酒吧,而托马斯也深陷囹圄之灾,他因为一篇貌似有点反共的文章被辞退了,不当医生该去当擦洗玻璃的了,最后又和特蕾莎隐居在乡下,共同经历了卡列宁的死亡,其间特蕾莎始终对托马斯深怀疑心,甚至怀疑自己对他的爱。
萨比娜也有一个情人叫弗兰茨,是一个大学教授,也结婚了并育有一女。但萨比娜并不喜欢弗兰茨,他没有托马斯的那种人格魅力,最后毅然决然与他分了手,但是弗兰茨又和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学生在一起了,虽然不漂亮,但年轻便是他最大的资本吧。最后弗兰茨在奔赴去柬埔寨帮助那里受苦的人民,在一个夜晚被人敲击头部受伤,最死在了自己妻子的怀里。而萨比娜则移居美国。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很难的,作者将四个人物的故事穿插来写,让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来叙述梗概全书的内容。但书中所反映的道理却是非常深刻的,对人性的剖白也是一针见血。作者说“我们全都需要有人注视我们”,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第二种是那种离开了众多双熟悉的眼睛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第三种是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殿堂就将陷入黑暗之中;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我觉得自己是属于第三者的,需要自己爱着的人的时刻关注。
作者思想深刻,说话鞭辟入里,他这样说道: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好像一个演员没有排练就上了舞台。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在我看来只能活一次就恰恰是生命的意义,如果人生是一张草图,可以让你去勾勒,去预想,那么那样的生命就无惊喜可言,这样的生命才是毫无价值的。
百度了一下其他人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大家用过最多的一句话应该是“生命中有太多的事,看似轻如鸿毛,实则却让人难以承受”,但说实话我自己没有感受到书中哪些东西是轻,哪些东西是重,关于这本书我应该再读一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五】
这本书是我三年前看过的,当时并不是十分理解,现在想想也一样。但是却能对她念念不忘,所以打算勉强的写一篇读后感。
我当时读的时候想作者必有非常经历或者异于常人,这本书的地叙述上以人物为中心,穿插连贯。人物之间的表面关系很清楚,但是人物的个性去是很现实,复杂。没过多地交代什么起因,只是让人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一幅幅画面,展现了真实生活中的困惑和人们在内心的挣扎。是爱的重量,或者是人性本能的需要。爱与性有时会成为一个尴尬的选择,是现实中人欲望的体现。
错综复杂的人生有无数的“生命之轻”所组成。究竟哪一部份,把一个片断,哪一个人能够经受承受生命带来的考验,不存在永恒的生命。却有着象征着永恒的灵魂。总之这本书还有很多地方不明白,比如关于历史背景,比如作者那种细腻的赤裸的描写所象征的,暗示的意义。总之让我对这本书产生由衷敬意和怪异的想法。
文中主要的一些人
托马斯
男主人公托马斯是个外科大夫,高傲而且具有天赋,个人觉得有些与现实中作者倒有几分相似。他精湛于用他的手术刀去剖开患者的身体,就像是作者想用自己的眼光和手笔去剖开媚俗,混乱的世界,或许他更想剖开自己。在面对女人时“脱下你的衣服”,就是是托马斯的唯一习惯用语。他对于女人的着迷,感觉就像打开她们的身体,探求她们奇妙的不同,而这一切却是在爱上她们之前。即使不爱,他的本能也难免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而产生欲望。
萨比娜
在托马斯的众多女人中,特雷莎出现之前,萨比娜是和他在一起最久的一个,她和他有着相同的追求和看法,所以萨比娜最了解他。她喜欢戴上戴黑色的帽子,坐在镜子前面,欣赏自己的与众不同,同时也让托马斯去扑捉。她可以把性与爱分的很清楚,的确是个很异与其他女子的家伙,面对别人抛家舍业的追求,她仍然可以坚持自己的爱,知道自己要什么。
特雷莎
初见时特雷莎是个酒馆的的服务生,她天真可爱。她只有对爱情单纯的追求,他知道知道自己爱着托马斯,也同样被托马斯所爱。她希望改变托马斯的看法,希望托马斯可以忠于所爱。尽管特雷莎是如此脆弱,但是她仍然一直坚持自己的守候。特雷莎决定回到布拉格,用脆弱的心去陪伴那座脆弱的城市,最终托马斯无法承受她的离去,找回她并一起重新真正的生活在一个小村。
值得注意的还有文中的一只小狗狗,是个很重要的引线,不管怎样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尝试读他的,慢
实在承受不了米兰,昆德拉之作品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六】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带有悖论的哲学味道,似乎可以理解又觉得自己理解不能,然而从头到尾却有一种类似原始的兴奋推着自己继续读下去。最开始对题目的理解是生命中看似轻便没有重量的东西给了生命以质量和质感,而真正轻飘飘的人只是一个半真实的存在,自由虚无,比起随时都有可能飞上天空最后支离破碎在天空中的氢气球也好不了多少。在书中遇见了各式各样的主角,在背叛与被背叛之间游离的萨比娜,善良正直梦想式的弗兰茨,以性探究女人百万分之一的托马斯,顺着河流而来的特蕾莎……轻与重、肉与灵这些问题在他们身上显得模糊和神秘,同时他们自己本身也是一种象征。当我以为我懂了这么书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不解之词。
(一)esmusssein(非如此不可)
书中开篇就提出这样的看法: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就会成为一个半真的存在。
那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顺水飘到托马斯床榻之岸的孩子——特蕾莎,是如此弱小;那个意气洋洋扮演着两个角色、诉说着爱与性是不一样的外科医生对于特蕾莎来说是如此强大。然而这样的特蕾莎却也确实让托马斯在性爱之外给了唯一一个女人留了余地,他对她犯了同情病,一步步地后退与她保持一致,从外科医生到擦玻璃工,最终成为了特蕾莎手中的兔子——头发灰白、动作迟钝的乡村卡车司机。对于托马斯来说这个普通的微不足道的女人改变了他原有的人生轨迹。
实在难以想象和理解这其中类似因果牵绊循环,但是在他们身上看来这样的东西如此的理所应当。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否非如此不可?这是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是接种的同情病,还是托马斯自己借用贝多芬说的那一句——非如此不可?
正如书中所说的女人渴望一个男人的重量,生命是否也需要活着的重量和苦难?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贱”和自作自受的味道,却又没有可以一把推翻的佐证。记得以前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人生前做了很多的坏事,死后必将下地狱。但是当他死后,却来到丰衣足食、轻松愉快的地方,就是没有工作Www.GuaZe.Com瓜泽网。他享受了很久,觉得是时候找个工作来做了,于是去找那个看守人请求给予一个工作,那个人说地狱里是没有工作的。其中也是蕴含着与前面相似的道理吧。虽然没有夸张到一定要像受虐狂般一定要在身上留下什么伤口,以痛感和伤痕来证实自己活着的感觉,但是人需要一个重量来感受生命的实感。
当然,我们也可以提出这么的疑问——非如此不可?是否将问号变为叹号或句号,全由自己决断。
(二)einmalistkeinmal(一次不算数)
这是一个德国的谚语,是说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
因为主任医师开始的六次偶然,外科医生托马斯与乡间女招待特蕾莎相遇了,纠缠、放不开,他们到底是在一起好呢,还是继续一个人好呢?捷克女画家萨比娜自己就如自己画的画,美好表面的裂缝下面是完全相反的世界,互相推翻、颠覆,寻找被背弃的美和与它的不期而遇。正直善良优秀的大学教授弗兰茨,选择了赫拉克勒斯巨人之帚,将自己的妻子、女儿、大学演讲统统清扫出去,为了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
他们都做出了选择,走在自己选择的仅有一次的人生路上,他们是否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和人生的满足感?答案是不一定。那么,如果存在托马斯心目中的永恒轮回,那些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来到世界并且记得曾经所有经历的重生的人们是否会更成熟一些?世界能否慢慢趋向不流血的乌托邦世界?答案也是不一定的。
历史是车轮状的,总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只是时间、地点不一样的。历史和活一次、活两次的人一样,一样不算数。生命不会做好预备,往前走就是路。
(三)不解之词
媚俗、牧歌、卡列宁的微笑这几个词,比起蒙娜丽莎的微笑,除了神秘,还多了一点形而上学的味道。
媚俗是对生命的一种绝对认可,它可以无视上帝的肠子和伊甸园的粪便,它认为在五一的游行队伍中即使情绪低落也要喊出万岁的口号。于是,呈现出来的是社会性的融合状态,所有格格不入的东西都被排除在外然后被遗忘,就像破败教堂中传出来与青年工地音乐相反的弥撒声音。然而,这种被遗忘、抛弃的事物包含着个体的平静,因而使得这种媚俗社会的诱惑起着反作用,萨比娜的背叛和对被背弃的美的追求也大都源于此。
弗朗索瓦·里卡尔提出的大写的牧歌就与这种媚俗相关联,而小写的牧歌就是被大写的牧歌所遗忘、鄙视、抛弃的东西的本身。至于卡列宁,那只被死亡包围的特蕾莎与托马斯养的狗所投出的正是怜悯与被怜悯的平静的微笑。
媚俗是每个人无法逃离的选择,也许无法抽象地领悟,却是无时无刻不处于它的具象化之中,其间唱响的是大写的牧歌还是小写的牧歌,抑或是投以类似卡列宁的微笑,正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后记:我不能说自己读懂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内容远比书本身的重量重的多,然而正如之前自己所说,没有看懂却有只莫名的手引领自己读完。读完之后,内心仿佛忽然开朗,明白了很多事情,却又陷入更深的迷惑。这篇读后感与其说是读后感,更恰当的说法是自己读完后勉强挤出来的一些话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七】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我是去年才读到他的第一篇小说《慢》,当时也就读了有关他的身世与作品的评论,我也写了一篇读后感,其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才是他的代表作,才让他享誉全球,并成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作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与他的其它小说有着一样的“昆德拉风格”:散文的方式写小说,不注重故事情节的顺序性、完整性,带着诗性和哲理的散文语言,浅表层的叙事中暗含着深刻的沉思与启示。这篇小说与其它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更加集中、深广地探索人的生命的意义,把生命中的肉与灵、性与爱、轻与重、表象与本质等,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表达,从而让人们在观察与洞悉他人生命的经验中,来思索人类在社会与自然中的意义与价值。
这本小说在早时的名字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韩少功翻译的,近一版是许钧教授翻译的,书名改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据许教授说:“两个书名看起来差不多,其实传递的意思不太一样,原书名‘生命中’的范围太广,是一个总的概念,包括了死亡在内的一切东西,这么庞杂的内容很难在一本书中谈清楚;新书名中的‘生命’二字单指生命本身,多出了许多的哲学意味。”
小说共有七个部分,包括:
第一部轻与重
第二部灵与肉
第三部不解之词
第四部灵与肉
第五部轻与重
第六部伟大的进军
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
小说中只有四个重要人物,两男两女,托马斯和特丽莎是一对夫妻,萨丽娜和弗兰茨是一对情人,而萨丽娜又是托马斯的老情人,托马斯始终周旋于这两个女人之间,其实呢?托马斯是周旋于一群女人之间,他的情人有二百多个,连她们的名字托马斯也记不住的。托马其是布拉格的一位外科医生,十年前和第一位妻子离婚,从婚姻中留给他的唯一东西就是对女人的恐惧,他渴望女人,但又恐惧她们。在恐惧与渴望之间必须找到某种妥协,于是托马斯建立了一个“性友谊”的模式。
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生命的轻与重,到底是轻好呢?还是重好?作者有一段精典的阐述: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
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以我看,这四个人中,托马斯和萨丽娜两人,有些相似,想把生命看轻,于是才了有他们放松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态度,但对于特丽莎来说,她是无法“承受这生命之轻”的,她一刻也不能容忍她的丈夫—-托马斯的放浪行为!于是她精神抑郁了,这并不是说她精神上有洁癖,但给她带来的包袱确实如同有洁癖症的人,看到“肮脏”一样难受,虽主观上企图不那样想,但却象患了“强迫症”一样,让你的“行动”不听“思想”!
另一个问题是,你想把生命看轻,生命真的就能被你看轻吗?生命在自然中生存,在社会中生存,许许多多的偶然与必然,让你的生命不能轻得起来,无论是托马斯,还是萨丽娜,他们的生命轨迹,到后来不都是变得相当的沉重吗?把生命看轻,就是在游戏生命、享受生命,不想对生命负责,更不想对社会负责,但人,天生就是一个社会性动物,你又怎能象书中的卡列宁---托马斯和特丽莎家养的那条小狗呢?!更何况在一个战争的年代?
再换句话说,即便是当今的大好盛世,人们便轻松起来了,玩乐起来了,疯狂起来了,当患了高血压症、肥胖症、糖尿病、艾滋病---那也是让你无法轻松的吧?!还有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人类的科技进步能赶得上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的步伐吗?这是一场“魔”与“道”的赛跑!我们不要太看重科技,它只能减轻人类的劳苦,它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吗?这还是个问题!
对待灵与肉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一个“轻”与“重”的问题,其实人的思维有一个怪现象,你的心思放在哪里,哪里便“重”了起来;如同光一般,照到哪里,哪里亮。生命中的一切,都可能被看重,不同的人会看重不同的对象;看重了,那里便有了意义与价值,生命便有了意义,生命的意义正是在自己所看重的方面得以体现,除了这些,生命便没有了意义!你愿意把生命的哪里看重呢?
我这里只谈了生命的轻与重问题,小说的重要内容还不止于此。根据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布拉格之恋》,也主要是表现两对男女之间的感情故事来编排的,电影中有不少性爱场面,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总的来说,电影让人惊艳,但不色情,这与作者的思想深刻有着内在的关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八】
本书给我很独特的感觉,所以感受也是独特的。
书中的含意和隐喻很丰富,我舍去谈论政治,只谈人的生命和人的本性。
我们一般认为生命是最宝贵的,其次是爱情、忠诚、尊严、性,但本书所给你的感觉却恰恰相反。性是第一的,爱情、忠诚、最后才是生命,尊严更无从谈起。其实人与动物有什么区别呢?除长了那颗会思考的脑袋和会说话的嘴,但动物照样通过叫声或肢体动作反映它的喜怒哀乐。
什么是重的?什么是轻的?性和死亡是最重要的、因为是人的本性,它最强大,活着和生命才是最微不足道的,因为它不知什么时候就轻易而灰飞烟灭。
医生托马斯离婚后,本来想过单身生活,但他遇到了特蕾莎,出于他的强大,性的需要,对形单影只而又弱小的特蕾莎产生了好感,而与母亲闹翻、离家出走的特蕾莎也恰恰可以利用托马斯容身,于是俩人一拍即合,住到了一起,特蕾莎担心失去托马斯,就不断在托马斯面前示弱,出于怜悯和爱纠缠在一起的感情,相对强大的托马斯最终娶了特蕾莎。
但是,托马斯照样和比较固定的画家情人萨比娜(后来萨比娜又成了弗兰茨的情人)、各种女人马不停蹄地约会、做爱。为了确保“性友谊”永远不在爱的侵略面前让步,就算是去看老情人,他也要隔上好一阵子。他认为这种方式无懈可击,对朋友炫耀说:“要坚持‘三’的原则: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这种方式让托马斯既能和老情人不断线,又能拥有许多露水情人。就是托马斯因政治原因失去了医生职位后,丧失了“尊严”,没有哪个国家被占领后,他的臣民还有尊严?他当了一名玻璃擦洗工,经常入户给人家清洗玻璃,就是在这种境遇下,出于对一个医生的爱戴也好、还是出于一个男人也罢,凡是年轻的女主人,几乎都成了托马斯床上的俘虏,托马斯利用工作之便,穿梭在各种女人之间做爱,做爱几乎成了他的第二“工作”。不过,这种做爱的本质并没有多少爱在里面,而是一种抑制不住的本能,性的冲动。别说托马斯抑制不住,就连自认为“忠诚”的特蕾莎也没抵制住诱惑,说好听的,她也在一种迷茫中被一位“工程师”诱骗和他上了床。
但就是在这种几乎没有爱的“做爱”过程中,表现了性的无比强大,它超越了爱情和忠诚。但是就是这样,人们还是在追求“爱”,每当托马斯与情人做爱时,他也会想到对特蕾莎的不忠诚、是不是对她不公平,从而更加怜悯弱小的特蕾莎。特蕾莎更是如此,他总是担心失去托马斯,明明知道他有许多情人、性伙伴,甚至在睡觉时能够近距离闻到陌生女人下体的味道,在这种既尴尬又恶心的情况下,他还要告诉托马斯,赶快去洗掉他身上的味道。就是这样,特蕾莎在对托马斯失去了真爱、但又离不开他的矛盾中与之同床共枕,她渐渐感到,她的真爱其实是她的爱犬卡列宁,卡列宁无非也是她的最忠实的“伴侣”,。特蕾莎还认为,根本不值得跟自己的同类好,甚至对托马斯,她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表现得像个多情的妻子,因为她的实际生活中需要托马斯。甚至她还想到与托马斯相守一生,倒不如与卡列宁相伴一生来得快乐。对于托马斯的不忠,特蕾莎实感无能为力,她只有将深深的爱倾注给爱犬卡列宁。
生命又宝贵在哪里?斯大林的儿子被纳粹关进了集中营,为了嫌牢房中有粪便而与看守发生冲突,在没有尊严的情况下跃身触电死在铁丝网上;托马斯和特蕾莎后来因自己的祖国被俄国占领,为了躲避“政治”上的麻烦,他们躲到乡下以为可以过上安宁日子,但托马斯负责开的那辆带病的破车轻而易举地让俩人共赴黄泉;还有萨比娜的另个一个男友弗兰茨,他老实、天真、政治上活跃,他极不喜欢自己的妻子,他活着就一直与萨比娜在一起,他妻子认为,当他死后,丈夫才真正回到自己身边。弗兰茨在去越南占领柬埔寨的冲突中,参加了一个援助队竟被敌方用重物砸死,在医院临死前,他不想再见他的妻子,但由于伤势过重,头无法转动而无奈地用无穷仇恨的眼神盯着他的妻子,直至闭上双眼。死去的弗兰茨终于属于他合法的妻子,而他生前从来没有属于过她。
这些活生生的生命竟在一瞬间消失,死去活来的“爱”那么不堪一击,怎么能说生命和爱是有重量的?
生命、爱、忠诚、尊严都是不堪一击的,甚至一个小小的国家都可以被强大的外力推翻、打倒,唯独人的性那么坚固、死守、比生命力要强大,性之强大,甚至大过了亲情,托马斯宁可不要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要丢掉自由、情人、做爱。
永恒轮回是沉重的,人的死亡是沉重的,这沉重也成就了人的强大的生命力,它的重量越重,越使我们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九】
书是什么,书就是花花公子手中那只漂亮的手杖。它能让我感到我与那个时代的女子竟是如此的不同,这是书中女主公对书的理解和诠释。书是暗号,是战友,它能让我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他的一个眼神。书是缘分,正是因为他手中的一本书,让我们相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他的眼神,他的魅力,让他很快就从那帮说着脏话和粗口的酒鬼中脱颖而出,让我的灵魂迅速的从毛细血管和毛孔中飞奔而出,就是这么几句精彩的描述,让我开始对眼前的这本书深深着迷。
总之我就是已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长篇小说了,从没有想过,我会一口气看完一部十几万字的小说,所以我开始有点暗暗的恨米兰,因为他占用了我太多的时间和情感,在恨的同时还有感谢,总之我就是在这种复杂情感下读完这本书的。恨他是因为他已经侵犯到了我的情感,感谢他,是因为他让我获得了一次不同经历。印象中最后的一次的投入,仍然是停留在基督山伯爵或是阿.柯南道尔的夏洛克.福尔摩斯,因为那两部书写的太生动,让我放不下。华生的幽默,福尔摩斯的机敏,以及伯爵命运的坎坷,不得不迫使我一次一次的熬夜,偷偷瞒着父母,夜以继日的看完。以至于伯爵在狱中的那一段,就象是一个烙印深深的印在我的生命里,只要轻轻的闭上眼,脑海中就能清晰地浮现出伯爵在狱中的那一段。我想什么都可以忘怀,只有这种永留的激情不能忘怀,直到眼前这本书的出现,才让以往的那段激情慢慢减退,而重新投入到一种更加强烈的碰撞中,这是一种来自于心灵的碰撞,而书中一段一段的描述,总是能让我兴奋莫名。
也许越沉重的负担,就是压迫着我们不得不近贴地面,而现实就是重负。
米兰.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而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是渴望能够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影像。尼采曾说,假如生命可以永恒轮回,那感觉就会像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那将是一种无法负担的重。生命就是永恒轮回,是痛苦。这两位,一位是捷克的小说家,一位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两位的话,让我想到了《吸血鬼倾情500年》中的那个老吸血鬼,面无血色,绝对的苍白。而当他终于为找到自己下一任接班人时,竟是那么的欣喜若狂,竟是那么如释重负,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之后,他就与这个世界于世长辞了。也许,就连他自己都对自己的永世轮回感到了厌烦?就象是在神话故事中那个摇橹人一样,一等就等了上千年,终于等来了一位愚蠢的皇帝。
那么轻是什么,轻是重的反义,是脱离了实际,是变得轻盈。就象是一只慢慢飘离地面的气球。而这种脱离了实际的轻,同样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罪恶与不真实,这种不真实和罪恶,以及沉重和痛苦,就这样一直纠缠着我的情感,不留余地的掺杂在眼前的这本书。
截取书中的几个片段,试着表述作者想要阐明的观点。
1.
母亲是美丽的,而这点早在母亲3、4岁的时候就已经被证实了。曾经有9个高大英俊的男人同时跪倒在她的面前求婚,而她却选择了最后一个。原因是这个男人,在母亲轻声请求小心一点的时候却没能小心。所以主人公才会经常站在镜子面前,审视着自己的身体,她渴望能透过美丽的侗体看到自己的灵魂,而外在的肉体,却早已被母亲的自暴自弃和粗俗作践的肮脏不堪,在主人公的内心,那只不过就是母亲和另外一个不负责任男人之间的产物,所以她很厌恶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母亲的影子,而母亲也正是敦促她飞奔到那个男人的身边的理由。
2.
他是一个有过二年婚史的男人,也许就象大多数的男人一样,在一个不慎的夜晚中诞生出他的第一次婚姻,却为他留下了无穷尽的遗憾,自此他对爱产生了恐惧,让他终其一生的与女友们之间保持着一种“性友谊”,要不是她的出现。
3.
她在他的内心的位置与那些女友是不一样的,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她就象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顺水漂流而来的孩子,假如法老的女儿没能抓住水中那只放了小摩西的摇篮,在这个世上就不会有《旧约》,也不会有文明。如果波里布斯没有收养小俄狄浦斯,索福克勒斯就写不出他最壮美的悲剧一样,就好象很久以前我也是从闲风河道中飘来的,而这个女人就是在他被爱伤后,唯一的一个能留下陪他过夜的,还一待就是一个礼拜。
而爱情对于女人来说,是嫉妒是伤害,还掺杂着无尽的痛苦。因为我也曾经爱过人,也曾经为了心爱的人痛哭过,所以我能体会她的心情,但是我的爱还远不如她来的强烈,她的爱除了痛苦之外更伴随着疯狂,我很害怕会变得象她一样,除了疯狂的流泪,甚至还自残,一次一次的用针刺入自己的指甲来缓解内心的苦痛,我想一个女人要是爱一个男人爱到这份上,那就是一份成熟的爱,是命,而这份残酷的爱让她没日没夜地做着同一个梦。
4.
无数个裸体的女人站在一个很大的泳池边,而他就是那个刽子手。这些女人不停的唱着歌,谁要是不唱了,他就会举起了枪,然后无数具的尸体被装在了卡车上,在女主人公的身边全都是尸体,看到这儿,我就开始为女主人公不值,但我终归不是她,而谁又能左右的了自己的灵魂,就从衣服脱掉的那一刻,象是一个魔咒,象是一种剧毒,我想她是中了他的毒,这就是她痛苦的全部根源。
5.
还是让我们忽略掉无数的情人与战争不谈,直接跳到本书的结尾,这个男人,因为缘,结识了一位女子,又因为多芬四重奏的[i]Mussessein[/i]他终于陪伴着这个女子来到了乡村,一个只有他和她存在的世界,把过去的所有一刀剪断。
而卡列宁就是一条小狗,一只曾经差点被男女主人公以“托尔斯泰”命名的小狗,而这条小狗,也终于从普通的伴侣上升成为生活中不可豁缺的伙伴。
轻轻的合上书,男人终于放弃了生命的轻,放弃了一个单身汉的自由,他选择了女人。
而这个女人也终于用灵魂承受住了一个男人的重量。
这无疑,就是幸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000字十】
读完《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受很多,故事中的四个男女从自己过去的生活中逃离出来,带着生命里的伤痕,追求所谓的“真实的生活”,但“真实的生活”在哪里?我想“真实的生活”就是他们经历着的。以前的我们都会认为生命是沉重的,但作者却提出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这么一个反命题。那么在我们生命中,何为轻?何为重?
特蕾莎、萨宾娜于托马斯,就像白玫瑰与红玫瑰。一个是纯洁,沉重,令人窒息的爱情,一个是轻盈,放纵自由的叛逆。她们代表着托马斯生活的两极,相隔遥远,不可调和,但两极同样美妙。
特蕾莎对托马斯很依赖,她的爱很沉重,是令人窒息的。托马斯也爱她,他们之间的爱情无疑是美好的,但也很累人。特蕾莎的童年没有得到过多少母爱,她身处底层,自尊敏感,读书是让她与这个粗俗,灰暗的生活区分开来的东西。在她内心深处,憧憬着一种有教养,温情的生活。冥冥中她在等待,等待一个她渴望中的那种男人来拯救她。这个男人不期而至,就是托马斯。托马斯对特蕾莎的爱是无法解释的,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对她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怜爱,那是对一个孤独无助的女孩的怜爱,或许面对这么一个林黛玉式的楚楚可怜的女孩是所有的男人都无法抗拒的吧。但他对爱情还没有那种准备,还没准备负起责任。对责任,他一直是害怕的。他不知道自己是因为疯狂,还是爱情,对她,他产生了像父亲,兄长般的爱,保护她的柔情。更多的时候,他感到的是自己有罪,要隐瞒,要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特蕾莎的嫉妒,怨艾。但不可否认,托马斯后来对特蕾莎的爱已经到了无法自拔的程度了,分离之后,他停止和别的女人的性爱游戏,不顾一切地回到特蕾莎的身边,随之而来的却是他命运的彻底改变,因为政治迫害,托马斯被辞去公职,不能再当医生,他曾经引以为傲的医生的职责和使命都一去不复返了,失去了一切工作和社会地位,一无有,他的生命开始变得无足轻重。表面上,特蕾莎是弱者,但她的软弱是咄咄逼人的,她“耗费自己一生的精力,滥用女人的软弱来对付托马斯。总是使他就范,直到他不再强大,变成她怀里的一只野兔。”“仿佛她在他脚踝上套上了铁球”。他被特蕾莎的爱捆住了,直到生命结束。对托马斯来说,特蕾莎的爱是他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
萨宾娜和托马斯,本质上是同一种人,他们都渴望自由,逃避束缚,在一起调情,欢娱,他们在思想上是同等成熟的,相互理解的。七十年代的捷克,处于社会的压制氛围下,托马斯对一切所谓道德和责任的东西,都感到恐惧。他追逐的是自由。和不同女人的交往成了他自由的一部分,所以他不断地可以与女人交往,却不考虑要负责。在他的女友中,只有萨宾娜最理解他。她常说,“我很喜欢你,因为你是媚俗的对立面。在媚俗的王国里,你会是个恶魔。”萨宾娜的反叛个性和苦难经历决定了她能够理解托马斯的逃避,萨宾娜就仿佛是另一个托马斯,她的一生都在背叛,背叛她严厉的父亲,背叛家庭,背叛令她感觉压抑恐惧的环境。她和托马斯一样,内心向往自由,逃避一切束缚,寻找着真实的自我。不同的是托马斯找到了特蕾莎,而萨宾娜却选择继续背叛。没有真正经历过苦难的人永远不能体会经受过苦难的人的内心,成熟叛逆的萨宾娜认为她和弗兰茨之间有着一种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所以萨宾娜选择再次背叛,飘然离去。而萨宾娜在继续漂泊多年之后,才意识到弗兰茨的爱其实才是她幸福的归宿。每当看到暮色苍茫中幸福人家的闪亮的窗户时,她不止一次地感到双眼被泪水打湿。在萨宾娜背叛的人生中,所向往的,其实不过是“两扇闪亮的窗户后,生活着一个幸福的人家。”然而,一切都已为时太晚。她最后的爱也被自己丢弃。后来,托马斯和特蕾莎在车祸死去,萨宾娜与过去的唯一联系也断了。在生的世界里,值得回忆,证明过自己存在的人和物都渐渐消逝了。她就变得无可比拟的轻了。萨宾娜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的轻。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都没有的时候,没什么可再背叛。又有什么值得留恋呢?此时的她,生命只剩一片虚空。
正如托马斯在失去一切之后对特蕾莎说的那样:任何人都没有使命。当你发现自己是自由的、没有任何使命的时候,便是一种极大的解脱。
生命,何为轻,何为重?人们都说时间是一把无情的杀猪刀,确实,在无情的时光消逝中,生命如一缕轻烟!缥缈虚无,无所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