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一:(1067)字
掩上这本厚重的书,不禁轻轻叹息,陷入惆怅。
这是一场浪漫的悲剧。三代人的身世沉浮,两个家庭的兴亡盛衰,构成两条交错缠绕的线索。
梁亦清、韩子奇,爱玉如命,为玉而生,也为玉而死。梁亦清,本本分分,不求名利,毕生只是雕玉,勤勤恳恳靠着微薄的收入养活全家人。他爱的只是玉,雕玉。他连死,也死在那一张水凳儿前,还抱着那毁了的玉宝船——那是他的心血,他的信仰——因为郑和也是穆斯林。韩子奇,既有天生的琢玉天赋,又有商人的慧眼——但这些完完全全是出于他对玉的热爱。他绝不像蒲授昌那样,狡猾奸诈,而眼中只有钱,甚至能亲手毁掉玉;他也无法有沙蒙.亨特的那种胆识。然而,他奔波了一辈子,从乞讨的人,变成了大富翁,又在一夜间一贫如洗,失去了奇珍斋,“博雅”宅。这都无所谓,他一辈子守着的,都是他的那些玉,他所做的一切——离开家,回到家——都是为了它们。可当他病卧在床时,却被人全部抢走了。奔波了一辈子,忽然失去了一切信念,大概确实到了终点。这是玉的悲剧,但同样让我们领会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关于取舍,信仰……
冰玉、新月,浪漫,追求自己的爱情,却最终在各种原因的驱使下酿成了悲惨的命运。韩冰玉和韩子奇一同离开祖国。在伦敦,战火纷飞中,因思乡和依恋,冰玉在迷茫中,内心终于发出了呐喊:“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最后,两人相爱了,做出了回族道德所不允许的事——而新月,他们的女儿,却因此遭受了磨难。她无法得到真正的母爱;尤其她的“母亲”,对她又是那样刻薄、漠不关心……新月逐渐长大成人,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西语系。他的班主任,楚雁潮,一个刚刚毕业,热衷于翻译事业,富有文学气质的青年,与她陷入了美好、纯洁的爱情。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梦想、追求,热爱自己的事业,才因此走在一起。然而,却受到家中的阻挠——仅仅因为楚老师是汉族。新月红颜命薄,有严重的心脏病,生命垂危之际,唯有楚老师能用爱情燃烧她的心,给她生命的希望和信念。可秘密终于在那一天被发现了,新月明白了自己真正的病情,也清楚了自己的身世,知道了谁才是她真正的母亲。这时的她,早已无力承受如此多的负担……终于,她喃喃自语着呼唤她的母亲,然后,眼前一黑,停止了心跳——楚雁潮赶到时,她已等不及,离去了……在葬礼上,被痛苦粉碎了的楚雁潮亲自为新月试坑,却不想再离开。一曲《梁祝》缓缓奏响,那么凄美的爱情;却因为种种约束,教条,而……
穆斯林的葬礼,葬送了玉和月;葬送了冰玉和韩子奇那战火中兄妹间的爱情,新月和楚雁潮那为了共同的事业拼搏,而又充满着浪漫诗意的爱情;葬送了一代玉王,一个玉的世家,一段玉般脆弱的故事……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二:(1048)字
一本《穆斯林的葬礼》让我认识她,一个回族现代女作家,她用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该书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霍达认为她是用她的真诚写作,她写作从来不太考虑社会效应如何,她只想首先感动我自己,再感动别人。一个怀有真善美之心的人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否则再有才华,从道德品质上讲是个卑劣小人,那他绝不会有真正的创作成就。所以《穆斯林的葬礼》能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让人流出感动的泪。
她为书中主人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她曾说她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当自己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她似乎也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将书注入灵魂,她是个写作很投入的作家,她一旦进入书中就不再出来,她把自己也融入了书里。她说写作的痛苦如蚯蚓爬过沙滩一样,留下的痕迹只有自己看得见。
霍达的爱情观也融入了《穆斯林的葬礼》,在她看来,爱情不是口头上的东西,青年人的爱往往是性爱,中年人是情爱,到了晚年才是爱情。相爱的人应该以命相许、以命相托。她曾说:“在我的生命中我无法想像没有我先生会是什么样子。我们探讨过,如果不能一起走,我希望我先离开世界,由他来料理后事;如果他先走了,我很快会随他而去,因为没有他,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她的爱情观在书中得到完美的诠释,韩新月、楚雁潮的爱情是让我感触最深的,我为他们不平,为他们可惜,为他们伤心,可我也知道,这就是现实,霍达虽是穆斯林,但她并没有把她的宗教神话,她只把宗教当成一种文化,宗教信仰应该是奉献,是发自内心的,而不只拘泥于形式。她也在为新月抱不平,这也是我欣赏她的原因之一。
霍达说写作是为书中人物的心灵作传,在她眼里,文学对一个民族来讲是母亲,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学不可以太不严肃,它代表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她非常关心国家命运,老想把作家与政治家合一,她真心希望我们的民族越来越富强。
霍达写作都是用的手写,她认为手写的文字更富有感情,她经常写到手都僵硬,可她却乐在其中。无论多累,她都没法放下手中的笔。文字在她手中似乎注入了灵魂,能感人肺腑。
霍达就是这样的一个当代作家,虽然我还不能完全读懂她,可我深深地欣赏她,我也知道她正用她僵硬的手挥洒着新的著作。你是否也和我一样的期待着她的新作品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三:(1073)字
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所有的结局我都已经猜到了,从梁亦清因宝船而死,到韩新月、楚雁潮之恋,再到新月生母的揭晓,最后到新月之死。我都猜到了。这本书从一开始,我就隐约地预感到它的结果——悲。这是一本悲剧,却又不是那种无病呻吟,她给我的是一种震撼。
预感完全正确,可是面对结局,我仍无法接受。为什么这本无悬念的书,还能给我带来如此大的悲伤呢。
我无法忍受中年韩子奇的软弱,梁君璧的愚昧。爱情不是可以战胜一切吗?为什么韩子奇和梁冰玉要回北平呢?如果他们留在伦敦,新月一定能快乐的生活。但是,这样的话,就不会有韩新月与楚雁潮的悲伤的恋情。这是一种责任吗?是的,当女人在幻想她美好的爱情的同时,男人注意的是他的事业和另一个家庭。
我想到了新月在十七年后看到十七年前生母梁冰玉给她的一封信:
……爱情并不像一个少女所想象的那样美妙,它的背后,往往是陷阱、是深渊。
爱情常会对错误视而不见/永远只以幸福和快乐为念/它任意飞翔,无法无天/打破一切思想上的锁链/欺骗永远只能秘藏在心间/守法,守礼,道貌岸然/它除开利益,什么也看不见/永远为思想铸下铁监。
不!对新月来说,爱情不是这样的,而是甜蜜的,幸福的。爱情不可能有欺骗,就算有,那也是因为爱……是死神使她与雁潮生死相别,是死神剥夺了她的爱!
你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
真的吗?我有权利生活,就有权利爱吗?那我是否有权利被爱,被我所爱的人爱吗?当爱与被爱统一时,我们有权利在一起吗?地域、种族、信仰、社会地位等等的不同,我们还有权利在一起吗?
或许爱真的不完美,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要新月在临死前等不到雁潮的到来,为什么雁潮只能看到新月的遗容,为什么他们的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
“老师,我们之间是……爱情吗?”
“告诉你,新月!几乎可以这样说,自从见到你的第一天,我就在悄悄地爱着你!”
“啊,那是命运,让你等着我,让我遇到您!”
“我们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爱得深沉,爱得强烈,爱得长久……”
“正因为爱得太深,才唯恐它不能长久,总有一天我会把你丢下……”
看到这一段,我都很想流泪。可是为什么泪就是掉不下来呢?甚至连眼眶也不是湿润的。
想到郑晓京的话,确切的说应该是《哈姆雷特》里的台词:谁造出东西来比泥水匠船匠或是木匠更坚固?掘墓的人!因为他造的房子可以一直住到世界末日。
唯独死亡可以彻底埋葬爱情。
昨天一个朋友说他发烧了。发烧、新月,发烧、新月。新月正是因为发烧而不能动手术,接着,然后就……死亡。
新月,我的新月啊。
一切都使我变得神经兮兮起来。
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有权利爱与被爱统一,有权利在一起,当一切权利都实现了,却没有权利拒绝死亡。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四:(908)字
许多天前的一天去图书馆,无意间看到这本书,已经想不起来拿着它的感觉,只记得自己没有丝毫的犹豫就借了!许多天后的今天不禁感叹:终是有缘分之书。
不知道该怎么去把握这本书的主题,战争悲剧?爱情悲剧?还是信仰悲剧?它承载了太多的不幸,演绎了太多的悲剧。读完的瞬间,我问自己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细细回味,慢慢想来,终是没有任何答案。
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新月的出生问题时,我一度理解不了为什么作者会安排这样一出滑稽的戏,亲姐妹嫁了同一个人。韩子奇回国后对璧儿说的那些话使我突然明白这样的结果有着其必然性的一面,试想一下,两人在国外七年的漂泊,战争带给他们的创伤,对家乡的思念所有的一切导致了那样的结果。看着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故事,看着韩子奇和玉儿的爱情故事,再看着天星和容桂芳的爱情故事,终是悲情的划上了那个不想要的句号,能说什么,可能这就是现实,半身的缘分留下的创伤应该没法愈合了。文章的最后,韩子奇要离开人世前道出自己不是穆斯林的瞬间,我满脑子的问号,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看完书之后好几天这个问题一直缠着我,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才写这篇读后感的愿因。偶然的瞬间你会发现信仰只是内心对某种事情或东西的推崇,没有任何民族的差距,并不是只有回回可以信仰安拉,也并不是信仰安拉的只有回回。每个人心中的信仰不需要民族性去体现,那就是内心真正的想法,不需要跨越民族的鸿沟。
一本以两条故事总线叙述的小说应该很难去把握故事的发展趋势吧。更为重要的是怎么去连接这两条总线。就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时序以及情节的把握。
我试图去找故事中的主人公,但却发现基本上以任何一个人都能把故事连接起来,韩子奇见证着玉器行业的兴衰;新月代表着两部美丽的爱情悲剧;天星更是那半生缘的当事人;璧儿也就是所谓的韩太太,她身上有封建势力的影子,无知者的悲哀,以及家长的权威和世俗者的小精明;陈淑彦,封建婚姻的牺牲者;楚雁潮,社会新人的激情以及对爱情的忠贞等等说起里面任何一个人都有一部历史的缘由在里面。这本小说承载的东西就是这些人物背后的东西,岂不多哉!
小说的整体基调是低迷的,任何事情都没笼罩了一层未知的悲剧,但又有着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不佩服雷达都难啊!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00字篇五:(950)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有一种亲切感,因为生在新疆长在新疆这么一个多民族聚居地,身边少不了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作者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她的名字也深深吸引了我——起初我以为他是男作家,霍达,如此豁达的名字,我不禁按捺不住好奇心,读起了这本曾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
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一样交错复杂的爱情悲剧。回族的女作家霍达用50余万字把一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真实故事用平凡的词句展现在读者眼前,使我在其中留恋往返,久不能寐。
韩子奇:从一个流浪天涯的“耶梯目”到名满京都、闪耀英伦的中国“玉王”,其人生创业饱含艰辛,终获成功;但在个人情感上却至死都是一个失败者,面对妻子梁君璧以及亲手拉扯成人的妻妹梁冰玉,主人公在始料未及的战争年代产生了不同的情感纠隔,最终不能自持,含恨而终。
韩新月:一个十九岁的花季少女聪慧而美丽,却在还未绽放时就过早的调谢。令人惋惜悲伤。她与她的大学教师相爱,是那样的单纯,然而灾难却正在向她悄悄走来。虽然先天的疾病夺去了她的肉体生命。但养母段然拒绝她与楚雁潮的爱情却使她的精神生命永远不能苏醒。
梁君璧:一个深受旧社会束缚的无知女性,用她自私的观念毁掉了天星和亲月一双儿女的爱情。新月以随风而去,而天星仍在,看着母亲为他精心布置的婚姻,他又能怎么办?也许这就是真主的安排吧!
楚雁潮:韩新月的大学教师,语言功底很深,着手翻译著作,同韩新月相爱却遭到世俗伦理和宗教信仰的双重阻碍,却依然爱得执着。
楚雁潮的痴,新月的情,韩子齐的无奈,韩太太的信仰,冰玉的爱……那都是牵我心的线,文字是没有生命的,但是它却把我泪扯了出来,好像我在经历着所有故事的发生。我为之动情为其流泪。给我最深的还是楚雁潮和新月的那份爱情,韩子齐与新月的父女情,天星与新月的兄妹情。人,最为之动容的还不是情吗?亲情,友情,爱情……
我佩服霍达的思维,这部小说结构安排巧妙,让两条不同时空的线索交错发展,最后很自然地汇合在一起,序曲和尾声也前后照应,使整部作品显得缜密严整,浑然一体,可见作家匠心独具。全书语言清丽优美,意味深长,读来如品清茗,回味无穷。
好的文字,精细的思路总是一次次的吸引我闲时拿起这部著作,再次去书中的世界里游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