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篇一:(1025)字
利用假期,细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的86—100条建议,感觉获益匪浅。在文中苏大师又提到了“阅读”这个词,细看整本书,能发现大师十分重视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将大师的建议与自己平时的教学相联系,发现自己有时确实如书中所言,拿到一篇课文,先想到的是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把这篇课文教好,而忽视了就这篇课文而言,这节课准备教给孩子什么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对于教学目标的定位还不够重视、不够明确。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也不够宽泛。文中提到:“教材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学内容。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选出不同甚至完全两样的教学内容。”是啊,本文是我们日常教学的依据,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但作为教师,并不能只局限于文本,把课文教死了。以古诗教学为例,低年级可以读读、背背为主,中年级可以在读、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理解诗意,高年级可以进一步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本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形式等诗歌可以背,故事可以讲,童话、寓言可以演……
书本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文的教学资源随处可见:适合不同年龄层次孩子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各类科普读物,广播、电视、录影带等电子音像资料,电脑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都可以经过筛选作为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来拓宽教学的内容。比如,教学《虎门销烟》时,可结合阅读林则徐的相关小故事,观看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断。语文是教育资源最丰富、与现实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投身语文实践,一定能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苏大师在书中曾指出:“如果在小学三年级之前还没有培养出阅读兴趣和阅读技能,以后将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现象,也将影响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新接手的这个班,现在最令我烦恼的就是很多孩子对阅读根本就没有任何兴趣。很多时候,我都将原因归咎于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缺乏这方面兴趣的培养,从而导致了现在很多学生不愿意阅读。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在教材之外,多寻找一些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进行阅读教学,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并且重视阅读策略和阅读评价的指导,不要只流于形式,要想方设法去弥补学生之前的差距,着眼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www.guaze.com 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篇二:(1009)字
晚上临睡前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老先生说:“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作为老师,“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
读到这里,我猛然醒悟到,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绝对苛求其达到同一目标。比如上课,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坚持40分钟认真听讲并不难,但对有些孩子来说,能安静倾听10分钟已经很了不起了,假如非要求所有孩子都做到40分钟安静倾听不可,那么这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才安静10分钟的孩子必然非常丧气,更谈不上学习的成就感,回家又拿什么与父母分享呢?假如老师能将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学习基础都摸清楚,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进行有效的激励性评价,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产生成就感,这样与父母分享成功就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的事,而是每个孩子都能享受的事情了。
再仔细琢磨,在学校,假如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能与学生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或者拉拉学生的小手,或者开展一些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活动,这样的教师必定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受孩子喜爱,最终使孩子达到自愿好好学习该门功课的境界。今天早上我在正门值日,卢晖辉笑眯眯地跑过来叫我一声,我情不自禁地拉起了他的小手,与他聊起了昨天找不到拼音本的事。说完,晖辉快乐地跑开了。当时的举动是无意的,现在回想起来,在拉手的那一瞬间,在交谈的那一刹那,我与孩子的距离拉近了。假如我是学生,我也会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我也会愿意学习我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做一位孩子喜爱的老师需要童心,需要智慧,更需要爱心!
苏老先生在该建议中还提到,为了保持孩子在学习中的乐观主义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母亲和父亲(形象地来说)守护着儿童的知识的摇篮,直接参与对儿童的教学,跟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与忧愁。”这一点也给了我警示:作为母亲,要尽能力参与孩子的学习活动,分享孩子在幼儿园的喜怒哀乐;作为教师,我要改变过去单方面埋头苦干的作风,让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成长而行动起来,使孩子愿意好好学习,愿意在学习上给爸爸妈妈们带来喜悦。
每日分享大师的教育智慧,是一种幸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篇三:(1052)字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篇四:(1035)字
今天提笔写博客,才发现自己很久没有看书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也是逼着自己忙里偷闲的去阅读,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读完,但自己已经被这位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智慧深深的吸引着。翻开目录,这一百条建议不就是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的一个个最好的解答吗?自己忽然茅塞顿开,就自己看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一定要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写到这,感觉自己还算是一个爱思考的教师,但仍觉得自己很惭愧,反思近两年来读的书籍少之又少,总是以时间不够用给自己找借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象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所以,“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因此,教师要把课上好,就必须读书增进知识广度与深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修养,就必须读书增强智慧;教师要研究学生问题,处理学生问题,就必须读书增加心理学知识;教师还要使自己在工作中成长起来,可见一个不读书,不思考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将会多么的深远,多么可怕!
所以,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做个爱读书、会思考的教师。
二、一定要做个让后进生充分体验学习快乐的教师
每个班级都会有学习不用功、成绩比较落后的差生,如何对付这些学生?往往是很多老师头疼的难题。对于班上那几个总是不及格又没有家长辅导的学生,我也很头疼,曾经使用各种办法仿佛也无济于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应该尝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慢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所谓的“差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这也是我校倡导的“赏识教育的理念”。教师应从课堂的点滴中努力去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优点,去赞扬、鼓励他,试着让他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帮助他们不断进步。而有时,我们教师又常常因为“怕发现”和常常因为其作业不能完成引起的怒火而忽略了后进生那仅有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其实,我们应记住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我们的话:“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这个境界一直是我所追求的,只是现实与理想总有许多不可跨越的内容,自己也只能努力着。
写到这,应该结束了,但对于这本书的研读还没有结束,好好读书,天天向上!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00字篇五:(1002)字
在师范学习的四年里,记得刚进校的第二个念头开始学习教育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习的时候觉得挺有道理的,心想在我以后工作的时候可以这样做那样做。可走上工作岗位后,打开脑中的资料库进行收索,咦!怎么什么也没有,有的也只是一点点的只言片语,就好象没学过一样。我想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应该跟我有同感。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也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现在想想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在校读书时都是纸上谈兵,虽然在一顿理论后面也有一些典型事例,可那毕竟不是自己学生。于是也就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理论知识又是如此的枯燥,自然入侵不了我们的大脑。毕业后站在三尺讲台上,所有的经验都是从零开始积累,而年青人血气方刚,争强好胜,更是没有时间去翻阅过去的教育理论书籍,凭着自己过去的学习经验和教师的基本技能在教坛里死拼硬干,于是在很多时候都感到吃力不讨好。仔细想想上师范时是有理论没实践,现在是有实践没理论。其实都是不稳的天平,当然事倍功半。
这个暑假结束之际参加学校组织的师德学习,并且给我们推荐了这样一本好书,翻阅之后倍感自己的理论知识的匮乏,一些自己坚持的死理在教育家的理论面前也不攻自破。
如在第26条建议中,我们都会把学生这句“我把做作业的事情忘记了”,当成一句不可理喻的事。“你忘记做作业怎么不忘记吃饭呀”,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却不知学生的课余时间会被那么有趣的事情吸引,更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接受新事物,而是硬性要求这样那样,其实这样已经违背了儿童的天性。
再如第14条建议中,复习旧知时我们都喜欢面面俱到,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殊不知这样反而让教材束缚住了学生,让学生成了教材的傀儡。从建议中我们知道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放过细节,抓住重点,而这种技能的掌握也是学生形成世界观的基本功之一。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中的确也给了我们许多指导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教学建议。
在第3条建议中提出小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正如古语所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的大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至于是自己学会的还是通过“题海”训练会的这却都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所以在教育家的指导面前我们得改变原来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例子当然不胜枚举,但在这里我想我们不能一味地感谢读书班或者一味地称赞这本书。一切的好处优点只有在我们认真阅读加理解后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是硬道理,才是真回报。